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纪录人时间:媒体纪录片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2014年04月29日
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它的影响是通过官方媒体,而关于中国当下现实的记录,最需要的是独立制作,而独立制作与官方媒体平台之间毫无关联,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纪录片的悲哀。
时间,央视《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等栏目的创设者,
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国际评委会主席。 媒体纪录片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种纪录片,关注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某种生存技能,这是它深厚的地方,同时题材是跟吃喝相关,具备了很强的商业性,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节目。
看一个电视节目是否成功,只需要看观众在生活中是否提起它,而且还要反复提起,这一点它做到了,同时使大家开始关注纪录片语言。
这个片子出现之前,人们没有这么关注过纪录片,现在看一个人是否有品位,就看他跟纪录片的关系是否紧密,中央九套的开播和《舌尖》的热播使人们开始关注纪录片。
作为一个专业的纪录片人,我们当年都不提电视纪录片,我们会说我们搞的是电影,我们参加的是电影节,当时做的很多片子电视台都不能播出,只能叫独立电影。
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它的影响是通过官方媒体,而关于中国当下现实的记录,最需要的是独立制作,而独立制作与官方媒体平台之间毫无关联,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纪录片的悲哀。
一方面,以《舌尖》为代表的媒体纪录片的成功,另一方面,一个社会如果健康的化,需要大量的独立制作纪录片,也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但它们的传播平台是微乎其微的。
在中国,媒体纪录片比比皆是,但比比皆不是真正的纪录片,就是在浪费自己,《舌尖上的中国》拿到国外也卖不出去,我们的纪录片甭往外拿,不达标。
中国观众要挑食啊,不能给什么就吃什么,你看我现在吃的挺胖,还得减肥,这碗你吃了,下一碗你该挑一挑了,吃第一碗是为了保命,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你别越吃越香啊。 外国和中国的葡萄都是葡萄,怎么不一样?外国的是雨水灌溉的,中国的是人工浇灌的。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要做回自己,过一种源于自我选择的生活,我现在选择了卖红酒,“时间发现”红酒品牌就这么诞生了。
喝国产红葡萄酒,谈不上美味和享受,就算不假,它也不美,你先别受伤害,先别吃到三氯氰胺,酒是一种享受,咱们中国却把它当做一种办事的工具。
我喝酒是目的,一般中国人喝酒是手段,我就想提醒一下大家,提醒的办法就是,请你尝尝我推荐的红葡萄酒。
全世界做纪录片的人都不被待见
现在看来,80年代地下制作的纪录片拿到屏幕上完全没问题,只是社会整体审美没到,并不是政治上的问题。
80年代,我们在思想上充分的自由,在创作成果上非常受压抑,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国外先进的思想,人很崇高,追求高度的精神自由。不像现在,也没什么精神追求了,物质上的追求累得你精神上也顾不上了。
最有价值的纪录片是揭露问题的纪录片,揭露人性的问题和体制的问题。媒体纪录片是对于纪录片的最大伤害,甚至是背叛,独立制作才算纪录片,当下媒体上播出的都不能算作纪录片。
纪录片就是纪录现实,《大国崛起》不是记录现实。《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生活小品,也不是大戏。
纪录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建立在个人独立观察的立场上,揭露一个问题,表达某种反思,如果在你的片子里没有揭露与反思,就不是最高质量的纪录片。我就想对纪录片人说,“别忘了,你们的使命是什么,你们的使命不是拍《舌尖》这种吃喝节目。”
《我毕业了》是我1992年的作品,20多年过去了,我就没有做过一个像样的东西出来,我耽误了自己二十年。
我走了弯路,不希望那些会纪录片的人也走弯路,为什么就我们这些人会拍纪录片,这是天意啊,就得有担当。
全世界做纪录片的人都不被待见,因为他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看一个纪录片的水平高低,就看它是否有独立的观点,而且还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依附于政府的观点和社会的舆论,比如《华氏911》这部纪录片,它就是要把布什政府搞下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