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真思维(节选) 黎 鸣 (黎鸣老先生是值得关注的思想者。他对民族文化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深刻的反省并寄予殷切的希望。他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批评文化保守主义,其勇气、识见与立场都是不同凡响的;他立足形式逻辑,审视儒家典籍的逻辑缺陷和独断论,指出儒学与传统文化对于国人思维的不利影响,所论每有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而他讲解逻辑知识的方式也是与众不同。他不照传统的方法,将逻辑知识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地作静态介绍,而是通过向人们介绍哲学与逻辑的发展历史,把逻辑作为一门实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人们认识如何用逻辑方法去有效地思考问题。) 上篇 兴起创造型的真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毕竟实践是在思维引领之下进行的。 但“思”是什么?“思维”是什么?“三思”又是什么? 思维包括三个内容:记忆、理解、创新。这三大块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也可表述为三种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记忆力和创造力,具有或要求具有某种绝对的属性,记忆力具有或要求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创造力具有或要求具有绝对的开放性或自由性,而理解力则具有或要求具有相对性。所谓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对时间而言的可变化性,绝对性是指不变或难变性,相对性是指可变或易变性。思维过程的“时空”应更多地倚重“理解”,而不是更多地倚重记忆和创新。不会理解的人,记忆力再好也顶不过电脑;不会理解的人;创新就只能是做梦。会理解的人,记忆力会获得奇迹般的提高;会理解的人,创新将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只有理解力才是人类相对容易通过主观努力而获得的力量。记忆力是你的天赋,理解力是你后天的经验和实践,创造力则是你的天赋结合后天努力的结晶。 从而可知,一个人学习、研究、思考的工夫,应更多地花在理解上,而不是在记忆或创新上。人们的学习经验也充分证明,越是着意记忆、创新,越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善于理解的人,才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也可能是真正善于创造的人。 要造就天才,最大最厚的基础主要还在提高人们,包括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的平均理解力的水平上。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最关键的还在看其思维理解力及其发挥的水平。有高的理解力也相应地会有高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也即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文明创造力。没有高的理解力,记忆力会萎缩,创造力也会死去。 回看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国人最缺乏、最没有获得开发的恰恰正是理解力,甚至直到今天,很多会写文章、会作讲演的文人,连什么是理解力都说不清楚。所以他们才会“食古不化”,到了今天,还又在主张复古的“读经运动”;所以他们才会“食洋不化”,只会玩弄时髦的洋概念,闹到整个中国学术界今天几乎全患上了“失语症”;更有“食今不化”,青少年几乎全都跟着“感觉”走,索性不要“思维”。什么叫“不化”? “不化”就是不会思维,不会理解。 什么是理解和理解力?为什么西方人的理解力会强于我们中国人? 翻开任何一本近代西方的哲学史,可以看到西方有许多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一直都在关心人类理解力的问题。从笛卡尔开始,培根、霍布斯、洛克、休漠、卢梭、狄德罗、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牛顿、康德等,他们的著作的书名也多用“理解”、“理性”、“工具”、“方法”等字样。例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 ,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 ,休漠的《人类理解新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等。康德的理性批判,实即理解力的批判。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大家的著作,凡是他们涉及理解、理性、理智、工具、方法、逻辑、知识等名称的,主要都是在探索人类思维的理解力的问题。 再翻开中国的历史,中国连一本像样的思想史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有关心思维理解力问题的著作。直到今天,也没有一部以自创的形式讨论思维理解力问题的专著。 思维主要在理解,因此理解的类型主导着思维的类型。不会理解,其实就是不会思维。什么是理解?理解即是对对象(问题)进行多层次、多阶段、多方面关系的分解,不仅求知其然,而且求知其所以然。“关系”又分为必然的因果关系、可能的分类关系、应然的包含或系统关系。因此,理解也可分三大类型:思辨的(或抽象的、分析的、肯定的)理解、怀疑的(或具象的、类比的、功利的、否定的)理解、独断的(或想象的、感性的、直观的、情绪的)理解。这三种理解类型即思辨型、怀疑型、独断型。 思辨的理解要求思维者遵循逻辑规律。 怀疑的理解要求思维者具有实践主体的意志,要求思维者拥有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和行为能力。 独断的理解又分主动的独断理解和被动的独断理解两种。主动的独断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直观。这种能力的强大,往往表现出有价值的综合创造能力,通常又称灵感或悟性。但灵感、悟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不能没有思辨理解、怀疑理解的基础而单独使用。因此,主动的独断理解其实是思维的塔尖,没有塔基是不可能有用的。被动的独断理解,严格地说不能叫做思维,而只是遵循权威指令的鹦鹉学舌或奴性的机器人的行为。鲁迅笔下的阿Q ,就是只会用这种被动的独断理解方式去考虑问题的人。今天,那些“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食今不化”的人,大体上也都是这种只会进行被动独断理解的人。一个民族,如果大多数都是这种只会运用被动的独断理解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生活的人,这个民族会有什么希望呢?更又如何崛起呢?而我们中国人,直到今天,思辨型、怀疑型,这两种理解能力全都匾乏。 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缺乏理解力的历史。缺乏正确思维,所以封闭保守的政治长期存在,经济上习惯于封闭保守的小农手工,文化上缺乏新发现、缺乏新发明、新创造。 二、中国人的思维(略) 三、什么是正确的思维 1 .谈谈哲学 说实在话,现在在中国一讲起哲学就好像是花言巧语,故弄玄虚,讲玄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爱智慧啊。爱智慧就是使得每个人的脑袋都能够活动起来,开动起来,思考起来。而我们的哲学呢?恰恰是让你不要思考。 哲学,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研究。因为智慧的问题事实上贯穿着人的一生。人活一辈子活什么呀?不就是活一个明白吗? 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句话来说,哲学是什么?第一,“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活一辈子到底活什么。第二,“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就是说不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就这么活下去,这种生活其实跟动物没什么区别。我要使我的一生有价值,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就必须充分地开发我自己的思想。第三,“我知道我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对很多方面是无知的,所以才能够有目标地、有计划地去求知,去求得生活的经验和真正有意义的知识。 另一个哲学家康德(我认为是西方最高水平的哲学家),他的概括哲学的三句话,可能把哲学问题说得更明白。他的第一句话:“我能够知道什么?”第二句:“我应该做什么?”第三句:“我还应该希望什么?”这三句话,康德竟用了三本书去进行论述——《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哲”就是智慧。哲学即智慧学。 哲学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本体,是能够称作存在的真理的东西,与神学上叫做宗教信仰的东西有点类似。第二部分就是知识。什么是知识?怎么去发现新知识、发明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第三个方面就是人类生活最终的目标,就是中国圣人老子所教给人们的“道德”,这是一种能够被称作智慧本身的道德,是贯穿万事万物的某种最高的思维逻辑的本身。 但是现在看起来,希伯来人一神论的宗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和中国的伏羲、老子、墨子的学说,这两者都不应被称为哲学,前者是神学,后者是人学,而不是哲学。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由古希腊人提出来的关于认知的学说。占希腊人首先是从对物、对宇宙的组成开始去认识世界,他们用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世界本身。不像希伯来人用神来解释世界,认为是神创造了一切,上帝创造了宇宙,上帝创造了人。这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对于人的思考没有直接的作用,它对人的精神有价值,但是对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对创造新知识来说没有价值。同样,伏羲、老子和墨子的人学对于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方向有价值,比如说兼爱的精神,不仅在家里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姐妹,还需跟其他人有合作的精神,这是有价值的。但是伏羲、老子、墨子的学说,2000 多年来受到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排挤和歪曲,他们的认知的价值没有获得后人的继承和发展。这样一来,无论是神学还是中国的伏羲、老子和墨子的人学,实际上都不能叫做哲学。或者说,老子和墨子在中国古代创造了哲学的雏形,还远没有成形就被歪曲了、销毁了、灭绝了。正是因为这样,真正的哲学史不包括神学,也不包括中国人的人学,而只包括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的欧洲所发展出来的哲学。 从哲学的历史来看,西方哲学的发展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古希腊古典哲学的阶段以及包括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这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去认识事物的方法——逻辑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没做到,虽然我们本来应该可以做到,例如在墨子的学说中,乃至在老子的观念中,都具有这种逻辑方法的雏形。