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14年4月16日,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我们“三人行·思”名师发展共同体联合教研系列活动正式启航。我们从“课外阅读”开始我们的专题系列研究,我们希望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把每一次的专题研究向更深、更广处推进。我们需要多元的视野,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如磐石般掷地有声的思辨。方齐是老师,但不是小学老师,他教的是国际战略,我之所以邀约他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就是想听一听不一样的声音。希望更多的网友参与评课,为了便于以后书籍出版所需,请务必在发言后面留下真实的单位、姓名,如果是特级教师请注明。我们真诚地期待着…… 脍炙名师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方齐) 我称呼郭学萍“老师姐”,盖因有二:一则犬子七岁正入小学,视老师若天人一般,连带为父感同身受,叫声“老师”,发自肺腑;二则学萍师与我同乡,虚长几岁,总是不容分说视我为弟而关爱有加,我也不能不低眉顺眼恭称一声“姐”。二者相连,“老师姐”便脱口而出了。 4月16日上午,受老师姐所邀,前往观摩“三人行·思”名师发展共同体联合教研活动。“三人”者,姜树华、高子阳、郭学萍三师,皆省特级别大腕。此次活动主题为关注儿童阅读推广,三位大师带来的都是其名师工作室的前卫作品,看的我大饱眼福,如痴如醉。然而回来后却心苦,因为老师姐留了作业,要交一篇观后感。以我一小学教育外行,应付儿子的顽劣尚且自顾不暇,如何评价名师大作?有心推辞,却讨得石壁般三字:不可以!无可奈何,我只能勉为其难,胡言乱语一番吧。 古人云:食色,性也。由此可见,饮食于人不可或缺。然则古人又有云:割不正不食。这说明教化地位至少也不亚于饮食。看样子,食与教皆地位尊崇且颇有渊源。北大孔庆东曾作《脍炙英雄》,文笔荤腥,令肉食者向往。我且东施效颦,以食为名,壹壹脍炙三位名师。 树华师工作室的绘本推介《独眼猫一世》,犹如江南名吃炒野蒿,少见人工斧凿,却难掩食材本身的优质,清新自然,唇齿留香。《独眼猫一世》,表面说猫,内里说人,其精神内核在于如何看待弱势者。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价值观构架的基础性问题,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内部平衡。本山小品充斥着对残疾人、肥胖者、生理缺陷者的嘲笑,在国内受到热捧,在美国却得到“内容庸俗,言辞粗鄙,趣味低下”的评价,个中差异值得我们深思。评价一个社会的强大、进步、文明,并不是看如何赞美强者,而是看如何对待弱者。只有善待、包容与尊重弱者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文明的社会,强大的社会。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改造社会要从孩子抓起。自1897年《我的教育信条》始,终其一生,杜威都在努力地搭建社会改造与学校教育间的桥梁,他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树华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杜威大师的影子。他挑战了一个涉及社会价值观根基的大课题,却以儿童生活场景,“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举重若轻地引入课堂。而他挑选的主讲老师陈小琴,人如其名,婉约知性,温润亲和,使得孩子们自然融入课堂,不带一丝滞涩。整堂课,没有一句大道理,不见一条说教,却让孩子们在温暖亲切的语境中得到教化。能将语文这样的技能教学与社会教化如此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不露痕迹,树华师真高人也。而树华师内心深处的社会关怀,也显现出张謇、沈来宽等近代南通先贤实业救国的担当精神依然在白蒲小学薪火相传,熠熠闪光。 子阳师工作室的桥梁书推介《换换书》,好似川菜金牌水煮鱼,峰回路转的味道犹如过山车,不知深浅的初识者在思维定式与味蕾爆破的巨大错愕中,留下的,只有屈服于美味的惊艳。从未想到,仅仅经过简单的替换,语句能迸发出如此的活力。特别是经过子阳师有意预设的传统手法作铺垫,两厢对比的强烈效果,我想任何一个经历过的孩子都不会忘记。孩子们一声比一声高的念读声与笑声,毫无掩饰地表现着他们的快乐。而在他们的快乐声中,我分明听见了汩汩而出的创新萌动。我在思索,子阳师的课何以有如此化简单为神奇的魔力?细细想来,琢磨出两个字——“自由”!在子阳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世俗秩序、权威观点、成人压制的分崩离析,释放出的是孩子们自由的心态、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与敢于挑战一切禁忌的勇气:为什么驴不能飞?为什么鱼不能挂在树上?为什么……自由主义教育大师亚历山大·尼尔说过,孩子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才会快乐;而快乐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勇敢地发现自己,永远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时间仓促,我未能与子阳师探讨他的团队是否以自由主义教育理念为遵循,但显然,在这堂课,他与尼尔大师是遥遥相望的。