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6 01: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小学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作者:江家华
小学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童诗是改革小学作文教学的需要
1、 增强语言的凝聚力,提高语言素养
进行语感和想象力训练的最好材料莫过于诗歌,这是由诗歌的语言形式决定的。诗歌的语言形式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语言高度凝炼,富有韵律节奏感,极有抒情性和意蕴美。而要解读一首诗,须通过诵读、品味、想象,刺激各感官的参与,进而唤起内心的视象,把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从而达到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语言具象。同时,意蕴的形象化促进对涵义往往不确定及模糊性词句的理解。
“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诗语言特有的秉性,对于训练学生语感确是管用的方法。
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从草稿到成品往往需要反复诵读,推敲锤炼,如觉得拗口的,便增删换改,直至读来琅琅上口、音节协调,达到词句之间组合的最优化,进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色,进而提高语言素养,增强语感。
   2、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思路,提升作文的力度
学生作文的最大通病就是思路狭隘闭塞,题材不广,完全被生活所约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想象。针对这一弊端,许多地区已开始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湖南湘西的童话引路作文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流派之一,江西张秋林、张厚德(四寄)提倡的幻想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上的真实。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是提高作文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诗歌的诞生依赖于丰富的想象,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是一种创造,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诗的想象更丰富,更新颖,如果我们有意识的让学生对诗歌的用词结句遣章,反复咀嚼品味,体会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那么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栩栩如生的意象,从而学生在作文塑造形象时更能深刻的把握文章的内部结构,以及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只有观察生活,并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作诗意的升华,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深度。
   3、学生倾吐、表达的需要
童诗比起其它文学体裁,形式更自由,题材更广泛,又易诵易记,并且学生的情感更易在诗歌形式上找到倾吐、表达的喷口。而面对重结构、重主题、重篇幅的记叙文,再加上,课堂上我们把语文课简化成了学习字词意义、分析句子结构、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辨别修辞手法,这样一套单调乏味的模式、繁琐冗长的形式,使同学们望而生畏。
我们在低年级某个班级曾做过这样一次调查,让他们说说印象最深的是哪篇课文,结果有八成学生喜欢韵律感强的诗歌及诗歌体韵文。诸如《月亮船》等歌体文章,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还铭记在心。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出发,繁琐冗长的篇章极易造成心理上、视觉上的疲劳,进而产生排斥心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更喜欢吟诵那些节奏明快、动听悦耳的诗化的语言。教材的编写,可能出于识字编排规律及德育渗透的考虑,一些诗歌的入选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且入选诗作俱是成人作品,比较强调教育责任,不如那些学生自己写的作品富有质朴稚拙的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缺少了意境与情趣,它只能是分了行的、有着诗的外在形式的文字,它的枯燥乏味,造成了学生与诗歌的双向疏离,往往在孩童的脑海里形成了“诗歌=口号”这样一个概念。儿童文学评论家刘崇善曾指出:近年来,儿童文学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工具,往往不顾读者对象的特殊情况,仅从教育需要出发,也不问少年儿童是否接受,甚至对文学的功能作片面地、狭隘的理解。儿童文学必须重视儿童本位的问题,就是在遵循一般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到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使其符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不同情况。
什么才是儿童喜欢写、喜欢读的童诗呢,在这里我们撷取由学生自己写的几首诗:
妈妈/你下班回来啦/快喝口茶//妈妈/摸摸我的头发/今天怎么啦//妈妈/我想买个布娃娃”(项婷婷  10岁)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妈妈走进来我赶紧提起笔 \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门一只眼睛看书”(曹莽 10岁)   
雨中/一位妈妈嘱咐孩子/路上当心滑/上课要专心/放学快回家/别在路上转悠/…/孩子连点几个头/妈妈的嘱咐/春雨般繁多/春雨般悠长//孩子在路上/尽玩花样/倒着走/斜着走//孩子/撑着伞/就忘了/伞外在下雨(葛颖莹  11岁)
    学生们正是以他们稚嫩的目光、独特的角度去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中虽然没有什么可值得推崇的品质精神,然而孩童的天真、诗意盎然的画面能不使人感到愉悦吗。
不管从德育的角度出发,还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诗歌都不应成为学校写作的禁区。
4、促使学生写作动机的触发,整体提高作文能力
