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庆邦:好小说不是“抓人”而是“放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8 10:3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刘庆邦:好小说不是“抓人”而是“放人”作者:秋泥
 
  刘庆邦:好小说不是“抓人”而是“放人”
  
  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断层》等多部作品,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改编成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被誉为“短篇小说王”。
  “台上的口技表演,演员模仿狗叫,会获得掌声和笑声。如果牵上一条狗在台上狂吠不已,就会大煞风景。作为观众,你是喜欢‘实’的还是喜欢‘虚’的呢。”9月1日,在首届鲁院西南作家班培训课上,著名作家刘庆邦题为《小说创作中的“实”与“虚”》的讲授,以自己亲身的创作经历和感觉,深入浅出解析了如何处理小说创伤中的“虚”、“实”关系,令人听得饶有趣味。
  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王”的刘庆邦,创作历经近40年。他说,小说家穷其一生就是如何处理好创作中的“虚”与“实”的问题。处理小说创作中的“虚”与“实”的关系有三个层次。其一、从“实”到“虚”;其二、为从“虚”到“实”;其三、从“实”又到“虚”。这三个层次,有近如宋代禅宗大师参禅所说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目前,中国小说创作最大的不足或普遍的问题就是写得太实了,就像给生活照相,虚化不够,想象力不够。虚构不等于虚幻。对于目前某些大刊物开辟“非虚构专栏”的做法,刘庆邦认为,对于创作面而言,这是在引导“避难”——逃避虚构的难度。
  小说家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要具有抽象的想象能力。中国哲学自老庄开始,是“务虚”的,如“子非鱼”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案例。但到了孔孟或之后,就变为功利、务实的哲学了。它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创作。其次,中国的文字,如日、月、水、火等等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实体”,也极大地束缚了我们的抽象思维。西方文字,用的是拉丁字母、拼音,人的思维,更具抽象力。
  老子说过“信而不美”,即说真实的东西(或话)不一定好看(听)。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更有道理。谁见过龙和凤凰?但我们偏偏喜欢龙,还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呢。
  现实就是我们拥有的生活。如飞机要起机,必须依仗坚实的大地,跑道就是现实生活;雄鹰要起飞,必须依仗山崖和树枝。每个人都有梦,梦是虚的,但它依托的却是我们的身体。树是实的,但它的影子是虚的,而且一天里时刻在发生变化。
  刘庆邦以他本人创作的中篇小说《神木》为例,讲述了他如何把“实”——新闻通讯事件虚构成为小说的创作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有煤的许多省份大小煤窑到处开花,矿难随之频发。矿难发生后,当地官员和矿主千万百计瞒报或通过“私了”的方式解决。有人从中看到“商机”。便合伙把某个矿工骗到井下将其杀害,人为制造“矿难”,然后扮成受害者的亲人跟矿主“私了”,每一条人命诈上8000至2万元不等,然后再换一个地方,如法炮制。当时,报纸报道全国发生此类“矿难”事件就有40多起,近60人遇害。低层社会“人吃人”的现象,令人惊愕。作为报纸编辑,刘庆邦编发了一篇近5000字的长篇报道。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写成小说的题材,可一直搁置了一年多。有一次在出差的路上,看到中学生放学骑着自行车从车边过的时候,他顿觉眼前突然灵光一闪,两手发抖,“我可以写动手这个小说了”。他由此找到了虚化的触角:由于父亲被害,一名高中生因此辍学,并从此走上寻找父亲、同时也走上了一条凶险之路。这名高中生在各个煤窑寻找父亲。当然,最后不能安排他重复和父亲同一条命运的结局。那样,太惨烈,太令人绝望了。导演、编剧李杨将《神木》改编后,拍了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新人王宝强从此走上银幕,至今大红大紫。后来,李杨再拍《盲山》,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被拐卖到陕北农村,两年里不断挣扎逃跑最终被公安机关解救的故事。但影片没有拍得成功,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虚构、虚化,太写实,因为要看类似的电影,不如看新闻报道来得真实。
  从虚到实,就是虚构的场景、细节要真实可信。用电影镜头的话说,就是不要“穿帮”。写人物,往往是在写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心灵消化,把小说中人物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变成自己的心灵世界,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好作品其实就是作家生命的延续,这就是老子所谓的“死而不亡者寿”。
  小说创作的较高层面就是从实又到虚。现实是“实”,理想是“虚”,要让理想的光芒照进我们的现实。“虚”写得完美的作品不太多。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契诃夫的《草原》,沈从文的《边城》。其实,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不是闲笔。纯文学的要求:情节简单,细节丰富,人物丰满。通俗文学往往靠情节环环相扣取胜。文字要有温度,有乐感,有气味,有颜色,所有的美好因素在字里面都能体现出来。而“虚”与“实”的关系有很多对,如现实和理想,肉体与灵魂,存在与精神等等。
  好的小说不是“抓人”,而是“放人”。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也可以看作好小说,但最好的小说是看着看着,会让人走神,看得让人灵魂出窍,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阅读的时候,他把书放下,回过神来再读下去。像沈从文的作品,就是那种“放人”的作品,看几页,放下,或者从哪一页都可以开始阅读。
  刘庆邦说,这种情形有如你看下雪,看着看着,眼前就会模糊起来,就会走神,看不见雪了。回过神来,定定眼,再看,又看到雪。或在秋夜,在麦场躺下,仰望星空,也会走神。好作品,是得天地之灵气,雨雪之润泽,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 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班 :韦 佐 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15:50 , Processed in 0.2000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