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课堂艺术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10:2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课堂艺术赏析
刘湘玉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实效”为目的,以“板块”为思路,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核心,以“审美”为意境,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
研究他的教学方法,对大面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重要的意义。这里只从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与活、静与动、繁与简、恒与变几个方面来管中窥豹。
一、实与活
“实”就是实在,就是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学知识、练能力得到最大的学习实效。“活”就是灵动,就是不拘于套路。“实”与“活”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包涵,融为一体。
课如其人,余老师的课堂不靠煽情的语言来增添色彩,不靠谈天说地来活跃气氛,不靠“迁移拓展”来掩饰离开课文的苍白;没有花里胡哨,没有作秀表演;展现都是自己的研究和原创。可以说他的课堂是一点水分也不添加的“干货”,是洗尽铅华见真淳的质朴与天然。
上课常常是开门见山,惜语如金。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很少见到那种切分不开的“混沌”状态,而是有着一目了然的清晰的教学思路,有着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教学进程。几个教学板块往往都设计切实可行的学生活动。朗读训练、概括训练、品读训练、欣赏训练、背读训练、听记训练等能力训练因课制宜,落到实处。活动之始有示例,活动之中有对话,活动之后有小结,扎扎实实地做到了“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课堂的“实”不代表缺乏灵活。他追求的是实中见奇,凡中出新,淡中有味,趣尽天然。很多经典的教学环节都让人赞叹,让人沉思。
课堂教学上表现出了角度之美、层次之美和层进之美。《我愿意是急流》的“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边城》的“读出文中的美丽,读出文中的忧愁”、《行路难》的“欣赏课文中的美句,解析课文中的难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我们读懂了什么,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都是堪称经典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了余老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魅力。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最能说明课堂设计的灵活。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角度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法与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常常在余老师手上产生。《狼》的八种教案、《说“屏”》的六种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四种教学设计等大大开阔了我们的欣赏眼界,无数的年轻教师因之受益。近年来余老师还成功设计了几种“读报课”的教学方案以及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年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教学的不同方案等,让人耳目一新。
二、简与丰
所谓“简”,是简洁而不是简单;所谓“丰”,是教学内容丰厚,学生活动丰富。可以说,“简中求丰”是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的高妙技巧之一。他的教学设计不枝不蔓,不旁逸斜出,不冗繁复杂,不枯燥单调。每个课都要在“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上动脑筋想办法,总要让教学过程在“简化、优化、诗化”上有所展现。请看:
《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创意:理解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说“屏”》的教学创意:选词,选句,选段(积累字词、提取信息、品析精段。)
《刷子李》教学创意:说奇、论妙(说“刷子李”之“奇”;赏《刷子李》之妙。)
《散步》的教学创意:建议你这样把握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欣赏语言。
    《孔乙己》教学创意:让我们一起来品析《孔乙己》之“最”。
《中国石拱桥》教学创意:请同学们证明《中国石拱桥》结构非常严密精致的特点。
以上创意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抓手,该抓的内容都能抓起来。最为奇妙的莫过于《说“屏”》的一个这样的教学创意:
读课文,根据这样一个话题来品读分析课文:假如没有这一段。
《说“屏”》这篇小品文只有五个段落。“假如没有这一段”这个话题,把学生的思考深深引入到了课文之中。学生要认真地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揣摩每个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才能以“假如没有第一段”、“假如没有第二段”、“假如没有第三段”……这样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课文的内容很快就被学生所掌握,课文的逻辑顺序很快就被学生所论证。
一个话题,是这样的简,它领起的活动,它发掘出来的内容,却是那样的丰!
这样的“简”不是轻而易得的偶然,而是经过千锤万击、火眼金睛的提炼。这些“简”其实是来自于“丰”,来自余老师对教材纷繁内容的大量分解、组合、分析与提炼,来自他数十年对浩如烟海的资料的阅读,来自于“无数的目录索引,几千张语言卡片,几尺高的写作手稿,上百个的教例评析,一千多篇论文的发表和十几部书稿的编纂”!
曾有这样的故事,在江苏常州,余老师用50分钟轻松地教完了《巴黎圣母院》5000多字的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但他却对这篇课文写了万余字的读书笔记;也曾经有这样的故事,一篇37个字的《夸父逐日》,余老师竟读了40多个文件、10万余字的参考资料。
真可谓: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三、静与动
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深层次的思维活动非静无以进行。外动内静的课是一种表面繁荣;外静内动,动静结合的课是一种高境界。
课堂上能否让学生静下来,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手法,也决定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试想,假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碎问碎答,一节课提问几十次,这样的教学一定浮躁,课堂一定缺少宁静。
余老师常常以他高超的教学设计,以非凡的定力,给学生以大块大块的阅读、思考与写作的时间,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享受着静静思考的美感。
在九江教学《故都的秋》,一节课中给每位学生八分钟的读书思考时间;
在江阴教学《登高》,给每位学生七分钟的写作“诗联欣赏”的时间;
在常州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给学生的是九分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节课设计了“编写、品析、听记”三个板块。“编写”要求学生“静静地独立地”用勾画文句、组合成文的方式编写一则作者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日记“,通过“日记”的形成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运用大量的穿插手法的特点;“品析”要求“静静地旁批”式地品一个故事,从细节看人物,从而顺理成章地处理了课文的重点;“听记”是要求学生“静静地听记”老师进行的微型讲座,扎实地解决了课文的难点。这堂课让学生沉静于思考的状态之中,热烈于活跃的讨论之中,掌握了知识,领略了文意,获得了美感,训练了能力。
“静”给学生带来了太多的实惠。这是自由的学习,这是独立的学习,这是沉思的学习,这是自得的学习。
正是有了静的蓄势和酿造,才有了许许多精彩的“动!才有了学生在《荷叶母亲》学习中成篇的“集美”文章;才有了《律诗二首》中精美的“唐诗素描”;才有了《苏州园林》中的精致的“课文缩写”;才有了《口技》中深入的“片段欣赏”;才有了《七颗钻石》中的优美的“梦境描写”;才有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不绝的“读后随感”;才有了《云南的歌会》中缤纷的“课中之最”……
这些动,是学生不同凡响的动,是热情勃发的动,是充满信心的动,是思维活跃的动,是师生融洽对话的动,是消灭了“碎问碎答”的动,是我们有时候使了很多招数都调动不来的动!