学生在感受着诗歌的瑰丽的同时,会萌发一种想通过学习诗歌来倾诉自身感请的渴望,从借他人的诗句抒自己胸臆发展到自己写作的欲望,作为教师,应把准学生的思维动态,顺应学生的兴趣迁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尝试写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遏制学生学诗写诗的热情。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对形式的表现、语言文字的描述、手法的运用、材料的组合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语言要概括、传神与抒情,情节要集中,表面的现象要深化,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大脑对生活的再分析,进行提炼、概括、归纳,进行深层次的重新组合,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又促进了篇章整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温立三从编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  
     因此,出于教育目的,试将写诗作为作文教学的环节,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童诗教学是学校美育德育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目的,于90年我校开展了以“全面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为课题的教科实验。
而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它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把诗引进课堂,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琅琅上口的语言,深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教育滋润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乐章。通过写诗和读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童诗教学,推动了美育,推进了素质教育。
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就说过:“儿童诗除了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之外,还要丰富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对一切事物正确的看法。”
近代金波也在《诗探索》杂志中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
儿童诗的劝喻、教育功能往往通过美感作用来表达的。一首好的儿童诗,应当把某种劝喻隐含在能唤起美感的形象中,从而较之那种浅露的训诫,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启示和诱导孩子的作用。
如圣野的《雷公公和啄木鸟》:
我装雷公公/轰轰轰!/去敲奶奶的门,敲得越是响呀,/里面越是没声音。//我做啄木鸟,/笃笃笃!/请奶奶给我开开门,/奶奶奔出来,/像闪电一样,/欢欢喜喜接小孙。//奶奶,奶奶/雷公公声音大,/为什么听不见?/啄木鸟声音小,/为啥倒听得见?//奶奶告诉我,/当我像小强盗的时候,/她的耳朵就聋了,/当我像小客人的时候,/她的耳朵就不聋。
在作品中含蓄幽默的语言,犹如春风化雨,细雨润物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孩子某种启迪。
在《儿童文学概论》(四川少儿出版社)中就提到“儿童诗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美感教育和艺术品鉴赏力的培养提高方面的作用。较其他儿童文学样式更为优越。一首优秀的儿童诗的教育和启发常常比一句简单的号召、生硬的劝谕深刻得多。”
(三)童诗教学是诗坛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诗歌,是文学的精华,精神的食粮。诗是美文学,儿童诗更是如此,它是童心与诗美的联盟。明代的李卓吾在《童心说》中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宋代诗人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果年幼时代饱读诗书并受其熏陶,长大后难道还不会葆有美好的心灵和高华的气质吗?
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以东方智慧、东方美学的意蕴和神韵,彪炳于世界诗歌宝库。是诗歌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诗歌曾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过人类社会某段进程。
我国的白话诗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采用比较自由形式创作的,接近口语的语言文字创作的童诗相继诞生。第一个发表新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的作者胡适,也是最早写童诗的诗人,其中《尝试集》集子中就有多首儿童诗。随着茅盾、陶行知、叶圣陶、郭沫若等在中国诗坛的崛起,儿童诗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儿童文学,也为儿童诗创作的发展开辟某段了广阔的道路。许多饮誉诗界的老诗人冰心、臧克家、艾青、田间等为孩子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文学巨匠茅盾于79年2月在为新创办的《儿童诗》丛刊写了一篇题为《对儿童诗的渴望》的短文,他在文中提到:“儿童诗是新生事物。在百花园中,儿童诗是个嫩芽,这个嫩芽刚破土而出……只要得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它一定会茁壮成长,开放出美丽的独标一格的花朵。”正如茅盾先生期望的那样,新时期的儿童诗坛蓬蓬勃勃,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这时候,涌现出一大批的儿童诗人,圣野、金波、任溶溶、高洪波、张秋生等都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新时期的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然而毋庸讳言,近几年受到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的影响,儿童诗的现状显得冷清、沉寂。发表儿童诗的园地不多,出版诗集难,童诗成了报刊上可有可无的补白了。
面对儿童诗坛的日益沉沦,作为诗坛最具权威的《诗刊》多次召开儿童诗创作研讨大会,并在一期《诗刊》卷首语中指出:“儿童诗是诗歌事业的希望工程,一个民族如果不爱诗,这个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中华有悠久的诗歌传统,这是我们的骄傲,但如果今后的中国儿童只会背诵老祖宗留下的古诗,不能为自己全新的生活吟唱出全新的诗篇,我们不就成了在美的世界里永远只能往后看的民族了吗?”