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用具体的物来解释世界,他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水而来,由水组成的。另外,也有几个人认为,是由更多几种东西组成世界,包括后来的原子论。到了公元前三四百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又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欧几里得为整个西方的哲学奠定了最重要的逻辑基础。中国人用的是一种从人到人的方法,西方人用的是一种从物到人的方法。物的认识很容易,比较简单,人的认识就比较复杂。这就造成了中国人一开始就从复杂到复杂,一直在复杂的混沌中兜圈子,最终也没找到一条通向任何可以创造新知识的路。西方人从物到物,从物到人,从简单到复杂,人家就找到了一条循序渐进、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路。可以说,这其实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差距愈来愈大的最初的源头,认知的思维方法截然相反的源头。 第二个阶段,就是古希腊后面的阶段,即中世纪。中世纪的哲学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倒退。但是在根本意义上呢,它仍然在前进。为什么?因为中世纪西方的哲学跟希伯来人的一神论的神学结合起来了。它把我们刚才讲到的亚里士多德说的三个元素中的(真理的)精神元素和知识元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个人仅仅有知识,没有信仰(真理的)精神,他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现在我们的许多年轻人不能讲他没知识,但是往往容易对前景感到绝望,真正讲起来是缺乏信仰(真理的)精神。 比如抑郁病,年轻人为前景感到优虑,感觉到没有前途。最关键的是缺乏精神、缺乏信仰精神,缺乏对自己生命最重要的追求究竟是什么的认识。说实在话,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一个非常懒惰的人,一个放纵自己的原恶(任性、懒惰、忌妒)的人,绝对是一个抑郁症病人。只有那种认为自已活得没意义的人才会去自杀。你看北大跳楼自杀的学子,是因为他穷,担心明天没前途吗?是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吗?这些都难以构成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问题在哪?在于他的头脑里根本没有信仰,没有自己生活的目标。他所采取的那种生活态度整个就是一种机会主义。他用一种机会主义的方式来对待生活,他永远觉得自己生活在苦难之中,而且这种苦难也是他自己的胡思乱想夸大所造成的。那些真正没有饭吃的人,他不会自杀,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没有用想象去夸大生活中的困境,所以条件再恶劣,他们也能坚持下去,根本不会想到去自杀。相反,你本来条件很好,可是你却把生活中遇到的逆境用胡思乱想无限夸大了不知多少倍,你生活在你自己制造的精神泡沫之中,你眼前一片黑暗,你彻底绝望。这就是你的精神本身出了问题。 但是这个精神问题跟精神病我认为没关系,这是一种文化病。在日本,居然有人共谋集体自杀。为什么会这样?这都是现代文化病,不要把它看成是人的基因问题。我认为有些人把什么病都跟基因联系起来查,这实在是舍近求远,这的的确确是犯了一个哲学毛病。这是西方哲学死了的一种很明显的证明,把什么病都追查到基因。其实这明摆着是文化问题,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问题,是你的生活习惯问题造成了你的毛病。说到最后一点是哲学问题。哲学离我们不是很远,是非常的近。刚才讲了苏格拉底的三句话,你说,这不是跟我们每个人都是贴得很近吗?人一定要有精神,精神在哪儿?精神在信仰之中。 信仰的本质是什么?信仰的本质就是永恒的、客观的、绝对的、普遍的真在。如果你对这样一种永恒的、客观的、必然的、绝对的、普遍的真在,有一种信仰的话,你就绝对不会为眼前的、暂时的任何困难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信仰间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现在之所以有那么多年轻人一碰到芝麻点大的困难,他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他就绝望了,他就马上想到自杀。这与其说是身体病、基因病,不如说是文化病,严重的文化病。我们的电视天天在宣扬些什么?今天有酒今天醉。那么多人疯狂地去追逐一个歌星。我不知道这些人动过脑筋没有?刚才苏格拉底的一句话说,“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们的那些追逐各种“星”们的年轻人,真正审视过自己的生活吗?还有康德的那三句话,对我们的年轻人就更有用了。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还希望什么?如果你不断地对自己问这三个问题,而旦由你自已去回答,你还会那么疯狂吗?你还会那么盲目地去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金钱、浪费自己的生命吗?不会。 在这里,哲学有多么重要啊! 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把他们的知识和精神作了艰难的磨合。这时,一会儿神学占上风,一会儿哲学占上风。基本上在前期,神学胜了,神学胜了以后,就把哲学当做神学的脾女。哲学变成了为神学服务的东西,变成了证明上帝存在的工具。近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也曾用四种方法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的思维方法是非常精密的。我们绝对不要否定中世纪的哲学,虽然有时候非常荒谬,但是它是用思维、用抽象的东西进行操作。这种抽象的东西使得思想能够形而上,不断地联想,把它们的内容集中起来,变成一种最抽象的东西来加以命名。 正是这种抽象的理论思维方法,使得西方人发现了电子、发现了原子、发现了原子核、发现了基因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不到,全都存在于抽象之中,但我们可以利用仪器间接地去证明它,去把握它,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J 洽冶是这种思维形式是在中世纪形成的。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也即哲学的最重要的一个成就,就是它的逻辑的发展。没有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细微和精密的发展,就不可能有16 、17 世纪的西方哲学的重生。刚才讲了,整个中世纪就是神学跟哲学斗争的阶段,也就是说,古希腊的哲学到了这个时候,它必须跟神学斗争求生存。经过奥古斯丁、阿奎那的努力,逐渐地把哲学打进了神学的内部。首先是用它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紧接着,用它来证明抽象事物的存在。抽象思维其实就是哲学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没有抽象的思维方法,人的脑袋、人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前进。仅仅是那种形象的思维,从物到物,从形到形,不可能创造、不可能发明、不可能前进。 显然,我们现在所运用的很多东西都不是眼睛直接能看到的,包括我们所运用的电,你眼睛能直接看到吗?它的那种电流你根本看不到,这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我们现在运用的电脑以及很多其他东西,这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没有抽象思维能有电脑吗? 第三阶段,那就是整个西方近代哲学之花盛开的阶段。整个西方的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然后是英国的休模、德国的康德把整个西方的哲学推向了顶峰。17 世纪到20 世纪,哲学的发展推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推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西方的发现、发明、创造。这一切都从哪儿来,都从哲学而来。近代西方哲学为整个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维的基础。 第四个阶段就是20 世纪。20 世纪是西方哲学走向死亡的阶段。因为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取代了哲学。科学思维或许被认为是比哲学更高的思维,这其实是一个盲区。因为科学分得非常细。科学家如果不同行的话,彼此都听不懂对方说什么。这到了一个新的巴比塔的时期,你说的话我不懂,我说的话你不懂,人们之间无法合作,所以巴比塔造不出来。现在的科学已经进人了这种时期了。搞物理的,不知道你搞生物的讲什么,也不知道你搞工程的讲什么。我们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这就是简单的西方哲学史。第一个阶段最伟大的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二个阶段最伟大的人物有两个,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第三个阶段最伟大的哲学家有三个,他们是笛卡尔、休漠、康德。康德,可以说一直到今天,都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最高峰。他在论述思维逻辑方面,最透彻,也最有价值。到了20 世纪,哲学家如过江之螂,就像现在的通俗歌手,大量涌现,但真正有创造性的却不多。比较出名的有维德根斯坦、海德格尔,还有胡塞尔等。但是我认为他们比康德差得太远了。他们越来越把哲学送进了象牙塔,变成了语言的游戏,变成了让平常人看起来像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哲学让大家听不懂,那就不叫哲学。哲学讲得浅时,应该能够让孩子们听懂,能让小学生听懂;讲得高时,能让大学生感到有兴趣,这就叫哲学。那些讲出来让大家云山雾罩,根本不知道你讲什么东西的那种东西,那不叫哲学。包括我们现在大学里所讲的哲学,说实在话,那是让大家背的,背过了以后就把它丢了的仅为考试而设的考试学。真正的哲学应该是跟我们的人生一道出生、一道长大,一直到死亡。 哲学做什么?哲学就是做思维,就是给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使你面临任何场合,你都能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而不是感到茫然。不是像一些年轻人,碰到一点困难就想去寻死,当你真正有了哲学。你不会寻死。总之,哲学应让你感到,上天有路、入地有门。面临着再大的困难、再大的危险的时候,你都会有一种办法让你自己坚持下去,找到出路。这个路怎么来?那就是从古到今那些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给你提供的种种方法,可以供你参考和学习。 哲学的目的是为什么?大体上说是为国家、群体、个人。从国家来说,或从社会来说,哲学就是为了文明,为了文明的进步;对于群体来说,就是为了要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使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 .思维之根 哲学思维方法中最重要的思维之根、思维的核心,就是逻辑。 什么叫逻辑?逻辑就是正确说话的方法、正确思维的方法,真正说起来,也是正确行为的方法。逻辑,其实严格地讲,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是贯穿于一切之中的规律,同时也是贯穿于我们人的思维、言说和行为之中的规律。 逻辑能力也是一种抽象的能力。例如,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些电器,这些高级的电磁方面的工具,所运用的实物是观念,是抽象的观念,比如说电,你能看到电吗?