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与中学生朋友谈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 21:0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与中学生朋友谈作文(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6b24c010003rp.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6b24c010003rp.html

    作文是个令人头疼的话题。之所以造成今日这种“老、大、难”的局面,罪魁祸首在中国的语文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按理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学不好语文;作文是思想的自然流露,是人都有思想,按理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写不好作文。但事实恰恰相反,相当多的中学生讨厌上语文课,相当多的中学生讨厌作文、写不好作文。学生讨厌上语文课作文课,学生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作文,不怪我们同学,不客气地说,责任在语文老师身上,我做过多年的语文老师,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另外,我想起我读高一的时候,数学成绩很不好,班级倒数,上高二时碰上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万增祥老师,一下子迷上了数学,结果高考时,在我班考取大学的几位同学中,我的数学分数最高。我想语文与数学是相通的,好的语文老师会让学生迷上语文和作文,差劲的语文老师则会糟蹋学生对语文和作文的兴趣,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能力越来越差。
中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常常想,学生在认识了几千个汉字后,也就是大概从小学五年级起,哪怕老师一节语文课也不上,上课就让学生看书,最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能力,我坚信也肯定比现在的状况要好得多。爱上某种学科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和作文的兴趣。语文和数、理、化不同,一天到晚让学生做考卷,是做不出真正的语文能力和作文能力的。
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很小气,舍不得多把分数给学生。其实想开一点,大可不必。多给一点分数给学生,老师并不损失什么;而学生看到了高分,他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上来了。为什么非要每次都把学生弄得垂头丧气,脸上无光?一次两次脸上无光,可能没有什么;次数多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可能就毁了。我做老师的时候,每当接教一个新的班级,前面五篇作文,不管学生写得好差,一律给100分,学生一开始就对我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这位老师有意思,与别的老师有点不一样。那些平时作文能力强的同学得了100分,沾沾自喜,认为老师有眼光,“慧眼识英雄”啊!那些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同学,得了100分,他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老师在鼓励他啊!没有谁会傻到天真地认为自己的作文就真的达到了如此水平之地步。这些同学可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以来,作文就一直没及过格,现在第一次及格了,而且连续得了5个100分,你说他会不喜欢我这个老师、不喜欢写作文吗?
上面我先拉扯这些,下面我就开始切入正题,谈谈我的作文观。关于如何写作文的具体方法,你们的语文老师该讲的都给你们讲了,我并不比你们的老师高明,我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就不讲了。我想从另外几个角度,谈谈我对作文的理解。
(一)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
我们为什么要读语文?我认为有三个目的:一、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话的能力;二、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是作文的能力;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就是人的素质。说话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特别能说的人和特别不会说的人比例都很少,因此这个目的可以PS掉;人文素养,隐藏在每个人的言行和思想深处,一般也很难看出来。那么,我们学习语文最显性的目的,其实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提高自己作文能力了。
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看一名学生的语文到底学得如何,看看他写的作文就行了。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会写作文,所掌握的这种语文基础知识就值得怀疑。同学们不要小看了作文,作文决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它是写作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既能反映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对世界的洞悉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反映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品位。
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篇文章,其实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历史上有那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文天祥、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杨慎、 张謇等人,他们就是状元出身,是凭一篇锦绣文章进入仕途的,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具有经时济世的非凡才具。而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读了十几年的语文,连一篇像样一点的文章也拿不出来。我曾听一位专家说,有个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单位领导让他写份报告,结果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让人摇头。
因此同学们从现在起,就要在心里建立起这样一种认识: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
(二)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
200510月,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为我们《作文新天地》杂志题词:“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我觉得柳斌同志的这一题词,揭示了写好作文的真谛。
我认为,作文的技巧是有限的,是易于传授的,是容易学的,从小学到现在,有关作文技巧方面的知识,你们的语文老师应该都教给你们了。然而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同学对作文存在畏难情绪、写不好作文呢?这里面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我认为还是作文题材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常常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这是作文的致命伤。
丰富的作文题材来自于哪里?它有两种主要来源:一、来自于对现实世界、对社会人生、对内心情感的细致观察或深刻体悟;二、来自于广泛的阅读。现在影响同学们作文质量的因素我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作文技巧方面的因素,再一个因素——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题材匮乏。不少同学,作文写来写去都是谈学习,题材范围非常狭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在作文中大谈学习的同学,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同学;而真正学习好的同学,他们写作文倒是不太写学习方面的题材的。同学们一天到晚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中,对“学习”的心理忍耐度应该说早已达到极限了。现在写作文还要谈学习,烦不烦啊?!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学习方面的题材就不能写,而是说要尽可能拓展作文的取材范围,丰富我们的作文素材库存。过去有很多同学一写母爱,就写自己生病了,妈妈冒雨送自己上医院,回来后自己躺在床上,妈妈坐在床边为自己补衣服,“我”其实并没有睡着,看到妈妈这样关爱自己,感动得偷偷流泪。一写助人为乐,就写自己在雨中帮老大爷推车,结果上学迟到了。反正他每写一件事情,老天爷肯定要下一场雨。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为了让自己的作文能感动人,不惜胡编乱造,不惜让爸爸妈妈“壮烈牺牲”。早些年,每当中考、高考,全国就要死一大片爸爸妈妈,是真的死了吗?不是!是他们的不孝儿女们,为了作文搏一个高分,瞎编一气,让他们“光荣”的。