著名儿童诗人樊发稼在一次儿童诗创作座谈中谈到:“倘若没有儿童诗的繁荣和兴旺,那么整个诗坛,整个新诗的创作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繁荣兴旺。”
一些儿童文学研究机构组织也曾为童诗教育、童诗创作擂鼓呐喊,然而收效甚微。儿童诗仍然处在不即不离、不温不火的状态下,儿童诗和儿童隔着一层薄薄的纸,儿童诗游离于祖国母语文化之外,自生自灭。
诗歌是所有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童诗是祖国诗歌事业的希望工程。失却儿童,我们的诗坛也将失去一支庞大的生力军。“一个失去诗歌的未来,将是一片荒芜、干旱、凄凉的荒原,在那儿连生活本身也会有窒息的感觉。”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安娜·布娅蒂淳淳告诫中国诗界。“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
面对诗坛的未来,面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校园这个诗坛的主阵地。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让诗歌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四)诗歌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5日)曾撰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诗歌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山西教育出版社《新作文》联合北大五四文学社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了“诗教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对目前诗歌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了研讨,并呼吁广大师生重视诗歌学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在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和北大学子们普遍认为,诗歌是最能培养学生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能够大大拓宽学生们的经验空间,一个例证就是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中,大多数人青少年时期都曾有过写诗经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分量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还远远不够,而且还存在选诗过时等众多问题。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的课程标准,除更加强调文学教育外,还要求诵读儿歌、童谣以及优秀诗文,与过去相比,新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诗词在课文中的比例。读史使人聪明,读诗使人灵秀。大幅度的增加诗歌的容量,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当然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但应该让他们爱诗、读诗,我们的课堂里应该赋予他们文化的气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强化诗教,便找回了语文的灵魂。”(见王雷《语文教学:呼唤诗性》)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顾之川也曾撰文写道: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小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而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诗是文学的灵魂。无论小说、戏剧,还是散文,凡是优秀的,都应达到诗意的境界。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学会了欣赏诗,就会欣赏其他文学样式,以至其他艺术样式。”(金波语)
语文应该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新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没有理由把诗歌跟语文疏离开来,排斥诗歌,就等于排斥诗性和诗意。

二、理论依据
(一)传统诗教学为我们积累了大量可行的经验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在文字出现之前,诗歌便已存在着,她是最早形成并成熟起来的文体。我国一向有着诗教的优良的传统,幼童的启蒙一般以诗(包括韵文)教学为主,如<<神童诗>〉、<<演小儿语>>、<<千家诗>>、<<小学韵语>>等。只是由于政治的需要,这些启蒙读物以说教为主旨,向儿童灌输的是封建道德,才逐渐被后人弃用,但是也有部分内容及所采用的形式,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可资鉴借的价值。给孩子以诗的熏陶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象征,直至今日,许多学校和家长仍把诗歌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学生从小就受到诗美的熏陶。可以说,诗歌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她伴随着母亲的乳汁渗透到孩童的心田。
诗歌有着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畅而优美的音乐性、参差不齐的形体美、天真活泼的趣味性等特性,而深得孩童的喜欢,对于他们丰富词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发智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等先后提倡以歌谣用来表见文化,辅翼道德,辅翼教育。
