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两岸诗歌高端论坛”发表《海南纪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7 00:5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05/3090873.shtml

首届“两岸诗歌高端论坛”发表《海南纪要》

2011年06月05日 0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海口6月5日电由海南省台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海南省文联主办的首届“两岸诗歌高端论坛”,4日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会期。来自两岸的近40位诗人参会,罗门、蓉子、李少君、杨克、潘维、谭五昌、方明、林于弘、张德明、江非等23位参会两岸诗人联名签名发表了《海南纪要:创造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全文如下:

  从1917年诞生以来,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发展历程。90多年来,抛弃了古典诗歌既定的格律、文言与辞藻的中国新诗,始终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特定身份。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战争等因素的干扰,新诗一直为内与外的各种压力所围困,新诗的探索和努力不断被打断。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奠立中国新诗的审美个性,创造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打造属于这一文学文体的精神品位,让中国新诗成为世界诗歌森林中的一颗参天大树,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在两岸诗人、诗评家的共同思考和探讨下,我们形成如下共识:
  中国新诗应回归“中国”。90多年来,中国诗人始终都把西方诗人作为最好的老师在顶礼膜拜,把西方诗歌作为最高的美学范例进行模仿与借鉴。在中国新诗作品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西方诗歌的踪影,不少新诗作品其实正是西方诗歌的中文版,不少诗人把成为“中国的普希金”、“中国的里尔克”、“中国的奥登”等作为自己的诗歌理想与目标。中国新诗在追随西方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因为一味追随西方,中国新诗长期以来缺乏对自我身份的主动建构,长期以来都没有自己的独特美学标签,中国新诗在世界诗歌舞台上也一直未能展现自己的曼妙身影,没有发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之声。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新诗即将走向自己的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我们主张,中国新诗首先要回归中国传统,要塑造自己的中国趣味和中国品格,要将呈现“中国性”作为审美表达的最高目标。
  中国新诗应建立自己的现代性。中国新诗不是西方诗歌的中文版,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现代性,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是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现代性历史境遇的碰撞,是当代中国人的生命经验与现代意识、现代精神立场、现代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诗人长期实践和探索而产生的创造性成果。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一定要有民族性,中国新诗的现代性里应该有民族文化的因子,中国诗人应该在民族文化的基点上去接收现代精神信息,去吸收和消化现代性成果。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又是民族性与时代的联姻,因为有民族性的文化根底,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便摆脱了一些空乏的、陈腐的现代文明副产品,而呈现为高雅、典丽、纯净、清朗的美学质地。同时,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又摆脱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与偏见,呈现为开放、自由、多元的艺术格局。
  中国新诗应重建自己的传统意识。中国新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它的生成与发展始终与过去连在一起,也与未来连在一起。中国新诗是接过了古典诗歌的接力棒而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前行的精神火种,古典诗歌的光芒万丈是中国新诗享用不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中国现代诗人不应该数典忘祖,而应该格外珍惜和尊重古典诗歌传统。西方诗歌给中国新诗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血液,西方诗歌也是中国新诗的重要传统。历经9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新诗自身也建构起了某种传统,这种传统的存在,使中国新诗成为一种有历史渊源又包容并蓄的文学体式,当代中国新诗应该积极地继承和借鉴90年来的诗歌创作成果,在既有的诗歌传统上继续前行。牛顿说,“如果认为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新诗的三大传统已经汇成了一个精神的巨人,当代中国新诗只有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占有更为广阔的天空。
  因此,最重要的是创造,创造意味着既不机械地盲从传统,又不是模仿抄袭西方。创造,就意味着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全新的,是包容过去又不同于过去。实际上,无论中西,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创造都是如此。,它来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它并不否定过去,但它所呈现的,一定是崭新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和整个世界的——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签名:罗门 蓉子 李少君 杨克 潘维 谭五昌 方明 林于弘 张德明 江非等二十三人(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2:06 , Processed in 0.0772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