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4 13:4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
作者:刘岩  
【 文献号 】1-620
【原文出处】《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200101
【原刊页号】45~48
【分 类 号】G1
【分 类 名】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06
【 标 题 】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
【英文标题】Discussion of Fibre Strueture and Cultivaltion of Expert TeachersLIU Yan(Teaching Technique and Research Section,Anshan Teachers College,Liaoning Anshan 114005,China)
【 作 者 】刘岩
【作者简介】刘岩(1968-),女,辽宁丹东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技能教研部讲师,硕士。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技能教研部,辽宁 鞍山 114005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专家型教师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对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素质结构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提出培养专家型教师必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英文摘要】With the constant elevelopment of society,it has become a common tendeny in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o cultivalte expert teachers.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of the basic feature and the fibre structure of expert teachers and something so on,therefore drawing conclusions that to cultivate expert teachers,we must consi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and make teachers work more possitively by using motivation principle.
【关 键 词】专家型教师/素质/培养expert teachers/fibre/cultivaltion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441(2001)01-0045-04
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类对教育的需求与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与此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伴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日益高涨,培养专家型教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敬业和专业能力及较强的自主能力,方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在认知、情意学习等方面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一、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专家型教师与一般的教师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两者都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都要进行备、教、辅、改、考等教学实践。因而,专家型教师首先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素质。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专家型教师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要成为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是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也就是说专家型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具有的素质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即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有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愿望、有合理的工作方式的知识、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且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作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定的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确定专家型教师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个不同的方面是关于知识,专家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以及如何专门针对具体要教的内容施教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尤其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他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第二个不同的方面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专长领域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第三个不同的方面是洞察力,专家比新手(同样也是在专长领域里)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专家型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即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只有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才会有科研质量的提高,才会有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专业化为确立专家型教师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近一时期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美国学者Symonds论述了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特征有三方面:1.亲童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考虑学生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2.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自信和随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师威信;3.个人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组织、班级管理、课业规定等方面的使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魄力和态度。我国学者叶澜提出未来教师的理想风格是“对人类的热爱的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3]唐松林等人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即教师素质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方面。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是这三个维度组成的精神世界。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专业精神起动力作用,教育能力起保证作用,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制约、渗透的有机统一整体。[4]纵观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师德对于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尚的师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的师德是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的反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2.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作为专家型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5]的教师观;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
3.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一般地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因为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满,专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及学科信念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专家型教师的专业能力除了应具有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了解一些科研知识,掌握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只是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根本前提。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一般来讲,它包括以下几种能力:定向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分析能力、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六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4.勇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1世纪的发展呼唤创造型人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的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5](P69)专家型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即对教育发展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善于进行科学研究,能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三、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专家型教师
激励必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教师的需要与一般人的需要不完全一样,他们的需要除了一般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外,还有如下特点: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物质需要的精神丰富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等;鉴于此,在运用激励机制,培养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因素
教师的物质需要是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过:人们首先必须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理需要的满足,教师作为社会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也要吃饱、穿暖、住有屋、行有路。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教师的物质需要也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着,他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得有营养;依着要质地优良,迎合时令;住房要整洁、宽敞、舒适;所有这一切都是教师正当的物质需要,都应该适当给予满足。只有教师的物质需要得到适当满足后,他们才会有更高境界的精神需求。在现今社会,广大教师在追求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的同时,他们更注重荣誉和成就,尊重和信任,发展成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这些精神需要在教师个体需要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发挥着激励性、调节性、教育性的作用。因此,对教师激励的激因的选择,应以物质激因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6]我们必须强调以精神激因为主导,否则,就容易忽视激励的方向性。过去,我们往往是对物质激因考虑的比较多,对精神激因强调得少,很难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只有把物质激因和精神激因有机结合,做到以精神激因为主,物质激因为辅,才能对教师产生实际的持久的,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2.关注教师的自尊和荣誉的需要
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劳动的社会价值使得他们对自尊、荣誉的需要显得比其他人更加重视和关切。教师希望自己的知识、才干、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希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希望得到与自己的劳动付出相应的荣誉、地位和权力。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教师对自尊、荣誉的需要十分重视和密切关注。我们必须改掉以往教师管理中重目标,轻过程,重视运用目标激励,却忽视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激励因素,造成激励的滞后性等不良的做法,做到激励及时、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完成社会所赋予他的职责。这正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安全只是保健因素,就象卫生条件能保证人们不生病那样,它起着防止对工作产生不满的作用,而不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做出最好的表现。而真正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激励因素是满足和激励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即归属与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重视教师的创造和成就需要
创造和成就需要是精神需要的高层次。教师的这一需要是由其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出于创造、成就需要的工作动机不仅有很高的强度,而且有特殊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它可以使人乐于承担挑战性的重任,积极忘我地工作,它是自觉积极性的来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不能拘泥于某种现成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而且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勇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见解、积累新经验,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教师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并利用这一特点,创造一定的条件来鼓励、支持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满足他们的创造成就需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学习、交流、宣传活动使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从而使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
4.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这是教师需要多样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尤其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需要,甚至同一个教师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激励对策只有面向全体,根据不同层次教师需要的多样化,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才能收到激励的整体效应。因此,学校管理应在不违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教师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正当需要。只有兼顾不同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合理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工作动机,才真正体现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心情舒畅,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过去那种无视、抹煞教师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只强调精神万能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是不可能真正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的,只能维持低效率的工作状态。
收稿日期:2000-01-10
【参考文献】
[1]华东师大教育科学资料中心.当代国外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版),1997,(1):36-37.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培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6-48.
[4]唐松林.教师素质的实然与应然探讨[J].教育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0,(11):131-132.
[5]王观凤.现代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1):68-70.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21 , Processed in 0.0933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