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谈《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先让学生爱上语文 2014年05月16日
自打《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出版,叶开的身份,就不仅仅是作家,亦或《收获》杂志副编审。昨天,应杭州江干区教研室之邀,叶开先给杭州各区语文老师上了一堂课,内容就是“什么是更好的语文课”。
自打《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出版,叶开的身份,就不仅仅是作家,亦或《收获》杂志副编审。
他以一位家长的身份,对抗当下的语文教学。
但转眼,他又多了一重老师的身份,各地学校都请他去给学生上一堂语文课。
叶开的课,比他编的教材更另类,他会直截了当调侃:“语文老师看到这种段落,说不定会用笔划掉说‘全是废话’。”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奇葩问题,一本正经地回答:“有点意思,但,我不会。”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了全班同学的课后作业。
昨天,应杭州江干区教研室之邀,叶开先给杭州各区语文老师上了一堂课,内容就是“什么是更好的语文课”。
更好的语文课
让生命更阳光更美好
叶开从自己给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初二学生上的那堂课讲起。授课内容就出自他的教材——《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里的唐传奇《板桥三娘子》。
听了篇名,有的老师赶紧翻书,有的老师则感叹,“这在现有教材里怎么可能出现?”
它的另类在于,“三娘子”拥有把人变成驴的邪恶法术。
“目前入选语文课本的古文,以道德文章居多。”江干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章新其说。叶开也没想到,在这类古文的浸泡下,学生们的思维被禁锢。当讲到“三娘子”误吃了被用计调换的自己做的魔法烧饼,变成驴子,又得到隐居深山的老人宽恕变回人形,同学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三娘子是坏人,为什么要把她变回来?”
叶开看过三、四种改编后的《板桥三娘子》,全部把最后老人让三娘子变回人形这段删掉了,只写到三娘子“恶有恶报”变成驴子之后,故事就结束了。“其实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作者体现出来的宽容的心态,即作恶者在付出了一定代价、赎罪之后,可以得到宽恕。这样的善意,千年以后的我们却没有了。”
在叶开看来,这就是应试教学带来的副作用,以习题考点为主,分数高于一切,“而更好的语文课,是关注到学生生命的成长。让语文进入生命,并唤醒、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格内涵,使生命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更有意义。”
更好的语文课
先让学生爱上语文
还是那堂课。《板桥三娘子》的前半段——“三娘子”把木头变成人的有趣描写,或是自己变成了驴的细腻情节,都被同学们忽略了。这让叶开很郁闷。
他把这些有趣好玩的段落再挖出来细细讲,甚至扯开去:故事里的人吃了速生的烧饼,变成了驴,那我们现在也不可避免吃了很多添加剂、农药超标的食品,虽然不会变成驴,但孩子会过早发育,大了会生病,还可能导致日后基因突变。
虽然离题了,同学们却很来劲。有个女生最后问:“那之前被‘三娘子’变成驴的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倒没想过。”叶开乐了,然后他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续写“其它的驴”。
上完课后,他收到了同学们的18封来信,全是关于文言文学习的。
文言文,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它只是一种文体,一种难懂的文体。
“其实它是中国特有的,是我们中国人的语言。”叶开说,“但文言文的阅读,要像外语的阅读一样,积累一定的词汇,积累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找到语感,产生兴趣。当然前提是,选择的文章足够可读。”
昨天,许多来“上课”的老师都捧着叶开的书,不管算不算得上“最好”,他们首先承认:“可读性是强的,读完它,几乎不需要意志力。”
更好的语文课
起初只是为女儿编写的
近些年来,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很多,作家、学者、资深教师都参与其中,叶开无疑是特别有行动力的一位。
他如此高调自编教材,缘于他热爱阅读的女儿语文考试成绩不断下滑,甚至被老师怀疑有阅读障碍。这让身为父母的他——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和妻子王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情何以堪。
昨天听完他的课,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也自嘲:“我从初一教到初三,最大的感受不是成就感,而是无力感。我没能让孩子们提升多少人文阅读的能力,反而像一直在让他们做语文中考卷的模拟卷。”
所以叶开自编教材的最大冲动是因为他是一个父亲,他希望女儿读到好的东西,然后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在选择范文时,故意针对现今语文教育的弊病。比如他曾看过3位浙江教师写的一份考察报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形象不外两张脸孔——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
作家余华在为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写的一篇评论文章《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里,也曾精妙地揭示了意识形态对母亲形象的改造和升华。
因此,叶开在《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综合分册”里,特地选了胡适先生的散文《母亲》,就是想让学生看一看一位真实母亲的样子。
而这本书,他建议语文老师先要静下心来读一读。“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中,最缺乏的就是教师本身的文学作品鉴赏力。缺了这些,一切理念、技术层面上的探讨都是空的。”
