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意蕴隽永的甲骨文展示、引领时尚的汉字服装秀、传统的书法墨宝陈列、新潮的汉字器具展览……近日,由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界共同举办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推出了内容丰富的主题展览、论坛和相关推广活动,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正如艺术节主题展览的宗旨所言,“通过对汉字历史的美学梳理及经典文本的呈现,从汉字的字象、字义等多角度阐释汉字所承载的历史与文明,引发民众对汉字文化的思考。”与此同时,与汉字相关的不少热点话题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繁简字不是交流的障碍
在这场汉字艺术盛典中,人们难免会提到“汉字繁简之争”。对此,参加汉字艺术节的两岸人士有这样的共识:繁简汉字的使用不应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心结,也不会成为双方沟通的障碍。
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林谷芳曾发表过题为《两岸对繁简字有高度的一致》的文章。他说:“繁简之间有多大的区分?其实简化本来就是生活的需要,就像出现行书、草书一样,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趋势。我觉得,只要海峡两岸都能够体会就可以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去年赴台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时,有台湾朋友问:书法艺术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大陆推行简体字,是否破坏了汉字之美?田青回答说:两岸对汉字的感情完全是一样的,继承、弘扬这份文化的责任也是一样的。简体字古已有之,且简体字绝大部分是从古字、异体字、草书、行书中来的,繁简体字不应当成为两岸的心结。
台湾知名作家郝明义认为,大陆和台湾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各有特色。两岸首次举办大型汉字艺术节,是双方难得的对话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字繁简本不应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如果肯下一点工夫,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融通并不是大问题。
“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认识简体字,而大陆也并没有摒弃繁体字。繁简字并不是阻碍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在我们的展览中,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点。”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组委会秘书长、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
手写更能传递深情
手写与电子书写在网络时代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开幕式特意安排了这样一项活动:组织200名书法爱好者在太庙前书写各种字体的汉字。主办方表示,这一集体活动是为了向手写书法艺术致敬,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认识到汉字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尽管电子书写已经比较熟练,但给亲友写信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仍保持着手写的习惯。“电子书写表意不成问题,但手写似乎更带有温暖的情感,能从亲笔信的线条中读出情绪的变化。”田青则提醒年轻人不要丢掉“接触美、面对美、体验美”的机会,因为汉字书写就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个体与文字的联系可以清晰地体现在手写文字中。”
在台湾词作家方文山看来,汉字不仅是书写的符号和工具,它还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内容。“电子书写和纸质书写并不冲突,前者是一种快捷的书写方式,后者是一种平面艺术,可以并行不悖。”
在两岸汉字艺术节期间,一些专家学者还指出,电子书写能让汉字的符号化特征更加突出,汉字能适应高科技,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果过分依赖电子书写,对汉字文化来说是一种缺憾。
汉字也能引领时尚创意
9月19日,在“领秀·汉字:汉字的创意服装秀”现场,阴凉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观众和艺术家的热情。舞蹈艺术家将中国书法的笔势融合在舞姿中,舞动起来犹如挥毫泼墨。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年轻设计师则以汉字为主题,融入文化元素和各自的设计理念,通过简单的裁剪将一件T恤变得充满时尚感。一位参与现场体验的观众说:“汉字艺术与时尚服装如此完美结合,让我们对汉字文化有了一种新的感悟和认知。”
在今日美术馆的“汉字创意商品”展区,以汉字为物品外形和图案的各种生活用品让人叹为观止。设计精巧的汉字象棋饰品、构思独特的“偏旁部首积木”、精美的“汉字手提袋”等,让观众从全新视角审视了汉字的文化创意价值。
某门户网站针对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推出了一项调查:您认为汉字蕴含了什么?64.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古老智慧的绵延传承”;19.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中带有无限时尚可能”,只有不到4%的人选择了“一种语言工具符号而已”。可见,不少人对汉字的认知已经从“工具”“符号”上升到更高层次。
“汉字创意设计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以多元文化的形式对汉字图形进行分解、重构,使汉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成为当代生活中的艺术主角。可以说,传统汉字承载当代创意生活已经成为可能。”张子康说。
对于将汉字运用到设计创意中,田青评价说,这反映了汉字本身的生命力,反映了年轻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回归。资深广告创意人叶宇轩说,小时候练习书法对他从事设计工作影响深远。他说:“服装、建筑、广告等各领域都离不开汉字带来的创意。设计艺术没有文字,就会脱离生活。”林谷芳则对两岸的汉字文化交流有更高的期待:“双方可以搭起桥来,让两岸的文化创意进入到汉字领域,用汉字制作出让中华民族子孙和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这也是汉字‘走出去’很重要的一方面。”(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马子雷)
来源:新华台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