你只是看到电通过电灯泡发出来的光,但是,电本身你看不到。既然电本身我看不到,我怎么去控制它呢?这就要靠抽象的观念。观念的抽象形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我们一步一步地联系到具体的事物以及具体的物质的活动。这种观念抽象的能力是什么,这种能力就是逻辑能力。 举一个例子,就讲电。电是怎么发生的?因为阴电和阳电之间的作用,或者电子跟空穴之间的作用,于是产生电压,电压我们可用仪器去测量。电压之间如果有导电器的话,中间就有电流,电流我们也可以用仪器去测量。通过电流和电压我们就能计算电阻,而电阻有了值以后,我们就能够在知道流过了多少时间之后,它总共发出了多少热,而这个热呢,又变成了光。这样一来,我们通过控制电压、控制电流、控制电阻就能控制电灯的亮度。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但是实际上这中间的路就是逻辑思维的路。如果没有逻辑思维,你能有电压、电流、电阻、电热、电光这些概念吗?每抽象一次,我们就定下一个概念,而定下一个概念之后呢,我又把它当做一种能够通过仪器去间接认识的东西,进而把它变成我直接能看到、摸到、闻到的东西。因为,只有我直接能看到,直接能闻到,直接能摸到的东西,对我来说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通过对实实在在的东西的控制,通过抽象的观念来控制那些看不到的东西、摸不到的东西、听不见的东西,事情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逻辑就是某种基本上不变的、可靠的规律,因为这种可靠的规律,我通过最初能见、能看、能摸的那些东西,经过转了几道弯之后,把那不能看见、不能摸到、不能听到的东西控制起来。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发现了磁可以指南指北,但是,我们不知道磁的原理是什么,而这个原理,一直要等到后来英国的法拉第、马克斯维尔发现了电的原理,发现了磁的原理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为什么能够指北的原理,这才是更重要的。什么叫学?能够称为学的东西,其中必须要有逻辑。 逻辑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够从简单到复杂找到一条路,它能够从有形走到无形,它能够从没有条理走向有条理,这就是逻辑。逻辑一点不玄、不抽象。只要掌握了这种逻辑,你就能够在你的具体工作中为自己找到一条逐渐深入到你所要研究的、所要控制的、所要做的工作中去的路。逻辑,就是给大家一个造“桥”的方法、造“船”的方法。 其实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并不是没看到。中国在认识论问题上最高的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 里头就谈过这个问题,你看,他讲了“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日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逻辑的开头。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道”的定义啊! 我研究哲学30多年的一个总的体会是:智慧的奥秘在于语言,语言的奥秘在于概念,其实也是词汇,概念的奥秘在于范畴,范畴是什么?范畴就是词的类。范畴的奥秘在于逻辑。逻辑的奥秘在于一,二,三。逻辑一,是上帝;逻辑二,是逻格斯,就是古希腊人哲学的最高的那个理念;逻辑三,就是老子《道德经》 里头的那个“道”。而这个逻辑,是贯穿一切的道理,它既是物质的道理,也是生命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的道理:逻辑就是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那个根本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老子的“道”。 我讲逻辑,比如说,讲形式逻辑,不会像学校里的老师那种方式去讲逻辑,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然后从概念又讲怎么定义,判断又通过什么方式,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还有什么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就是比较具体的那样一种教条式的讲法。那些东西重要不重要呢?也重要,但是,如果我一开始就讲到那些具体的东西,而把真正逻辑的本质的东西给抛开了,你们一定会因为繁琐而感觉不到逻辑的兴趣。其实真正逻辑的重要性,我归纳为三条: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如何从有形到无形;如何从无条理到有条理。掌握了这三条,你才可能是一个头脑开放的人,一个头脑发散的人,一个能够始终在未知的地方找到有知的,能够始终向无知发起进攻的人,在生活中,很多不能求解的东西,都能够通过你的逻辑思维去找到某种解决它的办法。所以为什么说中国人的“道”,其实跟上帝和逻格斯是一个东西,说白了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绝对,以绝对的东西去应对所有相对的东西。 如果你把一切都当做相对的话,你就没有你的立足点,你站在哪儿?比如说,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但是,他并不认为相对的东西是他的起点,他的起点恰恰是追求绝对,他站的地方是绝对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一个假设,假设光速是绝对不变的。你看,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绝对不变的假设,他的狭义相对论能够推出来吗?西方人的思维恰恰就是从绝对到相对,中国人的思维却是从相对到绝对。 《易经》 的毛病就在于它把“易”,也即“变”当做是绝对本身。恰恰应该站在不变的角度,你才能认识变,这是起码的道理。同样的道理,只有站在简单的位置上你才能去探索复杂。逻辑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动到动。 中国人的学问全部都固死在记忆里头。中国人往往赞美那些记忆力强的人。比如说中国人赞美某个历史学家,说他博古通今,他博闻强记,读书能做到过目不忘,他会七门外语等。如果是西方人,人家不会这么说。人家会说,比如爱因斯坦真伟大,他为什么伟大,他提出了相对论,他相对论为什么伟大,他会一项一项分析给你听,全都是指爱因斯坦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传统重要不重要,传统重要。但是如果你仅仅有传统,而没有对传统的批判和发展,你就不会有前途。中国的三个思想家——伏羲、老子、墨子,全都出现在先秦之前。在秦汉之后,中国连一个像样的大思想家都拿不出来。你会讲中国出了几个大诗人,的确,那些诗人的诗真不错,但是也仅仅如此而已啊。中国的诗歌就严重地缺乏史诗、缺乏有思想的哲理诗,中国的诗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抒情诗人。他们对人类的思想,他们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视野非常窄小。可是我们说到笛卡尔、说到休模、说到康德,他们提出的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今天还能够作为人们求知的台阶。为什么中国人竟如此地缺乏产生自己的伟大思想家的可能呢?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全都集中在训练记忆力上,严重地缺乏理解力。理解的核心正是逻辑,正是同一律、矛盾律和全息律。没有这样三条规律你就不可能有分析、不可能有归纳、不可能有综合。如果没有分析、没有归纳、没有综合,你就找不到必然性,找不到可能性,也找不到更进一步的应然性。必然性那是对物质来说的,可能性那是对生命来说的,应然性那是对人来说的。这一步一步的台阶就是逻辑。 逻辑的本质属性,第一,逻辑是绝对的(作静止稳定的认识);第二,逻辑是先验的(先天遗传的认识抽象事理的能力);第三,逻辑是不以任何东西为转移的(对规律性的认识)。下面谈谈最基本的思维逻辑——形式逻辑。 3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一切思维逻辑的基础,当然,也是辩证逻辑的基础。形式逻辑有最重要的三条规律:第一条是同一律。同一律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就是:A=A 。太简单了,说了等于没说,但你要理解它。第二条是矛盾律,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A≠B 。就是说任何事物虽然是同一的,但是在它运动的过程之中它一定会出现差异,出现彼此的差别,这就是矛盾律。第三条规律叫排中律,然而排中律,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是片面的。第三条规律应该是理由充分律,或者叫充足理由律。充足的理由是全面的理由。这个问题直到康德之后才得到解决,在康德之前还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康德说:“三就是全。”顺便说说,老子的“三生万物”应该是第三条规律。关于第三条规律,更正确的说法应是“全息律”,或“三全律”,这个问题需要专门讨论。 同一律,对同一件事情它具有稳定性。比如我定义这本书,不是说我今天定义它是书,我明天就可以定义它不是书了。没有一定的稳定性,你就没法记忆。如我记忆这个人,在我的脑海里面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做概念,比如你叫黄xx ,在我的记忆中,黄xx 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一系列关于黄xx 这个概念的记忆。概念中有内涵,这个内涵是什么呢?黄xx 是男的还是女的,是一个多大年纪的人,是干什么的?他的脾气如何?性格如何?他的能力如何?这都是概念底下的内涵,所以一定要有同一性,不能说今天你叫黄xx ,明天你就不叫黄xx 了,那就麻烦了,我的记忆也没用了。如果没同一性我能有记忆吗?我没记忆,我的记忆没有用。所以同一性很重要。正因为这样,公元前500 多年前,有一位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肯定了“同一性”的重要性。没有同一性,思维就不能存在。所以形式逻辑的第一条规律——同一性,是一条绝对的规律。后来有人利用了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来否定它,就是“人不能两次踏过同一条河流”,这话也是对的,今天从这儿过的河流是这条河流,明天你还从这儿过,这条河流已经跟昨天的那条河流不是一条河流了。因为流过的水已经不是昨天的水了,而是今夭的水,这跟刚才那句话有矛盾了。虽然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但究竟是巴门尼德对呢,还是赫拉克利特对呢?我们今天用辩证法来说,这两个应该都是对的,你没有巴门尼德,你没有记忆,但是你没有赫拉克利特,你就没有辨别,进而也没有理解,那就需要有第二条定律了,第二条定律就是矛盾律。 矛盾律用一般的表述来说,就是:A 是A , B 是B , A 不等于B 。就是说你是你,我是我,你不等于我。用另外的话来说呢,就是我和你在同一个事物上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很可能是不同的。昨天的黄xx 不是今天的黄xx ,黄xx 的思想在变,去年的黄XX 不是今年的黄xx ,他是随着时间在变的。第一他年纪大了一岁了,第二他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可能变了。这就可用到赫拉克利特的那句话了:人不能两次踏过同一条河流。这就是形式逻辑的第二条定律,矛盾律。矛盾律的最根本的根源就在时间性,如果没有时间就没有矛盾律。正是因为有了时间,矛盾律就出来了。相比较而言,同一律相应于空间。 除了同一律、矛盾律之外,按照过去的说法形式逻辑还有一条定律,就是充足理由律。这是作为语言逻辑来说的,比如你说一句话,说一个什么事情,你应该尽可能有充足的理由来说出你的结论。如果你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说出你的结论,你这个结论的价值就没有了;后来又换了一条,叫排中律。所谓排中律,明显有二元论的影子,不是A 就是B ,不是B 就是A , 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后来就把充足理由律排除了。 