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 张学青 一、为什么要读诗 诗歌有什么用?诗歌应该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困扰着诗人,也影响着读者。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舌头的管辖》一文中写到:“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零或者一切”——诗歌,这就是诗歌的特质。众所周知,诗到语言止。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美有什么用?饥不可以为食,寒不可以为衣,在某种意义上,它是零,然而,它又是一切——人类社会不管如何变迁,从来不曾停止过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在我看来,能够代表一个国度、一个民族最高文学水准的,只有诗歌和小说。诗歌是生命与生存之间形而上的一种哲学追问。诗歌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类情感中最鲜亮、最纯粹、最炽热的部分。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的回声足以透过岁月的迷雾够到我们。曾饱受牢狱之灾的人文学者商友敬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对新诗的迷恋,他说,“把他们的诗句常常含在嘴里,如橄榄般的甘涩而有余味”,不知不觉中,“在心里播下了诗的种子”——播下种子,并非一定为了写诗或者成为诗人,而是心中有了绿色的“诗意”。困顿中的他真正感悟到了诗的穿透力有多强——它们穿透了水泥墙与铁窗,点缀了他的灰色生涯。 英国大诗人柯立基则认为,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位。”诗是最经济的语言。因此,即便撇开精神层面的不谈,单从选词炼句这个角度看,读诗也是极具价值的语言活动。 二、儿童与诗歌 不知道今天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在读诗。如果说其他年龄层可以凭兴趣爱好决定读不读诗歌的话,在儿童那里,我们给予他们的精神食粮中,却真的不能缺少“诗歌”这一配料。 “诗是人类的母语。”诗歌短小,精炼,朗朗上口,易教便学。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作为诗的前形态——儿歌,更是儿童心灵王国的游戏。好的儿歌,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飘荡,随处扎根,具有永恒的魅力。 儿童思维方式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我向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浓厚的自我中心色彩,世界同化在自我中,在儿童稚气的眼里,月亮是张脸,树儿在摇头,星星会眨眼,他所看出来的周围的一切,等同于有生命的“我”。这种思维特性,与诗歌的艺术思维在心理结构上有天然的相通之处。 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先生说:“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诗人永远像天真的孩子,不断在熟悉的或者平常的事物中寻找陌生感,寻找新鲜感,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跟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又是多么的吻合啊!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也是充满了热情,充满了好奇的探索,蒙台梭利称儿童为“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世界的发现者。 培根说,记忆力归于历史,想象力归于诗歌,理解力归于哲学。确实,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在冯至的笔下,“我的寂寞像一条冰冷的蛇”,顾城可以在“大地上画满窗子”,王宜振的初春里,毛毛雨滋润下的“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这些灿灿发亮的句子,无一不是想象力飞扬的结晶。因此,读诗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悟性的极佳途径。 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是一生的根基与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岁月被记录在年轮的最核心处,后来的岁月则围绕着它一圈圈地生长。童年时代赋予的东西,会永远潜在我们的身心中部,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一个经常诵读诗歌的儿童,他的耳中装满了竹笋般活泼泼的生命旋律,他的眼里装满了鸟鸣蝶舞、云开花笑的真趣,他的心中,必然拥有更多的天真、单纯、爱与神圣。他观察周围的世界,他看待自己的生活,都会罩上一层美丽的光晕,葆有这样的 “赤子之心”,也意味着生命底色的健康美丽。 从这些意义上说,诗歌是儿童成长时期最有营养价值的“母乳”。然而时下,又有多少老师在坚持用诗歌“喂养”儿童呢?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小学的诗歌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别的不说,就说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对诗歌(本文中的诗歌,均指现代诗)的选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人教版与苏教版国标本为例,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数量明显不足。低段,包括歌谣在内,苏教版安排了14首,人教版安排了20首,做得相对最好,但在中高段长达四年的语文学习中,仅安排了8首诗歌的学习量。人教版教材稍好,但各册教材诗歌的分布情况不稳定,有的在选读教材中出现,有的干脆不选。 二是总体质量有待于提高。两套教材中,都不乏优秀的诗作。但我们也看到,有一些诗歌选择得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与儿童生活脱节,一厢情愿于思想或者道德的教育;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钟情于宏大叙事,用很大的语词去唱很高的调,这样的诗句往往是僵硬的,一说“儿童”就“花朵”,一说“教师”就“蜡烛”,无法让人领略诗歌的智慧与灵光;从作者来看,涉及到的面不广,尤其国外的优秀诗歌,两种版本24册语文课本,只有人教版在第十一册安排了叶赛宁的《白桦》。 三是编排体系没有充分体现诗歌的体裁样式。两套教材中,只有人教版在高段第十册将诗歌作为独立单元编写,除此,其他的诗歌均是散落在课文里。而从课后的思考练习来看,编者似乎也只是把它们当作了识字与阅读的工具,对诗歌这种体裁的个性化特色,并不给予重视。
