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1)作者:马祥勇
第一讲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学会积累与梳理是学生的发展要求,但是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子薄弱,或者边学边忘,学过的东西运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等等。我们这个专题围绕积累和梳理的重要性以及积累和梳理的特征展开讨论。 我们将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 、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什么?
3 、怎样能提高积累的有效性?
4 、什么是梳理?应该怎样进行梳理?
5 、梳理与积累具有怎样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语文营养不良与积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巢老师,程老师,我们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讨论要活动,学生要发言的时候词语贫乏,找不到一个词语或第二个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话语,或者是找不到话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成语典故不会用,或者是错用等等。这些情况应该说是他们语文“营养不良”。它和积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巢宗祺:其实讲起来,这么一听,大家都明白,首先他肚子里没货或货太少。你要开个铺子,你要经营的话货源要充足,他现在货源不充足。我们讨论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好的时候,打了个比方是营养不良。很显然营养不良就是积累少。这跟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追求语文科学化进程中有一种认识上的偏差有关系。觉得他们学了一部分的词语,学了一些规则,语法规则语用规则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这些词语再加上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很准确地表达。其实这个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条学的道路是不对的,还有是不是学了后就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营养不良”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前面我们也谈到有学生向老师讨秘方,怎么样写作文,我别的都学的很好啊,就是作文不行,有没有什么诀窍?什么公式?实际上根本上的问题就是积累得不好。在语文积累当中,首先还是原始的材料,就是原始的语篇,最经典的诗文,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打个比方说这是“绿色食物”。提炼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它可能也是种积累。学那么多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维生素,是补药。它实际上可能还会造成某种程度上营养不良。首先要注重积累原始语言材料,然后是在这基础上的梳理。我就是这样的看法。
程洪:在中学里面特别是高中,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几个问题。大家都在说语文水平素养在下降,到底是什么问题?第一个可能是长期性问题,到了高中我应该到这个水平了,其实不是。小学初中阶段就没有积累好。我经常和学生开玩笑,童子功没有练好。到了高三了,他可能很多中国字还不会读,不会写。他很可能很多成语不会读不会写。你要帮他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这个成语他都没有听过,都有这个问题。甚至一些语病他也判断不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个是积累的长期性和到了最后要成绩的语文的急功近利的问题。第二个可能积累有一个课内和课外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好像觉得上好语文课就应该提高成绩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其它专题肯定也要讨论到这个话题,语文学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我们不能把积累盯着教材要求或几篇课文来积累语文能力,这个肯定积累不了的。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是教学要求和学生自主的要求,它可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讲的我都听懂了,考试的我都会做了。考得不差甚至是高分。其实他们的语文素养还是不高。这个自主性和课堂表现可能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学生你要他去完成教学要求的作文根本写不了,但你看他的博客却写得很好。那么这个评价积累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对积累的认识是不是限定的面太狭隘了?
主持人:我教给你的你要会。
程洪:对。刚刚讲的是自主的要求,我们现在很可悲的是作文写时找不到话题,高三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把素材库印好了给学生,学生也提出来:我哪有时间整天去看报上网?这也对。现在中学面临的这么一个应试教育,他是没有时间。
主持人:他被题目淹没了。
程洪:对。多种原因让他真的是无法积累。有的可能是老师要求的偏差,还有的是这样的教学要求以后,他的积累真的是越来越少。中学老师普遍都感觉到现在学生语文的水平怎么越来越差?就这么一个感觉。