我们一般形式逻辑的教科书就定这三条定律,也叫三条公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而这三条规律又通过“O ”和“1 ”来运算,有就是“1 " , 无就是“O " ,有就是真,无就是假。这就构成了用一种符号来代表一种意义,从形式逻辑走向了符号逻辑。同一的存在以及同一的不存在,矛盾的存在或矛盾的不存在,都存在一个存在和不存在的问题,都存在一个真和假的问题,都存在一个“1 ”和“O ”的问题,这就是二元论逻辑的基础。 形式逻辑除了这种三条规律之外,它还有最基本的判断。首先是质的判断,质的判断是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判断,它如果我们把肯定当做“1 ”的话,否定就是“O " ;其次是量的判断,就是全称的判断和特称的判断。所谓全称的判断,如所有的人都会死,这叫全称判断。“所有的人”就是全称。然后还有特称,“特”就是“某些人”可能比较长寿,“某些人”叫特称。再次是关系判断,关系判断基本上有三种关系:因果关系,即因为A 所以B , B 是A 的果,A 是B 的因,这就是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但我更愿称它类比关系,因为只有并列才能产生类比,而类比往往相当于可能性,这样一来就有类比关系,就是某个A 和B 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类同性,但这种类同性跟前面的就存在着一个问题,比如说他不是完全的肯定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它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包含关系:A 属于B 或B 属于A ,这是关系判断。还有一种判断是模态判断,模态判断即是指必然判断、可能判断和应然判断。 形式逻辑除了讲概念、讲判断,还要讲推理。概念一定要符合那三条规律,同一律要求一个概念在相当的一定时间里保证它的定义的一致性,只有这种定义的一致性,才能够保证有记忆,否则你的记忆等于零;同时概念也要注意它的矛盾性,在时间的流变之中它的内涵可能变丰富了,也可能变得少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原来是A 现在不一定还是A ,可能已经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了;按照第三条排中律,概念绝对不能变成相反的东西或者变成跟相反之间之外的另外第三者,就是说概念的判断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不能既是黑的又是白的。 同一律的运用,比如在辩论之前,我们一定要把我们辩论的主题同一起来。就像我说这是杯子、这是话筒,在语言上我们必须统一起来。杯子就是杯子,话筒就是话筒。有了这种约定俗成之后,彼此才可以交谈。我们不要把同一当做统一。同一和统一不是一回事,统一是经过几个循环之后才逐渐从综合所达到豹东西,不要把同一和统一完全等同,一等同起来就刚好又可以为极权专制话语霸权服务。 矛盾律用简单的话来说,即杯子不等于话筒。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我要证明这是杯子,我要证明这是话筒,有一番对话承认矛盾律。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仅仅有空间,那只有同一律。只要一发生了时间的变化,一切都会变成矛盾。这个时侯的杯子跟下一秒的杯子不一样。今天的我跟去年的我不是同一个我。可能去年我是左派,今年我就变成右派了。 其实就是这样,整个全部的事物都是空间、时间和信息。这三者构成了大千世界。怎么去理解空间?怎么去理解时间?空间就是永恒,时间就是普遍,信息就是终极。永恒和普遍不是一回事,空间和时间不是一回事。思维的能力就是你运用逻辑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包括你辩论的能力。你跟别人辩论的能力以及你具体跟物质进行交流以及研究物质以及控制物质的能力。你开车时你跟车之间的关系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跟我们的思维能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讲仁义,但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他没有定义。正因为没有具体的定义,所以这个“仁义”到今夭人们从来就没有可能发展它,没有可能提高它。但是西方公元前500 多年的留基波提出了原子论,那时的原子跟今天的原子一样吗?不一样。因为经过2000 多年哲学思维方法的考察,这个原子越来越具体了,越来越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古典著作中的概念,包括老子的道,全都没有我们后人所增加的内容,除了歪曲它以外。为什么我们没法前进,问题就在我们没有逻辑,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同一律和矛盾律,我们没有把任何一个概念说清楚。古人的话是不清楚的,是朦胧的,而我们今天运用古人的话依然是朦胧的。 其实,老子对道的定义是相当到位的,可惜后来的人们把那个到位的定义反而神秘化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生,先天地生。”这个道跟人没关系,跟这个宇宙也没关系,跟这个太阳也没关系。为什么呢?它先天地生,它是规律,‘色与有物质无物质没关系,与有生命没生命也没关系,与有人和没入也没关系。“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它有那种自在的独立性,“周行而不殆”, 既然是周行那就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三个之间才有周行,才有旋转。因为只有三才能构成一个环,你没三怎么能构成环呢?仅是二的话就是来回摆动,只有三才能转动啊,这不是“三生万物”么?“可以为天地母”,它能生万物啊。“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这个“道”,说白了就是一切万物的规律。但是后来的人们,对这个道怎么理解的呢?董仲舒把这个道变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变成了“三纲五常”之道,完了。“天不变,道亦不变”,他这个“道”不变不是老子的那个“三生万物”的“道”不变,而是“君臣父子”之道不变,“君为臣纲”不变,“父为子纲”不变,“夫为妻纲”不变。整个中国社会都被它僵死了。从汉儒到宋儒,到现在的所谓“新儒”,整个是一个社会停滞的理论表现。 所以说,形式逻辑是最基本的思维规律,因为形式逻辑要求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首先要明确,你只有对它明确之后,你才能发现其中的不准确的部分,需要改进的部分,需要增加的部分。如果你本身就是对他朦朦胧胧的、糊糊涂涂的,你怎么能改进它?怎么能发展它?中国古代那些思想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不讲形式逻辑,不讲同一律。你讲的仁跟我讲的仁不一样,你讲的理跟我讲的理不一样,这使得我们之间都无法进行讨论。我说东你说西,我说天你说地,我们怎么讨论?那叫抬杠,不叫辩论。 中国人有一句成语,叫“指鹿为马”,马就是马,鹿就是鹿,按道理按逻辑就应该这么说,结果你偏要指鹿为马,而且还没有人敢去反驳你,为什么?因为你有生杀大权,有人敢说这是鹿不是马,马上就没命了。不讲形式逻辑其实就是不讲理。 一个不讲逻辑的民族,他就对一切事物都是梦里看花,一切都是朦朦胧胧,一切都是混沌。一切都是在混沌的情况下,你能控制好它吗?控制不好它。只有讲简单、讲明确、讲精确、讲准确之后,你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如果语言不准确,那描述的事物也就不可能准确。汉语言说白了,是一种不精确的语言。中国语言文字有很多同义词,而且.这些同义词之间都可以互换,这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人读《易经》 、《道德经》 、佛经,都是以这种神神秘秘的观念去看待的。用一种神神秘秘的方式去读任何书,都不可能精确地理解它。比如说佛经中有这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实在话,你读了这段话后知道什么是色、什么是空吗?你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吗?你没法说。色是什么?色其实就是物质的现象,空呢?空是内心的空,色就是空。我所看到的,我所摸到的,我所闻到的,我所听到的无非都是空,到了后来,我的生命活了一辈子,也是空的。为什么是空呢?六道轮回啊。我始终在轮回之中。 所以东方的语言是不精确的,按照这种传统就没法精确。你语言不精确,也就是说你概念定义没有同一性,你的概念没有同一性,你就没有符合逻辑的起码的规律性。因为形式逻辑的第一条规律就是同一律,你没有A=A 这么一个观念,没有这样认识问题的最初的一个前提,你还怎么去认识事物呢?到时候你就只能抬杠。你说是白的,我说是黑的,你没法说过我。什么是白的,什么是黑的,按道理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像董仲舒所说的:“天不变,道也不变。”你看这糟了吧,那“天”当然不变啊,那“道”,他把“道”定义为“三纲五常”,你还能说什么呢?你没法说了,他和汉武帝有生杀大权啊。他就认为那就是“道”,为什么是“道”,他说了算,你没法跟他辩论,你能跟他辩论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你吃了亏倒了霉打掉牙也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吞。但是这样一种“三纲”,在西方谁会承认它呢?人家有“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这一句话就把你的“三纲”给灭了。君臣是什么?君臣都是人,既然是人,在上帝面前就是平等的。 4 .先验逻辑 大家肯定在学校里学过一些形式逻辑,这是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又在后来的哲学课里学了辩证逻辑,这是两种逻辑。 第三种逻辑,我要介绍一下康德的先验逻辑。后来又比较复杂一点的什么符号逻辑、数理逻辑,以及诸如此类的逻辑,其实这些都是形式逻辑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式逻辑可以成为一种运算,变成一种可以像数学那样的计算系统,用符号取代一般的语言,就是符号逻辑和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专门有一种运算方法——布尔代数,用代数方法对逻辑真值进行运算,从这里对真值的运算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电脑其实靠的就是数理逻辑。这种数理逻辑的运算能够算真和假,但是绝对算不了善和恶,也算不了美和丑。 电脑可以做出很多的计算,但是它在人类的社会科学、心理科学方面,价值有限,没法算,它不能算。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资料,我假设某个命题为真,经过一系列的运算之后,我把结果中真的东西留下来,把假的东西排除掉,真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计算,而且可以精确地计算,但善恶呢?没法计算。因为善恶在很大情况下是相对的,在你认为是善的东西,我可能认为是恶的。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帮助人们鉴定,什么知识是真正的知识,什么知识是假知识,什么知识根本就不值得叫知识。而我们中国,就正缺少这么一个康德。所以我们中国大量的文献中记录下来的东西,几乎都是假知识。比如说,中国的二十四史,从《史记》 开始,《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一直到《清史》 、《民国史》 ,这些历史它所记录的都是些什么呢?按照康德的说法,它们不是知识,因为它没有意义,他没有教给你那样一种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东西。如果它给你的知识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东西,那么它才是真知识。 人类有文字的历史有几千年,而这几千年留下的文字真正能够当做知识用的,当做活的知识用的,并不多。怎么去判别呢?思维的价值在于判别:判别真假,判别善恶,判别美丑。如果你善于判别,你就善于说话,你就善于表达,你就善于描述,你就善于评论,你就善于取舍,好的我留下,坏的我抛掉。