可见作文题材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作文的最严重、最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题材问题不解决,广大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而柳斌同志提出来的“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世界”包括客观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构成柳斌同志所说的“整个世界”。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关注客观现实世界,充分观察、感知和体悟社会人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将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纳入自己的取材范围。同学们必须要具有这样一种作文气魄,要有调遣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大将风度”,要有一种“我就是世界的主宰,宇宙万事,何事不能为我所用?!宇宙万物,何物不能写入我的文章?!”的豪气。“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天下好酒数杜康,天下酒量数刘伶;饮了杜康三盅酒,醉了刘伶三年整。”这些句子大家一定很熟悉。刘伶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著名的“丑星”,其他六贤都风流倜傥,独此君形容委琐。他纵酒放达,有时将衣服脱光在屋中裸形。有人讥笑他,他却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子当衣裤,你们为什么跑进我的裤裆里来呢?”我这里讲刘伶的故事,当然不是要同学们像他或者芙蓉姐姐之类的人一样脱光衣服,而是想告诉同学们,在作文时可以学一学刘伶,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看成自家私有的作文财产、作文素材,像青年时期崇尚“泛神论”的郭沫若先生一样,将自己的前胸贴着天壁,将自己的脊背贴着大地,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全部吸纳到自己的心胸中!
“世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同学觉得作文无内容可写,估计除了前面谈到的不注意观察生活这一个原因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不注意体悟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者说没有养成细致深刻地体悟自己内心情感的习惯,白白浪费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么丰富多彩的情感素材。
辛弃疾曾经说他“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不过,辛弃疾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未必正确。现在的少年人有着古代的辛弃疾们所难于想象的可“愁”之事,承受着他们难于想象的心理压力。光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就是辛弃疾们想破了脑袋也不可能想象得出的。完全可以这么说,人生过程中成年人有可能遇到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可能都会在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你们的身上发生(当然在程度上可能会弱于成年人,但你们的肩膀也比成年人稚嫩呀!)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精神矿藏啊!
我们同学如果养成了体悟自己内心深处“喜、怒、哀、乐”诸多心理反映的习惯,该有多少情感素材可以写入我们的文章中啊!然而可惜的是,很多同学特别是一些男同学,感情粗砺,一点都不敏感、细腻,对这些情感矿藏视而不见,写起文章来,自然言之无物了。
谈到“内心世界”,我要特别谈一谈“亲情”这个问题。在人生三大情之中,同学们对“友情”可能比较关注、比较重视;对“爱情”可能充满好奇、充满神往;惟独对“亲情”,不少同学却表现得相当麻木、冷漠,只是一味地索取,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看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一点也不懂得感恩。把他们比做亲情中的“冷血动物”,可能并不是骂他们。
我们从平时各地中学生朋友给我们杂志的来稿中,发现这种现象已到了非常严重的一种地步。大部分来稿都是写科幻、写武侠、写山水、写足球、写动物、写文化名人、写灰暗心理、写朦胧恋情的,写自己父母的作品很少。亲情题材,遭受到严重的漠视。当然这可能与同学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关,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即便是那些比例很小的写亲情的来稿,也大多血肉模糊,缺乏一种打动人的力量。这显然是与这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和体会亲情分不开的。无庸置疑,在三大情之中,亲情是最无私、最伟大的一种情感。而同时,一千个父母,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爱的方式。而要想把这种爱生动地反映出来,同学们平时就必须特别留意观察父母在关爱自己时的一些爱的细节。写好细节是让文章生动起来的不二法门。一个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点亮一盏灯,整个房间马上就会亮堂起来。
作文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整篇文章就会鲜活起来。我们倡导“用细节照亮全篇”的作文之道。我们家吃饭都用小碗,我儿子吃饭时有个毛病,就是从来都不肯添饭,吃光一碗算数,要他再添,基本上没门。他妈妈为了让他每餐能多吃点,就特意到商场给他买回一只大缸碗。呵呵,用大缸碗给他盛饭,这小子竟然也能吃完。我对他说,这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你以后如果写“妈妈的爱”,把这个细节写入你的作文中,一定感人。
(三)阅读决定作文,阅读影响人生
“读”与“写”的关系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阅读是老子,写作是儿子。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有什么样的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写作。过去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他说的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如果引用到“读”与“写”这个话题中,那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在“读”与“写”中,如果吃的是草,挤出来的也必然是草;只有吃的是牛奶,挤出来的才有可能是牛奶。读什么,决定我们能写出什么。
因此,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的内容。开卷未必都是有益的,要看你开的是什么“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益的书和有害的书都浩如烟海,同学们的阅读必须要有所选择,否则,如果开错了“卷”,非但无益,反倒有害。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不少人都是由于开错了“卷”,受黄色淫秽的书本之害,而锒铛入狱的。比如前几年充斥于地摊书亭的那些日本的“口袋书”,内容多数都极不健康,在日本国内,是禁止上市的,他们不容许他们国家的青少年看这类书,却把这些书倾销到中国来,既大赚我们中国人的钞票,又毒害我们中国的青少年。所以说日本鬼子,良心真的是大大的坏啦。同学们对这类不健康的书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谈到阅读,我这里不能不谈到“重读经典”这个话题。“经典”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该出版过多少书籍啊,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作品真的是少而又少。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都是人类的经典作品。阅读经典,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中学生朋友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对我们的人生,还是对我们的作文,其作用和价值都是巨大的。过去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现在我要说经典真的是“一本顶一万本”。阅读要讲效益,在同样一个单位时间里,我读一本经典,你读一本一般的书,花的时间是一样的,耗费的生命光阴是一样的,但我们所取得的阅读效益,你说那个更大呢?所以我要语重心长地跟同学们说,一定要多读经典,奋不顾身地去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作文确实帮助巨大。遗憾的是,现在经典已被不少人漠视或遗弃,沦落到了一定要打上“中学生必读书目”之类的文字印在书本的封面上,才能引起人们一定的重视这样一种地步。悲乎!
写作文主要靠语感。而语感又是要靠一种静态的用心体悟才能获得的,它主要来自于静态的阅读过程。过多地观看影视作品,对休闲大有好处,然而对提高作文能力却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其结果可能正好相反。看书能看出作家,看电视是决看不出作文高手的。电视图象,既容易局限和固化我们的想象思维,又会大大削弱我们的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为电视画面是稍纵即逝的,它根本容不得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不像看书,允许你掩卷深思。久而久之,就会使你的思维养成一种不作深入思考和深刻体味的惰性,这样的话,语感从何而来?据说有经验的画家,基本上都不看电视,因为他们担心电视图象,会破坏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力。我认为“读”与“写”也与此同理。因此同学们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建议你们应该多看书,少看电视。
阅读不仅决定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人生。关于人生的定位,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大众化的比较普通的人生,一种是个性化的比较奇特的人生。对于人生的定位,并没有高下之分。成为不一般的人固然可喜,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也未必堪忧。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打定主意,长大后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那么像一般人一样,读一点大家都在读的常见的书也无妨;但如果有同学铁下心来将来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那么我要建议这些同学从现在开始,就要读一点奇书。奇书孕育着奇特的智慧,有着与众不同的观察和剖析世界的视角。奇书出奇人,奇人赖奇书。中学时代读一点奇书,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大有好处。
(四)文学是哺育作文的圣母

