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00:3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记一次课例研究活动
作者:王 洁
课例研究是一个教师集体对课堂教学的系列研究:教师集体研讨备课,聚焦特定的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内容的教学途径,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困难等。通常,课例研究由一名教师执行集体的备课方案,整个教师团队进行观察和反思。在团体评议的基础上,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设计教案,然后向团队中的其他教师展示一节相对精致的课。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强调以课为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其中蕴含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如何学习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课例研究是一个团体行为,提倡和鼓励教师之间自由、开放的研讨,旨在实现教师团体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作为教学法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课例研究在学校教研活动和一些教师培训中被频繁使用。最近笔者和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11位初中科学教师共同开展了一次课例研究,让我们对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一、共同协商,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
  1. 开始:组建一个研究小组。
  参加本次课例研究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其中有7位来自农村学校,4位来自城镇学校,教龄最长的25年,最短的6年。
  按照约定,11位教师将花3天时间集中在其中一位成员所在的学校开展课例研究。3天的活动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课前会议、观课、反馈会议和课堂实录制作。具体安排如下:
  2. 协商:确定想研究的问题。
  一般来说,课例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困难所在。在分析了初中学生科学学习的困难之后,大家将这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定为: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模型建构的思想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出实物模型。
  “建模”这个主题源于老师们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发现,初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地球、太阳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对太阳的东升西落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但是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运用这些空间模型解释月亮的圆缺、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相对复杂的现象。这次课例研究,就是要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支持学生建构空间模型;在科学课堂中怎样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解释、分析生活现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主题确定之后,大家商议决定从“地球的自转”这一节课切入研究。“地球的自转”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现象。其中具体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造成的,区分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研究小组安排了三节观摩课,考虑到年轻老师上观摩课容易暴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请一位教龄为2年半的小杨老师上课。另外,小杨老师不是研究小组成员,这样大家可以抽出身来集中观察。
二、过程:全面观课,共同议课。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课堂观察以及课后的反馈会议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如何观课,每位教师的关注点应该在哪里,如何聚焦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等,是课前会议讨论的重点。经过大家讨论,我们对观课议课的流程形成共识:① 发现倾向性和关键性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课堂观察;② 围绕问题并联系自我经验进行讨论与互动,聚焦问题;③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现整体的改进和提高。
  1. 第一次反馈会议:分享经验之后的问题聚焦。
  在进行课堂观察前,我向小组成员提出三个问题:①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② 基于本课例的研究主题,本节课你的观察点是什么;③ 你的观察点与你感兴趣的研究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节课的观察结束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课后反馈会议。在执教老师介绍了该课的设计意图、对教学进行了简要反思之后,我们进入讨论环节。为了使大家能围绕主题讨论,我们对发言提出具体要求:限定发言时间,发言必须言之有物。
  在1小时的反馈会议之后,研究小组将讨论的问题聚焦到三个小问题:① 情境的创设如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即如何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如何将教学涉及的点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知识(所熟悉的现象)相结合,然后通过建立具体模型来演示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特征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相关现象。② 课堂中5个小组的活动设计是否有效。模型的建构不仅是一个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还是一个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输出的环节。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教师如何设计有关晨昏线的实验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习内容在模型(地球仪)中的具体体现。③ 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陈述如何才能到位。就本课而言,则是如何从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感知模型到直观建模,通过一定的方法与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抽象建模,最后提供机会让学生自我建模。
  2. 第一次课堂实录:用技术支撑经验。
  如果说反馈会议上的讨论与互动是基于观察、基于经验的话,课堂实录则是老师们回眸课堂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让教师和教学开始一种深度的对话。这种对话,让教师重新梳理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帮助教师以新的视角来检视课堂上习以为常的事情,可以让自己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课堂。于是,反馈会议之后,我们提议让老师分成两个小组,合作完成课堂实录,作为第一天的“作业”。
  为了达成既定效果,我们对教师的课堂实录做出具体要求:① 要提供完整的师生语言对话记录;② 以图文并茂为佳,课堂中老师用的实验器材、板书等最好辅以简单的图示;③ 采用时间刻度标记,以便后来者根据需要进行引用;④ 实录开始前,对座位表、课堂时间分配、字母标记等给予一定的解释。最后,做实录时老师应该“回归”课堂的现场,将所感悟的、所想的再次写下来,因为这也是稍纵即逝但是非常可贵的机会。
  3. 第二次课前会议:用事实来说话。
  第二天,我们的课前会议如期开始。与第一天不同的是,在这次课前会议的交流过程中,每位老师都拿着他们的课堂实录在发表议论:一板一眼,有理有据。
  宓老师说:从一开始导入到17分钟,教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极少,最多的才3秒钟。
  肖老师说:老师不断地在重复学生的答案,学生说对的老师重复,学生答错的老师也重复,有一个地方老师竟然重复了学生的错误答案。
  志奇老师说:课堂中自问自答的比例极高,老师是围绕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
  会后,11位老师的一致认识是:不做实录发现不了这些问题,课堂实录是个好办法。实录让老师体会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促使老师提出质疑:约定俗成的是正确的吗?经验告诉的是正确的吗?专家论断的是正确的吗?
