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于网络的低年级儿童学习叙事与情绪、情感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14 15:2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于网络的低年级儿童学习叙事
与情绪、情感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一、研究背景
人类是伴随着叙事,即“讲故事”走到今天的,麦金太尔曾直言,每个民族在其古代都有靠“讲故事”的诗性教化。
布鲁纳(1986)把“叙事”定义为人们“讲述事件”的各种方式。《韦伯第三国际辞典》对“叙事”的解释是:“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有研究把“叙事”本身也作为“故事”的一部分。因而,“叙事和故事的定义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卡尔,1986)。”
康纳利叙事主义者主张,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研究者相信,“人们天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为人们的经历提供了一致性与连续性,并在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比里奇,1998)。”人们“通过自己所说的故事了解发现并向他人展示自我(艾米尔·列布利赤)。”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萨宾(1986)首次提出叙事心理学的概念,主张“人们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我国的叙事研究比国外要晚二三十年。1998年丁刚开始倡导教师的叙事研究,希望教师通过讲自己的教学故事,进而认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随着新世纪开始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大潮的到来,基于对以往研训的反思,专业引领促使教师的叙事研究渐成风气。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信息化教育研究的深入,包括Blog在内的低门槛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推广,使基于网络的区域性的教育叙事迅速呈现出强势。2004年以后,叙事主体出现了由教师群体向学生群体的延伸,有代表性的是的常熟市报慈小学、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学生网上学习叙事。
和教师的叙事研究相比,国外关于学生的学习叙事见著文献的不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品格教育运动将叙事方法应用到价值教育领域,康纳利曾提到儿童的故事讲述(Applebee,1978)和运用故事于学前和学校语言经验的研究(Sutton-Smith,1986),相信与学生的叙事有一定的距离;我国研究者认为,“学习叙事是学生以‘叙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学习中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反思(王晓荣,2005)。”认为2005):从教育叙事到学习叙事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学习叙事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改进了学习方法”。
学习叙事在我国并不全是新事物,小学语文教学中早有写话、写日记的做法。从1958年开始延续了40多年的语文教改实验,在让儿童提前阅读的同时也提倡提前写作,资料显示写作年龄的提前(一般能够提前两年;林崇德的研究显示,常态下小学四年级是阅读向写作过渡的开始)导致相当一部分习作的内容是儿童亲历亲为的“故事”。以往儿童的提前写作和今天儿童的叙事习作的不同之处是: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研究的不足。
南山实验学校从2000年开始的语文提前读写实验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均衡发展(崔峦,2006)。”实验班的儿童入学8、9个月后,大部分可以轻而易举地用计算机打出少则三两百、多则上千字的文章来。实验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搭建的网络平台,导致儿童每天在网上主动自愿发表的文章有几百篇,低年级儿童的这种对写作的迷恋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据统计,一年级实验班学生40分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200-500字的习作,多的达1000字;二年级学生可以在40分钟完成500字以上的短文;三年级学生每学期电脑打写总字数5000-10000,手写总字数超过3000字。
对两名儿童1-3年级的网上习作分析(见图表)以及其他同龄儿童习作的抽样观察,发现70%的内容都可以归到叙事的范畴,和以往提前读写学生习作过于贴近成人期待的语境相比,南山实验学校低年级儿童的叙事多是儿童自己生活经验的描述和感受。“几乎是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一切(詹姆士·莫菲特)。”这种讲自己“故事”的方式,更接近“叙事”的本源意义。