然后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爱读的书,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读了高兴之后按图索骥,去找自己喜欢的作家,读他更多的作品,这就算是“师傅领进门”了。
书单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分四编,第一编幻想、第二编文学变形记、第三编动物小说、第四编人与事。以下摘录部分书单:
《宇宙尽头的餐馆》 道格拉斯·亚当斯
《要求太多的餐馆》 宫泽贤治
《变形记》 卡夫卡
《夏洛的网》 E.B。怀特
《上官团长的马》 莫言
《梧桐树》 丰子恺
《西湖》 巴金
《母亲》 胡适
《大风》 莫言
《一个普通人》 李娟
《我村》 龙应台
《龙的食谱》 张辛欣
《一则绕口令的故事》 米夏埃尔·恩德
《来君绰》 牛僧孺
《鸟的天堂》 巴金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鸟声两篇》 周作人
《绿林女儿》 林格伦
《下棋》 梁实秋
记者徐洁
叶开:用春风的力量融化坚冰
● 董少校 实现工作室 供图 语文教材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关注,不论是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的重印,还是鲁迅文章退出教材,都会引发各界的讨论乃至质疑。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同样在教材领域激起波澜,其热销折射出人们对优秀阅读选本的期待。 忽然之间,《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卖火了,首次推出的综合分册和小说分册3周就卖掉10万册,成为教材教辅图书市场的一个奇迹。面对各界对现有教材的不满和讨论,作者叶开说:“要破除坚冰,有一种办法是用榔头砸,但这是强硬性的,不如春风吹来把坚冰融化。我相信,社会各界的关注会形成合力,如同和煦的春风,推动中小学语文教材向良性的方向改进。” 为什么要编语文书? 被家长老师的需求推着走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综合分册包括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部分,选入巴金、莫言、王小波、卡夫卡、卡尔维诺等中外名家的26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附有赏析解读文字。从功能定位看,该书与通常说的语文教材有所区别,在性质上更像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当作课内或课外的阅读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说:“‘语文书’可能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概念,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阅读辅导,不满足于现有教材,正好需要这样一种书,所以比较容易传播。” 叶开女儿现在读初二,很早之前叶开就为她读各种绘本、童话,现编现讲各种故事,带领女儿阅读经典。在他的设想中,《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给中小学生编的书,但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看,买书的“主力军”并非中小学生。 “大的购买群体有家长和学校两类。不论从孩子成长角度,还是从推进教改角度,他们希望把《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当作可资借用的资源。开始推出的两本受欢迎,写后面的更有信心了,我是在被家长和老师的需求推着向前走。”叶开说。 从不同渠道得知该书出版的消息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已统一购买1037套,给初中学生每人发一套。该校文化总监、经典阅读教研组组长孙琳琳介绍:“我们学校开设了经典阅读课,本来老师们需要去寻找经典篇目,后来发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非常好的选本,而且配有赏读文字,适合拓展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可以直接拿来用。” 上海活跃着许多家长读书会,特别是一些民办学校、国际学校的家长对孩子的成才期望更高,自发组织起来探讨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叶开曾参加中欧枫叶读书会、包玉刚学校读书会的活动,发现家长们对推动孩子阅读特别有热情,是该书的重要购买群体。上海浦东金苹果学校一位小学五年级家长一下子买了30套,开车到叶开单位找他签名,作为送给孩子小学同学的毕业礼物。一些“体制内”的人也在寻觅这本书,包括教育部门官员、校长老师等,给自己的孩子看。 叶开分析,一批“80后”已成为学生家长,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思路开阔,具有反思的精神,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带来教育的社会性变革。“这批家长对于好教材的需求格外迫切,希望下一代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无数父母的期盼就形成正向的合力,或许是《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能够引起波澜的原因。” 和正规教材有什么不同? 应用能力比应付考试更重要 作为一名职业编辑,叶开经常和作家打交道,有时收到作家邮件哭笑不得,因为全部正文只有几句话:“嗨,一个小说,看一看。”缺乏基本的往来礼仪。叶开说,民国时期,高小毕业生就可以替村里人写信了,文章也写得很好。如今不少人大学毕业,连基本的文字表达都不会,简历花花绿绿,求职信却写得非常差劲,缺乏基本的重要信息和个人能力的展现。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应用文表达,应用能力比应付考试更重要。 叶开想做的也正是和正规语文教材不同的地方:一是文章中要有基本的真情实感,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合理准确地表达。他说:“考试是人生次要的能力,如果具备丰富有效的经典阅读,学会了借助文字表达的技能,考试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选编散文分册时,叶开坚持不要抒情散文、游记,而选择一些知识性强、有历史感、包含个人亲身经历的文章。