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向智慧管理的必由之路 任 勇 有人问我:“你是怎样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知名校长和教育局长的?”我的回答是:“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是进行了教育研究。”这些年,因为研究,我的班级管理上了台阶,数学教学成绩显著;因为研究,我的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人文化,学校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研究,我在到了教育局后,能迅速适应所分管工作的规律和要求,很快在分管领域有了些成绩。我认为,教育研究是走向智慧管理的必由之路,教育研究可以——
提升精神的高度
我一直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研究200名教师,他们入职时,100名为“自然研究型”的,另100名是“自觉研究型”的,20年后,看看200名教师的发展情况。
我没做这个实验,但我想象结果很可能是这样的:多数“自然研究型”的教师,可能成为经验之师,教学娴熟但缺乏新意,职业倦怠感渐生;而多数“自觉研究型”的教师,常教常研,常研常新,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每天的工作。
教育工作者,往往能保持精神的充盈,而教育研究则能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高度。把教育教学纳入研究的轨道,教育者的精神视界必然开阔。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可以把教育事业看成一棵大树:对树来说,根深才能叶茂;就教育而言,研究越深则发展越好。
提升思维的深度
研究与思维密不可分,“研”之久则思必深。坚持研究,思维往往处在活跃状态之中。
研究与学习是不尽相同的,学习更多地是获取知识,而研究则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思考,是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经验的有机结合,也是研究者专业自信的基础。
研究型教育工作者,是不仅有行动更是有想法、有思维深度的人。
我从教至今,始终坚持研究数学教育问题,因此我对数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一直看得很清。这种清,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清,是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清。
这些年,虽然不在一线教学,但我依然活跃在数学教育领域,一直保持一定的学术高度。我以数学教育为切入点,去了解了基础教育的现状,了解了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这对我分管教科院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拓展知识的广度
研究者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自己“知不足”,于是又继续学习,学习之后继续研究,研究之后又发现新的不足。就这样,从低水平的“不足”走向低水平的“足”,又从低水平的“足”走向高水平的“不足”,进而走向高水平的“足”。
这让我想起了“大圆与小圆”的典故: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吗?”芝诺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用小圆代表你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是,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
多么确切啊!这不正是“学海无涯”的写照吗?我研究“学习科学”,才知道学习科学的研究是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脑科学、方法论、思维科学等有关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你不把这些基础打好,能深入研究学习科学吗?
追求探索的精度
什么是精业?精业就是以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高效能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仅有敬业精神是不够的。敬业,更要精业,要以精业的态度对待工作,要做就做到最好。
怎样才能达到精业?
学习与研究,是一条通往精业的道路。
我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力求保持研究成果的多样化、精深化;我在学校管理的研究中,力求学校管理从粗放走向集约化、精细化;我在区域教育管理中,力求区域教育走向有序化、精致化。
改变眼界的角度
研究,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以独特的视角透视教育现象,以理性的探索践行教育工作。
想一想,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究竟理解了多少?究竟做到了多少?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我们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当如何去做?
新形式、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比如,我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研究,用“另类”眼光提出10问:一问“情感”归于何处;二问“变化”怎么应对;三问“他人”怎么为我用;四问“思维”空间安在;五问“想象”境界存否;六问“时间”该怎么分配;七问“实验”能否取代;八问“实践”如何进行;九问“文本”是否忽视;十问“主体”如何体现。
超越自我的气度
教育名家的成长,是一个追求最优发展、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发展过程。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目标。只有视今天为落后,不断地反思自己,充实自己,超越自己,追求卓越,追求更好的境界,才可能攀登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目标,达到教育发展的精致化、精品化的境界。
靠什么不断超越自我?每个人的路不尽相同,我的路更多的是源于“研究”。
我从初为人师的“师者”,不断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并践行之,走向“研究者”,研究的成果多了,研究的水平高了,就逼近了“学者”。从“师者”到“学者”,就是一种超越。
学校安全工作如何抓好?有许多工作要做,我除了抓好常规工作外,还在预防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为中学生编写了《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讲了涉及中学生安全方面的“22防”,为小学生编了图文并茂的《保护我自己--少儿安全自助36计》,讲了涉及小学生安全方面的“36计”,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最近正在准备写一本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书——《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干什么都还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你说是不?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