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到哪儿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09:2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到哪儿去了?
熊生贵
最近到多地作语文教师培训,都是这样开场的。
先让大家阅读甚至朗读如下的材料:
好心的小雪人
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路边站着一个小雪人。她有两只桂圆做的眼睛,一根胡萝卜做的长鼻子,还有一顶咖啡色的绒帽,模样儿真惹人喜欢!
一只小松鼠来了。雪地里找不到一点儿吃的东西,小松鼠很饿很饿。小雪人把做眼睛的桂圆给了小松鼠。小松鼠吃下桂圆,肚子不饿了。“谢谢你,小雪人,你真好!”小松鼠一蹦一蹦地走了。
一只小白兔来了。雪地里找不到一点儿吃的东西,小白兔很饿很饿。小雪人把做鼻子的胡萝卜给了小白兔。小白兔吃下胡萝卜,肚子不饿了。“谢谢你,小雪人,你真好!”小白兔一跳一跳地走了。
两只小鸟飞来,站在小雪人的肩上直打哆嗦:“好冷啊,好冷!”小雪人问:“你们为什么不回家?” 小鸟回答:“我们的鸟巢都没了。”小雪人说:“把我的绒帽带去,做个鸟窝吧!”“谢谢你,小雪人,你真好!”两只小鸟高兴地衔着绒帽飞走了。
这时候,一位老奶奶从树林里走出来,看着小雪人说:“你的模样变了,但是,你身体里的那颗水晶心没有变。”
再让大家思考:
如果按三四年级的学段目标要求,请你设计一个有创意而务实的教学片断(操作步骤),该怎么设计?
接下来,呈现一个教师的设计——告诉大家:这是我所在的区县教师网络研修时,给几百名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是从众多作业中挑选出的一份,本老师没有做文字上的改动。
《好心的小雪人》教学设计
适合于三年级     设计者   ×××
一、训练要求:
学习小雪人的真诚善良,乐于助人。
二、重点难点:
难点:体会小雪人的水晶心。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质疑:这个小雪人的模样真可爱!可是过了不久,小雪人可爱的模样就变了,他变成了什么模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体会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说了小雪人的什么事情。
2.黑板上出现中心句,学生齐读:“你的模样变了,但是,你身体里的那颗水晶心没有变。”
3.提问:
A.小雪人原来是什么模样?后来他变成了什么模样?
先请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请“小雪人”站在讲台上,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体会小雪人模样的可爱。
然后让学生想象小雪人没有眼睛、鼻子和帽子后的模样。
B.“水晶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雪人有一颗水晶心?
师:先出示一根水晶项链,然后告诉学生水晶是一种晶体,一般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折射出美丽的色彩。请问,“水晶心”是什么意思?
生:像水晶一样闪闪发光、美丽的心灵。
师:为什么说小雪人有一颗水晶心?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C.听了老奶奶的话,小雪人会怎样想?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谈感受,感悟心灵美的可贵。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谈一谈帮助过别人的事情。
附:板书设计
好心的小雪人    有    一颗水晶心
我请大家发现:这个教学设计有什么问题?
于是老师们都在努力发现,有的甚至在讨论。
开始交流“发现”。有的说,教师抓“小雪人有一颗水晶心”,没有抓到位;有的说,教学程序先后存在问题,如抓中心句不应该放在前面,应该后移;有的说,这个设计让人感觉学生就像陀螺,跟着教师舞动的“鞭子”转;还有的说,整个教学都是问答式的……
我感觉大家的发现都是无关紧要的,于是启发道,大家注意看整个设计,它在思路与思路指引下的操作,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致命”一词,我强调得很重)。……又是一番交流,仍然没有出现我想要的答案。——这个测试,真还很能说明问题,我作这样的参与式培训,预计到了,很多教师会发现不到这个教学设计存在的严重问题,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多处培训,历经数百名教师,居然几乎都没有人说出我想要的正确答案。
     我只好再启发,假如我告诉大家,《好心的小雪人》是一个思想品德课的阅读材料,假如上述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用来上思想品德课的,可不可以?——不少教师点头,或者说“可以”。是呀,你看上面的设计:训练要求——学习小雪人的真诚善良,乐于助人;重难点——体会小雪人的水晶心。再看整个操作过程,真的还紧紧围绕这样的目标与重难点而展开的,甚至板书设计,都没有游离那个思想教育的目标。
既然《〈好心的小雪人〉教学设计》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都可以,那么,语文到哪儿去了?我说,所谓语文,往简单点说,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多少年来,我们教课文,往往着力于将课文内容教懂,最后让学生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思想教育。该读没读到位,该说没说清楚,该写没安排写,该落实到字词句段篇没落实,更不要说当场切实地积累一定的字词句段篇。这样的教法,一不小心,就让人难以将语文课与思想品德课或自然知识课等划清界限。
     《〈好心的小雪人〉教学设计》语文到哪儿去了?这个发问,让大家惊奇。惊奇的不是让大家明白了这个设计的偏差,而是为什么这几百位语文教师却没能发现出问题来?(课后,老师们说,真让我们来设计《好心的小雪人》的教学,我们都会像那位老师那样设计。自己就是那样,怎能发现问题?)套用罗丹的名言,我们的课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少发现。为什么那么多语文教师都缺少发现的眼睛,以至于几十年来都这样教,习惯成自然?