比如李西闽的《幸存者》,作者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被埋76小时,劫后余生写下了非常有力量的文字。叶开认为这样的文章“有干货”,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再如李娟的散文,不花哨,质朴有力,叶开希望把这样的当代年轻作家介绍给学生。 从实用的角度,叶开在散文分册选入了影评、书评、随笔等以往不被教材注意的类别。他说:“在豆瓣写影评、书评,这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文学阅读是会与人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的,是心灵滋养的重要养料。另外,把一些实用文体选进来,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训练一种日常的表达。学生会更加明白:原来散文可以这么写。” 叶开介绍,这套书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让孩子爱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选的文章里充满了同情心,抨击社会不公,同情贫苦的人,展现有缺陷的小动物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体现了人的愿望和自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这个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自我人格养成的过程。”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出现看起来非常偶然。2012年7月的一天,叶开和几位同事朋友喝咖啡聊天,说到《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青年作家甫跃辉说:“叶开老师,你可以给孩子们编一套书啊。”叶开说:“好啊,就叫《一个人的教材》。”他把这段话发到微博上,十分钟之后,就得到凤凰联动董事长张小波的回应:“你来编,我来出。”一个星期后,凤凰联动总编上门,签了3本书的合同。叶开把这称为“想象力的胜利”。 “在iPhone出来之前,手机已经有了,但乔布斯还是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新的需求,用手机上网、娱乐、阅读、交流,这种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创造力是全球化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阅读也一样,我希望为人们创造新的阅读体验,从而让孩子们对万事万物保有好奇心,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培养富于创造力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叶开说。 是否会带来教材的变革? 用个人力量激活社会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过《新课标语文学本》,号称“国内第一套必修课阅读”教材,涵盖中小学各年级,但社会反响似乎不如《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来得大。王焰社长认为,叶开得天时、地利、人和,其知识储备、人脉资源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王焰说:“叶开长期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有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编出来的东西可读性很强。尤为难得的是,他在作家群体拥有广泛人脉和号召力,可以很容易得到作品授权,这是很多编著者所不具备的资源。”记者在叶开的手机里看到,他得到了柴静、李辉、黄永玉、汪朗(汪曾祺儿子)、李银河等人的书面授权书,将陆续采用他们或亲属的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曾经参与主编《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并主编过16册《新课标语文学本》。对于语文书的未来走向,他并不乐观。他说,教材和课外读物是两个概念,语文的事情谁都能说,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得困难。“人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阅读的?课内与课外语文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文学的内容与非文学的内容?实用性和人文性如何兼顾?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远不是在外围比画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的。”倪文尖说。 在倪文尖看来,《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存在致命的缺陷:“它把文学性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事实上语文大于文学,它作为工具性的那一面被大大忽略了。按照当前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说,它不能让孩子取得满意的成绩,充其量可以发挥课外读物的功能,无法作为教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阅读素养不考文学,而是测试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让倪文尖感到失望的是,当前教材的使用并不是靠优胜劣汰,一些外在因素阻止了真正好的语文书到达学生手中。他举例说:“教材的使用要靠行政部门点头,出版社在推行教辅材料时,会采用高额回扣、夸大宣传等手段,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倪文尖认为,中小学要用上高质量的教材,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叶开自称是一个乐观的行动主义者,希望能够做些好的小事,逐渐蔓延开来,对社会有所改变。他说:“如果能对语文教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用个人力量激活社会的思考,那么我编写《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