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写作者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周荣池
从纸质到网络,从多媒体到自媒体,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疑为写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不再是某一些精英们守在象牙塔的专利,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写作的日常化让更多的人参与了文学活动——至少是文字活动,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当然,技术的进步为文学普及提供了便利,这并不能说明就为文学的繁荣带来必然。网络文学以及基于网络环境的写作者还需要在环境宽松和形势热闹的情境下冷静思考,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
一是快与慢的关系。网络时代的技术便利,对于写作者而言在写作速度与发表空间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纸质书写的速率与电脑打字相比,后者无疑更加便捷与准确。同时,纸质媒体的容量与期次和网络相比更是难望其项背。然而,这种优势对于写作活动而言只是表面的,写作者不能因为这种优势而忘乎所以。快捷的只是技术条件,并不代表就能“快出”优质与精品。这种忧虑并非杞人忧天,我们常常在网络中看到一些报道,某某网络大腕一天“书写”数千言甚至上万言,一年有百万甚至数百万的文字上传。这是一个惊人的消息,却未必是一个可喜的消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文艺创作也需要一个凝练的过程,一个人每天码出上万字,哪里有时间去构思与推敲?这样的文学作品恐怕大多是文字而不是文学。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控制写作速度的表面问题,而是文学创作的态度、方法和追求的问题,穷于应付的码字也许与某些网络运营商要求的速率相匹配,但这样的书写本身有多大价值,这样的风气会给写作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应,这一点值得写作者深思。
二是冷与热的关系。网络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是一种网络民主的氛围,也是造成泥沙俱下的始作俑者。读者喜好对作者写作取向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读者喜欢什么作者便拼命地迎合,这造成了网络写作的类型化。类型化虽也并不是万恶的,但过度让文学牵制于火热的类型化,则会让文学创作同质、重复甚至不思进取。文学不是不可以成为一种流行,文学本身也有其趋势。但是写作者要有冷静的思考,处理好文学写作中的冷与热的关系。要冷静地面对一些貌似狂热而实质虚妄的繁荣假象,理性地坚持自身的艺术标准和写作追求,让写作者自身的独立追求成为文艺创作的精神内核,而不是盲目地“到哪个山唱哪首歌”,这种聪明的做法看似能够逢迎热闹的潮流,最终却恐怕只会被潮流所淹没。这一点,在相对纸质文学书籍更自由的网络环境中,更需引起写作者的重视。要相信“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是一种境界,也是文艺创作者所必须有的基本的素质。
三是雅与俗的关系。网络是全民狂欢的世界,这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手写我心”不再是梦想,只要你遵守法律与道德,框架内的自由为狂欢提供了技术和环境的基本条件。但笔者认为,自由也是有原则与限度的,对于写作者本身而言,对自由的追求首先自身应该具备对自由素质的考量,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外部提供自由的环境。所谓的自由素质也就是写作者必须具备起码的自律和原则。人人都有自己的博客园子,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文字作品,除了网站运营对思想内容的把关外,自律成为写作者的起码要求。以当前的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来看,想要做到面面俱到的思想内容监管几乎是天方夜谭。这也给一些“三俗”作品提供了自由的天地,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甚至为一己私利的恶意文字充斥着网络,雅与俗似乎已经在全民狂欢的浪潮里失去了边界。这个问题,完全是写作者自己的问题,自律地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未必要以严苛的专业眼光去衡量,至少我们要有这样几点基本自律:文字对错的审查、思想正误的反思、情趣雅俗的追问,我想这几点即便不是专业作家只是日常书写,也是必须审慎面对的。
网络迅捷便利,技术并非万恶之源,对于网络时代的写作者而言,要想让先进技术体现出更多的正能量,首先要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这些也是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素质。
来源:《文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