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学和语文教育在当代的重要性——访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9 16:3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陆俭明教授在北大从事语言学研究与教学工作50余年,声誉崇高。学生敬他为师,也当他作良友。陆老师谈到他跨越时代的求学经历,“多从学生角度考虑”的课程设计思想,还告诫年轻人:“勤读书而多为之。”作为语言学家,陆老师认为,在现代社会,语言是交流工具,也是资源。语言已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对个人来说,语言素养、语言能力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方面,已成为与他人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成长经历:勤奋好学,随遇而安

记者:您是苏州人,能先给我们讲讲您家乡的情况吗?

陆老师:我的老家在苏州吴县,我们那里最有名的是碧螺春茶叶。“碧螺春”这个名字是康熙皇帝给起的。1628年康熙皇帝到苏州巡视,喝了这个茶,觉得甘甜香醇,在皇宫里面从来没有喝过。据说史书上有记载,皇宫里给皇帝喝的茶都是陈年老茶,不给他喝新茶的。为什么?因为喝了好的他就一直想要好的,但皇帝不明白农时季节,要是找不来,皇帝一不高兴,臣子可能就要人头落地。康熙喝了这个茶后觉得口感太好了,就问旁边的知府:“这是什么茶?”知府告诉他,当地人称这个茶叫“香吓死人”。康熙说这么好的茶怎么用这么个粗俗的名字,苏州知府就拍马屁请皇上御赐。康熙一考虑,说“碧螺春”。这个名字真的很好。

记者:您小时候家里的情况怎么样?父母都是做什么的?

陆老师:我有两个哥哥,一家五口人。我们是住在乡镇上住,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屋,家里比较穷,时不时搬家。我父亲是个店员,常常失业。小的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苦,主要靠我母亲帮人家烧菜做衣服维持生计。我母亲针线活做得相当好,不管是布的、绸缎的、皮的、丝棉的,也不管是单的、夹的、棉的,什么衣服都能做。我小时候常常跟着我哥哥去挑野菜,拔竹笋,采野果,才能勉强糊口。

我的两个哥哥小学毕业后,就去当了学徒。学徒工是很苦的,头三年没有工资,每个月只管吃和住,实际上是当家奴,什么给师傅家里倒痰盂倒夜壶这些事情都要做。我小学毕业前已经联系好去苏州当学徒,结果四月份解放了,我大哥二哥来信说:“千万不能再让三弟当学徒了,现在解放了,一定要让三弟继续读书。”

记者:考大学时您是怎么决定选择语言学专业的?

陆老师:考大学时,开始是想报考清华大学电气系,但在高考填志愿时,校长和班主任找我说,现在国家需要文科人才,我们希望你能报考文科。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对我来说,对党一直有一种感恩之心,因为解放才让我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二话没说我就报了北大中文系。

我考北大中文系是为了想当作家。上中学的时候,看了大量的苏联翻译小说,什么《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团的儿子》、《古丽娅的道路》等等,都是有关二次大战卫国战争的题材,都写得很好。可是我们自己国家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没有出一部有关这两场战争的小说。

在北大中文系开学的迎新会上,系主任杨晦先生对我们说:“你们到北大中文系来都是想当作家的吧?我先给你们泼一盆凉水,中文系从来不培养作家,因为作家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中文系培养的是语言、文学的研究者。”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想着不能当作家了,那就研究文学吧。那个时候中文系领导就动员我报语言专业,我说报就报吧。后来很多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走上语言研究道路的?我回答总是只有一句话:服从组织分配的结果。

二、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考虑记者:您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陆老师:我的老师朱德熙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我回到中文系给61级语言班教“现代汉语”课。上课前我去找朱先生,问他教书有什么诀窍没有。朱先生笑笑说:“有什么诀窍啊!”停了一下,又说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跟上一节课衔接,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切入,问题怎么展开,举什么样的例子,甚至包括板书的安排,他都很讲究。虽然我做不到朱先生那样高的水平,但一直尽力去做。这也惠及我后来写文章。教书心里要有学生,写文章也得心里有读者。作为一名教员,应该有一种教育的责任感,眼睛里要有学生,要为学生的成长着想。

记者:您在备课时怎样做到从学生角度着想呢

陆老师:我很注意两条:一是在讲课内容上力求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必须让听者跟着我的思路走,而且要让他们想看到我下面怎么讲。第二点,在语言上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专业术语必要的时候应该用,但要是整个讲课都用“学术语言”,讲一大堆名词术语,学生不容易懂。外行能看懂,内行看了觉得合乎道理,很有学术深度。写文章、讲课是否能做到这两点是学养的体现,自己对问题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说得清楚。

三、语言能力:“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记者:现代社会,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的,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重要。对非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素养应该怎么培养呢?