主持人: 一线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多 , 有这种非常明显的感觉。我们的学生他们自己恐怕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平时我也听到不少的学生谈到语文功底好像不好,自我感觉语文底子也不厚 , 语文也没有学好。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 可能有高中阶段的“亏空”问题,更可能是小学、初中阶段长期欠缺造成的。就像刚刚程老师所说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这么一段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还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他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那么既然积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不停的,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
下面我们就讨论第二个问题:语文学习到底需要积累什么?刚刚我们巢老师已经谈到,首先要有原材料,但不仅仅是原材料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两位专家来谈一谈。
巢宗祺:语言积累,每个人头脑中有“语言库”、“数据库”,用时提取。怎么提取 ? 后面可能还会讨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首先一定要有“库”,所以积累第一个要考虑原材料积累,字、词、句、篇。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方式:学外语要背单词,那么我们学语文也要背词汇表。这一点我们学习母语不是这样做的,是通过诵读、阅读,还有运用。
主持人:平时的运用。
巢宗祺:对。比如阅读的时候可能是潜移默化地,我就吸收到了一些词语。我们有意识的积累就是诵读、背诵,使其装到头脑里面,整个篇章,包括字、词、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好的,我怕忘了,就用本子把自己觉得对将来有用的摘抄下来,我喜欢的写下来。这是个“语言库”素材的问题。
第二,我觉得也重要,其实我们在讲语言运用的规律,有的时候我们讲理论知识,讲概念的东西,是讲道理。这个当然要讲,我觉得对学生更有用的更有效的可能是一些语言运用的典型案例。哪些例子?学校里经常流传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怎么反复修改最后形成的,贾岛的“推”好还是“敲”好,就是这样的正面的一些案例。改得好的,它怎么去炼字、去推敲、去锤炼,是这样的一些案例。还有一些是典型的、用错的、用的不好的案例。这个例子可能对你有启发,会说错的,要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案例的积累。
主持人:比如说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成语“美仑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错误的频率很高。
巢宗祺:有时候用错的很多人还不懂,还有个经常用错的“趋之若鹜”。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趋之若鹜”是什么意思,把它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这样的案例将来对学生的使用会有启发。其它的语言运用知识的积累有人称为“知性的”知识,这些还是需要的。
主持人:先掌握一些规律方法的积累。
巢宗祺:方法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还有的时候可能自己的头脑里生不出一些想法。读了别人的一些想法,他用这样的方法考虑问题,对我有启发,我们考虑问题是不是要换个角度。这是思想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这么一个生活的事例,它普通但是里面蕴含道理对人的成长会有很多的启示。很功利地讲,成为我的写作的素材,对我成长而言,可以提醒我、激励我。这个生活经验从一个方面来讲,对于人的成长是有作用的,用在写作上,它又是一个写作的素材。
主持人:中学生的年纪比较小,他要对世界有比较的深刻的认识,他的所谓精神的成长。你去看小说,了解社会外面的人和事,通过别人的经验来补充自己的。
巢宗祺:对。
程洪:只有靠阅读去解决。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有意识去引导。但是我觉得有些时候积累的这些东西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知识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是老师可以传授的。还有可能就是刚刚巢老师说的生活的感悟等等。这些间接的经验,这个是需要你自己用头脑去感悟的东西。这些东西老师是不能传授的,但是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我想老师可能真正在这方面去引导学生,学生对这个还是感兴趣的,他也想知道成人的眼光、成人的视野。不排斥有一部分学生想我可能就是做卷子。但是从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还是想听老师你对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你对事件的评价,你对作品的一种印象。他乐意跟你讨论。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刚刚讲的这个背诵、记笔记、做题这种积累。学生他愿意,是他本人要求要做的,很有可能是他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他个人的能力会更高了。老师可能在这方面还要去引导他。我个人感觉老师的阅读,包括现在很多的视频资料的阅读,老师要往哪个方向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老师自己不去阅读、不看报、不交流,估计他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
