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
本文转载自中国美丽校园《论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
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战略和主题,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培植学校精神品格,也已成为学校普遍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文化建设的浪潮荡涤着校园中陈腐落后的东西,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滋养,很多学校正在设计文化的制高点,同时也规划着学校发展的文化愿景。
但文化永远是清醒的,文化建设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文化的这一特性提醒我们,当某种东西冠之以“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应当不断追问自己:这究竟是不是文化?确实,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那仅仅是开端。事实上,我们书写的永远是文化建设的开篇。从这一认识出发,不难发现目前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文化建设的物表化。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校园的文化标识是无可非议的。校园里具有学校特色的图案,以及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等等,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但问题在于,这些图案以及景物有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有没有真正成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符号与图案、景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文化标识应当有其鲜明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昭示,否则就只是一个图案、一个景物而已。同时,只有当这些标识真正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真正为学生服务时,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符号,否则充其量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这里实际上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即物质文化建设不能是急躁的、功利化的、贴标签式的,也不能单纯追求“视觉冲击”。
其二,文化建设的口号化。学校发展需要精神引领,而精神引领往往凝练在学校的口号上。我总觉得,校园里应当有一些流行的话语,以彰显学校的个性、表达师生的共同理念。但问题是,有些学校的流行话语只是一种口号,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没有真正走进师生心里、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久而久之,这些话语便失去了应有的鲜活生命和鼓舞人的力量。更进一步来说,关键还不在于学校有没有口号、有没有流行话语,而在于这些口号与流行话语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真正内化为师生的内在需求和深切期盼。
其三,文化建设的文本化。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思考与建构,需要用文本来规划和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纲领、意见以及行动计划等,便是学校文化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实施的标志。制订文本是为了实施,文化也是在行动中建设起来的。但文化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层面,纸上谈兵,这只能看成是文化建设的文本化,也是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不可能真正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相反会逐渐偏离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价值。
点击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克服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带来的浅表与平庸,追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生动与深刻,尤其是生动中的深刻。那么,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应如何展开呢?又应如何体现呢?对此既有不同理解,也有不同路径。从文化本义上说,文化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最终演化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而生活方式,尤其是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往往形成人们的表情。表情是心灵的反映,更是心灵的证据,通过表情可以触及人们的情感世界,可以捉摸人们的生活旨趣及其追求。因此,表情是文化的深层表达,它聚集了文化的内涵、凝练了文化的意蕴、彰显了文化的意义。倘若文化建设最终形成人们的表情,那么这应该就是文化生动而又深刻的建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