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18:3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
本文转载自中国美丽校园《论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
   

  
    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战略和主题,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培植学校精神品格,也已成为学校普遍的共识和不懈的追求。文化建设的浪潮荡涤着校园中陈腐落后的东西,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滋养,很多学校正在设计文化的制高点,同时也规划着学校发展的文化愿景。


    但文化永远是清醒的,文化建设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文化的这一特性提醒我们,当某种东西冠之以“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应当不断追问自己:这究竟是不是文化?确实,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那仅仅是开端。事实上,我们书写的永远是文化建设的开篇。从这一认识出发,不难发现目前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文化建设的物表化。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校园的文化标识是无可非议的。校园里具有学校特色的图案,以及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等等,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但问题在于,这些图案以及景物有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有没有真正成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符号与图案、景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文化标识应当有其鲜明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昭示,否则就只是一个图案、一个景物而已。同时,只有当这些标识真正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真正为学生服务时,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符号,否则充其量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这里实际上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即物质文化建设不能是急躁的、功利化的、贴标签式的,也不能单纯追求“视觉冲击”。


    其二,文化建设的口号化。学校发展需要精神引领,而精神引领往往凝练在学校的口号上。我总觉得,校园里应当有一些流行的话语,以彰显学校的个性、表达师生的共同理念。但问题是,有些学校的流行话语只是一种口号,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没有真正走进师生心里、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久而久之,这些话语便失去了应有的鲜活生命和鼓舞人的力量。更进一步来说,关键还不在于学校有没有口号、有没有流行话语,而在于这些口号与流行话语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真正内化为师生的内在需求和深切期盼。


    其三,文化建设的文本化。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思考与建构,需要用文本来规划和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纲领、意见以及行动计划等,便是学校文化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实施的标志。制订文本是为了实施,文化也是在行动中建设起来的。但文化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层面,纸上谈兵,这只能看成是文化建设的文本化,也是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不可能真正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相反会逐渐偏离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价值。


点击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克服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带来的浅表与平庸,追求学校文化建设的生动与深刻,尤其是生动中的深刻。那么,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应如何展开呢?又应如何体现呢?对此既有不同理解,也有不同路径。从文化本义上说,文化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最终演化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而生活方式,尤其是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往往形成人们的表情。表情是心灵的反映,更是心灵的证据,通过表情可以触及人们的情感世界,可以捉摸人们的生活旨趣及其追求。因此,表情是文化的深层表达,它聚集了文化的内涵、凝练了文化的意蕴、彰显了文化的意义。倘若文化建设最终形成人们的表情,那么这应该就是文化生动而又深刻的建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12:52 , Processed in 0.1364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