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18: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对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张奎勇

(2014年2月5日)



2006年,笔者到上海挂职学习时,第一次听到“文化立校”这词句,很是新颖。用2个多月时间进行了体悟。

我所在的嘉定二中坐落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南翔镇是一个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园林众多,素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嘉定二中院内的李家祠堂更是彰显翰林文化。

校园里没有太多的标语,更没有崭新的图书馆、实验楼和校史馆,也没有标新立意的文化长廊。有的是陪伴李家祠堂百年之久的古色凉亭,有的是流经校内“护城河”里的红色鲤鱼的自由游荡,有的是参天古树、运动场和奥运长廊;报告厅里的老外讲座和体育馆内的动漫表演演绎着“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的办学理念。这些与学校教育、管理和课程结合得那么融洽与和谐,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面墙、每一棵树都在述说着故事、都在启迪着、净化、激励和感动着某一个人,这里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讲座、每一个展览、每一个涉外交流都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育人优先,课程化实施。让文化融于环境之中、融于学校历史与发展之中、融于师生言行与师生关系之中、融于管理之中、融于教育活动之中、融于课程实施之中,与学校、教育、管理和环境融为一体,文化育人不再是神话与奢侈。

反观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形式,重在应付、重在迎检、重在迎合领导的满意,与学校历史、社会环境、办学理念、课程实施和教育活动相脱节,形成两层皮,达不到用文化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和激励人的目的,丧失了育人的功能。

1.为了建设而建设。去年,笔者有机会走访了几所中小学,发现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走形式、走过场、讲排场,为了建设而建设,把文化建设误认为文化上墙和文化布置。到处是名人画像或者名人名言,警世名言、激励用语和政治口号扑天盖地,台阶上、教室里、实验室、体育馆,就连卫生间都不放过,千变万化的标语让人应接不暇,思绪混乱。过度的文化建设造成文化污染或者文化干扰,达不到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和激励人的目的,让人感觉到文化混乱、文化压抑和文化焦躁,让人无法认真反思、宁静思考和深邃的思索。

2.过度渲染成绩。有的学校为了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生和教师展示特长和成就的平台,师生字画、手工作品、活动感言挂满走廊,成片、成片地悬挂,缺乏主题,一挂就是一学期或者一年,甚至几年,没有即时更新和变化,起不到即时激励、感动、感化人的目的。

3.缺乏整体化设计。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深层次理解,缺乏整体化设计,学校历史文化、周边社区文化、硬件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科研文化、教研文化、德育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人际文化、理念文化、家校文化等子文化之间,以及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硬文化与软文化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整体,形神分离,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建设中感觉不到学校的办学历程和历史脉搏,感觉不到传统积淀与文化展望,很多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根本没有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和服务指向。

4.忽视软文化建设。很多学校热衷于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特别是热衷于文化上墙和文化布置,而忽视历史积淀、文化积淀,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科研文化、教研文化、德育文化、活动文化等软文化,以及行为文化、人际文化和理念文化等隐性文化建设,让学校缺乏文化脊梁。

5.应付了事,急于求成。少数学校校长把文化建设当成负担,或者当成政绩工程。有的学校为了应付行政部门检查,根本没有从本校实际出发,照葫芦画瓢,进行校园文化设计与校园环境建设,造成形神分离,文化建设与办学理念两层皮。还有的校长把文化建设当成政绩工程,急于求成,不能完全体现办学宗旨、缺少学校历史身影和文化积淀,出现文化急躁和文化轻薄。

6.缺少对文化及文化功能的深层理解。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愿景。一个学校文化有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和特质。文化是一个团队或一个组织形成时其首任首长的信念、意志和精神,文化是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在组织生活中所形成的共识和习惯,确保他们为共同的愿景付出行动,期待自己的成功与发展。文化是一种暗示,是一种力量,它不断地引导成员向组织指向的目标发展。文化述说着团队的故事、发展历程和成长的体验,文化也许是书桌的设计,也许是团队的精神遗产和光辉业绩,更是团队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它不是外力的强加,更不是人为给予,而需要自我发现、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能与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相吻合,才能引领和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才能感染、熏陶、影响和激励每一位师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与发展。

       总之,笔者建议每一所学校从挖掘本校的历史、特长和优势中打造或建设学校文化,确保学校文化富有个性或特质,更像自已,而不是别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23:38 , Processed in 0.1014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