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的“困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 09:5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的“困局”
——有感于《可以预约的雪》同课异构观摩课
刘 英
同课异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本质上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指向性的研究都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上。传统的教师主导被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慢慢替代,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在注重课堂组织模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教学的本质目的。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上得精彩,但我们所讲的每节课都必须让学生有所得,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思想层面。
首先我大致回顾一下这两节课所采用的模式及流程。第一节课是丹阳六中的朱老师的“生本”模式。他的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己解决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主。学生利用20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做好发言准备。姜堰二中的蔡老师采用是“问题链”的方式。她以文本中作者的疑惑开端,生发出一系列问题,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串连起整篇文章。这节课体现的是当前我们泰州地区推行的“学生主体参与模式”。
听了这两堂课,我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感觉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朱老师的课学生参与度高,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这一点来说,这是符合当前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思想的。然而,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得朱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活动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教师沦为了一个评判者,只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和简单的补充,而没有足够的深层次的引导。由于整节课都是在解决问题,所以师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全然缺失。另外,朱老师解读文本的角度也是以作者的思想为主的。但学生本身的生活体验和作者的感受之间的差距太大,脱离了对文本的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人生波澜起伏之后的这种淡定的佛家思想。因此,一节课下来,最终实际的教学效果就有点“形而上”了。蔡老师的课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思考,延伸拓展的意识很强。她对文章的重点语段进行了深入解读,也有对文本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有清晰的认知,且有收获的重点。只是,因为急于到达预设的问题答案,所以在学生的回答不到位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继续引导,而是直接让其他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还是有教师主导的痕迹。从最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来看,这两节课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
一篇课文可以解读的角度很多,要想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和高考的现实,我们的教师往往会陷入困惑之中:讲还是不讲,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一节课的目标到底如何设定,一节课又能处理多少目标,哪个目标才是重点?对文本的理解是否一定要归一?讲思想怕没有方法指导,讲方法怕破坏思想。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心里是没底的。我自己也常会陷入困局之中。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性上来。
抛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谈,从学习语文始终“不变”的一个目标而言,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如何“变”,语文课有两个点是必须始终关注的,一是文章的行文思路,一是文章的语言。一篇文章之所以能被择出放入我们的教材,它的结构和语言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学语文的两个层次是理解和鉴赏。现在的高考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是贯穿作者思想的链条,是鉴赏的前提;而语言是一篇文章思想的外壳。要品出语文的味道,打动人心的往往就是语言。这两个方面不妨可以看做语文的“理趣”和“韵味”的完美结合。在《可以预约的雪》这篇文章的讲解中,“可以预约”可以看做本文的一条线索,那么隐含其中的就是“不可预约”这条线了。两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到启发学生从“可以”的角度去看文本,却都没能想到“不可”这条线。如若两线并行,学生对行文思路的掌握就能更容易入手。对文章思路的掌握能让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文章的语言的赏析就需要我们“咬文嚼字”,细细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蕴,为全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找到切入口。从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的角度,这两个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将这两个点的教学作为一个必要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展开教学。
我经常跟学生说,一节课下来,你要问问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样,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也必须经常问自己:这节课我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的每一节课如果都能抓住语文教学中“不变”的东西,那么教学模式纵有万千“变化”,亦能让学生有所得,向课堂要效率也就绝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江苏口岸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1:07 , Processed in 0.0668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