陆老师:没什么诀窍,只有多读书,读好书,背诵名篇,培养自己的语感。朗朗书声很需要也很重要,这跟木头上钉钉子一样,“梆梆梆”不停地敲,就进去了。任何一种语言要运用自如,一定要有丰富的语感,而语感这个东西不是靠理解学习就能具备的。就像游泳一样,教练讲理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感觉。感觉哪里来?就得下水去游,慢慢地就学会游泳了。

   宋朝有人请教欧阳修写文章有什么诀窍,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王勃二十三四岁时所写,而且是即兴之作。这篇文章七百来字,用了二十七个典,都恰到好处,这显然是读了很多书,博闻强记的结果。我再讲一个现在的真实例子。所以说语言,特别是写,一定要有丰富的语感。

记者:现在中学推行的是“标准化”考试,语文老师要照着教材讲解。老师应该怎么教,才能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更好的引导作用?

陆老师:比如,鲁迅的《祝福》对人物的刻画是相当精到的,为什么你不跟大家讨论这点呢?比如祥林嫂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是在文章的第三段,对祥林嫂的形象,鲁迅是这样描写的:“她一手提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读者读完这一段描写,祥林嫂一个乞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段你为什么不发动学生讨论一下呢?比如能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她一手提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能不能变成一个长句:“她一手提着个内中装了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能,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里的修饰语“比她更长的”能否去掉,说成“一手拄着一支竹竿”?能,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

“下端开了裂”这一小句能否去掉?能,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

再有,“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能否转换成这样的长句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来表达?能,为什么?不能,又是为什么?

这样就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刻画一个人物的时候,还要考虑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视角来描写的。鲁迅的描写手法就像现在的电影、电视镜头,“她一手提个竹篮”,是远镜头,一拉近,“内中一破碗”,再拉近,“空的”,这就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记者:您觉得北大在教育体制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陆老师跟整个教育体制一样,我们办事总是选择最容易的方式,一刀切,简单明了,但问题也就来了。

   比如,现在全校差不多各系都通过合并改为学院了,当时北大也要求文、史、哲、考古成立人文学院。中文系给校领导写一封信,大致内容如下:我们中文系的老师历来比较保守,比较愚钝,对于合并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研究能起的作用,我们认识不到。硬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合并,可能会对教学研究带来负面作用。我们恳请校领导或者更高一级的领导,到中文系给我们讲解,上上课,当大家认识到它的意义后,相信大家都会举双手赞成。再说,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如果要合并为院,让中文系成为一个虚体,这对中文学科的发展不利,对北大也没好处。结果学校领导不理不睬,最后也就没成立人文学院,中文系还是中文系。

四、语言学:关乎国运与个人前程的大事

记者:陆老师,下面想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语言学这个学科的整体情况。语言学一般人了解得比较少,您当年上中文系是奔着文学来的,我想现在的高中生也存在这种情况。

陆老师:当代语言学主要分成三个学派:形成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这三个学派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期望值不一样。

形式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千万年来通过遗传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化的能力,人类各个语言虽然差别很大,但遵循的原则相同,只是参数有差异。

功能语言学派所说的“功能”,是指语言的交际功能。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既是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语法研究的归宿。功能学派所考虑的基本问题是:‘How grammars come to be the way they are? ’(语言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的答案是,这“由语言的交际功能所决定”。

认知语言学派,其观点是语言乃人脑心智和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世界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的物理世界,而是有一个主观的心理世界作为中介,那主观的心理世界就是人的认知域。

记者:语言不只是交流沟通的问题,而且语言还具有情感性。

陆老师:语言的情感性,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志,历史上很多纠纷,甚至国家发生分裂。语言问题也有处理得好的,新加坡就是语言问题处理得好的一个成功的典型。独立后就面临以什么语言为国语、以什么语言为第一语言的问题。当时新加坡的华人占将近百分之八十,按通常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当然应该是华语,但当时李光耀领导的新政府采取了非常意想不到的决策:国语定为马来语,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同时实行双语政策。即任何民族的人,要学英语,也要学自己的母语。确定以马来语为国语是考虑跟马来西亚的关系。新加坡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把马来语作为国语起到心理上安定马来人的作用。它是一个城市国家,没有物产,没有矿藏,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依靠国际,走向世界。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到80年代初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这跟它的语言政策有关系。

记者: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应用方向。就您了解,我们中国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怎么样?