巢宗祺:我也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到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要到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那里去学习,去吸取更多的营养。当然我们这个年纪也要和年轻人进行沟通,了解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的时候我们会去数落他“现在的年轻人怎样怎样”,我们也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有时候我通过和他们沟通发现他们的看法,也是种思想的积累。不完全是单向的,可能是多方面的。
主持人:到底要积累什么?就积累的对象而言,就我们刚刚讲的那么多。归纳起来可能有两类:
一类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比较显性。比如说要积累一些语言的材料,词语,一些语言运用的案例。比如说句子的表达,一些文章。这些材料的积累是最基本的,最显性的,是形成自己语言库的这些东西。让学生不断地积累而且在运用中去积累,比如说听、说、读、写。各类语言活动、语文活动中去积累一些正面的反面的案例。另外一方面,刚才二位提到的,思想也有积累,生活的经验也有积累,甚至于这种情感的体验,包括一些方法等等。这些都是隐性的。可能我们同学很难认识到这也是需要积累的。好像这个东西我拿不住抓不住,无法放到我篮子里的。这是一种隐性的,可能我们老师也未必意识到,这也是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去积累的。所以我们谈到积累什么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提醒大家,这些东西都是积累。而且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反复的过程。比如巢老师刚刚讲的一些词语的积累,小时候刚刚懂事,刚刚会说话的孩子说什么是“勇敢”的例子,刚开始“勇敢”的含义是“打针不哭”。后来长大后,经历更多了,他的理解就更丰富更深刻了。
巢宗祺:开始的时候他知道这个词,也听说了这个词的用法,可能是第一次获得了这个词的积累。我们过去在教学中很可能是这样分开了操作。一个是记住单词,然后去背词语解释,再告诉你它的用法,这个词可以用做谓语,用做定语,这个是语法。后面还要加上语用义,它是什么色彩的。这样把它分解以后,老师感到教得比较扎实。但是,一个孩子学习这些词的过程可能不是这样的过程。刚刚讲的那个给我很有启发的语言学习的小故事,你问孩子什么叫“勇敢”,他认为就是“打针不哭”。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就是他在打针的时候父母在鼓励他“某某乖,不哭啊,打针不哭啊,勇敢。”那么他知道了这个词。第二它的词义也知道,什么叫勇敢?就是打针不哭。而且这个词的语法意义也知道了,它在这里是做谓语的。当然他不能解释出现在什么位置上,跟在哪个词后面或在哪个词的前面。大体对它的语法意义也有所领会了。还有一个是语用义。他知道是个好字眼儿,是表扬他,鼓励他的。如果我们拿术语来说是褒义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语用义跟其他方面的意义他一次就知道了。随着他的生活经历丰富起来,会发现原来勇敢不光是打针不哭,还可能有更多更丰富的意义。词义是不断积累的,是不断丰富的。其实不光孩子,任何人学习那些词,都不是靠背词典上的条目来学会的,这是积累的途径,意义。
程洪:学生实际在学习过程中间,学文本过程中间去接触词义。生活实践中我们怎么学会用这个词,我们其实不太重视这个东西。
巢宗祺:把母语当作外语,用一个文学上的说法,叫“陌生化”。本来是一个熟悉的词,他把它“陌生化”,当作外语学习来完成,来背。
主持人:把母语当外语教学。
程洪:本来他知道这个词,只是没法做一个精确的表述,不能象现代汉语词典那样表述,你非逼着学生这么做,这样的事其实很多,不光是徐老师刚刚讲的那个学习方法的。比如说小学的教学,比如说段落大意。我最怕我女儿问我:“老爸,这一段分在哪里 ? ”一听这个我就头晕了。我说我都不知道到底该分在哪里。
巢宗祺:还有,你跟她讲了这样分,回去和老师一说也还是错的。老师要教训她了。如果她还要说:“我老爸教我的”,人家可能会说“你老爸是什么啊?”“你老爸中学老师又怎么样?”
主持人:曾经有一位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很棒的物理老师,他就对我说:“徐老师,你们的语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儿子每次让我教他做作业,一教他就错,不知到底该怎么教他。他很诚恳地问我该怎么学语文。他搞不懂了。
巢宗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都做过家长。一些大学中文系老师的孩子碰到语文问题,他妈妈说问你爸爸去,开始的时候教过两次,后来不敢教了,因为教了以后他到学校里要挨老师训,当他知道是你爸爸教你的时候他更生气。后来只能说:“你不要问我了,问你老师去吧。”不敢教了,教了孩子要吃苦啊。
程洪:我在想,大家刚刚说的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说,我们先不讲答案的标准性这个问题,可能是老师没有认识到为什么去划分段落大意,这其实就是教学生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他非得去限定他。当我们慢慢长大了以后,我们现在到高中阶段,我们不要你去搞什么段落大意,你去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写作思路写下来的,这里面其实已经有一个段落大意的概括,不是那么机械地去做了。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间,他只以为我的教学目标就是一个概括大意。其实他没有意识到他在帮学生培养一种阅读的能力。这么一种积累的要求他没有想到,变成机械地去理解教学目标。
主持人:你们两位已经讲了,积累什么我们明白了。我们老师到底怎样帮助学生去积累,这涉及第三个问题:到底有没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教师可不可以教给一些方法呢?