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学消费市场,韩寒、郭敬明、胡坚、张悦然等青春写手的作品风靡校园的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中学生不喜欢看文学作品。然而,我知道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应试,把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视作洪水猛兽,严禁学生看这类书籍,一发现就要没收,有的还要学生写检讨。这种做法真是太不应该了。

要写好作文,同学们首先必须在观念上破除“作文”与“文学”是对立的这样一种传统的陈腐的观念。现在社会上包括中学校园里,有不少人把“作文”与“文学”完全对立起来,这里面,有某些不懂语文教学的学校领导,也有本身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部分语文教师,乃至部分所谓的“作文教学研究专家”,他们顽固地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像拒绝瘟疫一样地拒绝“文学”对“作文”的滋养。他们这种荒唐的做法真令我啼笑皆非,百思而不得其解。

我曾经就此现象,写过一篇题为《快去拔掉那些疯长的“猴面包树”!》的文章进行抨击。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作文”与“文学”当然存在区别,然而如果据此就在“作文”与“文学”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则不仅机械地割裂了“作文”与“文学”的内在联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粗暴地拒绝了“文学”对“作文”的精神滋养、智慧引领、美学提升和思维超度的功能,残忍地扯断了“作文”通向人文地层和思想高地的血管,使“作文”僵化而死、失血而亡。

“文学”是座无比瑰丽、无比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宝藏,它是人类智慧、力量和美的结晶;它所蕴涵的人文资源,如江河之滔滔,如汪洋之恣肆;它对“作文”的哺育之恩,如圣母之于圣婴一样绵绵不绝。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该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形容出她艳光四射的魅力。作为一种以“模糊”为特征的人文概念,“作文”与“文学”,真的如此泾渭分明、水火不容吗?