所以你在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在做工人,做研究者,做领导者,做企业家,你拿到手上的工具都是有用的东西,而不是那种假工具,没用的工具。 康德的了不起就在于,他给了人们一个判别真假知识的非常可靠的标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起码必须符合这三个条件:第一,客观性。客观不是情绪发出来的,不是因为谁有权谁就有的,客观就是自然,公然,就是不按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必然性。它必须有因果,掌握了一就能掌握二,掌握了二就能掌握三;第三,普遍性。就是说在甲地是有用的,在乙地也是有用的,在前天是有用的,在今天还是有用的,它不因时空的变化而转移,也不因人而异。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里面提出了先验逻辑。康德哲学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一个是他强调人类知性的先验性;一个是他强调人类理性认识的现象性;还有一个就是他强调事物本身的“物自体”的不可知性。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把他叫做是先验论者,不可知论者,怀疑论者。 这“先验”两个字对整个人类的思维,简直产生了伟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称这是哥白尼式的思维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逻辑论和哲学论。康德借助于它,认定人是大自然所赋予进化的最高阶段,大自然赋予人以认识万事万物,认识物质,认识生命,乃至认识人自身的可能性。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属于大自然,但人是自然之中最高级的层次。就是因为人是整个自然进化过程中最高的层次,所以人的复杂性,超越了一切其他生命的复杂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质的复杂性。复杂在人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这恰恰就印证了康德先验论的正确性。因为这个大脑并不是人自己生出来的,大脑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是经过了40 多亿年,整个太阳系、整个地球、各种生态的进化才达到人的阶段,然后才有了人脑的结构。这个结构是经验的吗?是你自造的吗?不是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那就是先验的。 而康德的下一个判断,就是古人所总结出来的那些逻辑的原理,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他认为也是先验的。同一性虽然是人们发现的,但是这个同一性只不过是被发现了,即使你不发现它,它原本也存在。同一性只是人的发现,而不是人的主观的创造,它是大自然中本身就具有的规律。而形式逻辑的规律,如果它是符合自然律的话,它就是先验的。所以形式逻辑的规律其实也就是先验的规律。 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照搬亚里士多德的那套形式逻辑。康德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所有的形而上学,特别是他的形式逻辑的那种二分法,按照自己的设想变成了三分法。我觉得康德,简直就是德国的老子,但是他没有像老子那样说得那么明确:“三生万物。”他觉得,只有三才能够使形式逻辑变得完备。所以他在所有的形式逻辑的判断之中,都加上了第三个因素。刚才我们讲形式逻辑的质的判断有肯定、否定两种,而康德,加上了第三种,不定。就是说质的判断有三种:肯定判断、否定判断、不定判断。他保留了形式逻辑,他没有取消形式逻辑,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不像我们,我们要学辩证逻辑,就彻底把形式逻辑打入冷宫。康德重视形式逻辑,但是他改善了形式逻辑,他把形式逻辑的二分法的方法推进到了三分法。 在量的判断上呢?康德又在全称判断、特称判断之上加了一个单称判断。在过去,人们认为全称和单称是一致的。既然一切人都是会死的,个人也是会死的,所以单称跟全称是一回事。但是在康德看来,全称和单称不等于一回事,不能够把它们完全等同于一回事。 然后关于刚才讲到的关系判断呢?其实原来大家也认识到有三种,这个康德也依然坚持三种:因果关系、类比关系、包含关系。然后在模态判断之中,必然判断、实然判断之后又加上或然判断。正因为这样,使得仅仅限于二元论的问题,推向了多元。三即是多的开始,所以三生万物。有了三之后才有多,没有三就没有多。就像中国俗话所说,三人成众,二人不能叫众,只能三人才能叫众,我们的中国字“众”也是由三个“人”组成。 其实现在看来,康德的先验逻辑跟形式逻辑基本上相同,只不过他在某一种判断之中,某一类判断之中都加上了第三者,这可不一样,这很重要。康德更大的贡献还在后面,康德在前人逻辑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综合的逻辑。刚才只讲了判断,没讲推理。亚里士多德有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然后是结论。比如一切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的。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三段论。三段论的这种判断方式,如果用图形来表示的话,一切人都是会死的,“会死的”那个是最大的组。“一切人”是在“会死的”里边,而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又在人里头,而人呢又在全部会死的里头,小圈、中圈、大圈,一目了然。 康德在前人逻辑推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什么叫分析?什么叫归纳?什么叫综合?其实,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一直在进行分析。所谓推理的三段论就是标准的分析。 什么叫分析呢?分析就是把一个概念里面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把它们分解出来,这就叫分析。比如说人是什么?人是动物,人是哺乳动物,人是灵长类动物,人是会用语言的动物,人是有文字的动物,人是社会动物,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是需要有政治的动物,人是需要自己去谋生的动物……诸如此类,很多,把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列举出来,这就是标准的分析。分析不增加知识,分析是把已有的知识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这就叫分析。仅仅会分析的人不会创造知识,只能学习知识,靠一个仅仅会分析的人,让他去研究什么学问,他永远研究不出什么新东西来。我们中国的很多学者我不是在这里藐视他们,可以说80 %以上,只会分析。只会分析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学者。 然后呢,比分析更高的是归纳,但是分析是基础,不会分析不行,分析是对概念理解深度的一种证据。只有你对概念理解得非常深刻,你分析的内容才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密。所以分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记忆的基础,记得越牢靠、越深厚、越丰富,你的分析就越全面。虽然分析是理解的基础,但分析本身不是理解,这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要有归纳。 什么叫归纳呢?归纳就是从许多并列的东西之中,把他们相同的部分列举出来,比如说人和牛和马都是哺乳动物,这就是归纳。人跟牛和马不是一类东西,不是同类的东西,但它们之间可以作类比,人和牛都是哺乳动物,这是归纳。再比如说所有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是归纳。这是你在观察所有的天鹅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你没看到别的天鹅就只看到白天鹅。 但是归纳只是一种可能的知识,注意,分析是必然的知识,而归纳呢,是可能的知识。比如说,,一切的天鹅都是白天鹅,这是不是必然知识呢?不是,只要飞来了一只黑天鹅,你这个判断就变得不成立了。所以归纳的知识不是必然的知识,归纳的知识是可能的知识。但是归纳的知识有可能是必然知识,这就需要什么呢?这就需要综合,只有达到综合的程度,知识才有可能是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才有可能是新知识。一切有价值的命题,一切有创造发明的命题,能出现新概念的命题,都应该是综合命题。 正是因为有了康德,大家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提出发现,提出创造。你要成为一个有发现的人,发明的人,创造的人,你应该必须是一个善于综合的人。怎么综合?综合第一要有知性的概念。靠先验的逻辑系统的运用,你才可能得到综合的知识。康德的先验逻辑其实就是完善的形式逻辑,运用在哪儿呢?运用在直观的现象中,在实践之中,在经验之中,在经验的直观的观察之中,亲身的体验之中,把这样一套先验的逻辑运用在这一系列现象表象观察之中,然后才能够灵光一现,某种直觉使你产生某种新的思路、新的概念。当科学家发明了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或者一条定理的时候,他就做了一个伟大的综合。明显的例子是牛顿。牛顿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用了先验的逻辑,运用在哪儿呢?运用在对现象的亲身的体验、实践和观察之中,,从而产生了那样一种直观。直观是什么?直观不是眼睛看贝,,这只是一种表象的理解,真正的直观就是你天天在那儿看它,时时关注它,总是不得其解,你观察它研究它很一长时间,甚至有若干年,突然在某个你不经意的时候,刹那间产生出了某种特别的感觉,一种悟性,一种灵感。在这个时候灵感所看到的东西就叫直观,这个直观才是有价值的直观。 当你产生了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就等于一门新的科学诞生了。所以,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为问题本身就是靠这种直观提出来的,你没有这种直观你提不出那样的问题。问题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是由概念组成的啊,更进一步,问题是由概念的关系组成的啊。新的概念、新的判断、新的命题、新的推理,这些一系列新的东西,最后,就是综合。 这种综合使你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凯库勒在发现苯的分子式之前,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这就是直观,但这个直观不是那种简单的直观,而是运用了先验逻辑的直观。最明显的一点,它里边必须要有空间、有时间、有意义。而空间、时间、意义这三大范畴本身就是先验范畴,本身就属于先验的部分。正是这些先验的范畴、先验的逻辑、先验的概念指导你去观察、去实践、去在现象中体验,然后达到直观,构成伟大的综合。一切新的知识都是综合得来的。 分析只是一种基础,概括或者归纳只是一种可能,只有综合才能使你在旧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事物。就是这样,康德在哲学中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提出判断和标准,什么知识是真知识,什么知识才能够成为新知识,什么知识才能构成有用的知识,什么知识是无用的知识。 德国人看了康德的书之后,他们整个民族的科学水准一下子上了好几个台阶,把英国人、法国人抛到后面去了。这就是哲学的作用、逻辑的作用。现在我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合理科学中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德语民族提出来的。 四、逻辑思维的新思考 先知极其崇尚信仰的真,哲人极其崇尚知识的善,圣人极其崇尚情感的美。 