巢宗祺:其实老师也都在实行,很多老师,我不敢说所有的老师,现在在课程改革当中,强调积累、强调诵读。诵读是积累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当然阅读(默读)也是一种积累。如果说要强化,更加有力,那么诵读更深入。当然诵读比阅读(默读)量要小一些,可能还不是小一点。诵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也有体会。我自己学语文的过程,书读了不少,但跟上一辈相比,我觉得自己的语文功底不够。原因在哪里 ? 我知道背得太少。我们小时候不要你背,所以那时候高兴啊,孩子贪玩,那时候开心。等到自己发现自己喜欢了,要去背了,那个时候晚了。
主持人:背不出来了。
巢宗祺:你有可能背得出,但很快就忘了。背诵的最好的年龄已经错过了。
主持人:老一辈他们肚子里有货,肚子里都有书。茅盾《红楼梦》能背诵,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位语文老师也是。我曾经拜他为师。他就像一本活字典一样,你谈到哪一句话他就会马上告诉你这是《诗经·小雅》的哪一篇,一下子他就能说出来。古文我们说哪一篇他也马上说出来。一些大学问家,比如钱钟书,他们肚里有货,或者肚里有好多文章。
巢宗祺:阅读特别是诵读,是积累的途径。第二是阅读过程中,甚至是看电视,或与人交谈,你听到一个好的想法,我现在也如此,看电视里面的谈话、讲座,感觉有兴趣的,听着我总是把有些话摘录下来。这个想法很好——关于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讨论,记录下来,这是思想的积累。还有一个是概念的提法,从这里面获得一个怎么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一个方法。在我们是更多地吸收思想方法。学生可能偏重词语的积累。当然词语积累不光是孩子的事。我知道有一位老专家,很有影响的,不是语文教育领域的,是哲学文学领域的一位大家。就他就这样的资历,他看报纸什么的还要动笔做摘录。他觉得这个词表达出的意思比我原来想象得要好,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新的词语出现。这个词语他能解决问题,现在有一些新的词语出现,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你比如说 80 年代流行的“反思”,过去没有,是 80 年代流行的。他觉得很管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觉得好用,有利表达,像这样的老专家自己也注重积累。对于中学生来说,积累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主持人:要让学生去勤记录勤做笔记。我们自己也有体会,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时候听广播看电视,特别是一闪而过。这个案例很好,用错的或用对的,或者它的一种新鲜的、有亮点的思想想法,感觉特别好,记住了。当时感觉好象是记住了。过两天我回忆起来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现在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好”字了。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例子不知道了,就剩下了一个当时的感觉了,所以做笔记是需要的。
巢宗祺:比如我们和学生讲语法问题,分析这种类型的说法会出现什么样的常见的毛病,需要例句。你说我在大学中文系教这门课,我不能老用别人的例句,我要自己发现例句。看电视也好,听广播也好,我们在另外一个专题里谈到这样的一个病句平时像这样的很典型的例句你很难找到。听到这样很典型的例子,可能会影响他一世的语文运用。噢,这个例子对我启发很大,我们不能再出现了。找典型的例子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这个时候虽然我们积累的最基础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是还是要做这样的积累。
程洪:可能是因为我们在从事这项工作,我们是有意识在做这个事情。比如刚刚巢老师讲的记诵,你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名著,他也能做到,他可以去背。他觉得这是一个学习任务。但是你要他自己主动地去做一些摘录、笔记、分类就比较困难。可能就需要老师更多地去引导他,帮助他。我自己看到什么东西,我有需要,我把它往手机备忘录里一记,上网查查。学生他没有认识到这样的。这是老师应该去引导他们的。现在我们的中学教室里听不到读书声了,以前还有半个小说的早读课,书声琅琅。我和学生讲作文,说你把五本读本、五本教材里的东西全给我用上来,你的作文会是非常好的作文。但学生他回忆不起来。这篇课文学过了吗?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去读的时间太少,真的不用课外去积累多少的素材,把课内那么多的东西读好、领会好,将来在实践当中能去用,那都是非常好的积累。从学生来说可能是有多种原因。有的学生满足于做题目。另外一方面,我刚刚讲到,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能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有限。这方面的积累需要老师多挤时间。我曾经对学生说,有的时候老师上课分析来分析去,还不如把一堂课还给学生,你就给我仔仔细细地读,读一遍,读两遍。我曾经上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对学生讲,今天我不上课,你们给我读,读完能掉眼泪,这堂课就好了。你听我讲来讲去,我的废话你听着,说不定这堂课还上得很搞笑,到底要传递什么东西你都没有搞懂,还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读书。这种积累我觉得学生可能没有这样的自主要求,需要老师进行强化。他可能意识到我要背书,那是我要背的。