考察目前中小学校园里存在的为数不多的真正喜欢“作文”的学生,有谁不对“文学”情有独钟?有谁不是贪婪地吮吸“文学”的乳汁、欢快地接受“文学”的哺育?“文学”在“作文”的前方向他们发出召唤。满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和热爱,他们意气风发地穿越“作文”的荆棘地,不觉其苦,反以为乐。这正是因为“文学”启迪了他们“作文”的智慧和灵感,这正是因为“文学”给予了他们“作文”的乐趣和信心。而反观那些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很多人是因为对“文学”没有了兴趣——若追究使这些同学对“文学”泯灭兴趣的原因,那种把“作文”与“文学”对立起来的陈腐的作文观难辞其咎!

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吁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性情的陶冶、灵魂的塑造、审美眼光的提升、人文素质的养成,以及作文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是说以后想成为一个作家才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一种文学精神的滋养,都需要一手漂亮的文字功夫。大家都知道,有很多自然科学家,比如华罗庚、李四光、苏步青等人,他们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底,同样十分了得。因此我说,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学们在认真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应该尽量多读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追求“无目的写作”

同学们现在写文章,多数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目的性比较强,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做学生首先得完成作业,这是学生的本分。但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其实并不利于写作才华的发挥;而写作时心态放松一点,散淡一点,闲适一点,自在一点,有时反而更有利于写作身手的施展,更能写出好文章来。生活的辩证法常常如此。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一个很浮躁的时代,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性都很强。这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具体到写作文这件事上,就更难说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写作文的最高境界是“无目的写作”。尽管这是一个高标准,我们一下子可能还达不到,但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尝试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写作文,不要老是想着得高分,想着在刊物上发表,想着老师的表扬,想着同学钦佩的目光。当然,要求同学们一点不想,这不现实,偶尔想一想是允许的,但不可多想,多想就会堵塞你灵感的泉眼,使你本来很空灵的心胸泥沙淤积。

写作的结果是属于大众的,但写作的过程应该是完全私人化的。我们的写作,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也只能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为了自己的心灵而写作,而不是为了别的任何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不虚伪、不矫饰,才能真实感人。而假如你的目的性过强、功利之火过旺的话,一旦写不出来,就可能会把持不了自己,而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东西。比如老作家叶蔚林的小说《没有航标的河道》,就曾抄袭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草原》,青春写手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前些日子就被法院裁定剽窃了女作家庄羽的小说《圈内圈外》。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十有八九这辈子是不可能写出什么“经典”来的。如果我们这辈子有写出“经典”的希望,那我肯定会不遗余力地鼓励同学们朝着这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努力。但问题是,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是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可能,那我们还瞎起劲什么呀!还要那么明确的目的性干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心灵,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如果同学们以前不曾享受过作文的快乐的话,那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起,写作文时就抛开目的性和功利性试试,完全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写作文,我坚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尝到甜头,从而喜欢上作文的!而写随笔,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适合中学生的一种作文形式。因此,我由衷地希望同学们平时能坚持写生活随笔。心中有所感,就及时把它记录在自己的随笔中,不管题材,不管体裁,不管篇幅长短,久而久之,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六)强迫自己养成创新的习惯

创新是大家都渴望的。但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创新需要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要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出创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同学们要坚持住,一开始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强迫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不同、强迫自己与别人不同。我曾有过这样的深刻体验。过去我学写诗歌的时候,就是这样强迫自己创新的。一开始时就要求自己写出来的诗歌,必须至少要有一个地方与别人写的诗歌不同,这个不同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发现、一个意象,甚至也可能是一个修辞,或者一个句子、一个词。总之,必须强硬地要求自己写的东西,至少要有一个地方是人家不曾想到过的、不曾如此写过的。这样时间长了,我就养成了一种创新的习惯,习惯养成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学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的思维惰性。人的思维都是有惰性的,不动脑筋,复制自己、复制别人,确实是非常轻松快活的,但它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不利于自己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因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写一篇文章之前,都要回想一下,自己以前有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有没有读到过别人写的类似的文章;回忆一下自己过去是怎么写的,别人又是怎么写的。在作文时,就要坚决要求自己绝不重复自己和别人的写法,宁可文章写不出来,也不要去复制自己、复制别人!老是重复自己,是不会有进步的;老是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是没味道的,是没出息的,也是会引起呕吐的。

