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 10:0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
文章作者:溫儒敏 来源:经济日报

         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文理科综合300分调到320分,数学不变,还是150分。这个消息出来后,社会反响巨大,据网上投票统计,大多数人赞成,也有不少人反对。这是肯定的,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可能意见完全一致。我是极力赞成这种改革的,这是经过多年争论和反复研究后终于沉淀下来的结果,预示着举步维艰的高考改革终于又迈出沉重的一步。
       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理由有三。

        一是语文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一个人成长的“覆盖性”影响,是其它任何学科都难于取代的。语文学好了,能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有人可能认为,我是中文系教授,对语文情有独钟,说这话是“王婆卖瓜”。其实很多卓越的科学家也都强调语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院士就说过,“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它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开展。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它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他强调的就是语文的基础性。苏步青先生曾向教育部部长建议,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第一天考语文,及格的再参加以后的考试,语文不及格的就直接淘汰。苏步青担任复旦校长时,就把语文列为自主招生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说:“其它科目可以不考,但语文一定要考。”看来,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它不应当和其它学科等量齐观,适当增加高考语文的分值是完全必要的。
        二则语文又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应当延伸到整体素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语文素养”当作核心的终端的课程目标。而“素养”的考查是比较难于量化的,光靠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或者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能力测试,都难于检测总体的语文素养。高考之所以要考作文,也是希望通过作文来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因为作文有赖于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及其背后的思维力、审美力、文风,等等,其实就是素养。而这些年来,高考作文的分值一直在60分左右,显然不够,难于承担“综合考查”的任务。多年来,我和许多专家都呼吁增加高考作文和整个语文考试的分值,理由就是原来150分的“盘子”不够大,需要扩大一点,才“盛”得下语文素养综合考查的内容。
        三是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英语或其它“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它学科“让路”。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现在很多人眼睛只盯着分值的增减,而不看整个改革的方案,不同学科立场就难免有片面的争执。就说英语的分值降低吧,其配套措施是平时增加等级考试,最终退出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其实是更重视英语,也更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同样,语文分值提高也并非万事大吉,重要的是要改进现有的普遍的语文教学模式,向多读书以提升素养的路上靠拢,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当然,语文高考命题和阅卷也必须改革,增加科学性和公平性。高考改革牵涉方方面面,需要积累,稳妥推进,最终的目标应当指向高考的社会化以及整个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有百利无一弊的改革是不存在的,既然踏出这一步,就要超越坐而论道,勇敢前行,不断实践与完善。
语文的春天就要来了
特级教师  李迪明
北京高考语文分值将增加30分,上涨至180分,英语分值将下降到100分,这个改革方案公布以后,获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支持率高达73%,反对率只占22%),“给语文涨分,给英语降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北京率先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作了铺垫,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预料,各省的改革方案虽然会各具特色,但都不会偏离“让语文更博深,让英语更单纯”的思路。四川虽然在高考改革方面比较稳键,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给语文涨分,给英语降分”,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语文的春天就要来了。
   高考语文分值上涨,彰显的是对母语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给全日制学校带来了新的看点,给坚守语文教育的培训机构带来了商机。这对我们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机遇大于挑战!
高考语文分值上涨,清晰地传递了如下信息:
1、学校领导会重视语文。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领导普遍认为学习语文不容易涨分,在课时安排和舆论导向上都轻视语文。在他们眼里,语文学科实际上已经边缘化。高考语文分值上涨,会促使他们主动改变对语文的看法,重视语文。
2、学生会重视语文学习。以前不少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学好学坏,都无所谓。四川全省每年50多万人参加高考,语文平均分都在90分左右,120分的考生非常少,学生随便学学也能考个100来分,缺少学习语文的动力。现在高考语文分值上涨,一些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有了学好语文的计划和行动。可以想见,当语文考试分值增加到足够高时,当认真学语文的学生分数高出别人好几十分时,学生们会自觉重视语文学习。
3、家长会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不可否认,中国不乏有眼光的家长,他们明白语文在各学科中的首要地位,坚持鼓励孩子学好语文;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当语文和其他学科在时间上发生矛盾时,都会让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这就需要高考的“指挥棒”来引导了。如果高考语文分值居于首位,他们也不得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
4、社会有望形成重视语文的风气。长期以来,“重英语,轻汉语”,加之快餐文化、浅阅读盛行……一些人连字都不会写了。恶性循环,让人忧虑,让人“为汉语哭泣”!尽管“拯救语文”的呼喊声不绝于耳,但于事无补。不要小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语文分值上涨30分,英语分值下降50分,其影响将波及到初中、小学,乃至幼教,全面改变国人的价值观,足以使一些名不副实的外国语学校关门或改名,足以形成重视语文的社会风气。语文堪忧的现状或许真的会得到改善。
5、教师应重视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的教学。从高考改革方案对语文命题的具体要求来看,考题不仅要充分体现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还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就意味着文言文、古诗词考查会增加分值和难度,高考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更要求其尽可能熟练地掌握古代汉语和古典文学。对此语文教师不可掉以轻心。