主持人:语文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最多的就是语文课堂。在课堂上你和学生一起读课文,刚刚程老师所讲的,读课文的过程中去引导他去认真地读,认真体会,认真积累。同时读课文的过程老师也应该有意识引导他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契机,去引导他读,读更多的、类似的、同样题材的、接近的或者说同样体裁的、同样样式的、同样风格的或不同的,去引发他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程洪:这个材料的本身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材料,从现在教材的编排来看情感生活、体验思想等等在教材中都能呈现。我甚至觉得现在有些教材我觉得在我这个年龄去读这些文章,我都读得很累因为它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太深了。学生刚刚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一些距离,会觉得陌生。多读以后会提高,你如果永远去读看得懂的、浅显的东西,那永远都没有提高。需要老师去引导他,让他的思想深刻起来。这是超越语言材料的一个积累。
主持人:让他的思想深刻起来。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一种思想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我们刚刚讲到的怎么去积累,也就是提供一些途径,比如哪些要记诵,既是一个内容,也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你要通过记诵让他去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通过做笔记随时随地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记录下有用的东西,通过阅读课内的和课外的来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
巢宗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面关于“积累”的这段话里面,有一个特点,它提出跟义务阶段的积累有一点小小的差别:“能围绕自己的目标加强积累。”因为高中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个转折,高中毕业以后,有的人继续升学,他可能就不再学语文,语文学习告一个段落了。当然也有人进入大学中文系那些专业,还要用另一种方式学语文。有的学生高中毕业工作了,就业了,也不会专门学习语文了。这个时候就应该围绕自己的目标进行。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在我们国家过去学生自己可能考虑得不够。在别的国家,很早就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时候围绕自己所选择的目标来加强积累。高中的语文积累还强调了这一点。
主持人:就是要引导他自觉地去做这件事。
巢宗祺: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的兴趣。一种是根据将来人生的道路转变去积累,还有一种是我有兴趣,我不管我将来有没有用,我个人的兴趣,我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自己要求加强这方面的积累。
主持人:也有学生很理性的,理性的需要。
程洪:我经常跟学生讲要读书,看报看电视也行,看电影也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你必须要看的,学生现在很现实,要高考的,这是你必须去关注的语言材料。要提高这方面的积累,背诵名句,用一个文学上的说法就是“陌生化”。本来是一个熟悉的东西,他把它“陌生化”,当作外语学习来完成,来背单词词语等等,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二是兴趣爱好,每个人总得有兴趣爱好。喜欢体育,喜欢哪个方面的小说,这是你的兴趣爱好这与考试无关。
巢宗祺:但对于人生的发展相当重要。
主持人:你刚才说的这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必须的,一个是兴趣的。但是不光是我要完成学习任务,我要高考,还有一个东西是课外的,生活的东西也有必须的。
程洪:我刚才讲的这个话题还没有完。必须的东西里面还包括什么。比如说一个社会上很热门的电影,一本书,我总得了解吧?不然就被时代淘汰了。甚至有时候我会和同学讲你和别人谈话的基础都没有,同学之间要交流的。如果我们不关心流行文化,你就在慢慢地和时代的文化潮流脱节。
主持人:算不上有文化的人。
巢宗祺:你就游离于一个群体之外,不能融入。
主持人:还有经典的东西,比如说昆曲。小孩子都不懂,许多大人也觉得这种“阳春白雪”的东西我们太不懂了,跟我们的距离太远了。当它作为一个“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大家都来关心它了。中学生是否需要了解一点,至少知道这是什么一回事。
巢宗祺:这就要求他们去了解。
程洪:可能会要求自己,《牡丹亭》我应该要去看一次。你是苏州人,苏州评弹你平常总得去听一次吧?未必我有兴趣,但是有必要的。
巢宗祺:实际上就是怎么样去引导学生积累,还有一些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方法什么的。还有的形成一定的氛围,就是老师不断宣传介绍,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的氛围。在学生中形成氛围以后,有的学生如果你不去做这件事就显得孤立了。我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上中学,同学之间课余在交流最近在看一本什么书。那两个同学谈得那么热闹,我这么坐在那里就不是滋味,感觉自己很无知。那就得赶紧去找。或者你们在看这本书,我还在看别的书,到时候跟你们谈,让你们听我说。其他同学相互促进,创造这个氛围,也是很要紧的事情。
程洪:学生还是有这样的时候的,现在学生蛮可爱的:“这个人是谁啊?你们谈的是谁啊?”“你真的假的?这个不知道?”他这一急,他意识到我得了解老师讲的东西,我得知道同学们之间大家在关注什么东西,慢慢就会去积累。刚刚我们讲显性的东西都是可以做固定的要求,很多隐性的东西,你可以教他方法,你可以引导他,你告诉他老师的兴趣爱好,你可以在班级里创造这样的一种氛围。这个可能作用更大一点。讲到底我们经常说语文学习在于兴趣,我把你的整个兴趣调动起来。当然我们不仅用语文教材这一个语言材料,还有更多的东西去培养他。
主持人:方法、套路随目标而来。你有这个想法,你去创造、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引导他的兴趣,只要他有了现实需要以后,这个套路可以自创的。只要是对构成自己的语言库、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的生活情感经验有利的,都可以创造得出来。
我们这节课讨论怎么积累、为什么积累、积累什么的内容,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