同学们如果建立起了上面我说的六种作文认识,或者说如果养成了上面我说的六种作文习惯,那么我认为,同学们是没有理由写不出好文章,是没有理由不爱上写作文的。


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
    ——在温州龙港高级中学的演讲
文/涂国文

    作文是个令人头疼的话题。之所以造成今日这种“老、大、难”的局面,罪魁祸首在中国的语文教学。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按理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学不好语文;作文是思想的自然流露,是人都有思想,按理来说,我们没有理由写不好作文。但事实恰恰相反,相当多的中学生讨厌上语文课,相当多的中学生讨厌作文、写不好作文。学生讨厌上语文课作文课,学生学不好语文写不好作文,不怪我们同学,不客气地说,责任在语文老师身上,我做过多年的语文老师,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另外,我想起我读高一的时候,数学成绩很不好,班级倒数,上高二时碰上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数学老师——万增祥老师,一下子迷上了数学,结果高考时,在我班考取大学的几位同学中,我的数学分数最高。我想语文与数学是相通的,好的语文老师会让学生迷上语文和作文,差劲的语文老师则会糟蹋学生对语文和作文的兴趣,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能力越来越差。

    中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常常想,学生在认识了几千个汉字后,也就是大概从小学五年级起,哪怕老师一节语文课也不上,上课就让学生看书,最后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作文能力,我坚信也肯定比现在的状况要好得多。爱上某种学科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和作文的兴趣。语文和数、理、化不同,一天到晚让学生做考卷,是做不出真正的语文能力和作文能力的。

    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很小气,舍不得多把分数给学生。其实想开一点,大可不必。多给一点分数给学生,老师并不损失什么;而学生看到了高分,他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上来了。为什么非要每次都把学生弄得垂头丧气,脸上无光?一次两次脸上无光,可能没有什么;次数多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可能就毁了。我做老师的时候,每当接教一个新的班级,前面五篇作文,不管学生写得好差,一律给100分,学生一开始就对我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这位老师有意思,与别的老师有点不一样。那些平时作文能力强的同学得了100分,沾沾自喜,认为老师有眼光,“慧眼识英雄”啊!那些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同学,得了100分,他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老师在鼓励他啊!没有谁会傻到天真地认为自己的作文就真的达到了如此水平之地步。这些同学可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以来,作文就一直没及过格,现在第一次及格了,而且连续得了5个100分,你说他会不喜欢我这个老师、不喜欢写作文吗?

    上面我先拉扯这些,下面我就开始切入正题,谈谈我的作文观。关于如何写作文的具体方法,你们的语文老师该讲的都给你们讲了,我并不比你们的老师高明,我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就不讲了。我想从另外几个角度,谈谈我对作文的理解。

    (一)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

    我们为什么要读语文?我认为有三个目的:一、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话的能力;二、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是作文的能力;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就是人的素质。说话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特别能说的人和特别不会说的人比例都很少,因此这个目的可以PS掉;人文素养,隐藏在每个人的言行和思想深处,一般也很难看出来。那么,我们学习语文最显性的目的,其实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提高自己作文能力了。

    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看一名学生的语文到底学得如何,看看他写的作文就行了。语文基础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会写作文,所掌握的这种语文基础知识就值得怀疑。同学们不要小看了作文,作文决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它是写作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既能反映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对世界的洞悉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反映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品位。

    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篇文章,其实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历史上有那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文天祥、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杨慎、张謇等人,他们就是状元出身,是凭一篇锦绣文章进入仕途的,事实证明,他们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具有经时济世的非凡才具。而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读了十几年的语文,连一篇像样一点的文章也拿不出来。我曾听一位专家说,有个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单位领导让他写份报告,结果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让人摇头。

    因此同学们从现在起,就要在心里建立起这样一种认识: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能力的唯一标准。

    (二)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

    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为我们《作文新天地》杂志题词:“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我觉得柳斌同志的这一题词,揭示了写好作文的真谛。

    我认为,作文的技巧是有限的,是易于传授的,是容易学的,从小学到现在,有关作文技巧方面的知识,你们的语文老师应该都教给你们了。然而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同学对作文存在畏难情绪、写不好作文呢?这里面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我认为还是作文题材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常常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这是作文的致命伤。

    丰富的作文题材来自于哪里?它有两种主要来源:一、来自于对现实世界、对社会人生、对内心情感的细致观察或深刻体悟;二、来自于广泛的阅读。现在影响同学们作文质量的因素我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作文技巧方面的因素,再一个因素——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题材匮乏。不少同学,作文写来写去都是谈学习,题材范围非常狭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在作文中大谈学习的同学,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同学;而真正学习好的同学,他们写作文倒是不太写学习方面的题材的。同学们一天到晚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中,对“学习”的心理忍耐度应该说早已达到极限了。现在写作文还要谈学习,烦不烦啊?!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学习方面的题材就不能写,而是说要尽可能拓展作文的取材范围,丰富我们的作文素材库存。过去有很多同学一写母爱,就写自己生病了,妈妈冒雨送自己上医院,回来后自己躺在床上,妈妈坐在床边为自己补衣服,“我”其实并没有睡着,看到妈妈这样关爱自己,感动得偷偷流泪。一写助人为乐,就写自己在雨中帮老大爷推车,结果上学迟到了。反正他每写一件事情,老天爷肯定要下一场雨。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为了让自己的作文能感动人,不惜胡编乱造,不惜让爸爸妈妈“壮烈牺牲”。早些年,每当中考、高考,全国就要死一大片爸爸妈妈,是真的死了吗?不是!是他们的不孝儿女们,为了作文搏一个高分,瞎编一气,让他们“光荣”的。