(二)诗歌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在某个年龄阶段差不多都是诗人,因为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全新的,充满好奇的,因而充满幻想,只不过到了后来,很多东西都司空见惯了,想象力也就疲弱下来。柯岩也曾说过;“都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想必是因为孩子最天真,最善良,对世界的感受又总是那么新鲜,充满了各种神奇的幻想的缘故吧”
儿童诗,是孩子们充满稚气的语言,是孩子们五颜六色的幻想的浓缩。教孩子写诗就是启引学生以自己的童心和稚气去瞩望世界,用独特的观察,开掘美的情素,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以适当的方式保持和刺激学生创造力的生长,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在普普通通的事物中,努力捕捉美的诗意。
另外,学生,特别低年级学生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处在起始阶段。儿童诗所表现出来的既包含情趣、意境深远,又浅白晓畅的这些特性,一方面,使那些刚进入探知事物本质属性的孩童,在认知过程中铺设一个缓冲地带,另一方面,诗歌巨大的内涵容量、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为高年级学生对构图、选材、表现力等更好的把握提供了练习的阵地,更好的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童诗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能力是以儿童生理感官的感觉、运动机能为生物条接件和基础的(见儿童文学教程)。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诗歌这个特殊的文学样式音韵优美,音调和谐,刺激着儿童听觉等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引起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往往可以碰到这样的场面,面对朗朗上口的语言,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身体,打着节拍,完全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气氛中。
儿童富于想象,这同诗歌需要想象有着一致性,诗歌体现的美,同儿童的唯美的追求也有一致性,儿童对诗歌似乎有着天然的需要,这正是诗歌能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引起儿童注意的原因。

三、 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模糊性原则
诗歌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象征性。“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从侧面映文字的容量。从而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词句通过变异、粘连等手法组合成一个境界,而境界意蕴却不可能用文字描绘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是诗歌语言教学的特征,对诗歌的字词及字词构筑的境界进行一定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应以分析为核心,结果使学生陷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境地。
这时候,调节课堂气氛成了关键的一步。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师生之间又是亲密友好、团结友爱,达到“心心相印,心有灵犀”默契境界时,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促成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神会。
当然,我们也不妨存疑,让学生各有各的想象及解说,因为诗歌的模糊和神秘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假以时日,学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后,会豁然开朗的。
(二)求创性原则
诗歌篇幅短小,内涵丰富,相对于其它文学样式,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产物,换言之,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的想象,如果一首诗陈腔滥调,是不可能吸引读者的。
在教学中,诗歌的命题应为一些一看到便会令人产生想象的事物,如《如果我会飞》、《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儿》,对于常见的事物,我们又要启发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应独辟蹊径。譬如,《秋山云雾图》经常被作者所注意,景只有一个,如何让学生找出独特之处呢。我们可启示学生利用形象的意象和具体的语言,联系生活体验,找出对应物进行物化或人化,往往会得出令人拍案惊奇的诗句:雾是大自然的哈气;雾是老烟鬼抽出的烟雾;雾是大山的尼龙帐;雾是秋奶奶在帮小孙孙烧早点留下的炊烟;雾是天公公的窗帘……等等不一而足,作为指导老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借助联系、比喻等手法创造出一些新鲜生动的形象,还应把握时机,因势诱导,大胆肯定学生的奇思异想,只要想象得出,说得出理由,都成立。
除了给予学生常规性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常理常规常识,训练学生想象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差异性原则
