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种基本的章法训练模式 ——脉络句训练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2: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一种基本的章法训练模式 ——脉络句训练法作者:jslsll

一种基本的章法训练模式 ——脉络句训练法

              程翔《中学语文教学》2008.11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立意训练、语言训练和章法训练。立意训练主要是寻求好的命意,做到新颖深刻。我们的立意训练普遍存在着“成人化”的问题,积弊深固,殊难改观。语言训练需要长期实践,不能短时奏效。相比之下,只有章法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文章的章法指的是文章的结构艺术,其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最基本也是容易见效的章法训练模式:脉络句训练法。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串始终的脉络,我们把它叫做“文脉”。体现文章脉络的句子就叫做脉络句。有体现整篇文章的脉络句,也有体现一个段落的脉络句。脉络句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脉络旬和隐性脉络句。显性脉络句,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摘出来,连接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们起着贯通全文或者全段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长,可能有几十个字;有的短,可能只有一两个字。在叙述性的文章中,脉络句交代时间的变化;在议论性的文章中,脉络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脉络句表现空间的转换。隐性脉络句不能直接摘出来,它隐含在文意的转换之中,但可以总结归纳出来。

脉络句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文章中是十分普遍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左传.昭公五年》使用“可乎”“可…‘何故不可?…‘何不可之有?”时指出:“此节文法,起节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他说:“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他又说:tt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总务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毁,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焚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

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可以说,刘勰是我国文章学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文章结构的文章学家,也是第一个涉及脉络句的学者。

古代文章中运用脉络句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过秦论》为例,其表示时间的脉络句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③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这些句子体现了贾谊构思文章时的思路。作者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写,有条不紊;读者顺着这样的思路阅读,清楚明白。这是显性的脉络句。    《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用了“乐…‘痛…‘悲”三个字,就把全文的感情发展脉络表现得清清楚楚。当然,这三个字容易被忽略,这可算是半隐性的脉络句。

再看《前赤壁赋》。开头一段写江月美景.然后用“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承接过来。然后写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转入悲戚,由此引出“苏子愀然”后的问话,接着引出了客人之语,由此进行了主客对话。这就好比有一根藤贯穿下来,这根“藤”就是“美景一乐甚一歌之一和之一对话一苦短一人生相对论”。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近、现代文章中,使用脉络句也是很普遍的,而且更加成熟。比较典型的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③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⑤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六个脉络句向来为读者所称道.表达悲愤感情,犹如万里江河水,首尾贯通,一泻而下。    朱自清的《冬天》写了三幅生活画面,用脉络句把它们巧妙而轻松地串联起来,就像一枝糖葫芦: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 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三幅生活画面分别表现了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清澈明净。

中国的古今文章是如此,国外的文童也是如此。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典型代表。下面是该文的脉络句: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⑤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⑥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⑦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这篇文章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成为悼词中的名篇,并且一直人选中学经典课文作为中学生的必修之文。

下面我们再来看选人中学课文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脉络句:

①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②可是他没法叫肉的气味不散到水里去.

③他知道倒霉透顶的事儿快要发生了,,

④因为还有麻烦的事儿没有来到呢。

  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以后的鲨鱼来到吧o

⑤直到太阳快落下去的时候,鲨鱼才又向他扑来。

⑥要是它们在夜里蹿来,你该怎么办呢?

⑦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

这些脉络句,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又很好地体现了意识流的创作特点。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脉络句,作者如何将故事连缀成篇呢?

另外,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也使用了脉络句,只是这些脉络句显性和隐性并存罢了:   

①整个欧洲笼罩着物质主义的气氛。(第一段)

②“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在这种气氛下的生活状况。_第二段)

③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了一般英雄的友人。(第三段)

④具体解释“英雄”的内涵。(第四段)

⑤传记中的英雄都是担当患难的人。(第五段)

⑥英雄的首席是贝多芬。(第六段)

⑦号召人们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第七段)

这些脉络句环环相扣,因果关系明确,使得全文浑然一体。

在今天,人们写文章仍然离不开脉络句。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脉络句的确是古今中外文章写作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章法上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朱自清在谈到文脉时也说过,写文章时,心中要有“假想的读者”,要让读者知道你的思路:当代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对脉络句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他在《语言的连贯性》一文中说:“语言的衔接要借助衔接性词语。常用的衔接性词语有些就是复句所用的关联词语,有些是不常用于复句之中而多用于旬与句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问的,包括某些实词和固定词组,如‘这“那’‘那么~总而言之“由此看来“一言以蔽之“事实证明’等等。”古代文章中则用“至于”“若夫”“既而”“乃有”“又若”等连接性词语。这些衔接性词语可以归人脉络句之列。总起来看,使用脉络句可以使文章气韵贯通,体现其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说,脉络句的训练是写作教学的基本训练模式。

那么。如何来训练学生使用脉络句呢?

