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表现形象的六个维度作者:晨晨
表现形象的六个维度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三期 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覃永恒 形象不仅指人的形象,也指物的形象,如海燕、白杨树、丑小鸭等。表现物的形象,一般来说,是为表现人的形象服务的,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或借物抒情等。不管是表现人还是物的形象,方法是相通的。 笔者试图在本文中整理出表现形象手段的简约明晰而较为完整的思路,以期推动这种技巧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在记叙、描写以及抒情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表现(塑造)形象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六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事件(情节以及矛盾冲突)。人或物的形象首先是通过所叙事件来体现的。事件(或情节)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小说、戏剧中强调利用情节中的矛盾冲突表现形象。事件不分大小,大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展现鲁达嫉恶如仇,救人救彻底,粗中有细的性格。小到朱自清父亲为儿子过月台买橘子的小事体现父子情深。事件也不必记叙的六要素都完整,也不必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完备,只要能够展现人物的形象,突出中心就行了。要选取典型而新颖的事件,选取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事件,并在事件的叙写中构筑悬念冲突等使形象得以很好地展现。 第二个维度:正面侧面展现。通过正面或侧面对人或物的具体描写来展现形象。正面或侧面描写,写人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形体细节,人物道具描写等,也可直接写心里活动;写物可从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着手,如写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侧面描写对主要的人或物形象起烘托作用。分辨出正面和侧面展现,也就理清了文章的主次。 第三个维度:正面反面衬托。,能在阅读中找出衬托手法,并分辨主体和衬体,理解并领悟衬托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对理清文章主次,抓住文章中心很有帮助。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可以衬托,事件与事件、观点与观点之间也可形成正衬和反衬。 第四个维度: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交代人或物所处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总之记叙类文中,环境描写是为人或物的形象以及事情(情节)服务的。 第五个维度:其他艺术手法的运用。侧面烘托、正反面衬托、环境描写常常在形象表现上大显身手,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也在文中如珠如玉,如比喻、夸张、拟人、象征、对比、类比,比兴、渲染、虚实结合,托物喻人、借景抒情等。 第六个维度:抒情议论。画龙点睛,直接点明、深化形象。 表现形象的几个维度,不仅是由对人或物本身的直接叙述描写、由人或物本身所处的环境、背景叙写构成,也由其他人或物的侧面反映,以及在作参照的其他人或物的映衬对照中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中体现。这六个维度,无论是大张旗鼓的叙事,还是细微之处的动作神态,不管是直接界入,还是旁敲侧击,烘托铺垫,还是妙用手法,都各尽所能,使形象鲜明、生动、丰满、突出。 下面通过《阿长与〈山海经〉》导读来研习: 鲁迅写文章向来主张“竭力删掉可有可无的字句”,而《阿长与山海经》中有很多内容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鲁迅写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内容有何用意?有何艺术匠心?导读《阿长与山海经》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第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弄清作者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阿长,列出阿长的事件,从事件、具体描写等方面整体感知阿长的形象。 第二步:理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衬托关系。本文要体现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感激,通过元旦吃福橘、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等具体而微的事件,长篇累牍地展现了阿长“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忠厚、乐于助人”的形象。文章并不是为了着重表现阿长“粗俗、迷信、守旧”的一面,而是先抑后扬,通过对比反衬出阿长热心为我买来《山海经》,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使阿长“善良、热心、真诚”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这么粗俗、迷信、大字不识的阿长,竟然有着如此地真诚、热心,呵护孩子的兴趣,竟能对“我”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有如此大的帮助和影响!这样写,既丰富了人物的个性,又使主题得到很好地突出。 第三步:重点部分研读。 重点研读“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一节。事件:阿长来过问“我”感兴趣的《山海经》,并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直接写阿长买《山海经》着墨并不多,鲁迅这样做是不是本末倒置呢? 文中没有直接写大字不识的阿长怎能样去市场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只写了原因和结果。原因是“我”太过于念念不忘《山海经》,惹得连不识字的阿长也来过问。结果是“过了十多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直接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表现阿长帮“我”实现愿望后的高兴,体现阿长乐于助人,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品质和对我的真切关心的情意。 鲁迅不仅没有和盘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且采用了铺垫蓄势、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阿长的形象。 首先是叔祖对阿长的对比衬托。文中写叔祖一节,鲁迅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不仅交代了“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的原因,而且鲜明地衬托了阿长:叔祖是读书人,而阿长不是;叔祖有《山海经》一书,只是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他是很疏懒的”,看来,“我”是要求甚至“逼过”他去寻过,没有“力逼”罢了,而阿长是“我”没有逼,也没有要求,她竟花钱为“我”买来——身为读书人的叔祖是不肯去“寻”,而目不识丁的阿长是“买”。“我”和叔祖的关系也反衬了阿长对我的关心。文中用了稍长的篇幅写叔祖:“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写这些是不是赘笔呢?这和阿长有何关系呢?和中心有何关系呢?往下看:“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莫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虽然“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但他却并不如阿长一样关心“我”的需求,关心我的兴趣,只把“我们”当作排遣寂寞的小友,他和小孩子交谈,只是他的一种需求。这些看似“赘笔”,实则匠心独运地反衬出长妈妈对“我”关心的真切情意。 其次,是拿“别人”来反衬阿长。“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个“别人”,包括知书识礼的母亲和慈爱的祖母,可他们并不把孩子的兴趣当一回来。 写完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又用了很大的篇幅写我的心理和感受侧面表现阿长的形象:“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这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拿前面阿长讲述“长毛”的故事,类似阿长的女人“脱下裤子一排一排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如此伟大的神力,来和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作类比。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是多么了不起啊,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我”油然而生对阿长的敬意。鲁迅写到这里还不够,还要强调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对“我”是多么重要,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写“这四本书”是“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又把书的模样描写一番,似乎离题甚远,但这样却从侧面反映了阿长是多么值得尊敬、赞美,值得怀念。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对主要事件和情节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实则是浓墨重彩的。鲁迅深得人物形象表现技法之奥妙。这些方法也是我们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去钻研,去实践的。学生在阅读时要深刻地领悟,在写作中要大胆地运用。 掌握了表现形象的几个维度,会对阅读带来深入地理解,有利于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
对这六个维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阅读时就能从六个维度的高度去发现探究,有利于全面地分析看待问题,养成综合概括的习惯。我们不能满足于课堂上学生盲人摸象似地你一言我一语的支离破碎的热热闹闹,不能满足于浅层地对形象的理解,必须逐步让学生能够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地对文章进行全局运筹。这将使阅读教学上升一个台阶。清楚了这六个维度,写作时就可从这六个方面去观察、思考,收集材料,组织材料,然后进行有机地剪辑、嫁接、组合等。有这六个维度做参照,就可使改变单一的写作思路,调动起所有的潜能使笔下的形象鲜活生动。写作中,具体对一篇文章而言,是六个维度齐上阵,还是只要其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运用,根据作者的灵感、生活体验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但不能一本糊涂帐,学了多年的语文招式套路都不清楚。语文教学,至少要能授给学生“三板斧”,不然,就只能算一笔糊涂帐,掬一把辛酸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