低年级儿童的网上叙事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
一是,儿童的识字量超过1200字,具备了操作书面文字的基础。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扫清了书面语言表达的困难——手写的障碍。我国相似论的创始人张光鉴先生指出(2004),学龄初期的“儿童因为手部的小肌群没有发育成熟,难以完成汉字书写的精细操作。因此,在儿童手写时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大脑的写作中枢对于进行一笔一划的‘写’的操作上,儿童这时也许可以思绪万千,下笔却变得支离破碎,只能写预先存储的套话、空话。”这时训练他们用计算机把习得的口头语言直接转换为书面方式,就使儿童的“写”非但不会痛苦,而且成为一种快乐体验。“使儿童大脑的写作中枢与语义中枢神经得以整合,使之集中于信息、语义思维的流畅有序的表达上,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统筹,大脑在与电脑交互中反复提取、复读、再认、扩展及编辑软件的排列、组合、呈现,‘写’很快就可以实现自动化。”(观察发现,儿童电脑打写的自动化一般是2-3个月,而手写自动化则需要2年以上。)
三是,“言语活动是人的基本生存和存在方式,人的言语生命能,最终是指向言语表现和创造的”,即“指向说和写的”(潘新和,2004)。恩斯特·卡西亚以“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感悟,从哲学的角度解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指出,生命是和符号联系在一起的,“人不能逃避他自己的成就。”
“儿童期是主体言语生命意识成长的关键期,幻想、想象和创造,是早期言语生命欲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借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2004,2006)”学说解构儿童迷恋叙事性习作的现象:它当是儿童“表现欲”“创造欲”的外显,是人生命的“原欲”表达。是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天性以及“极力向外扩张的个性(蒙台梭利)”使然。
四是,儿童的这种表达既与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莫雷等人认为这个关键期大致在3-6、7岁)相关,也与儿童从自然依恋向群体小社会依恋(朱小蔓认为这个时间在3-8岁)相关。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说,“用语言来描述感觉——是社会化的产物。”
在20世纪早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实验中,6岁幼儿的书写就出现过“爆发”现象。蒙台梭利指出:“人的心智就是致力于改善环境,并用来解释他周围的事物及其所产生的现象。”她认为,只有在这个年龄开始学习书写才会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获得了力量与健康。”
南山多年的研究显示儿童书面表达的“爆发”都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段,错过这个阶段,儿童书写的欲望则趋向式微。能够为这个说法提供佐证的是,非实验班4、5年级的儿童虽然已经能手写,并且也可以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打写,却少有低年级儿童那样“讲故事”的激情(2005年9月的一项统计显示:二年级学生网上习作量4个实验班7189篇,10个普通班149篇)

连续几年的实验都显示出,是网络写作方式激发了低年级儿童情感表达的心理需求,电脑打字使7-8岁的儿童不需要付出过多的认知资源就能够“信马由缰。”张光鉴先生在对南山的儿童网上叙事现象考察后,从神经生理学习科学角度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儿童在网上的叙事“是大脑神经网络对事件记忆信息在时间、空间、关系的整合与再现过程中产生相应的化学递质变化从而激发出的情绪、情感、美感而自发产生的。”即儿童的语言输入是通过“情感过滤器(Krashen,1982)”发生的。
儿童的表达为专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实验班的儿童说,“不写出来我的脑袋都要‘爆炸’了(7岁高嘉阳)!”“不写出来,我的很多美好的想法就没有了(8岁周萱宸)。”实验教师认为,低年级儿童的网络习作“是儿童情感表达的需要和个性张扬的结果(宋鹏君、周美英等,2004)。”
比照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这个过程是儿童在一义下“和他自己谈话”,“把自己包裹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形象、神话的符号或宗教的仪式之中。”这种“谈话”的意义在于刘慧(2005)所说的:
人的整个品行发展绝对地取决于语言所包含的对人生的认识。
学龄初儿童在“讲故事”过程中,对社会语言范型进行观察和模仿(班杜拉),在发展言语综合、言语创新、言语思维(王德春,1997)能力的同时,接受社会历史文化(维果茨基)和道德习俗的规训。在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中、在对生活的感受、经验、体验的描述和通过对个体情绪情感调停的过程中,完成“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与成长”。这种“讲故事”也就是朱小蔓、刘慧所说的“生命叙事”,即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从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在叙事中建构人格的过程。
社会建构论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Gergen,1991)。分享故事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联合。当人们建构人生故事并它他叙述出来时,也就在体验个体生命进程和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它是一种人格的重构过程。亦如钱理群从写作教学角度指出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南山的实验现象和专家的研究给我们以启示:
语言教学应该把创设儿童充分“表达”的机会放在首要的地位。朱小蔓(2006)从人的德性发育角度揭示了“表达”的内涵。她指出,人性的发育来自两种力量的支持,“一种力量是人内在的需求,个体需要表达,通过表达得到对自己的确认;一种是表达需要得到他者和表达环境中对他的表达的呼应。”“呼应和认同”是“自我尊重、自我悦纳”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一个人在表达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真诚的表达,会使儿童与外部世界达成一种和谐和沟通”(王富仁,2006)。
因此,在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创造条件尽早引导儿童从事叙事习作,可以借助事件、情境与儿童情绪、情感生活、经验需要的相似性,在促进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的同时,对儿童个体的情绪、情感进行调节,对儿童的人格、健康个性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引导,籍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题拟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环境资源的优化设计,引导儿童在入学头一两年获得并迷恋网上叙事的方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把他们的情感需要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关联起来。使儿童在对生活的感受、经验、体验的描述和通过对个体情绪情感调停的过程中,以学习叙事的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健康个性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引导,以促进儿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与成长。
二、研究意义1.本选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低年级儿童情绪、情感与语言发展的研究,研究涉及了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学习的潜能开发及儿童叙事中的自我认识与成长,是新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2.国内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普及带来的儿童情绪、情感对认知行为促进的研究尚不足,关于学龄初期儿童学习叙事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开展学龄初期儿童的学习叙事一是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潜力。二是借助叙事实践,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能力,使之成为促进儿童人格、个性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有意义的干预方式。
3.南山实验学校的前期实验成果为课题提供了研究框架和实证资源,课题的研究有可能为提前读写实验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和建议。三、研究目标
研究探索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低年级儿童学习叙事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学习叙事对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促进儿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与成长的作用。