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人类的历史也不例外。研究历史的目的,正在于寻求这些因果,以及这些因果之所以成立的更深在的因果,中国人称之为“道”,西方人称之为“规律”。 此外,如何看待“道”或“规律”,也是大有问题的。关于“规律”,西方人总结出了不少的说法,诸如种种的“决定论”,例如种族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暴力权力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决定论等。现在看来,这一切单方面的决定论,全都是片面的,是缺乏真理性的,而这一切,又与他们西方哲学的二元论逻辑的思维方法密切相关。 重申中国的历史,要提供重审人类历史的新的思维方法,以及新的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指南——“道”或“规律”。 我的新世纪新人学的逻辑和理论,最简单的表述是“阴阳、三行、六度”。或曰:“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阴阳而三行,三行而六度,六度而轮回,轮回而万有。”具体说,即是把康德的先验逻辑与老子的“三生万物”相互嫁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在我看来,西方哲学的思维,康德最高;中国人学的思维,老子最高。关于这种逻辑和理论的运用,在我已出版的《问人性》 和《问天命》 两部著作中已有所涉及。 我认为,逻辑、道是贯穿于物质、生命、人的生活以及人本身的一个最终的道理。在具体的事情上,显出不同的状态,人们掌握这个道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有的离得近一点,有的离得远一点。比如说,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离这个道显得比西方人较远一点。但是现在有一种趋势,西方人也正在偏离这个道,而中国人如果能够一方面坚持发掘自己的良好的历史遗产,而又能够吸收西方人的比我们强的部分,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新的综合,那么在新的时代我们就将可能比他们离这个道更近,在那个时候中华民族的文明就真正可能是崛起了。 我所说的逻辑跟你们在学校里所学的那个逻辑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他们的逻辑是具体的逻辑运算,而我的逻辑不仅仅要运算,更是要成为一种思考的习惯,思考的方法,思考的工具,让你碰到了问题就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具体地去对待,具体地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你会发现我所说的一切都有一分为三和合三而一的规律。下面我会举出很多例子。 我们回顾一下前面讲的中国人思维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撒网式的思维,正是这种撒网式的思维,构成了我们中国社会的这种统一、和平的大环境文化的融合性。因此,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人类世界未来的希望,就在于中国的文化给全球的人类提供走向融合的模式。 我认为,中国人今后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撒网式的,也需要尖刀式的,因此,我们要保持阴阳五行的思维之长。阴阳不是中国古代的阴阳,而应是现代西方的阴阳,真正把阴阳的逻辑发展到极端的是西方的逻辑。电脑中运用的就是西方的阴阳模式,西方把阴阳理论发展到了今天电脑这么高级的水平,已经能帮助人们做各个方面的工作了。所以要把西方的阴阳理论(即O 和1 的模式)搬到中国来。“三行”继承了中国的阴阳五行的长处,更多地是继承了老子的“三生万物”的思想,这种启发也与我对康德的哲学的理解密切地关联在一起。把老子和康德以及西方的一些二元论理论融合,建构一种新的逻辑思维方法,这就是我对新思维的研究,我称作人学逻辑的革命。 从“阴阳五行”是怎么发展到了我的“阴阳三行”的呢? “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 的《洪范》 篇,《洪范》 比老子的《道德经》 出现得早一一点。可以说,“阴阳五行”跟老子基本上是同时发源于《易经》 。《易经》 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最初的发源地,而在这个发源地上生长出了老子,生长出了《道德经》 ,生长出了“阴阳五行”。《易经》 的最大的功绩还是在保留了72个符号,正是这72个符号启迪了老子,事实上在后来,也同样启迪了西方人莱布尼兹,促使他发明了二进制数学,而二进制数学又在今天更变成了我们的最重要的工具电脑的最基本原理。 虽然老子本身并没有讲形式逻辑,但是仔细分析老子,其实里边有形式逻辑的影子可以去挖掘。老子在讲如下几个概念的时候他可是有分寸的。你听,“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段话提出了五个概念,道、德、仁、义、礼。我认为,还应加一个字,智,这样一来,道、德、仁、义、礼、智,就刚好合成三对概念了。前面那句话也应加一句,“失礼而后智”。这样这几句话就全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智,夫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中国的概念词汇都是阴阳一组,如道理、仁义、器物、东西都是两个字,都是一阴一阳构成的概念。东西是什么呢?一东一西,就构成了一切事物的指称。然后道德,因道而后得,得即是德。可见道德也是两个相反的词组成的概念,并不是共同的意思。道是客观性的,德是主观性的;仁和义,仁是爱,义是要发生的必然的事情;礼智,礼是相对的事物,实际上这个“礼”应该是“理”,但是孔子把它局限于“周礼”,这就妨碍了“理”的意义的诞生,智是某种绝对抽象的状态。 这马上就可以跟康德的概念接上轨了。此外我还认为,上面引用的老子的话中,“失”或许应该是“先”。这样一来,道德、仁义、理智,不仅有结构,而且有顺序。这三个概念每个都是阴阳两个字,三个概念六个汉字,这六个汉字又各自有自己分别的含义。它们其实已经表达了“阴阳三行六度”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用康德来改造老子,要用老子来改造康德呢?因为他们有共同性,更存在互补性。老子的《道德经》 在表述之中本身有逻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逻辑。西方的逻辑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是从同一性开始。同一性是什么呢?同一性是不动,不变,从客观开始,从空间开始,然后从概念到判断。判断是一种动态,一种理解,然而再到后来,则是更动、更变的推理判断。老子也是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然后从无到有,从有到动,从动到变,从变到万物,你看,这本身就是逻辑啊。不像八卦跳来跳去,跳得人们昏头胀脑,什么天地山泽风雷水火,这些东西之间是没关系的,只是一个符号,没有理解,不可能理解,你能理解吗?三杠就是天,为什么就是天?天跟地之间为什么就变成了这样一种固定的关系呢?这就是一种规定,你听也得听,你不听也得听,就是这么回事,这就叫教条主义,也是标准的独断论。我说也对,我不说也对,说不对也对,说白了,八卦的卦名、卦辞就是不讲理。《道德经》 是太讲理了。然而《道德经》 的“阴阳”又怎么变成“阴阳五行”了呢?这个“五行”实际上跟老子是两条路,没有继承关系。而老子的这种思想呢,可惜到了汉代以后,尤其到了东汉形成了道教之后,就基本上完蛋了。 其实在中间还有一个庄子,庄子把老子非常有价值的哲学全都淹没了,而把老子中的那种相对主义的东西突出起来了。所以从老子到庄子,其实是从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本体论,变成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绝对的相对论。绝对的相对主义是绝对有害的。中国人之所以从此不可能有任何知识的长进,庄子缺乏思维逻辑的“美文”也是重要祸首之一,当然最大的祸首还是孔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非常丰富,语言也非常华丽,可是他的思想却非常贫乏,缺乏实际的创造力。而且那种丧失主体性的情形,甚至比《易经》 更消极。《易经》 使人丧失主体性是通过它的占卜、算命,让人不知不觉地陷入宿命论陷阱,而庄子则是直接用他的语言把人勾人丧失主体性的生活陷阱。当中国的文人全都去崇拜庄子的时候,就把庄子的那种绝对的相对主义的有毒的思维方式也埋进了自己的心灵。当这种绝对的相对主义变成了自己的思维方法的时候就完了,他再也不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但是“阴阳五行”没有。“阴阳五行”是跟老子的《道德经》 齐头并进的,它们之间有点关系,但谈不上谁继承谁,而《黄帝内经》 是真正把“阴阳五行”作为思维方式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在这种意义上《黄帝内经》 是成功的。正是因为它提供了这么一种撒网式的思维方式,才使得中医中药经验终于有了一个有形的东西,从而可以淀积下来。如果没有“阴阳五行”这么一个有形的类似理论的东西,就好像种植花草,不借助那么一个支架或网络,花草就铺到地上去了,有了网就在网上了,就像爬山虎似的可以爬上来了。 正是借助于“阴阳五行”这张网,中医中药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尽管在理论上看起来,它的局限性也大极了,但在实践上,中医中药的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的文明遗产,也应该是全人类伟大的文明的遗产。尽管“阴阳五行”立了大功,然而“阴阳五行”本身却得不到发展。因为“阴阳五行”不是那种因果关系的理论,它只是类比关系的理论。 中国人在谈论金木水火土的时候,凡是会闪亮的东西都是金,所以金银铜铁锌统一都是一个金,而它这个金也是不经过定义的,完全只是类比;同样,木也不仅包括灌木、乔木,也包括那些一般的花草。所以,如果一定要用西方的那种概念式的东西来探讨金木水火土,你会发现没法进行,这是一。另外,它又把什么东西都跟金木水火土连在一起,比如说五声、五色、五脏、五光、五体,全部都用五类比下来,所以说到头来,“阴阳五行”都只是个类比的理论,不是一个因果的理论。正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理论,所以它就没法像西医那样,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去诊断、下药。 同一个中医看不同的病人,尽管他们的病症是同样的,然而下的药却不一样。不同的中医看同一个病人的病,下的药也是不一样的,而且那个药不仅药的样式不一样,而.且药性也不一样。这叫西方人不可理解,甚至觉得非常可怕。一个医生说是阳性的,需要泄火;另外一个医生说不对,应该是阴性的,应该进补。所以中医治疗往往不可重复,不像西方那样一个题目一个解答,对于中医来说可以有多种答案,只看结果,只看疗效。只要我能把病人的病治好就不要管我开什么药。正是因为“阴阳五行”仅仅是一种类比的理论,所以也就造成了我们今天很多人对中医中药很多不利的误解甚至诬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挽救中医中药的伟大遗产呢?我主张改造“阴阳五行”,怎么改造呢?我因此提出“阴阳三行”的理论。 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具体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来解释“阴阳三行”的运用。尽管人们认识天体、地球、物理、化学等,但人们偏偏认识自己最差。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老子也说了,老子也把认识自己看做是最重要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我认为:人的内涵分18 层。归纳为大的三层:第一层是人的本性;第二层是人的理性;第三层是人的精神性。每一层分阴阳,所以又都有六度,六度其实是阴阳与三行相乘的结果。 我这儿就要讲到我的逻辑:阴阳、三行、六度。三行,就是人的本性,人的理性,人的精神性。人的本性有阴阳两个方面,阳面是人的生命性,阴面是人的死亡性,这是阴阳。生命性又称原欲,原欲有三种,哪三种欲望呢?食、色、性。食,食物,要吃,你有食欲;色,颜色的色,不要把颜色的色跟色情等同,这个色其实是觉,感觉,用佛教的话来说,色欲不是情欲,色要跟情分开。色就是物,万事万物的感觉,就是眼、耳、鼻、舌、身等的感觉。