这让我想到,有个专家对我说过的一段话,世界上的动物,虽同处一个世界,生存的空间都相差很大:有的动物如蛀木虫,只生存在一维空间即虫洞之中,前后来去;有的动物如蚂蚁,只生存在二维之间之中,前后左右行走,却永远不会仰望天空,看到更宽阔的世界;有的动物如人类,却能生存在三维空间之中,四面八方,都能了然而心。但普通的人,就只有三维世界,却不会四维、五维。只有那些具有第三只眼看世界、具有灵感思维、具有超常自省顿悟的人,可能能够享有超出三维的空间。我们虽贵为人,有时似乎连三维空间都没好好把握住。
我们在“语文圈子”中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常常如蚂蚁只看到眼前的一片“前后左右”天地,即使仰望一下天,也只是看到极为有限的空间。这“蚂蚁”似乎很难从“原地”坐“直升飞机”飞上天空,再来俯视自己的“原地”,从而审视出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这真是恰如其分地应了哲理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8年前的2006年9月8日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一所小学听了一堂语文课《新型玻璃》。课后,温总理如此评说,“老师讲得很好。同学们回答得也很好。”“课本上讲了5种新型玻璃,你们不仅认真学了,而且还在思考、查资料,看世界上还有哪些新型玻璃。这些都很好。”——这种肯定,看来,教师是将学生教懂了(听课者也懂了)。这也是“传统”阅读课堂的功劳之所在:让学生大体懂得课文内容。
但是,非常难得的是,作为并非语文教师或语文教学专家的温总理,他看出了这样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就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那些要“训练”的,正是语文的本分。语文的课文拿给我们做什么的?难道就是为了教懂它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它讲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思想教育或者获得了什么知识?温总理能看出我们存在的问题,而我们却不能“发现”。更可悲的是,这是近8年前各大报刊与网站都报道了的信息,时至今天,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师,却还生存在“教懂课文内容”的“世界”中,跳不出数十年来不知是谁为我们划定的“圈子”之中。
语文到哪儿去了?我们把语文“丢失”了。“丢失了的语文”,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字词句段篇抓得不扎实,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训练虚空,无练,弱练,浅练,导致多少年来语文教学效益极其低下,小学6年、初中3年,孩子们学习了数百篇课文,除了留下一个又一个故事内容或得到一点又一点知识的印象,没能沉淀下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大量的孩子,要读不会读,要说不会说,要写不会写,更不要说具有良好的“素养”。这世界上究竟有哪项技能有这么难,学6年、学9年都学不会?这肯定有问题,而且肯定是教师出了问题,教师的教法出了问题。
语文到哪儿去了?我们要将它找回来。找回来的语文,应该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着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彰显练能,绝不满足于将课文教懂,让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学生都切切实实地进行读,切切实实地进行说,切切实实地进行写,切切实实地进行积累,(当然最好是还有其他能力要素都得到历练,)这样语文才不会搞丢了,语文才能真正回到我们的课堂。
语文到哪儿去了?——但愿不再是像“时间到哪儿去了”一样,永远成为一种慨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2:49 , Processed in 0.05777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