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语用学教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13:3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编语用学教程》
《新编语用学教程》(陈新仁编著)

      1980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语用学”一文,率先将语用学纳入中国学者视野;1988年,何自然先生出版国内第一本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系统普及语用学基本理论知识。此后,语用学在中国发展迅猛,许多高校的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甚至博士学位点相继设立了语用学研究方向,更多的高校开设“语用学导论”课程。还有少数学校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语用学”选修课。该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国内、国外尽管出版了许多语用学教材,但能够适合在我国英语课堂环境下直接使用的教材并不多,要么内容偏深、语言偏难,要么涉及内容不全面,而与课堂教学需要以及语言使用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更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充分研究现有教材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内容与语言难度适中的英文版《新编语用学教程》。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筑新的语用学知识的宏观体系和微观层面,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语用学这一新兴语言学科分支的基本理论,反映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现有教材或介绍性专著一般采纳Levinson(1983)一书中的结构(即语用学的五个主题:指示现象、会话含意、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分析),新一点的教材会增加新格赖斯语用学理论和关联理论。本教材重新厘清了语用学理论与课题之间的渊源联系,梳理出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教材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Part 1)围绕体现本学科语言哲学缘起背景的两大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意理论而展开,追溯它们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关联理论也是基于对Grice语用学理论的批判发展而来的,本应出现在第一部分。然而,考虑到关联理论不是从语言哲学而是从认识这一全新角度阐释语言交际的,而且对语言交际的各个层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所以我们就将该理论置于第三部分(Part III),与语言顺应理论并列,因为后者也是试图为语言交际提供统一解释框架的理论。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割断关联理论与Grice语用学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Part II)中的指示语和预设其实也是具有语言哲学背景的话题,但不属于纯理论范畴,而且与语言交际因素,特别是各种语境因素直接相关。我们更看重其语言特点,所以将其与会话分析、语言礼貌、面子语言策略等话题并列。相关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一些语言表达或现象有直接的帮助。就语用学前沿话题而言,本教材融入了诸如词汇语用学、批评语用学、社会心理语用学等相关话题的讨论。
(二)注重结合真实语言环境中语言使用的第一手材料,彰显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援引大量广告语言、媒体语言、社会告示语等实例,启发学生运用语用学理论揭示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图文并茂,注重理论知识输入的充足性、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关注语用学理论如何服务于英语学习和教学,专辟一章讨论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问题。从不同理论角度,探讨语用学理论对于翻译、文体分析等的启迪。
(三)面向中国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讲解英语语用问题时,适当观照各种场合下汉语交际的实际。这不仅可以帮助考察西方语用学理论对汉语语用现象的适用性,揭示语言使用的语用共性和文化个性,更可以深化中国学生对汉语及其使用的理解,帮助他们从事语用学层面的比较研究。
(四)采用研究型、自主性学习理念设计教材的模块和知识呈现方式。每个单元设立Pre-Class Reading,提供浅显易懂、篇幅适中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前自学。教师可以通过Check Your Understanding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此外,在In-Class Activities模块,本书结合每个单元讲解的语用学理论,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促进他们课堂参与,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知识类课程的刻板教学方式,帮助教师摆脱“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一些单元中,安排了学生汇报(Presentation)的模块,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基于团队工作、基于项目研究(Project-based)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研究思维和能力。为了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加强动手能力,每个单元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练习,并提供课后阅读书目和术语中英文索引,便于学生自主、深入学习。
  本书适用对象包括:语言学方向研究生、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同等英语水平学习者、研究者;使用者具有初步的语言学基础。本教材共设16个单元,适合1学期(16周,32学时)使用。
     本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在本人的课堂教学中试用过,从内容到语言都得到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一些好的反馈。此外,我国著名语用学研究专家何自然教授、姜望琪教授、何刚教授等在百忙中通读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祝文杰先生始终关心本书的进展。这里,笔者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教材中存在各种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8.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3 , Processed in 0.1182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