这里的色欲就是觉欲,是知欲的前兆;第三就是性欲,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种欲望构成了人的生命性,所以又称之为三种原欲。 此外还有人的本性中的死亡性,这种死亡性又称之为原恶,原恶与原欲一样,始终跟随着每一个人,从生到死。这三种死亡性也即原恶是:第一种,任性;第二种,惰性;第三种;妒性。任性就是不讲规则、不讲道理、不讲纪律,任性妄为。一个任性的人是不自觉地走向死亡的人。惰i 性,就是懒惰,希望自己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得,一个懒惰的人同样是不自觉地走向死亡的人,所以你应该让自己勤快起来,勤快的人更容易体验生活中的愉快,寿命也会更长。还有一个是妒性,也就是嫉妒,嫉妒对于人也是非常有害的,同样使人不自觉地走向死亡。因为你跟人交往时总有比较,你觉得别人比你成功,你就可能产生嫉妒,你就可能给别人颜色看,你就可能在后面搞诡计害别人。在你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你自己的主体的自尊,降低了你自己的智能。所以面对着别人的成功,自己应自觉地不用嫉妒的方式去对待,而应该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比如向人学习,比如跟他竞争,坚信自己也会做得更好,甚至比他还好。现在你成功了,我将来也会成功,而且比你做得更成功,这就是积极的方式。如果你嫉妒别人,看到别人成功了自己不是去争取成功,而是去放毒、去制造流言蜚语、去造谣生事害人,这是死亡性。看上去是在害别人,其实更加受到伤害的是自己,使自己从此丧失了生活的斗志。因为只有那种不自信的人,才会放任自己的嫉妒。对于那种有自信心的人、对于那种有信仰的人,他不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去嫉妒别人。 这是本性的阴阳三行六度。 然后讲入的理性。理性更多地讲的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理性有三个阳面性:第一个是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你要以一种像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也有这个意思,但“己”和“人”必须是平等的,必须是前提,否则,他的这句话就有可能骗人。总之,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任何人去说话、去行为,不要以为你的位置高就瞧不起别人,不要以为你有钱就瞧不起别人,这不仅是错误的,这也是有害的,这是对自己理性的栽害。第二个是自主性,遇到任何事情,重要的是靠自己,靠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三是开放性,或通常所说的自由性。对人、对事、对环境、应心态开放,事事向前看,向一定成功的方面看,永不气馁,不丧失信心,不怨天尤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是开放性,也就是自由性。这是理性的三个阳面。理性的三个阴面是:第一个是暴力;第二个是欺骗;第三个是谎言。这是理性的三个阴面,也就是死亡的一面,或者失败的一面。这是理性的阴阳三行六度。 然后有精神性。精神性的阳面:第一要有信仰,坚定的信仰,坚信“永恒”与“真”的存在性。当然你也可以用上帝作为符号来代表这种永恒的存在性。上帝是一种观念,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超然的神去认识,应该把他当做一种超然的观念,一种永恒的真的存在去认识。你相信他永远是存在的,你要去靠近他,你要去追求他,放在你的心里。精神的第二个阳面,是普遍的求知精神。你要求得到真知。精神性的第三个阳面就是真爱。只有真有爱心的人,他才能有充分的自由,没有真正爱心的人他没有自由,也不知道什么是真自由。下面讲精神的阴面:第一是恐惧;第二是焦虑;第三是孤独。以上是精神性的阴阳三行六度。 三个层面的阴阳共同构成了人的整体性,总共18 层。每个人18 个层面都是存在的。 第一层面,人的本性是永恒的。所谓永恒,是指人的本性与人生俱来,与人死俱去。你不能说我这个人永远不任性,我这个人永远不懒惰,我这个人永远不嫉妒,不可能。只要你是人,你不可能不嫉妒、不可能不懒惰、不可能不任性。但是你只要认识到这三个东西对你是绝对有害的时候,你就能有意地克服这三个方面,那就了不得了。你在任何时候都警惕自己:我不要任性,我不要懒惰,我不要嫉妒,我一定要在更高的层面来提升我自己。你就有希望了,这是永恒的。 第二层面,理性是普遍的,理性的阳面是普遍的,理性的阴面也是普遍的,在社会中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平等是普遍的。在整个社会之中,甚至在整个地球上,你都应该用这样一种平等精神去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这样一来你才能碰到高人时保持自尊,碰到低人时你能够尊重别人。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自己的能力始终保持着那样一种升火待发的状态。始终带着那样一种开始的劲头;自主这一点永远不能抛掉。康德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做主人、当做目的本身,而不要把自己当做手段,更不能把别人当做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目的本身,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主人。那种把别人当做工具、当做手段的人他实际上也在把自己当做手段,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降低;关于开放性或自由性,就是永远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处于封闭状态。固步自封的人永远不可能进步。 中国人长期以来独尊儒术、固步自封的结果,使民族有种并底之蛙的文化心理。我们中国人始终不知道开放二字,不知道自由二字。不仅国家不开放,不自由,而且每一个人的心灵也不开放,不自由,人与人之间都带着防人之心不可无,永远在怀疑别人,怀疑别人的真诚,其实自己就缺乏真诚。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信誉。中国人的商业信用还没有在世界上真正建立起来。一个没有建立起信用的企业他是做不成大事情的。只有他得到了人家的信任之后,他的产品、他的观念、他的事业才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里头开展起来。 第二层的理性是普遍的,理性的反面——反理性也是普遍的。第一是暴力,其实暴力现在已经很普遍了。像现在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就会引发暴力,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到了这种田地?暴力之外,第二是诈骗,也是到处都是,到了无骗不成商的地步,这是可怕的事情。第三是谎言,就不用说了,到处在说谎。一个谎言盛行的国家是没前途的。 第三层面,精神具有终极性。终极性就是最终的目标,永远要追求,而最终又难以达到的那个东西,就是终极性。比如说你要信仰终极的东西,终极是不变的,信仰规律、真理,信仰上帝,你信仰他,他也始终跟随着你而存在,包括老子讲的“道德”,墨子讲的“兼爱”,这个爱也是一个人终身在追求的东西。什么东西能让你感到最幸福呢?被人爱是最令人幸福的。不因为你有最多的钱,你有最大的权,这些东西不会让人最终感到幸福。真正能让人感到幸福的,是所有的人,都在最后你面临死亡的时候,表现出对你的爱。爱是终极性,信仰是终极性,求知也是终极性。因为求知永远没有尽头,是永远终极性的追求。然后精神性的负面,也是终极,你在追求精神性的这些过程之中,你始终会感觉到恐惧。一个没有恐惧感的人,他不是一个活入。只有有恐惧感的人他才会有信仰,没有那种最高恐惧感的人不会有信仰。这就是为什么希伯来人有那种坚定的一神论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中国人没有那种抽象的恐惧感。中国人的恐惧感总是面对着现实。现实的官兵来了害怕,现实的土匪来了害怕,现实的灾难来了害怕,而不是害怕上帝对你的惩罚。你说天要灭我,天灭我,我才不相信有天呢。中国人的恐惧不来自于那样一种终极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的遗憾。中国人的精神性比较低弱,原因就在这.儿。中国人缺乏这样一种终极性的恐J 噢。此外还有一种负面:焦虑。没有焦虑就没有求知,这事情也就是这样跟着来的。同样,没有孤独也就没有爱。 人有了这三大阴阳层面,三行六度十八层,人的整体性就得到了全面的描述。人的自然性就是三原欲(食欲、色欲、性欲),三原恶(任性、懒惰、嫉妒),社会性就是三原理(平等、自主、自由),三原罪(暴力、诈骗、说谎),精神性就是三原情(信仰、求知、真爱),三原苦(恐惧、焦虑、孤独)。自然性和精神性是绝对的,社会性是相对的,即原理和原罪是相对的。但是自然性的绝对跟精神性的绝对又不一样,自然性的绝对是一种天生的先验的绝对性,是生来就有的,那么精神性的绝对是应然的绝对,就是应该去追求的绝对,在应然的过程中会碰到的绝对性,就是他面向未来的绝对性。 而社会性其实就是现实性,现实中所碰到的事物就是第一要有平等;第二要有自主;第三要有自由。而在争取平等、自主、自由的过程之中,你一定会碰到三种原罪,不是你施给别人就是别人施给你。在政治上就是暴力,在经济上就是诈骗,在文化上就是谎言。原罪是普遍的,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原恶是永恒的,与每一个人的出生而俱来、死亡而俱去,与人始终同在。原苦则有终极性,任何人只有在死亡之后才可能真正完全摆脱恐惧、焦虑和孤独,人生就是苦海,人只能在苦海中相对地争取到幸福,可见幸福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相濡以沫、互助、互爱、自爱的情感的东西,与物无关,与非生命、与非人的外界无关。 通过阴阳三行六度十八层分析人,得到对一个入的整体性的认识,人可以从中认识到,人真正应该享受的是自己的生活,是对智慧的追求,对信仰、知识和仁爱的追求,人终身的价值是在于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在你临死的时候,你感觉到你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你在这一辈子短短的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你始终在追求人的智慧,终于使自己达到了很高程度的智慧,那么你死的时候,你心里会非常坦然。当然,你如果比较全面的话,你还得到了很多人的爱,你心里就更满足了。因此,如何理解对人生的享受,这恰恰就是人生观。有些人只知道追求吃好的,穿好的,当你在享受这些所谓好的东西的时候,其实不声不响地却把自己人生最好的追求智慧的天赋浪费了。 在讲人的自然性的时候,人的阴面分析为三原恶,原恶的本身不是恶,任性、懒惰、嫉妒只是在我心里,当我不把它表现为行为的时候,它没有对别人作恶。我任性,但我没把它表现为行为的时候只是在我的内心。我懒惰,我的懒惰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我自己作恶,不是对别人。我嫉妒,只要我的嫉妒不发泄出来,不去骂人,不去害人,我的嫉妒也没有变成真正的恶。所以原恶不等于真恶。 然后是社会性的三原理、三原罪,为了争取平等你要进行政治斗争,在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你不得不面对种种暴力而进行抗争,或者别人对你用暴力,或者你用暴力去抗争,但真正的政治是对话,是和平的对话,是对暴力的坚决反抗和拒斥;而在经济生活中,要开发自己的某一种事业去赚钱,商业就是合法的欺骗,没有合法的欺骗,就没有商业,诚如没有合法的暴力,就没有政治一样。政府的暴力在一定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它是合法的暴力。正因为它是合法的暴力,才能够把那些不合法的暴力平定,使得整个社会安定,有稳定的生活。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使政治之中尽可能地避免暴力,而只留下和平的对话;而在经济之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诈骗,而只留下公平的交易。 但是原罪是真罪,当然,合法的暴力不叫真犯罪,但是非法的暴力那就是犯罪。比如你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诈骗,例如低价收购高价卖出,但是如果你不违法,你是在合法的范围内这么做了,这是合法的诈骗。