三、诗歌教学,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自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即使教材没能很好地引领我们走向诗歌,假如我们认识到了诗歌之于儿童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开发儿童课程,选编优秀的诗歌进行教学实验。首先,我们的目光要放开、放远,不能只盯着一本教材。我们需要关注文学领域的诗歌创作,关注儿童文学领域里的诗人,关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诗》《中国儿童文学》等杂志的新诗,关注有关的诗歌评论。有了大量的诗作阅读作根基,淘洗诗歌的眼光,自然会变得精准些、敏锐些。 选择好的诗歌,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诗歌带给学生,如何按着诗歌的“内在机理”进行教学则是一个更重要的话题。 1、在诵读中直接感受诗歌的趣味与韵律 诗是用心感悟的。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乃诗歌教学之大忌。尤其对于活泼清浅的儿童诗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用清脆的朗诵去体验。 着急的锅子 (谢武彰 ) 吃午饭的时候到了, 菜却没煮好, 弟弟等得好急了, 妹妹等得好急了, 小猫等得好急了。 只有妈妈最辛苦了, 还不停的忙着, 急得脸上都是汗, 我赶紧来帮忙。 打开锅子一看, 呀!锅子也急坏了, 它也满头大汗呢。 类似于这样的诗,简单清浅中又不失童真与情趣,能带给孩子一种自发的快乐。让孩子自己用天真的嗓音去唤醒它,就是最好的解读方式。诗歌中最妙的句子即诗眼,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发现。像这首诗中的 “呀,锅子也急坏了,它也满头大汗呢”——把锅沿的水蒸气说成“满头大汗”,并且与“急”相对应,简直令人叫绝,相信孩子读到这个地方都会会心一笑。这是智慧的灵光碰撞的结果。 打翻了(张晓风) 太阳打翻了 金红霞流遍了西天 月亮打翻了 白水银一直淌到我床前 春天打翻了 滚得漫山遍野的花 花儿打翻了 滴得到处都是清香 清香打翻了 散成一队队的风 风儿打翻了 飘入我小小沉沉的梦 必须承认,有一些诗,不能说,不可说,一说就破。比如这首张晓风的《打翻了》,怎么解释都说不好,怎么解释都有画蛇添足之感。这首诗所特有的节奏感与音乐感,需要直接用声音来感觉它,品味它。这样的诗歌教学,教师往往要做群鸟中那只领唱的鸟,直接用自己的声音来带动学生、感染学生。而在此起彼伏的对口接诵或轻轻的吟哦中,这些语词可以很快地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 2、让诗歌中的语词与当下的生命对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说,不仅仅是一样东西,对象和现象的标志,而是使它带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倾听美妙的旋律一样倾听词,使词的美和这个词所反映的那一部分世界的美,能够激起儿童对于表达人类语言的兴趣。”苏氏的论述,可以给诗歌教学一个很大的启示:如果诗歌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堆完全与他无关的词语的堆砌或记忆,那么,它们是沉睡着的,或者说过不久就会死的。因此,我们需要努力使一首诗对孩子当下的生命直接作用,让孩子的生命因此而激昂、充实、沉静或者丰富。 快乐的思想(何达) 做每一件事, 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 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 砍柴的时候, 想的是火的诞生。 锄草的时候, 想的是丰收在望。 与你同行, 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 与你分手 想到我们会师时候的狂欢。 临考前夕,每门学科往往都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作业量也明显要比平时多。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何达的《快乐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在“砍柴”,我们在“锄草”,我们等来的将是“火的诞生”与“丰收在望”。也许这首诗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生出新的力量——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谁会没有负担而生活?重要的是要学会“做每一件事,都要给他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此刻我在写这些东西,也得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一样。 跌倒(牧也)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太阳,跌倒了 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用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的时候 用最美丽的姿势 站起来 人,总有受挫的时候吧。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受挫莫过于考试发挥不好了。每每这种时候,我和孩子独处,总要一起来吟一吟《跌倒》,并且告诉他们不仅要 “站起来”,而且要“用最美丽的姿势”。怎样的姿势才算最美丽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 山东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班上孩子生日时,精心选择适合孩子天性的诗歌进行的生日送诗活动,更是将诗教化育到了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中: 美丽一万倍——送给李沂晓 晓晓啊, 比全世界所有的 国王的宫殿加起来, 还要美丽一万倍。 ——那是繁星点点的夜空。 ——那是你明亮的眼睛。 晓晓啊, 比全世界所有的 女王的衣裙加起来, 还要美丽一万倍。 ——那是清晨倒映水中的彩虹。 ——那是你永远绽放的笑脸。 晓晓啊, 比繁星点点的夜空 和清晨倒映在水中的彩虹, 全部加起来, 还要美丽一万倍。 ——那是天外的神的国土。 ——那是美丽又智慧的你啊。 熟悉金子美玲的老师一定能看出来,这首《美丽一万倍》直接脱胎于金的《一万倍》,常老师只是稍作增编而已。但是,就是这些增编,让这些诗歌中的语词,在生日这个特殊时刻,把祝福、期待、信任、赞美等诸多情感,编进了孩子生命的网中,这些语词,也必然成为生命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星。 3、在比较阅读与清晰讲解中,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形式与技巧的感性认识 有人说,诗歌是少数人的艺术,诗歌是不可教的。我想也许应该替换成“诗人是少数人能做成的,但对诗歌的赏析,是大众的事情。” 一首诗,尤其是耐人寻味的好诗,必须要读得认真、仔细。诗的表现往往是间接的,有层次、有深度的,有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假如能帮助学生将诗歌这种“压缩的文本”以恰当的方式打开,让它的精微、色彩、情韵、节奏等一一呈现,对于未入诗歌之门的初读者来说是大有补益的。给小学生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依托具体的诗歌,让诗歌本身来说话。 比如这首《放风筝》: 放风筝丁芒 把彩色的声音 录进四月的风; 把彩色的笑 嵌进晴朗的天空。 那是你放飞的欢乐, 是你冲向云霄的歌。 两腿,快活地飘动, 两肩,得意地摇耸。 怎么来丈量幻想呢? 从心上扯出的线, 搭上了清风, 撩上了彩虹。 看见了飞船在逡巡 看见了星云在流动; 今晚,风筝回来 会这样告诉你的梦。 声音可以录进风里,笑可以嵌进天空,心里的线可以丈量幻想。特定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产生的一种陌生化效果,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如何拉长(缩短)、嫁接(颠倒)等手段,穿透语言与逻辑之网,使之陌生化,从而更新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新鲜奇妙之感,增添审美情趣的。再如这首《需要什么》: 需要什么(意大利)贾尼·罗大里 做一张桌子, 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 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 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 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 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 需要花一朵。 这是诗歌语言艺术中的顶真。“桌子”“木头”“大树” “花朵”等事物,具有象征意义。象征是诗歌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我们在理解时,就要引导学生超越语词的现实意义层而走向艺术或者说美学与哲学的意义层:万事重在开头。一切开始看起来总是微不足道的。此外,“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带给人的陌生感与冲击力,正是诗歌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也可以将一些诗歌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比如,将《我能长成啥》和《筷子》一起组合: 我能长成啥 丁云 妈妈把种子种下地, 没过多久, 种子就发了芽。 爸爸把月季种下地, 没过多久, 月季就开了花。 奶奶把葫芦种下地, 没过多久, 葫芦就长藤啦! 我想把我自己种下地, 真不知道, 我能长成啥? 筷子(李飞鹏) 爸爸每天去打鱼 爸爸的手 是我们家的筷子 伸到海里去 把鱼虾夹回来 第一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复沓的手法,这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技巧,一咏三叹,学生易于模仿。在此基础上,再教第二首《筷子》,并让学生模写他人的手,既有形式的示范扶持,又有内容的引领提示,学生可以登着梯子将“诗歌”这朵似乎遥不可及的花采摘,享受成为小诗人的创作乐趣。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袖珍型的小诗,编成一个单元,让学生体会小小的诗里大大的意思,比如这组《海带》《蘑菇》和《秋》: 海带(谢采筏) 我真想看见海的女儿, 但每次都没找到, 今天总算不坏, 捞到了她的飘带。 蘑菇(林良) 蘑菇是 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 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 亭子里冷冷清清。 秋(沙白) 湖泊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这组小小的诗,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寻找诗的眼睛:看诗人如何从寻常的事物看出不寻常来,用奇妙的联想和比喻把平凡化为神奇的。像《海带》一首,可以先不出示诗题,跟学生聊聊安徒生的美丽童话《海的女儿》,想象海的女儿的模样;再猜猜,她的飘带是海里的什么;再想想,关于海带的比方是否棒。《蘑菇》一首,把“蘑菇”比作“小亭子”,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想到,这首诗新就新在“寂寞”一词,竟然有“寂寞的蘑菇”——其实不是,寂寞的是诗人的心,借此学生可以体会诗歌的“境由心造”(此为意境的最好诠释)。《秋》一首则可以改成“春”——“湖泊上,荡着绿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春天”,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原诗与改诗的差别,并由此发现诗人情思的妙处。 有多少好的诗歌,就有多少好的方法。挂一漏万,不再赘述。 在开满诗歌的道路上,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