拔尖性原则又称培优性原则或提优性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很快发现,同一教材、同一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呈现的水平不等。我们强调全面发展,却不应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秉赋、习好的制约,学生的学习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相对其它教学,诗歌教学尤重领悟力,我们应正视在诗歌教学中由于天赋而出现的差异性,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个人身心规律、资质禀赋给他们以切合实际的指导,而且允许有超出常模的个性发展,给他架桥铺路,甚至为他开小灶等。
(四)准备性原则
由于诗歌的抽象性,学生在课堂上能否顺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准备状态的制约。
因为,诗歌创作没有模式可寻,不能像作文写作那样有序可循,可以列提纲定中心,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于授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及诗歌相对应的有关景物,给新课打下物质基础,给诗歌创作准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堂40分钟的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缩短因天资禀赋等先天因素造成的个性差异,尽可能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教育。
(五)开放性原则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将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场境,解放学生的心理。并要打破以往教学的僵化框架,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摘读书笔记,找资料,阅报刊,把自己的所感所想的火花及时表达,体现了学生自主求知,自主活动,自主实践,甚至自主评价,保持思维的自由度。
(六)实践性原则
诗歌抽象,且教学中又多理论术语,对于尚处年幼的儿童而言,唯其在实践中才能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所领略。实践是诗歌理论的补充、体验和证实。唯有多实践,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反过来,经验的获得又促进着高质量的实践。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韵的训练、人化和物化的训练,特别是对诗的境界的理解,更需要多实践。如何把情思、场境诗意地描绘,给他人以无穷的遐想,而诗情画意却让学生难以具体的把握,除了我前面提到的训练方法外,唯有多读多品味,多体验大量的优秀诗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一点点存留下诗情画意的概念。

四、课的类型、班别及其相应的教学目标
儿童诗教学中常见的课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欣赏课:尽管教材中选入不少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对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仍是沧海一粟,让学生大量欣赏名家名作及同龄人优秀作品,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从欣赏中领悟到名家名篇的长处,为写作打下基础。
模仿课:模仿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对于初学写诗者,常用的授课方式是让其模仿,从模仿中探究写作规律,理解其中的写作原理,掌握写作方法,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来。
采风、创作课:采风是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只有和自然保持一致,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既破译诗歌的“以须弥纳万象”的意蕴,又为诗歌创作储存大量的信息,及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把内部的思维语言固定一行行诗句。
综合课:它由欣赏、模仿、创作等环节综合而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大都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只是不同类型的课,他们的训练项目及要求侧重点不同而已。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领悟能力,同时考虑学生年龄等因素,我们把他们分为三个班别:启蒙班(一、二年级),发展班(三年级),提高班(四年级)。
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


欣赏模仿课
采风、创作课
启蒙
1、  初步认识诗的形式。
2、  能找出诗的韵脚,并给节奏和韵律明显的诗歌划分节奏,并配上节拍吟诵。
3、  能够依老师给定的韵脚,组织语言材料,进行续写。
4、  辨别比喻、排比、夸张等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学习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办法进行创作。
2、  能用谜语歌、数数歌、摇篮曲、绕口令、问答歌等喜闻乐见的样式创作诗歌。
3、  学会给诗歌断行,避免使用长句,做到语言简洁、不拖沓,节奏鲜明,大体押韵。

1、认识诗的一般特征,指出心象和物象。
2、学会欣赏寓言诗、科学诗、童话诗、散文诗。
3、能分析诗的题材、表现手法。
4、辨别韵与辙、韵与韵母之间关系。
5、认识反复、对偶、比兴等手法。
6、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归纳、分析。