    6、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将语文运用于生活实践。高考改革方案要求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要求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高考语文会染上素质教育的色彩——智商、情商并重,结合时政、评析现实、抒发真实感情的考查,将变得日渐突出。
    7、应重视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不少老师没有好好教过作文,不少学生没有认真学过作文,因为高考作文分数差别都不太大,都是得40来分。江苏、上海、福建高考作文,很早以前就增加到了70分。作文考试,再也不是背几篇范文模板,写一写司马迁、屈原、奥巴马,就能够得高分的了。北京高考作文分数增加到70分,会促使老师学生更加重视作文。
有人鼓吹高校招生实行推荐制,其实我国早在80年代恢复高考前就已经试过了,根本不适合我们的国情,对此现在当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过来人,他们心知肚明。我认为,在没有找到更好制度的情况下,目前的高考制度相对公平。
虽然这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但语文考试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语文知识灌输与语文能力培养并不矛盾,这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理。不要人为地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完全不必担心高考语文分值上涨会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多大的挑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振奋精神,迎接语文的春天!
语文成了“小三子”?母语没学好,外语犯的错?
文章作者:王柏玲 来源:文汇报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中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改革中,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而此前,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也陆续披露。山东从2014年起,英语等外语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考生外语听力成绩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听力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江苏有意尝试实行英语“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上海则在酝酿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最终取代高考的改革,为增加区分度,将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的学业考中增设“加试题”,英语学科不设“加试题”。
    各地新一轮高考改革都不约而同以英语改革作为“突破口”,而在这之前,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救救汉语!”母语没学好真的是外语的错吗?
    语文成了“小三子”
    此次大幅度提升语文学科在中考和高考试卷中的分数权重,北京市教委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加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希望通过高考指挥棒来矫正英语学习过热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北京市教委意图之一。”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特级教师马骉说。
    有老师做了统计,上海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12年间,语文和英语课时数比例为4∶3,其中在中学阶段两者所占课时、学分完全相同,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已不分上下,而在学龄前和大学,大家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更远远高于母语学习。
    “语文学科在中小学的‘沦落’是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上海市上海市第十中学副校长任其斌说,“语文虽然在三门主课中排在第一,但实际上早已落到了‘小三子’的地位,语文总能混个及格,而英语如果一放松,成绩就会滑坡,很多学生就会想,花这么多时间在语文做什么呢?”
    英语学习时间比重过大
    “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应有主次之分,但现在老师、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精力和时间都大大多于语文。北京市教委通过考试分值的变化来纠偏虽说也是眼下的无奈之举,但导向是正确的。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学好母语,这是毋庸置疑的。”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李支舜说,但他同时也认为,母语没学好,不是外语的错。“现在母语学习受应试的影响很大,高中学生课外补课很少有人补语文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语文补习见效慢,‘性价比’不高,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母语学习的规律,不重视积累,很多学生不读书、只做题。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只是知识的问题,更关系到做人的规范、做事的常识,很多人对此认识不够。”
    上外附中英语特级教师章正言则认为,学科价值不会因为考试的分值变化而发生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看到上海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他希望在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有的学生则是兴趣驱动,他是真正喜欢英语,对于这样的学生,考试分值的变化对他们英语学习并不会有多大影响。”从他们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外语教学与民族经典的传承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母语的根基,外语也不可能学好。”
    别让汉语魅力在课堂流失
    “提高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显示了主管部门对于语文学科的重视,但不改变教学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马骉认为,在这一点上,教育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语文老师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素养,不能在课堂上展示语文的魅力,仍然按照原来那套开展教学,是无法应对新的形势的。现在很多语文老师自己都不爱语文,怎么可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呢?”
    在马骉看来,语文教学改革当然还涉及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等问题,但具体落实,教师还是关键。“高考改革不会只是考试分值的提高,测评方式、要求一定会做出相应变化,老师对此要有所研究。”马骉说。
    马骉认为,好的老师要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持久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他每集都看,“节目组的意图应该和北京市教委一致,就是要唤起大家对母语的重新认识。节目中考到学生很多并不常用的生僻字、繁难字,很多语文老师也未必能够正确书写,但这也让大家认识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可以给语文教师很多启示。因为很多时候,汉语的魅力是在教学过程中流失了。”(记者 王柏玲)
    相关链接 高考英语变迁一览
    ■1977年恢复高考时便已经有英语考试,当时以选择题等客观题为主,没有听力考试
    ■2003年,我国制定实验版课标
    ■2007年,听力考试进入英语试卷,改变了以前聋哑式英语的考查,试卷也从一张变成两张。
    在3至5年的过渡期内,英语试卷也逐步加大了对读写的考查,阅读题的种类也随之变迁。此后,各地相继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试卷
    ■2013年,多地酝酿高考改革新政,均拿英语考试“开刀”


