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与使命 本文转载自三槐堂《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与使命(原创)》
背景:我校8月12日下午进行了副校长、校长助理的竞聘,三槐堂因“年事已高”,没有报名参加“竞聘”,这让很多“小伙伴都惊呆”了,其实,我看好学校拟成立的“学术委员会”,三槐堂在学校安排下今天就其职责与使命进行了10分钟陈述,大致内容如下: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刚刚赵校长提到了潘晓芙校长那次“局自主管理陈述会”上的发言,具体说是这样的,“我们要建立一个自主管理模型——3A370。”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核心的元素,就是学校管理与学术的动态融合。这一方略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学校十年来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更是面向未来10年的一次战略考量。外国语已经走过了十年,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咀嚼,就再次选择了出发,过去十年的努力,让我们有了“五自教育”,也有了“合作学习”,还有七大课程体系,并具有了自主管理的基本模型。但,未来十年的发展难题也是不由分说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比如,课堂——如何从教学模式走向教学思想;德育——如何走向道德的自塑;课程——如何走向师生的自主;管理——如何走向文化的自觉。有人说,“赢在细节,输在格局”,我们要对学校格局进行改造,我们试图通过两条途径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一是管理的改造,还有就是“学术研究”了。 暑假期间,我一直在思考未来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有一个不成熟的个人意见,先叫它“12345”吧,“1”是“一个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这是一个专业性机构,开学后由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推荐1~2名,最后全体教师用选票说了算,选出7名学术委员,学术委员,由学校颁发聘书,每两年改选一次。“2”是“两项重要课题”,我们已经申报了一项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省规划课题,都是由潘晓芙校长主持的,是关于“课堂文化”研究和“五自教育”研究的,学术委员要在主持人的指导下担当起这两项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推广。“3”是“三项学术认定”,学术委员会不是学校形象工程,而是我校自主管理朝着现代学校制度迈进的重要举措,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三驾马车”,也是三个文化符号,未来的学术委员会将担当起学校规划的学术认定、教师职称的学术认定、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学术认定。“4”是“四个硬指标”,学术委员会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将有一份《教师专业成长手册》,实行学术积分制,内容涵盖四项内容:论文发表和获奖、举办学术讲座、参与“相约星期三”等讲坛、参与各级培训。“5”是“五个工作室”,一个是“潘晓芙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工作室,以推进学科建设。 当然,学术委员会只是一个群众性组织,最后由谁来领衔还得选票说了算,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的“六个一”工程的实践基础,所谓“六个一”,是指一堂对话式语文课、一项省级对话式语文研究课题、一套五册自编校本《文学读本》教材、一个行舟文学社、一份《行舟文苑》文学小报、一家“教育生活馆”,也就是我的“王益民教育生活馆”博客。这“六个一”已经实践了四年,并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校本教材作为省精品课程正在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免费出版,“对话式”语文也获得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可以看成我的实践基础。第二个方面,是我有“五加一”成果的学术积淀,这里的“五”是指我的五本学术专著,这里的“一”是指我的散文集,近四年,我有三本学术专著出版,还是可以骄傲一下子的,这能否可以看成是我的理论基础呢?第三个方面的优势,我特别关注我的同人,你们的智慧,我全景似的扫描过七年来我们的“网络议课”,我在我的专著《高品质学校的生长要素》的“后记”中作了这样的描述:“镇外”的土壤本有一种原始的淳朴,我爱这片土地以至于不计代价地去爱。我更要感谢我的同事们,他们年轻、他们上进、他们能迅速跟上学校改造的步伐,并以不断的创造热情与智慧时刻点燃我创作的欲望!第四个优势就是我在“行政楼”,呵呵,每天都在耳提面命中成长! 各位同人,亲们,学术委员会,又是一项创新,更多的新问题将在路途中等待着我们。请你,偶尔,也给我一个微笑,我会说服自己,继续坚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