    可见作文题材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作文的最严重、最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题材问题不解决,广大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而柳斌同志提出来的“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世界”包括客观现实世界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世界”构成柳斌同志所说的“整个世界”。

    同学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关注客观现实世界,充分观察、感知和体悟社会人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将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纳入自己的取材范围。同学们必须要具有这样一种作文气魄,要有调遣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大将风度”,要有一种“我就是世界的主宰,宇宙万事,何事不能为我所用?!宇宙万物,何物不能写入我的文章?!”的豪气。“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天下好酒数杜康,天下酒量数刘伶;饮了杜康三盅酒,醉了刘伶三年整。”这些句子大家一定很熟悉。刘伶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著名的“丑星”,其他六贤都风流倜傥,独此君形容委琐。他纵酒放达,有时将衣服脱光在屋中裸形。有人讥笑他,他却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子当衣裤,你们为什么跑进我的裤裆里来呢?”我这里讲刘伶的故事,当然不是要同学们像他或者芙蓉姐姐之类的人一样脱光衣服,而是想告诉同学们,在作文时可以学一学刘伶,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看成自家私有的作文财产、作文素材,像青年时期崇尚“泛神论”的郭沫若先生一样,将自己的前胸贴着天壁,将自己的脊背贴着大地,把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全部吸纳到自己的心胸中!

    “世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些同学觉得作文无内容可写,估计除了前面谈到的不注意观察生活这一个原因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不注意体悟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者说没有养成细致深刻地体悟自己内心情感的习惯,白白浪费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么丰富多彩的情感素材。

    辛弃疾曾经说他“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不过,辛弃疾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未必正确。现在的少年人有着古代的辛弃疾们所难于想象的可“愁”之事,承受着他们难于想象的心理压力。光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就是辛弃疾们想破了脑袋也不可能想象得出的。完全可以这么说,人生过程中成年人有可能遇到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可能都会在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你们的身上发生(当然在程度上可能会弱于成年人,但你们的肩膀也比成年人稚嫩呀!)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精神矿藏啊!

    我们同学如果养成了体悟自己内心深处“喜、怒、哀、乐”诸多心理反映的习惯,该有多少情感素材可以写入我们的文章中啊!然而可惜的是,很多同学特别是一些男同学,感情粗砺,一点都不敏感、细腻,对这些情感矿藏视而不见,写起文章来,自然言之无物了。

    谈到“内心世界”,我要特别谈一谈“亲情”这个问题。在人生三大情之中,同学们对“友情”可能比较关注、比较重视;对“爱情”可能充满好奇、充满神往;惟独对“亲情”,不少同学却表现得相当麻木、冷漠,只是一味地索取,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看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一点也不懂得感恩。把他们比做亲情中的“冷血动物”,可能并不是骂他们。

    我们从平时各地中学生朋友给我们杂志的来稿中,发现这种现象已到了非常严重的一种地步。大部分来稿都是写科幻、写武侠、写山水、写足球、写动物、写文化名人、写灰暗心理、写朦胧恋情的,写自己父母的作品很少。亲情题材,遭受到严重的漠视。当然这可能与同学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关,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即便是那些比例很小的写亲情的来稿,也大多血肉模糊,缺乏一种打动人的力量。这显然是与这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和体会亲情分不开的。无庸置疑,在三大情之中,亲情是最无私、最伟大的一种情感。而同时,一千个父母,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爱的方式。而要想把这种爱生动地反映出来,同学们平时就必须特别留意观察父母在关爱自己时的一些爱的细节。写好细节是让文章生动起来的不二法门。一个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点亮一盏灯,整个房间马上就会亮堂起来。

    作文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两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整篇文章就会鲜活起来。我们倡导“用细节照亮全篇”的作文之道。我们家吃饭都用小碗,我儿子吃饭时有个毛病,就是从来都不肯添饭,吃光一碗算数,要他再添,基本上没门。他妈妈为了让他每餐能多吃点,就特意到商场给他买回一只大缸碗。呵呵,用大缸碗给他盛饭,这小子竟然也能吃完。我对他说,这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你以后如果写“妈妈的爱”,把这个细节写入你的作文中,一定感人。