首先,要结合不同的文体来使用。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教学文体,对于脉络句的要求是有明显不同的。记叙文体中,脉络句往往是表现时间线索的句子;在议论文中,脉络句往往是表现逻辑关系的句子:在说明文中,脉络句往往是表现空间转换的句子。可以分开训练,一次只练一种文体。训练中,教师把学生的文章和经典文章加以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改进方向。

其次,注意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两种不同结构的文章的训练规律。以叙述为主的文章,往往采用纵式结构法;以描写和议论为主的文章,经常采用横式结构法。纵式结构的文章,脉络句往往是表现情节线索或递进趋势的句子;横式结构的文章.脉络句往往是表现发散思维或并列段落的句子。

第三,训练应该从显性脉络句人手,熟练了,再写隐性脉络句。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显性脉络句的使用可以归入程序性写作知识,因此,要求教师要明确训练步骤和方法,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我们可以先把一篇样文中的脉络句抽掉,然后与还原后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脉络句对于作者表达和读者理解的重要作用。我们也可以选一篇写得很混乱的文章作反面教材,让学生试着给它添加脉络句并使之条理清楚。经过了这样的训练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写一篇有脉络句的文章.并且把脉络句标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去训练隐性脉络句。

第四,可以通过段落写作来进行脉络句的训练。从全息生物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局部,都包含了事物的整体信息。我们发现,即便在一个段中,也有脉络句。还是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是一个旬句递进的语段,思路非常清晰。因此,我们的训练可以以段为单位来进行.这样更好把握。

第五,脉络句的训练可以理解为写提纲。提纲写好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出来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提纲写作练习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应该坚持下去。

第六,脉络句有时候就是过渡句,写好过渡句也是训练脉络句的方法之  。过渡句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开篇向中心过渡的句子。很多同学在材料作文时不会使用“始发叙述”.原因之一是不懂得把对原材料的复述与命意进行对接。对接需要脉络句。比如:“……这则材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本文只想就……谈点感受。”二是行文过程中内容有转换时要用过渡句。比如《项脊轩志》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表明文章内容由“喜”转“悲”。

以上六个方面的训练都是很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尝试去做。最后说说高考试卷中的优秀考场作文在使用脉络句上的表现。脉络句是深得广大阅卷教师青睐的.用得好,可以得一个高分,甚至满分。比如有一年高考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一位考生写的一篇《最美的》得到了阅卷老师的好评,全文如下:

最美的

儿时的我.总爱问一个问题:什么是最美的?每逢此时,母亲总是微笑着,并不回答。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一天天长大。可这个问题却久久缠绕在心间——究竟什么是最美的呢?

我问南去的旅客,他告诉我:故乡是最美的。是呀,故乡!那是南国的桂林。青峰挺立,碧水萦回,伏浪晚棹,漓江画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怎样的美呢?是的,故乡是最美的!哪一个游子眼中的故乡不是最美的呢?

我又问拉小提琴的朋友,他告诉我:音乐是最美的。是呀,音乐!莫扎特的庄重明丽,贝多芬的气势磅礴.门德尔松的摇曳梦幻……克莱德曼指尖流出的音符,不像是跳动的珍珠?盛中国琴弦上的和声,不像是天使的圣歌?是啊,聆听着动人的歌曲.谁能不陶醉其中?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庄严的国歌响在耳边时.谁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自豪?是的,音乐,它是心灵的振动,是最美的!

可是我还不满足,又去问老师。她笑着告诉我:知识是最美的。是呀,知识!分子的运动,原子的聚合,方程的演算,试管里微妙的反应……哪一样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经楚辞.建安风骨.唐诗宋词,历史的长河中,哪一滴水珠没有夺目的光彩!知识是最美的,它聚集着人类的血汗,沉淀着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要驾着知识的云朵腾飞呢!    已经退了休却总不闲着的爷爷告诉我:劳动是最美的。是呀,劳动!没有华夏儿女五千年的辛勤耕耘怎么会有今日的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还要在当代劳动人民手中发扬光大!在高炉旁炼钢的工人,在科技战线上奋斗的技术人员.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老师,他们的劳动.难道不是最美的么?所有的现代化建设者啊,他们难道不是最美的人么?

今晨我走入考场,门外等候着我的妈妈的笑容难道不是最美的么?她给了我多少自信,多少帮助,我怎能不讴歌她.赞美她!那个慈爱的笑容啊!

我明白了.最美的岂能只有唯一?爱是最美的,善心是最美的,奉献是最美的,为人民服务也是最美的.这个多彩的世界也是最美的。用心去爱这个世界.用心去爱我们的地球吧,让我们多彩的生活永远是最美的。让我们用爱心去包裹这颗蔚蓝的行星.让它和广阔宇宙中其他孕育生命的星球一样.永远是最美的!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的考场作文,读一遍,你就会被它的文气打动。以脉络句做标志的排比段,构成横式结构,表现出考生的思路四通八达;优美的句式表现出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出类拔萃;修辞手法顺手拈来,标点符号运用自如。总之,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当然,脉络句毕竟是一种表面的语言形式,掌握好了,可以使文章主次清楚,文意连贯,脉络分明:掌握不好,可能会走向形式主义,甚至写成八股文。因此,对脉络句的写作练习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但它毕竟可以在短时间内奏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的成绩,充分重视它是必要的。一般说来,通过一个学期的集中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脉络句的表现技法,再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巩固,效果就很好了:特别是对那些作文成绩在中下游徘徊的学生,掌握此技法.可以产生强行引导写作思路的效用,从而使这部分学生的写作成绩有明显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55 , Processed in 0.0769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