四、研究内容
低年级儿童情绪情感、语言发展与叙事行为的理论探讨。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儿童情绪、情感、人格、价值观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五、主要观点(创新点)
言语活动是人的基本生存和存在方式,儿童迷恋叙事性习作的现象是儿童“表现欲”“创造欲”的外显,是人生命的“原欲”表达,也是儿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与成长的有效途径。
情绪是唤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基于网络的低年级学习叙事满足了儿童情绪、情感的需要,是发展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有效、关键)信息资源(适切的方法)与当前问题(学生状态、情境)、课程目标(内容、知识、能力)相匹配。即儿童在调用、控制信息过程中,在搜索、检索、控制达到问题求解中与当前目标高度匹配,就会引发儿童自主学习的情绪、情感、理解的一系列活动。教学提供的情境如与和学生当时的神经认知规律高度相似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情绪、情感上的高度共鸣,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美感和油然而生的自信心,儿童就会被激发出巨大的发展潜能。
六、研究计划
本课题拟在南山实验学校,以思维科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学校研究人员、一线骨干教师及技术环境开发人员组成课题组,发挥各领域的专业优势,协同攻关。
许多研究把叙事方法归于质化的研究范式,研究者就是从叙说者的生活故事中找事物之间的关联,诠释意义。他们相信,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因此,本课题拟综合采用个案研究、案例研究及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2006.9-2006.10。围绕研究目标、内容通过文献检索,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参照,确定研究范围,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7.3-2008.2。确定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通过访问、观察及对文本资料的分析,揭示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归纳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指导、规划的科学性。
第三阶段,2008.3-2008.7。优化学习资源环境,扩大研究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
第四阶段,2008.9-2008.12。经验总结、成果推广。
本课题将在行动研究中,不断促进实验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整体推进。
七、保障条件
课题组专家组包括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及教育管理等组成,张光鉴是我国相似理论的创始人。黄天元、刘道溶是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专业基础扎实丰厚,保障了研究的专业指导水平。
课题组成员学科配套,包括心理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主要成员来自本校,参与了全国教育技术实验校项目的实施和提前读写实验的研究,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富于创新开拓精神,大多数获得过省市以上的教学科研奖,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本研究是我校教育信息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项目,从组织管理、信息资源和资金时间上为实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条件。
我校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较完备的技术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开发人员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在软硬件和人力资源上为实验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我校的课题研究多年来得到来自区政府、区教育局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充分支持,是实验成功的保障。
本课题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有稳定的研究队伍,有坚实的专业引领,有必要的条件保障,有明确的研究目标、预期结果和前期探索的积累,因此本校能够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相关研究成果
1.张光鉴.相似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张光鉴.科学教育与相似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李先启,张鹏,宋鹏君.八岁“能读会写”目标的实践探索.研究文集.2004.04
4.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前读写对儿童认知情绪发展影响的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
5.张鹏.吴宇峰等.八岁“能读会写”.应用导入平台 http://www.nssy.com.cn
6.张鹏.通过提前读写引发儿童知识、能力、情感、道德协调发展的探索,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7.张鹏.中小学怎样做课题.中国电化教育.2004
8.张鹏.走向信息化的核心领域.中国教育报.2003
9.张鹏.宋鹏君.实现八岁“能读会写”目标的实践探索.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前读写的实践探索.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06.06

课题申报报告

课题组
2
2007.03
-
2007.08
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组
3
2007.07
-
2008.02
儿童学习叙事与情感发展

论文
张鹏
4
2007.06
-
2008.06
学生习作案例选
专著
课题组
5
2008.03
-
2008.11
基于网络的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叙事与情绪、情感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组
6
2008.09
-
2008.12
结题报告书

课题组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慧.生命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丁锦宏.道德叙事.江苏: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走向
4.维克托•S•约翰斯顿.情感之源-关于人情绪的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5.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01
6.莫雷.婴幼儿书面语言机能发展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守旗.网络社会的儿童道德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8.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王泉根.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1.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6
13.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奥兹门、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5.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25 , Processed in 0.0684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