陆老师:我们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末流国家出资源,三流国家出产品,二流国家出技术,一流国家出知识,超级国家出标准。中文信息处理的标准如果不是我们研制出来的,以后就没有权力去改变,这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影响国家安全。

国外的公司过去用过现在还在用以下几种办法:一是请我们的学者过去。二是他们出钱让我们为他们做某些项目,我们在国内申请一个项目,人家一给就二十万、三十万美金,何乐而不为呢?三是买断我们的成果或者购买我们研究成果的使用权。这方面有一个让人痛心的例子:据说汉字手写识别技术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的。发明出来没有用,送到科技部束之高阁。日本人知道了就来买,花了几十万美金,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日本人买了专利用到手机上又返销到中国来,而且现在我们中国自己生产的手机要用这个技术也要给日本人交知识产权费。

上个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外大公司,如苹果、微软、IBM、富士通、摩托罗拉等,则是直接在中国成立研究所,用的是中国的人才。五、辞典编纂:汉语的规范与发展

记者:在很多人心目中,词典、字典就是权威,但前些年存在一些粗制滥造的情况,好像随便就可以出一本“大辞典”。

陆老师:辞书的注释要尽可能地科学、准确。现在的问题是国家没有机构来管理、规范这件事情,各个出版社又都想出辞书,因为有利可图,导致辞书泛滥。这真是坑害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现在有些编词典的急于求成,随便抓一帮人都来编,加上又得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能完全照抄别人的注释,于是更乱编一气。

我们曾提出来两个建议,一个是全国最好有统一的机构来管理,另一个希望对各个出版辞书的机构要有准入制度。

记者:您怎么看待词典收录字母词的做法?

陆老师:字母词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接触、碰撞所产生的必然现象。马上用简明扼要的两三个字把它翻译出来,但这个谈何容易?到医院照CT,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计算机层析成像”,不只是要说一大串儿,而且听了也觉得一头雾水。我们汉语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我国在历史上曾经历过长期的非汉族统治年代——先是蒙古族人统治的元代,统治时间长达126年;后来是满族人统治的清代,时间更长达295年;汉语并未因此就出现“不汉不蒙”或“不汉不满”的语言面貌,丰富和发展了汉语。“五四”运动后,也有一个时期大量外语词语和欧化句式涌入汉语,也未出现“不汉不外”的语言状况。最近,有所谓三批总计大约300多人联名向教育部、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告状,说《现代汉语辞典》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因为它收录了字母词。这真是危言耸听。

我们国家在语言研究方面还有一个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却没有一个专门管理外语的机构。美国哪个州、哪个市有多少外语语种教学,有多少外语人才,每个语种有多少人,清清楚楚,而且每年都发表公告。索马里海盗横行的时候,我们派军舰去巡航保护,索马里海盗说的话我们都录下来了,但谁也听不懂。还得请别的国家帮助翻译。对于小语种的人才就应该养起来,不能让他们毕业后没工作,平时虽然不怎么用得着,但急需的时候可以派上大用场。

记者:看来语言学不仅仅是基础研究,也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陆老师:语言还具有资源性,其本身还可以衍生为财富。对个人来讲,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和能力已经成为跟他人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比如现在学生毕业出去找工作,招聘单位对应聘者首先考核的是语言,不是你的专业知识。曾有记者做过调查,结果表明,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其收入成正比。

记者:除了我们要学外语,现在教外国人学汉语,让汉语走向世界也是一件越来越迫切和重要的事情。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汉语汉字是不是更复杂、更难学?

陆老师:不能这样说,因为一个语言有一个语言的特点。外国人学汉语,开始可能会觉得很容易,只要把几个表示意思的概念词放在一块就行了,汉语没有“格”、“数”这些变化,但一个词稍微变动一下位置,意思就不一样了。“高高的博雅塔”和“博雅塔高高的”意思就不一样。对西方学生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一横一竖,出一点头就不行了,尾巴长一点又不行了,成另一个字了。外国人学汉语的难易程度也跟其自身的文化传统有关。意大利学生学习汉字就不存上面说的问题,意大利学生有个传统的习惯,越是让人感到神秘、困难的事,他们越愿意去学习,去钻研。

记者:外国学生学汉语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陆老师:留学生犯错主要不是他们不知道词语或句法格式的意义,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这个词、这个句法格式该不该用在这儿。一次我在路上,我教过的一个非洲留学生看见我说:“陆老师,你身体优异。问题就在于留学生不知道“优异”该用在哪些地方,该用在什么样的上下文里,有一个使用环境问题。

记者:我们就谈到这里吧。多谢陆老师,今天耽误了您很多时间。

陆老师:好的,就谈到这里。我只是说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与想法,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35 , Processed in 0.08021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