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写作新定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2:5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写作新定义:
1、操作性定义:
从操作层面而言,写作可以这样进行定义:
写作,是写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
对这一定义,可作如下基本阐释:
1)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行为;
2)写作是一种展开性行为;
3)写作的展开首先是一种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
4)写作的展开最终是一种语言修辞性的精神创造行为;
5)写作的展开是语境性的展开;
6)写作的这种精神创造行为是一种功能性、意图性、目的性的行为。
2、本体性定义
从本体论层面,从终极的本质意义上,即生命、人性、存在的意义讲,我们可以为写作给出如下的本质性定义:
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
这个定义要表述的写作原理是,写作行为本身的深层本质在于寻求生命生存的依托、“家园”、“故土”,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立言不朽”、所谓“发愤著书”体现出来的优秀写作文化精神的最终本质也正是在这里。当代西方学者所谓“我写故我在”的哲学依据也正在这里。
在表层上,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对生命秩序的创生行为。因此,写作行为又具有一种哲学性、生命性。
写作中生命秩序的创生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写者对写作主题——思想、观念、情感、感觉、意境等——的确立,生成了写者的精神秩序,主题确立之所以是精神秩序的生成,是因为这些确立的主题、立意便是作者的生命理想、方向,人类的出路,世界的希望。其二,写者对主题、立意展开所形成的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就是以秩序作为最内在的基础、骨架、载体,倘若所写成的文字没有文章所应有的秩序感——条理感、逻辑感、流畅感,这文章就是不成功的文章。其三,书面写作中的修辞行为、审美行为、智慧行为——写作文化、写作策略——都是为了追求写者理想中的精神文化秩序。
写作秩序对于写者的需要是根本性的、终极性的。作者之所以在写作中来追求秩序,这是因为写者感到外在世界——无论是人类世界、自然世界还是学术世界——存在荒谬,存在混乱,存在虚假,存在丑恶,存在伪善,他看不惯这种无序和混乱,也忍受不了这种无序和混乱给他带来的恐慌、恐惧和对生命的威胁,于是,他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用一些用文字建造自己理想中的思想秩序、精神秩序、思维秩序、情感秩序,符号秩序,用自己的心血与辛劳建造着符号的建筑、精神的大厦,于是,这个符号的建筑精神的大厦成了他生命的宁静之所,安身立命之所,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6:11 , Processed in 0.1152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