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记诵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8 00:4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晓敏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不仅重视记忆、背诵,而且,在数千年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记诵经验。
传统教育中,儿童重要的学习活动是朗读,朗读是眼、口、耳、等多个器官同时参与的一种活动。这本身就有助于记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使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我们可以从前面直接得出结论: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儿童牢牢记住一个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的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实际上,朗读还不仅动用了眼、耳、口,也动用了“心”,自然,在传统教育中,儿童对所朗读的作品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不理解不等于没有感受。巴金童年时,他的母亲要求他每天背诵一首诗词,巴金回忆说:“这是我们幼年时代的唯一音乐。”童年时期的巴金,对诗词的内容自然还不能有所体会,但他对读诗词的声音却有感受。启功回忆童年时,讲道:祖父教我吟诵东坡《游金山寺》时,“他完全沉醉其中,我也如此,倒不是优美的文辞使我沉醉,因为我那时还小,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我祖父也不给我逐句逐字的解释,但那抑扬顿挫的音节征服了我,我像是在听一首最美丽、最动人的音乐一样。”儿童阅读作品时,未必动脑,却能“动心”。这种强烈的审美感受,自然也有助于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中儿童的记诵是由慢到快的。即是说,最初的记忆并不强调速度或效率,而是要求儿童记得扎实,对所记的内容能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些记忆得非常牢靠的内容,会使后来的新信息与之形成联系,以此前记忆的东西作为基础,由此,记诵的速度可以不断加快。这时,所谓新的东西,其实也并不都是新的,只要是与原有知识相同,它就是已经熟悉的,不必再记;而新出现的东西,则因为与原有的东西形成差异,唤起了新鲜感和注意力,记忆也容易。举例说,苏轼戏同事贡父,拱父因病鼻子受损,苏轼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若不记得刘邦的大风歌,那么,这两句话的每一个字都需要记,但若事先已经熟记了《大风歌》,那么,只记住“眉”、“壮士”与“鼻梁”就行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其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儿童最初的学习内容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牢靠,这些东西记得牢靠了,以后,需要记忆的东西会因与旧有的记忆相联系而容易记住。而这些新的东西又变成熟悉的东西,记忆的基础不断扩大,于是,又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更多的新信息。已经熟记的东西越多,记忆新的东西也就越容易。因此,传统教育培养的学者常常有惊人的记忆力,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06 , Processed in 0.0744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