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断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7 23:2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文断想(李怀源)作者:平云秋水
   语文断想
                李怀源
              转载自“一路轻歌的博客”
教育学老师留了一个作业,要求我们回答一些问题,老师想通过这些问题让我们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进行多向度的思考。我按次序把这些问题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课程内容、课程意义、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学实施(方式、策略)。一些小问题有交叉,可能处于不同的层面。我们需要从课程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从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所教学科。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就是学生的角度,学生学习语文究竟有何用,学生究竟怎样可以学得更好,学生究竟怎样才是学到了语文……这应该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思考的。
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我当下对语文及其教学的认识。
一、语文课程是什么?
语文科作为一门课程还有一些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这些概念的不清晰,因为课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左右摇摆而且效果很差。关键不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而在课程研制的层面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不能教材化的问题。其他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也就是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学科体系。而语文没有自己的专业。高校教师可以把“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甚至“九十年代文学现象”等作为自己的专业。那中小学教师以何为自己的专业呢?因此,实现语文专业化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也就是要有语文教师可以拿来教的语文课程,可以拿来用的语文课程,而这些至今还没有放在语文教师手中。
“我们还揭示出,语文课程内容刻板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语文教学花样百出与知识含量的极为贫乏共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而问题的根由,是我们在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存在巨大的空档;或者说,我们一直只有‘选文集锦’的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不曾有过严格课程论意义上的语文课程。” (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杂乱”的教材和“听说读写”的活动,教学的“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一些自觉的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思考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但是多是教学方法层面的改良,其课程论的意义还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只有碰到一个好的老师,才有可能受到好的语文教育,否则就很难饶有兴趣地学习本来很有生趣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些基本目标进行了设定,但是教材编写并没有根本突破,没有编写出符合课程标准的高质量的教材(实验教材虽然在选文等方面有所改善)。还不能保证,一个语文教师拿到语文教材以后,不用过多思考就可以保证所教的是语文科课程而非其他科课程。
那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
“语文科其实并没有严格对应的‘学科(discipline)’,它所对应得是听、说、读、写以及言语作品;或者说,它有许许多多的对应学科,凡与听、说、读、写,与言语作品相关的,都是语文科(subject)对应的学科(discipline)”。(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层面是比较多的。即对应着言语材料,又对应着“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或者说,凡是能够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材料(文字的、音像的等)都可以算作语文课程的内容。这绝对不是把语文课程泛化,而恰恰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内容与语文课程的目标哪一个更重要,当然是目标重要。只要达到语文课程的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都是可以的。
从这个意义而言,语文课程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做什么?语文课程怎么做?就成了课程界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自然转到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课程,教师怎样实施语文课程上来。)
二、学生为什么学习语文学科?
语文科课程承担太多职责,主要是语文科的言语作品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那学生学习语文科的理由是什么呢?
1.其表层需要是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因此,学生按照年龄的不同,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过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因为社会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人,在社会中能够自处。二是个人的需要,一个人要与他人交流,还要能够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思想等。所以,基本的听说能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了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的不可缺少的技能。
2.再一层需要是发展思维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除了语言本身表达思维以外,语言还能够发展人的思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阅读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并且与自身对照,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这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多数是“日用而不知”的。作文等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中不断提高思考的频率。通过表达,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同时也养成思考的习惯。
3.深一层需要是强健精神
因为语文学科的材料负载着民族的文化。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就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代的先贤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4.再深层需要就是提升境界
前面提到,学生在接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张楚廷《教育哲学》)语文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会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学生学习语文,语文学科就起到了辅助学生发展的作用,就为学生一生成长打下基础。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学习语文,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
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学习语文。换言之,语文课程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要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三、语文学科应该怎样教?
怎样教,应该是教师层面的问题。其实这个层面的问题,离不开课程和教材的设计。但是,教师不应该成为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当课程和教材还不完善的时候,教师不能无所作为,教师应该能够自觉地思考,并且有意识地进行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向自己的专业化率先迈步。
1.参与课程研制
课程研制历来是课程专家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很少或不敢去动课程的脑筋。所以,对课程究竟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晰。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在目前的话题,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重构的‘师本-生本’状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它既包括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乃至学生在教学中所生产的课程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由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参与课程的研制,在当下的条件下,主要是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课程观的指导下,明白自己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根据教和学的需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还包括由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其他种种材料应该是包括语言材料(主要是语言材料)、影音材料、图片资料等等,这些资料的呈现和使用要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师创造性使用手中的教材,能够对教材进行删减和补充,就是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了。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知道怎样删减是合理的,知道补充哪些材料是适当的,那就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开发者了。根据这些经验,进一步研究,得出一个普遍规律——比如,进行何种类型文章的教学,可以使用何种材料,把这些相对固定下来,形成一定的资料包,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推而广之,那么就是参与课程的研制了。
参与课程的研制,做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更做课程实施领域实质性的探索,这是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此语在语文界已经是共识了。意思就是,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为凭借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把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归宿。认识上似乎已经澄清,但是在现实中如何“用教材教”呢,恐怕还有很多教师心存疑问。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王荣生先生把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归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这种对文本的划分,对厘清语文教学中很多纠缠已久的问题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每一类文本的功用不同,教师根据不同的功用实施不同的教学。但实,现行教材并没有对文本进行这样的“分工”,因此,开发的任务又落在教师的肩上。
在我看来,对文本的功用分类是极重要的,但是还不能解决现实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问题。教师虽然在观念上知道了“用教材教”,但并没有在实践中明白怎样才是“用教材教”。所以,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文本。
用教材教,首先要明确的是,教的不完全是文本内容,体会的不仅仅是文本感情,领悟的不仅仅是文本表达。那重要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和语文学习的习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行教材的取舍,有利于教师更明晰地用教材教。如果以教会语文学习的方式为目标,教学就是利用文本教会学生一种语文学习方式,这样教师就不会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文本的内容上,就不必拘泥于一篇文本,就不必让学生学会学透某一篇文本。既然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那文本势必就变成学习材料。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同时学习了很多内容(可能是社会、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体会很多感情(可能是涉及亲情、友情、离别情……)。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结果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了解多少故事,知道多少事情。
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语文有很多功用,在第二部分已经论及。那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获得发展,是教学实际中必须思考和实践的。用语文学习的方式学习语言并不是要把“思维”“精神”“审美”抛在一边。相反,只有用语文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才会更清晰地思考。学生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行鉴别,进行欣赏,才有可能在学习语言,才有可能发展思维、情感、审美等。
把教会学生用语文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是有可能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以语文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师执教的着力点在学习方式而非学习内容。因为不求内容过分完整,而是方式的领悟,不同理解力的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和实践,都会形成语文学习能力。
当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式,就可以“不待老师教而自能学习”了,学生就有可能在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获得教师意想不到的发展。当学生自己领悟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以后,学习才会获得本质上的提高。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教师教语文的立足点应该跳出语文学科本身,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生身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是好的语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思维、精神、审美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四、问题及思考
说了一通,自以为明白了,但是知道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楚。
比如课程的开发,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怎么能够做到保证是语文而不是其他。别说是教师,就是理论界对语文还存有争议。
抛开语文课程是什么不谈,而谈语文课程该做什么,是不是在回避呢?虽然老师讲过“理通成论”,但是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合乎学术规范。
对用教材教,其实有案例就更能说明,但是因为案例还没有整理好,再就是穿插案例似乎与此文的题目不符。
语文需要理论界的澄清,更需要实践领域的清醒,教师自觉地走向“专业”是当务之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2:15 , Processed in 0.0811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