7、接触有简单情节的叙事诗,便于他们从情节中领略人物的行为和感情。
1、  参与生活,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并从中获得素材。
2、  能自主地用字、遣词造句,语言朴素明快,生动活泼,读来琅琅上口。
3、  根据诗的内容能选择垂泪式、楼梯式等排列体式。
4、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5、  能够选取一定的生活情节,抒情言志。
提高
1、  对带有一定情节的长诗、抒情诗、哲理诗、咏物诗,从表现手法、样式及结构进行分析。领会诗的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
2、  能从色彩的搭配、时空的浓缩、意象的叠合、词意的变异、通感的运用等方面来剖析诗的境界和意蕴的形成。认识语言的表达的准确性,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微奥妙。
3、  认识语言的节律、停延,节奏的周期和层次。
4、  能主动的看书、看戏、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
1、  能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组织材料。对储存的材料合理地选择取舍。
2、  运用比兴、反复对偶等手法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  语言表现力强,富有张力,概括力高。
4、  创作的诗歌有意蕴和趣味。能够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
5、  能创作一定行数的抒情诗、寓言诗、科学诗、童话诗等。能反映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在诗里呈现出生活本身特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6、  结合抒情的需要,能在生活中撷取一些独特、新鲜的形象,并能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活泼、优美的语言,做到融情与景。
五、训练内容及途径
(一)韵化
这里的韵化包含着这几方面的内容:押韵(韵脚的训练),节奏(节律的训练)和排列体式(视觉的律动)。
只有讲究叙述的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排列体式,才能形成诗区别于散文的明显特征。
臧克家的《马》把握了汉语音节(顿)的音响效果及一咏三叹的旋律,显现出散文不可替代的诗的声音形式,表现了诗的音韵上其他体裁无法代替的魅力。
1、韵脚的训练
诗歌的琅琅上口,千古传诵,应归于语言的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字放在句末,使语言的前后有序,显示出默契的和谐感。由于押韵的字多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韵感明显的儿歌精品,是对学生进行押韵训练的好教材。
第一步,初步感知韵脚。
(1)出示范作。
小鸟,小鸟,               小鸟,小鸟,
停在树梢。              停在枝头。
我唱歌儿,              我唱歌儿,
小鸟不笑;              小鸟不睬;
我跳舞儿,              我跳舞儿,
小鸟不瞧;              小鸟不看;
我咳一声,              我咳一声,
它飞走了(liao)。           它飞走了。
这两首诗主题相同,而在表达形式上略有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评价得出第一首儿童诗之所以琅琅上口,是因为它的每一句的句末是同韵字。启示学生存想同韵字,进行反复诵读,并配上拍子,学生兴趣高昂,读得有滋有味,对韵似有所解。
(2)列举同韵字,续写或改编。
擦去诗的后半部分,让同学重新编写或续写,但要求做到读来琅琅上口。在评议学生的作品时,应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去刺激学生感知被评为好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韵。并指引学生可列举出同韵的字,如“叫”、“好”、“闹”、“吵”、“宝”等,以这些字为韵尾,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诗句:“宝宝在睡觉,他不吵也不闹。”“唱着歌儿把我叫,天天做操,别睡懒觉。”等等。
(3)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对第二首诗进行修改。要求是尽量不改动第一句。此时,他们的头脑已有韵的存想,已可创造出如“孤孤单单,暗自发愁”,“啾啾,啾啾,想念朋友”等等诗句。
教师应及时抓住适当时机,边扶边放,引导学生边仿边创。
当然,应防止学生为押韵而韵,毕竟,韵只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不可过分强调,以免养成死搬硬套之习俗。
第二步,辨清韵与韵母、韵与辙的关系。
押韵的韵与韵母的韵有关,含义却不同。同一个韵部,可能只有一个韵母,如“姑苏韵”就只有一个韵母“U”,但也有同一韵部却包括三四个韵母的,如“发花韵”,就包括a  ia  ua三个韵母。目前流传最广的是十八韵和十三韵,现介绍如下:
十八韵的排列和名称为: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候、十三家、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
十三辙:就是把同韵分为十三类,辙名用两个同韵字为名:一发花,二梭坡,三乜斜,四衣期,五姑苏,六怀来,七灰堆,八油求,十言前,十一人辰,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可把韵辙归纳成一句话:月下一哨兵,镇守在山岗,真威武。这样便于学生识记。
诗对儿童来说,只是个起点,不必让学生过早地接触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应将这些理论渗透于具体实践中。如通过诵读、分析、比较等方法明白“en”“ in”“un”,“un”虽属不同韵母,却合同一韵辙。
第三步,通过多方位,趣味性的训练,加强学生的灵敏度。