四、恒与变
说恒定或不变,是指余老师总是围绕着曾经千锤百炼的思想和语文教育价值的核心理念,追求着教学审美的高层次境界。他永远围绕着“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主问题”的理念与手法,永远围绕着文本的深入浅出进行着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变”是求新,是变化;变的是教学角度,是艺术手法,是创新思维,是调动学生的方式……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
创新和变化在他的教学之中丰富多彩。仅课堂朗读活动的设计就有:技巧指导式,如《三峡》的“读好领起字的拖音,读好四字词语的节奏,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效果要求式,如《再别康桥》,要求读出“惜别感,节奏感,宁静感”的效果;虚拟角色式,如《散步》,“读好文中的故事,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虚拟空间式,如《七颗钻石》中的“进入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主持引领式,如《紫藤萝瀑布》中老师引导的段落跳读;表情演读式,如《安塞腰鼓》的角色演读等,可谓摇曳多姿,灵活奇巧。
余老师善于创造与定义教学术语,善于从其内涵、外延、类别、方法等层面对教学中每个细节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系统的梳理,既有理论的概括,又有实践的具体指导。如“切分板块,理清思路”、“开课揭题,直入情境”、“捕捉要言,提取信息”、“含英咀华,课文集美”、“围绕线索,牵动品读”、“联读扩展,拓宽视野”、“穿插引进,巧用资源”、“整体反复,多角理解”、“侧面入手,正面解读”、“以读带析,一石双鸟”等内容的提炼与小结,都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设计经验。
在全国上过近百篇课文的公开课,近百篇课文的教学就有近百种教学设计的角度。他从不肯重复自己,更不肯重复别人。他背负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行囊迈步向前,每走一步都有丰美的创造成果,每一个课都是经验的升华,都有诱人的亮点。细细欣赏,我们有如行走在山间林阴道上,移步换景,妙趣横生。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他对语文教学实践的独到而深入的钻研与思考,体现了他语文教学思想的宏富与深厚,他的课堂设计堪称绝活。
“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课堂设计是艰难的,余老师在艰难中探索,兀兀穷年,呕心沥血,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教学财富。他是平原上的一座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细细地看他并反思自己时,他是一座下临深谷、风鸣林吼的高峰,带给我们的是更多更多的仰望与思考。                       
(发表于2010《山东教育》第一期)
附:
语文课堂就是艺术
                     ——评余映潮老师的《说屏》
                                 刘湘玉
《说屏》课例可以说是余映潮老师“板块式”及“选点突破”的代表作。其精美的课堂设计,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诗意盎然的个性化解读,让人感到不是在听课,而是在欣赏一扇扇美丽的语文味十足的“屏风”,得到的是浓郁的艺术享受。
这节课,像一扇讲究整体布局的水墨屏。
余老师像丹青妙手,淡淡的一抹便是“远处的山,高天的云”。他的启课、承接、转换、结课看似简洁朴素、本色无华,但在自然率真之美的后面又包含了多少“把玩”教材的功夫?我们看课堂的板块式布局:“选词、选句、选段”,思路何等清晰又环环相扣。用“引读”的手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用“选词”的手法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用“选句”的手法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用“选段”的手法进行语言的品析。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决不牵牵连连,也不旁逸斜出,对教材利用与运用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节课,像一扇配有和谐音律的立体屏。
余老师像音乐大师,善于弹奏课堂教学和谐的音符。“选一组词儿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美段品一品”的教学构思不仅创意优美,令人叫绝,更重要的是表现出角度之美、层次之美和层进之美,可以说是太漂亮了。从学生的实践活动看,趣味式活动、积累式活动、学法式活动、欣赏式活动有序排开,层层深入,让人确实感受到语文大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魅力。再看师生的课堂交流,绝无碎问,绝无廉价的表扬,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思与悟、知与行都达到了音律般和谐的程度。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真正感觉到了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朗读,是那样的动情;交流,是那样的精彩;实践,是那样的实在;积累,是那样的丰富。让人感到学生不仅是在攀登知识的高峰,而且在彰显着自己的悟性、灵性和个性!
这节课,像一扇充满诗情画意的五彩屏。
余老师像美妙的诗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每个学生都是诗意的个性化的解读者。学生们在“选点突破”的品析中“品得深,品得奇,品得美”。余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但他决不是学生的附庸,如:学生对作者“背唐诗”“研究古建筑”理解,对即是对,错就是错,他不一味说“好”;他不随俗,不避讳,关键时刻当讲即讲。如:课始的有关“屏”的说文解字,课中精短的学习小结,课尾的大段总结升华,都让学生加深了认识,开拓了视野。整个课堂显得举重若轻,诗意盎然。
课如其人。余老师是一个诗意的智慧的人。他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教学规律,而永葆一种诗意的美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1:56 , Processed in 0.1643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