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需要怎样的教育科研? 记者:柳局长:您好!据我所知,您是教育科研“起家”,现在又主抓教育科研,成为“管家”。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您怎么理解? 柳夕浪(以下简称柳):教育科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的研究不只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还要运用艺术认识的方法、哲学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看作是建构更为合理的教育意义价值与活动方式的过程。具体地说,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重问题,二是要重过程。教育研究必须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作出回答,只有在教育研究成果被成功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教育研究才能说是取得最后的成功。因为教育学本来就是所谓应用学科,在教育领域,真理不是一个僵化固定和一成不变可供随时享用的东西。它要求的是研究者主动的、全身心的体验,对教育活动的意义价值、运动方式不断地进行解读,不断地进行创造,不断地进行选择。教育规律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要去观察它去把握它,但更重要的是遵循它的规律去行动。如果总认为教育的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静态地观察、分析一下,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当然也是一种研究,但对于中小学教育研究而言,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如您所说,教育研究是一个过程,是追求、建构更为合理的教育意义价值与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一过程? 柳:对这一过程作具体分析,它应该包括紧密联系着的三个层面:第一是把握实然,弄清事情的真相,搞清楚“是什么”、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不论研究什么,首先要把握实然,实际存在的状况,本来的面目。第二是澄清价值,弄清教育应循的方向,应达的目标,就是弄清“应该是什么”。搞教育研究,不能迷失应循的方向。第三就是要开发从实然向应然步步逼近的方案、工程、技术,也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第一个层面的研究是科学研究、事实研究,它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性;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叫价值研究,它要追求一定的先进性、时代性、前瞻性;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叫工程研究,也可以叫技艺研究,它要讲求一定的实用性。三个层面的研究当中,事实研究是基础,价值研究是魂灵,工程研究是关键。好多研究为什么不能转化为实践?为什么不能向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逼近?原因就在于没有可供操作的方案、技术,所以工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关键。三种研究实际上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常常批评教育研究当中有三种现象,一是说大话,二是说假话,三是说空话,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仅有价值研究,常常流于说大话。尽管提出了好多理念,没有事实研究、工程研究,就只能说大话。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研究,常常容易说假话,说的话不符合事实真相。如果不重视工程技术研究,常常流于说空话。我们就是要克服教育研究中大量存在的说大话、假话、空话的现象。 记者:教育科研是一个过程,中小学教育科研要重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更看重结果。于是,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等便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趋之若鹜的一种时尚。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教育科研成果? 柳:教育研究的成果,就是通过教育研究所得到的收获,它至少有这样一些形态:理论的、技术的和实践的。理论形态的就是论文,技术形态的就是一些方案、技术,还有表现为实践形态的成果。但是,一项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必须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一篇论文作罢。国务院1994年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第2条对“教育研究成果”作过这样的界定: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第5条规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必须为国内首创、经过两年以上教育实践检验,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价值研究必须讲究先进性,工程研究必须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这三“性”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您觉得中小学教育科研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柳:我看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是“两张皮”: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我想,这不是中小学需要的教育科研。 记者:理论与实践脱离,研究与实践分离,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致命伤”。有人说您是“行家”,又是“管家”;是“智者”,又是“行者”。您能否开一个疗治的药方? 柳:我想,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就是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规划课题,要将工作难题转化为教科研课题,而不是单纯地按照上级的课题指南选题。 还要有一条切实的路子,就是要以建构性试验为中心来展开课题研究的过程。具体地说,要按照问题、设想、尝试、总结与反思的顺序来展开。首先是提出问题。问题应该是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应该在弄清实然、把握应然的基础上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就是问题。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很多、很大,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还需要适当地纯化,要有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有的问题实在是无法解决的,最好不要去碰它。有些问题尽管很具体,但又无法解决,就不是科研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方案,人家已经做好了,完全可以拿来、照搬,也不一定要花多少精力去研究。在选择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要注意适当的纯化,要有一定的价值和一定的可行性。建构性试验的第二个环节是设想。设想要有理论支撑和经验基础。 第三步是尝试,是改革实践,就是要坚定不移、不畏艰难、不断创造条件。我们常常确实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尽管是“戴着镣铐跳舞”,还是要“跳”下去,这要比单纯地“写文章”难得多!单纯写文章,象概念游戏似的,有点哲学功底,就可以了,但是真正要把思想变成实践,困难重重!尝试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要注意总结个案,注意建构模式,注意提升理念,使这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比较成功的、比较充实的教育研究成果,应该有大量鲜活案例,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操作范式,同时还应该有一两个思想的亮点,即所谓理念,而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个案好比人的血肉,模式好比人的骨架。现在好多人忌讳模式,但是我们作为实践工作者不能忌讳这个。基本的东西不把握清楚,无法转化为实践,都那么玄乎是不行的。再就是要有血肉。血肉就是个案,没有个案积累的研究肯定是干巴巴的。无论是在总结个案、构建模式还是在提升理念的过程中,都要十分重视反思,要有比较强烈的反思、批判意识,不能固步自封,成功的教育研究者应该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 有一个乐于合作的研究群体,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要把一种理念、一种方案付诸于实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提炼、推广,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做到的。这不能没有理论工作者的参与,同时也不能没有实践工作者大量的辛勤劳动,另外还必
须有学校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研究队伍内部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否则,无论如何是出不了有份量的教育研究成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