在高考语文分值增加之后   

0
推荐

赵福楼
     北京高考方案公布,在学科成绩呈现的分值上有了调整。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语文调高了分值,从150分变成180分;英语降低了分值,从150分变为100分。另有一个版本的说法是,英语用等级呈现。
  这与近一段社会舆论的呼吁有关。在现实教育中的学科课程地位上,母语被边缘化,而英语热度很高。两个语言学科,一中一外,民众偏爱于外,这的确是不正常的。换句话说,大众未来生活中,常用的,用来滋养人生和传承文化的学科,这是一个对于本国民众最为有用的学科,其学习被忽视;而另外操习外国语言,绝大多数人,一生并不应用的学科,其学习不断被追高,占用了国人大部分学习时间和精力,这是教育的空耗表现。
  高考方案的调整是一种适应性改变,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对于课程建设和坚持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是必要的。然而,这个以分数差异来体现学科地位的做法,本身却未必是科学的。在总分计量,并以总分排位来决定高校录取结果的条件下,一个学科的分数高低和这个结果相关度很高。学生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学科优势,其分值的高低变化与其获取的升学结果影响很大。语文学科调升分值。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即怎么考来保持高考的客观和准确,维系公平程度,这是考试不可回避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有其特殊性。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大众普遍看到的,即它是缓见效的学科,如读书是语文实现提高素养的重要渠道,多读书无疑是需要鼓励的,可是多读多少文字,这个总量需要积累到什么时候,才能在个体上有差异化的表现呢?此外,语文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和指导方法,按照目前的做题、讲解的思路,学生需要比别人多做多少题才能有显著地能力的差异呢?这也是很难说清楚的。现实语境里,少听了课,未必投注很多精力应用在语文课程上的学生,其成绩表现也不落后。所以,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有效性上是缺乏说服力和值得学生信赖的。
  在提高学科考试分值后,引发社会重视母语学习的新的环境里,我们的语文老师无疑需要破解目前这个语文学习高耗而低效的困局。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的认知,都应该是有效的;在做题和做题之外,寻找思维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语文学习可教,教而有效。这自然需要引导语文教学研究走科学化道路。以语感为学习增值途径,也许适应在私塾、书院语文环境里,精英学习,不计时间消耗的学习,可是在大众普及性教育,在工业化社会更为重视效率的环境条件下,语文学习的增值势必需要引发足够重视。也即是在语感之外,更要研究语理,找到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时适应规律来组织有效的语文教学。
  语文考试中主观性命题总量很多,我们以为这是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即表达中需要有个性化,而思考具有高度灵活性,如此因素决定的。这个命题的认同带来的结果就是,现实考试中,语文学科的考试数据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都是不好的。与其他学科比较,语文成绩是不是更为可信,实现学习能力的区分,社会并不认同。在自主招生中,学校更愿意把数理化的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智能的体现。为此,语文学科命题的科学化、客观与公平等都要考量,要进行变革。再有一个难题,就是作文评价。作文是个性化的写作,在审美上也表现为多样发散特点。若把作文的模式和标准更为细化,具体化,则作文就教死了,成为八股文;而若保持开放与自由表达,则无疑会带来作文评价上的难题。以现实评价看,作文成绩趋中,区分度非常不好。在语文学科总分增值的前提条件下,作文的分值或许会被增加,这更加彰显出作文评价上的困窘。而且,现在看这是国际测量上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以分值变化来导向学科的社会重视程度的调整,在理论上或许会产生积极效果。然而,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多多,若操作上不能有效解决如上问题,这个改革的预期也是很难实现的。语文在文学的一面,表现出艺术的特征,其实和美术、音乐近似,是归属于艺术门类的。美术和音乐的在个体才能上的差异化表现,决定了它们的课程评价需要在纸笔客观评价之外,另寻出路。语文若完全归入科学化评价,也许会损失它的文学属性,以及在审美、创造、开放性思维上的优势表现。语文占分少,不被社会重视;而提升分数引起社会关注,更需要这个学科的教学和评价增加有效性和客观度,这在短期内是学科的不解难题。
  也许未来学业的评价需要适度脱离一切服务招生的思维。满足学段学习的监测要求,提供基本水平的测量结果,而且凡是所学都要纳入考评,增加审视的学科。数据的宽度增加了,其实也会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选择性。目前急需破解的危局是中小学和大学都在展开抢夺生源的大战。以分数,少数学科的成绩来抢夺所谓优质生源,势必导致这几门学科的成绩被重视,而不考的不学,不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学科分数叠加,累积总分,作为录取学生的基本依据,这其实并不科学,也不合理,我们坚持这个做法只是因为这成为习惯,被社会普遍接受了。高校不同专业在录取学生上应该更多体现不同的需求,即他们在几个考试学科分数之外,需要在更能支持学生专业发展的学科上有所考虑。可是目前的高考关注点极少,不能为更为宽广的学科学习做出学业效果的评价。也许今天以添加考试学科的做法不会被社会接受,可是学什么就考什么这是必然趋势,应该做一些舆论准备,而且把考评的分数评价逐步转化为有一定模糊度的等级评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3:23 , Processed in 0.0768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