谎言也是,教师讲那种假知识,把它们教给学生,这也是合法的。尽管合法,尽管法律不追究,但的的确确也是犯罪,它使我们的年轻人丧失了真正受到教育的机会和环境。 我下面解释原精神。为什么能够有信仰?因为他恐惧。他为什么恐惧?因为整个人类的生活始终是非常不安定的。一个人之所以要去信上帝,是因为他总是感觉心中不安,甚至有某种恐惧;然后是求知的焦虑,一个有知识的人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能够进行冷静地分析、归纳、综合,然后找出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然而,对于一个无知的人来说,碰到了具体的困难就会焦躁不安。所以焦虑始终伴随着人,在生活之中,谁也别想逃避。 然后是真爱,真正有爱的精神的人,能够控制自己对别人的嫉妒,比如对于你所爱的人,是你的姐妹兄弟,她有巨大的成功,你不但不会嫉妒,而且还会为她的成功感到高兴,因为你爱她。但是对于那些你不爱的人,尤其对你本身就很讨厌的人,他跟你同年龄,同事,同单位,但他成功了,而你失败了,你绝对会对他嫉妒得要死。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克服你自己的嫉妒之情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你自己心胸开阔一点,爱大家,爱心多一点,你的嫉妒之情就少一点,与别人的友情深一点,你的嫉妒之情就浅一点。真爱的反面是孤独,有爱心的人,也会被人爱,这种人不易感到孤独之苦,而易于排解孤独之苦。 你看阴阳三行六度,一共18 层,这18 层相当于佛教的十八层地狱,也是十八层天。阳面就是天,阴面就是地狱。 所以,为了使自己的痛苦减到最少,应该坚持正面阳面的那些追求,追求信仰,追求知识,追求真爱。一个有知识的人不是没有那些苦,而是没有时间去想到那些苦;一个有信仰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信仰使他有坚定的意志去克服那种恐惧;一个有真爱精神的人让爱心把自己给包围起来了,他感到不仅自己爱别人,别人也爱他。 所以从这九个阳面,九个阴面,我们为认识一个人完全地做了一个模子,作为一个认识人和认识自己的模子,或全息意义之下的一面镜子。至于具体地对某一个具体的人,你怎么去判断,那就看你对这18 个问题、18 个概念怎么去最终打分,那你就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格缺陷是什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能用这18 个概念去认真地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的话,那么你对他的性格的认识就能够八九不离十。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学逻辑模式。这就是我运用阴阳三行六度理论对人所作出的全面整体的演绎。 我这个理论已经把老子的“三生万物”的启迪跟康德的先验逻辑联系在一起了。不仅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这个“三”中元素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人的三性,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这三个东西恰恰跟静止、运动和变化构成一体,构成一个圈,构成一个循环。与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一对应。自然性对应的是客观性,对应的是空间;社会性对应的是运动性,人在人中的运动,对应的是时间;精神性对应的是意义,也对应人的一切变化的可能性、信息性。 这就是我把康德的理论和老子的理论,用我的理解把他们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用我的语言来表达的新的哲学和人学的逻辑体系:“阴阳、三行、六度”的新的逻辑思维方法。 对“阴阳三行六度”的解析,可以运用中国经典里边的两句话“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作为前提。这两句话是宋人对《易经》 的铺陈。我把《易经》 中的72 个符号与老子的《道德经》 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阴阳三行的一个叙述。“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之后,按照《易经》 的话应是“阴阳而四象”,不对,我把“阴阳而四象”抛了,变成了“阴阳而三行”, “行”,行动的行,再后面,便是“三行而六度,六度而轮回,轮回而万有”,这就是我的阴阳三行六度理论的完整表述。无极就是无,太极就是有,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一,太极而阴阳,阴阳而三行,三行而六度,六度而轮回,轮回而万有,也就是生万物。太极就是一,阴阳就是二,阴阳生三行,三行经过六度轮回而生万物。 我要补充形式逻辑。比如康德,他是一个不自觉的三元论者,先验逻辑,有四种逻辑或四组判断,第一组判断:质;第二组判断:量;第三组判断:关系;第四组判断:模态。质就是肯定性、否定性、不定性;量指全称性、特称性、单称性;关系指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模态指必然性、突然性、或然性。这个四是多余的,根本没有必要。第二,康德提出了四个二律必反,其实只要三个二律必反就够了,多余了一个,因为第三个、第四个其实是同一个二律必反。所以康德在不自觉的过程中用了四,而忘了用三,所以他有方法上的不连贯性,不是一以贯之。还有康德在他的三部著作之中,没有把他的方法自始至终贯彻。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振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呢?我认为,第一,必须把老子本体论的东西赶紧恢复起来,因为老子实在是太伟大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以及大量的科学和技术的实践证实,老子对整个“道”的概括,的确是在世界上最准确的。在中国,最有哲学本体论以及认识论价值的人,实际上就是老子。我举个例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意,不是“二生万物”,不是“四生万物”,而恰恰《易经》 就是“四生万物”, “二生万物”,老子不是,老子是“三生万物”。“三生万物”其实也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命题,而且如果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能够把“三生万物”落实到具体的有形的概念上来的话,那可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和伟大的发明。 莱布尼茨用“O ”和“1 ”推出了二进制的算法,这个二进制的算法就是电脑最基本的原理。而现在,仅仅用二进制已经不行了。比如西方近代最重要的数理逻辑学家哥德尔,他说,不管电脑、电子计算机高级到什么程度,人总是要对它说最后一句话,就是说,最后一句话永远是人说的,而不是电脑说的。为什么是这样?因为电脑整个就是“1 ”和“O ”构成的,仅仅, ' 0 ”和“1 ”构不成“三生万物”,只有人才能够说最后一句话,达到“三生万物”的境界。而“三生万物”的了不起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学过自然科学的人知道,整个物质都是由三个粒子组成的:电子、质子、中子。继续发掘下去的话,是由三个轻子组成的,那就是电子、上夸克、下夸克。所以说整个宇宙是由三种粒子组成的。而人的基因是由DNA 的生命密码组成的,而密码子是由三联体组成的,正是这种三联体构成了一组一组的密码子,组成了整个人类基因的所有的奥秘。由此可见,“三”, “三生宇宙”, “三生生命”,同时也是“三生智慧”。 人的思维有三种最基本的力量,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这三种力量构成了人发现、发明、创造的基础。还有,彩色电视机是由三色光枪组成的:蓝色光枪、绿色光枪和红色光枪,三色光枪构成了整个屏幕多种颜色形成的画面。“三生万物”,为什么是“三生万物”?老子在他那个年代,在公元前500 多年以前,他就能说出这样伟大的话。 人到目前为止真正能控制的数字还只是二,三,还只是刚刚开始,包括物理学,如果是一个三体问题,就像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彭加勒所说的,那将变成一个混沌问题,而只能用近似方法去求解,例如用扰动法不断地进行近似计算,在这个意义上,电脑就可以发挥它的长处了,它可以一秒钟计算多少亿次。洽洽在这个意义上,在电脑的帮助下,我们能够预测天气。现在我们天气预报的精确度是越来越高了,那就是因为电脑的计算速度非常快,它能够把天气的各个方面的有限数据输人,经过大量的运算,就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各地的天气和温度等各个方面。当然,现在对地质地震的预报还没达到这种程度。因为对于地震所掌握的数据还非常不全面,不像天气有很多分布广泛的观察站,数据很多,经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基本上就能够把天气变化预报得非常准确。 所以,老子的“三生万物”在我看来,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命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数学猜想。“三生万物”的确伟大,把一以贯之的所有运动的那个不动点运行的规律说出来了,而且老子对道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关键是我们今天的人如何在今天的各种科学所达到的程度上,去破解老子的这个伟大的猜想,把它落实到某种具体的计算方法,或者某些概念的具体表述方面来,那么它就有可能变成将来每个人进行思维的具体方法、理论、原则、规律。 西方哲学根本原理的局限性,雷同于电脑的局限性。比如说今天有这么多经济学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推动经济发展,把这个蛋糕做得越来越大,然后让大家都有一口饭吃,最穷的人也有一口饭吃。至于这个大蛋糕其中将会浪费多少,可真正运用的效率究竟有多大,他们却没有能力考虑,这就是现代人的问题。 其实按照现在地球的财富和资源,要养活60亿人绰绰有余,令人惶惑的是,现在却有那么多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真正富裕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的经济学家只知道做大蛋糕,而不知道怎么分配,间题恰恰就在于怎么分配。 靠权力的分配是不行的。但是完全靠做大蛋糕也是不行的。你做大蛋糕就破坏了自然生态,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的心态,我们中国尤其破坏得严重。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你能把蛋糕做到多大,而是在于你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能不能跟做好分配结合起来,使蛋糕做得恰如其分的大,这样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我们人类的智慧不能把这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现在人们所运用的逻辑,就在于这个“0 ”和“1 " ,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问题就在这儿。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第三者呢?这个第三者独立于黑和白,就像我们的电视机三色枪,红光枪、蓝光枪、绿光枪,要经过这三色枪的调动才能够构成整个屏幕的多种颜色,丰富的颜色全都能表现出来。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方法从二元论,从黑白二元的这种思考方法变成红、蓝、黄三色三元的思考方法,那么我们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好这块大蛋糕,并且能恰如其分地分配好,减少贫困,使得更多的人能得到生活的幸福。 五、思维能力的训练(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