|
缺少风骨 让儿童文学戒绝“三聚氰胺”
周宁
在北京举行的首届“读友杯”少儿类型文学大赛暨《读友》创刊三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专家指出,面对商业诱惑,一些作家过度迎合市场,制造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儿童文学作品,侵蚀孩子们的心灵,值得高度警惕。
儿童文学作品呈现两个不良现象
据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作家张之路介绍,当前我国童书市场巨大,在56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童书,童书占整个图书码洋的1/4,而儿童文学在童书中又占40%的份额。
“在巨大的商业诱惑下,一些作家抛弃思想内涵,过度迎合市场,儿童文学作品出现了两大不良趋势。”张之路说,一是“反大人”,即作品宣扬“老师不行”“家长不对”等观念,充分迎合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是朦胧的性暗示,即作品用“花姑娘爱情”“暴力色情”等内容迎合孩子的好奇心,日前被勒令下架的“童书”――《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便是如此。
张之路指出,一些作家抓住这些商业创作诀窍,获得了不小的市场收益。“但是,儿童文学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奶粉,不加区别地创作不雅作品,犹如给孩子灌输带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学斌认为,今日中国儿童文学佳作匮乏、新人鲜见,一直欠缺类似《哈利·波特》《冒险小虎队》《鸡皮疙瘩》等既具有鲜明类型特征、又饱含浓郁阅读趣味的通俗少儿文学作品。
市场火爆之余的“失落”
“现在不少人表面上声称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实际一上来就谈钱,商业味儿太浓,透着一股浮躁。”张之路说,“其实,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并不一定都是质量优秀的书,孩子们喜欢的书也不一定都是利于他们成长的书。虽然近些年儿童文学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火爆之余,我觉得儿童文学也有些‘失落’。”
“我们失落了开阔的视野。不少儿童文学作品总限于家庭和校园,但在成长的道路上,儿童的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两地。”张之路说,许多作品在好心地取悦儿童、使他们获得短暂欢愉时,忽视了对人性的培养,忽视了对困难人群的关怀,从而使儿童在培养善良、同情、悲悯情怀的层面显出冷淡自私。
还有不少专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跟风所形成品种单一的现象表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儿童作品,共性大于个性,“共同的场景、共同的人物、共同的矛盾、共同的结局甚至书名都比较相似。出现了‘读者年龄段都向小学生会集’‘用心认真写作向快速简单写作汇聚’‘所有情感都向快乐集中’‘所有写作目的都向畅销狂奔’……”在这一背景下,带有“三聚氰胺”的儿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