  课堂实录让教师借助各种技术,整合自己原有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经过新一轮的议论,小组成员达成的共识是:第二次观课时必须围绕研究主题,关注不同的点,使第二次反馈会议更有效。根据关注点的不同,11位老师分成四个组。两组教师(各2人)分别重点观察小组活动;一组教师(3人)重点观察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应答;一位教师重点观察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其他三位教师自由选择。
  4. 课例研究报告会:让每个人都有收获。
  课例研究报告会时,好学好问的程老师提出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我们一群人花三天的时间观摩教师的课堂,发现了很多问题,提出很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对执教的老师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教学中不存在这些问题的老师来说,参与课例研究的意义何在?
  程老师的问题很现实,课例研究让一群人花时间、费心思,每个人应该得到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参与研究小组的老师,通过这次活动至少能增加三个“一点点”:① 增加一点点技术,基于录像带分析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② 增加一点点新经验,这种新经验是基于自身原有的经验,是在观摩了具体课后,围绕主题的反思,是整合了同伴的质疑、支持之后的新经验;③ 增加一点点新激情,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课例研究,通过这样的集体研讨,让老师体验研究的乐趣。
总之,课例研究可以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进步和提高。
三、结果:把做好的东西写出来。
  最后一个研修日,是“科学咖啡馆”时间,每个教师对这次课例研究中的观察点和研究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小论文,用电子演示文稿形式进行交流。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互动和交流。
  1. 课例研究报告,对老师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共同经历了听中学、做中学的课例研究过程之后,将做好的东西写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一种思考,是将内在的东西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我们离开直接面对的课堂,在远距离地审视我们所写的东西的同时,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
  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是行动与思想的协调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行动过程,写作中我们需要不断与资料和理论进行对话,不断从原始的观课材料中寻找思想和有意义的解释,同时在自己的思想和现存的理论中寻找分析的路线,寻找课堂行为改进的方向。
  2. 一线教师要写怎样的课例研究报告?
  与研究者不同,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报告是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课例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几个要素可能是共同的:① 要有主题的提炼,也就是要清晰地指出我们的研究过程是什么;② 要有研究的背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③ 要有教学过程,包括判断分析、改进设想、新的教学行动等,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要有详细的描述。当然这种描述不是讲故事,而是围绕关键问题讲如何处理,讲具体措施;④ 要有后续的反思。
  当然,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是一个“私人化”的过程,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具体写法也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报告一定要做到:说实在的话,不需要讲很多套话和空话;说自己的话,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说真实的话,文中的观点应该是自己内心所认同的;说有依据的话,要有比较充分的事实基础;说经过加工提炼的话,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有的课例研究报告做得好,有的做得差?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深入实际上所下的工夫够不够,我们要的是从真实世界里找学问。
  三天的课例研究活动很快过去了,很紧张,也很充实。三天里,大家相互交流、研讨,在不断对他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找差距及明确进一步努力方向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研究小组的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掌握了课例研究的方法;聚焦了课例本身引发的问题,既有教学法层面的,也有学科本身的;大家对课例研究产生兴趣,唤起了教师们专业意识的自觉。
  (王 洁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载《人民教育》2010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35 , Processed in 0.1008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