    (三)阅读决定作文,阅读影响人生

    “读”与“写”的关系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阅读是老子,写作是儿子。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有什么样的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写作。过去鲁迅先生说:“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他说的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如果引用到“读”与“写”这个话题中,那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在“读”与“写”中,如果吃的是草,挤出来的也必然是草;只有吃的是牛奶,挤出来的才有可能是牛奶。读什么,决定我们能写出什么。

    因此,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的内容。开卷未必都是有益的,要看你开的是什么“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益的书和有害的书都浩如烟海,同学们的阅读必须要有所选择,否则,如果开错了“卷”,非但无益,反倒有害。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不少人都是由于开错了“卷”,受黄色淫秽的书本之害,而锒铛入狱的。比如前几年充斥于地摊书亭的那些日本的“口袋书”,内容多数都极不健康,在日本国内,是禁止上市的,他们不容许他们国家的青少年看这类书,却把这些书倾销到中国来,既大赚我们中国人的钞票,又毒害我们中国的青少年。所以说日本鬼子,良心真的是大大的坏啦。同学们对这类不健康的书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谈到阅读,我这里不能不谈到“重读经典”这个话题。“经典”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该出版过多少书籍啊,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作品真的是少而又少。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都是人类的经典作品。阅读经典,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中学生朋友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对我们的人生,还是对我们的作文,其作用和价值都是巨大的。过去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现在我要说经典真的是“一本顶一万本”。阅读要讲效益,在同样一个单位时间里,我读一本经典,你读一本一般的书,花的时间是一样的,耗费的生命光阴是一样的,但我们所取得的阅读效益,你说那个更大呢?所以我要语重心长地跟同学们说,一定要多读经典,奋不顾身地去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作文确实帮助巨大。遗憾的是,现在经典已被不少人漠视或遗弃,沦落到了一定要打上“中学生必读书目”之类的文字印在书本的封面上,才能引起人们一定的重视这样一种地步。悲乎!

    写作文主要靠语感。而语感又是要靠一种静态的用心体悟才能获得的,它主要来自于静态的阅读过程。过多地观看影视作品,对休闲大有好处,然而对提高作文能力却不会有什么帮助,甚至其结果可能正好相反。看书能看出作家,看电视是决看不出作文高手的。电视图象,既容易局限和固化我们的想象思维,又会大大削弱我们的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为电视画面是稍纵即逝的,它根本容不得你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不像看书,允许你掩卷深思。久而久之,就会使你的思维养成一种不作深入思考和深刻体味的惰性,这样的话,语感从何而来?据说有经验的画家,基本上都不看电视,因为他们担心电视图象,会破坏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力。我认为“读”与“写”也与此同理。因此同学们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建议你们应该多看书,少看电视。

    阅读不仅决定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响人生。关于人生的定位,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大众化的比较普通的人生,一种是个性化的比较奇特的人生。对于人生的定位,并没有高下之分。成为不一般的人固然可喜,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也未必堪忧。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打定主意,长大后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那么像一般人一样,读一点大家都在读的常见的书也无妨;但如果有同学铁下心来将来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那么我要建议这些同学从现在开始,就要读一点奇书。奇书孕育着奇特的智慧,有着与众不同的观察和剖析世界的视角。奇书出奇人,奇人赖奇书。中学时代读一点奇书,对同学们今后的人生大有好处。

    (四)文学是哺育作文的圣母

    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学消费市场,韩寒、郭敬明、胡坚、张悦然等青春写手的作品风靡校园的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中学生不喜欢看文学作品。然而,我知道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应试,把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视作洪水猛兽,严禁学生看这类书籍,一发现就要没收,有的还要学生写检讨。这种做法真是太不应该了。

    要写好作文,同学们首先必须在观念上破除“作文”与“文学”是对立的这样一种传统的陈腐的观念。现在社会上包括中学校园里,有不少人把“作文”与“文学”完全对立起来,这里面,有某些不懂语文教学的学校领导,也有本身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部分语文教师,乃至部分所谓的“作文教学研究专家”,他们顽固地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像拒绝瘟疫一样地拒绝“文学”对“作文”的滋养。他们这种荒唐的做法真令我啼笑皆非,百思而不得其解。

    我曾经就此现象,写过一篇题为《快去拔掉那些疯长的“猴面包树”!》的文章进行抨击。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作文”与“文学”当然存在区别,然而如果据此就在“作文”与“文学”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则不仅机械地割裂了“作文”与“文学”的内在联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粗暴地拒绝了“文学”对“作文”的精神滋养、智慧引领、美学提升和思维超度的功能,残忍地扯断了“作文”通向人文地层和思想高地的血管,使“作文”僵化而死、失血而亡。

    “文学”是座无比瑰丽、无比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宝藏,它是人类智慧、力量和美的结晶;它所蕴涵的人文资源,如江河之滔滔,如汪洋之恣肆;它对“作文”的哺育之恩,如圣母之于圣婴一样绵绵不绝。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该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形容出她艳光四射的魅力。作为一种以“模糊”为特征的人文概念,“作文”与“文学”,真的如此泾渭分明、水火不容吗?