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距离尼尔大师太远,虽然自己已是传统压制性教育体质的牺牲品,可常常因为偷懒,还在继续帮助传统教育体制残戮我们的孩子。有谁能够辩白,我们日常约束孩子的诸多“不许”,有多少是真为孩子着想,有多少是因为这种处置方式更为便利而不必要花费脑筋?从这一点上看,作为一名父亲,我感谢子阳师的努力!当然,失去藩篱的约束存在失序的风险。比如,在替换后的作文中,的确充斥着大量无厘头与无意义的东西。但是,创新不就是人们在不断检验谬误确认真理的过程中诞生的吗?即便你见到了1000句无脑的话,但当看到“梦在炒菜锅里劈啪乱跳”的语句时,你还觉得有什么遗憾?! 学萍师工作室的《教室里的电影课》,以影视方式推介阅读,元素众多,选材精良,手法先进,精彩纷呈,真可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活脱脱一罐闽菜一品佛跳墙。虚度年华近40,书自然看了无数,但如此这般“看书”,却是头一遭。四位美女,语、美、音、英,莺莺燕燕,轮番上场,把电影短片《神奇飞书》横切竖割,掰开剁碎,看情节,辨色彩,听音乐,观细节,文炖慢烤,细细烹制,愣是将一段有效时长只有几分钟的电影片段足足凌迟了30分钟。然则无论学生还是我等成人,却看得目眩神迷,津津有味,在领受师者教育理念的同时,全没感觉到平时那些人为拉长的课程言之无物的苍白感与咀嚼过度的口水味。传统教育令人感觉枯燥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工厂生产线式的现有教育模式低估了教学与学习的复杂性,单调乏味,不足以代表我们理解和解释教育的所有方式。如何纠偏?艺术教育的倡导者埃利奥特·艾斯纳指出,“在鼓励人把事物和他人都当做工具的社会秩序里,艺术提醒人们注意到非工具的生活面。”孩子需要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快乐地生活,健康地生活!语言的教育功效毋庸置疑,而绘画、音乐也拥有同样的功效。艺术教育给了孩子艺术的眼光,而这有可能影响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未来的生活。老师姐一向提倡诗意语文教学,可以说,她已在艺术教育之路上踯躅前行了多年。而此次的课程显现,老师姐业已突破了以往诗歌这样的一维表现方式,她的艺术教育形式向着更加多维化、信息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否是她对多年教育之路的顿悟,还是对游学访问的拿来,或是对新潮事物的吸纳?我未曾细问,无从谈起。但对于老师姐敢为人先的气魄,心中不由产生的,只有折服。 三位名师的大餐新意十足,各擅胜场,精彩纷呈自不待言。但以精益求精为目的,我且鸡蛋里边挑挑骨头。 树华师在等待孩子们的课堂融入体现了很大的耐心,不过课程因此显得有些前重后轻。小动物们态度的巨大转换,这是教师故意留给孩子们的想象空间;孩子们也的确有很多想法,很具亮点,可惜时间留的有些不够,未能充分展开。而将小动物们鄙夷一世的言语作为儿童学习词句的样板,也让我难以与“有趣”相联系,将之换为小动物们态度转换后的赞美是否更好? 子阳师的课程结构颇具匠心,不过一二部分大转折的强烈对比却令第三部分流于平淡。可否将二三部分调序,先读后写(改)。虽然可能降低了一定的戏剧性效果,但这样更符合子阳师“先欠债后还债”的教学逻辑;并且,让孩子们历经绘本的洗礼后自发地溢出灵感,亲身体验创新的快乐,比起老师简单直接地提供结论,效果可能更佳。 老师姐的课程与佛跳墙一般浓墨重彩,但也可能与之面临一样的尴尬:人人看得起却少人吃得起。袁浩先生开宗明义地强调:它是一门语文课。这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份警示。老师姐的课程定位是模糊的,语数外美,归位哪一类都有争议,而这是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没有名份,难以普及。我想,对于老师姐而言,谋求课程的合法性可能比课程创新本身更难,因为这意味着现行课程体系以及其背后的利益格局要做重大调整。袁师宅心仁厚,可又怎能奢望人人都是袁师呢? 小子放恣,信口胡言,三位老师学识年岁俱为我师长,姑且原谅我的无理。脍炙名师,名为戏谑,实存崇敬。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还希望几位师长稍稍放慢脚步,容我跟进。 2014/4/20凌晨 来自南通如皋安定小学的陈小琴老师:执教《独眼猫一世》
来自苏州昆山裕元小学的陈娟老师:执教《换换书》
来自南京鼓楼第二实验小学的任子秋等四位老师:执教《教室里的电影课》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如皋白蒲小学姜树华:《儿童的风筝应由儿童放飞》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高子阳:《小学生阅读量究竟是多少》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鼓楼二实小郭学萍:《打开儿童课外阅读的新视界》
海南省语文特教师、文昌市教研室林尤雄:现场评课
海南省语文特级教师、琼海市实验小学谭明:现场评课
海南省特级教师、海口市二十五小邱淑慧:现场评课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审、江苏小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师论坛》主编袁浩点评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部吴青华主任:发言
鼓楼区教育局工委书记林海滨、人事科长徐冬梅、鼓楼二实小校长林仁礼
这几张熟悉的面孔就不用介绍了
活动现场听课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