    考察目前中小学校园里存在的为数不多的真正喜欢“作文”的学生,有谁不对“文学”情有独钟?有谁不是贪婪地吮吸“文学”的乳汁、欢快地接受“文学”的哺育?“文学”在“作文”的前方向他们发出召唤。满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和热爱,他们意气风发地穿越“作文”的荆棘地,不觉其苦,反以为乐。这正是因为“文学”启迪了他们“作文”的智慧和灵感,这正是因为“文学”给予了他们“作文”的乐趣和信心。而反观那些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很多人是因为对“文学”没有了兴趣——若追究使这些同学对“文学”泯灭兴趣的原因,那种把“作文”与“文学”对立起来的陈腐的作文观难辞其咎!

    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吁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性情的陶冶、灵魂的塑造、审美眼光的提升、人文素质的养成,以及作文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是说以后想成为一个作家才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一种文学精神的滋养,都需要一手漂亮的文字功夫。大家都知道,有很多自然科学家,比如华罗庚、李四光、苏步青等人,他们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底,同样十分了得。因此我说,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学们在认真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应该尽量多读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追求“无目的写作”

    同学们现在写文章,多数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目的性比较强,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做学生首先得完成作业,这是学生的本分。但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其实并不利于写作才华的发挥;而写作时心态放松一点,散淡一点,闲适一点,自在一点,有时反而更有利于写作身手的施展,更能写出好文章来。生活的辩证法常常如此。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一个很浮躁的时代,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性都很强。这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具体到写作文这件事上,就更难说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写作文的最高境界是“无目的写作”。尽管这是一个高标准,我们一下子可能还达不到,但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尝试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写作文,不要老是想着得高分,想着在刊物上发表,想着老师的表扬,想着同学钦佩的目光。当然,要求同学们一点不想,这不现实,偶尔想一想是允许的,但不可多想,多想就会堵塞你灵感的泉眼,使你本来很空灵的心胸泥沙淤积。

    写作的结果是属于大众的,但写作的过程应该是完全私人化的。我们的写作,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也只能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为了自己的心灵而写作,而不是为了别的任何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不虚伪、不矫饰,才能真实感人。而假如你的目的性过强、功利之火过旺的话,一旦写不出来,就可能会把持不了自己,而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东西。比如老作家叶蔚林的小说《没有航标的河道》,就曾抄袭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草原》,青春写手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前些日子就被法院裁定剽窃了女作家庄羽的小说《圈内圈外》。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十有八九这辈子是不可能写出什么“经典”来的。如果我们这辈子有写出“经典”的希望,那我肯定会不遗余力地鼓励同学们朝着这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努力。但问题是,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是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可能,那我们还瞎起劲什么呀!还要那么明确的目的性干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心灵,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如果同学们以前不曾享受过作文的快乐的话,那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起,写作文时就抛开目的性和功利性试试,完全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写作文,我坚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尝到甜头,从而喜欢上作文的!而写随笔,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适合中学生的一种作文形式。因此,我由衷地希望同学们平时能坚持写生活随笔。心中有所感,就及时把它记录在自己的随笔中,不管题材,不管体裁,不管篇幅长短,久而久之,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六)强迫自己养成创新的习惯

    创新是大家都渴望的。但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创新需要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要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出创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同学们要坚持住,一开始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强迫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不同、强迫自己与别人不同。我曾有过这样的深刻体验。过去我学写诗歌的时候,就是这样强迫自己创新的。一开始时就要求自己写出来的诗歌,必须至少要有一个地方与别人写的诗歌不同,这个不同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发现、一个意象,甚至也可能是一个修辞,或者一个句子、一个词。总之,必须强硬地要求自己写的东西,至少要有一个地方是人家不曾想到过的、不曾如此写过的。这样时间长了,我就养成了一种创新的习惯,习惯养成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学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的思维惰性。人的思维都是有惰性的,不动脑筋,复制自己、复制别人,确实是非常轻松快活的,但它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不利于自己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因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写一篇文章之前,都要回想一下,自己以前有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有没有读到过别人写的类似的文章;回忆一下自己过去是怎么写的,别人又是怎么写的。在作文时,就要坚决要求自己绝不重复自己和别人的写法,宁可文章写不出来,也不要去复制自己、复制别人!老是重复自己,是不会有进步的;老是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是没味道的,是没出息的,也是会引起呕吐的。

    同学们如果建立起了上面我说的六种作文认识,或者说如果养成了上面我说的六种作文习惯,那么我认为,同学们是没有理由写不出好文章,是没有理由不爱上写作文的。(2006年6月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15 , Processed in 0.1108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