采用“摇篮曲”“时序歌”“连锁调”“问答歌”“数数歌”等趣味性较强,切合学生生活的儿歌形式,对学生进行韵感的训练,加强对韵的灵敏度。
如《时序歌》中,我先开了这样的头:正月里来腊梅开。要求学生以怀来辙合韵,分别创造出二月到十二月的诗句,同学们往往饶有兴味,积极性甚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节律的训练
节律之于诗,是她的外壳,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现代许多诗人在创作时为抒情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常常出现不押韵的情况。但无韵脚并不等于就可以抛弃韵律,否则,就容易滑入散漫无纪的状态,显现不出诗体的独特和光彩。
有些诗歌没有了外部的韵脚后,他的情绪的波动往往通过诗的节奏(顿)来表达出来。诗的语言的节奏往往能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情绪的节奏和旋律,诗的韵律节奏是语言音乐节奏和情绪节奏的统一。节奏和韵律构成语言的音乐性,它不只增添听觉的美感,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耐人回味。
一次,一位学生交上一篇诗作,现摘抄一个片断如下:
白溪水库,/一条青罗带,/缠绕在母亲的腰间;/雁苍山,/群山苍苍翠翠,/泉水清澈见底。
这首诗歌,从语法上是看不出什么毛病的,但读来生涩拗口。杭州大学语言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洁敏教授提到这是由违反了音步或音节周期组合规律而产生的,也即是语音链产生断裂。我们这里探究汉语的节律就是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等对立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交替往复回环的周期性变化。
如何修改这样的诗句呢,像上面的例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长短句交替出现的回环往复节奏的形式上入手进行修改,如可改成:
白溪水库/清澈见底/是她的风采/环山抱树/是她的神韵/雁苍山/叠不尽的群山/苍苍翠翠/流不完的泉水/清清爽爽
同原句比较,经过修改后的诗句便显示出短-长-长-短-长-长有规律的往复周期。诗人的感情便得到淋漓的抒发。所謂节奏,便是由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来形成,即时值大体相等的音节的停顿或间歇。
由蒋应武、冯之约等主编的普通话节律操练丛书--《甜嘴巴娃娃》(儿歌卷)(杭州大学出版社95.5)是一本很好的训练学生节律的丛书。
3、排列体式的训练
把诗歌成行列式排列,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律动,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曾把散文比喻为走路,把诗比喻为跳舞,是极为贴切的。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排列体式归类于韵化训练内容之一的原因。
闻一多先生曾谈到诗具有“建筑美”。我们曾对诗歌的分行排列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这样分行,数千年来就没有将它改成散体,诗歌语言为什么短小精悍,原来这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儿童的注意力持久集中,将会造成疲劳感,而诗句的断行,排列参差不齐,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愉悦感。
我校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类不同文体的作品复印放大后贴在黑板,其外在形式分别如下:
      XX,XXXXXXXXXXXX         XXX
XX,XXXX,XXXXXXXX。            XXXXXXX
XXX,XXXX,XXXXX。X             XXXX
XX,XXXXXXXX。XXXX             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
拉开与学生视觉的距离,至模糊辨不清文字为止,然后让学生从外在形式上挑选出喜爱的作品。结果,学生大都钟情于后者,后者的排列增强了诗歌的视觉艺术,我们甚至可以从其外在的形式上窥探到诗人的感情象波浪般起伏荡漾。
为了增强形式表达的趣味,让学生更有兴趣来钻研诗的形式,我们在课堂中渗透了贺敬之提倡的楼梯式结构体式、日本的徘句、台湾范光陵先生创立的新古诗,从意大利、英国等传进来的十四行体式以及陕北民歌信天游等体式,并且启引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感情起伏的要求,创新出新的排列体式,诸如垂泪式、滑梯式、宝塔式等。
诗歌为什么经久不衰,就在于它的规则性,就好像游戏一样,如没有规则,人们便会索然无味,在规则内游戏趣味无穷。当然,不要把诗歌讹化成文字游戏,诗歌的造型性不是来自外在的修辞,而是从它内在的生命发出的(别林斯基语)。在体式传统的运用及创造上,要避免过分严整化和过分随意性,注意严整与错综的统一。
(二)物化和人化
这是我们根据儿童的接受理解能力而提出的两个名词,其实就是运用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赋比兴以及象征等手法,寻找自己的情感对应物和构筑寄寓哲思的意象,诉之读者的通感。
物化和人化就是抓住所描写的事物和人的情思之间本质相同的地方,打破人与物的界限,使人与物相互转化。屈原曾以兰草象征人品之高洁,李白以蜀道难象征仕途之艰险。臧克家的马就是通过物化来表现的,老马作为被叙述者,实际上凝聚诗人内心的痛苦体验。
1、操作过程
在物和人,或者在主观情思和客观物体之间寻找本质相同点,然后进行提炼和升华,在似与非似之间,给他们架起桥梁。
(1)定向摄取
①让学生定格内心感受,即所谓的心象。
②为感情的表达寻找客观对应物(即物象)。在心象定格后,我们牵引学生的思维展开扩散,从外界寻找抒发感情的附着点。
③物象和心象的碰撞、聚焦及升华,就宛如带异性电的两堆云,在相接触的刹那,发出强烈的、震憾人心的雷,这雷无疑是诗的雏形。我们可用下图来模拟物化和人化的转换过程:
心象的成型 老师指向性暗示   定格、放大    学生意识性体验  感应外界


                 形于言                        情动于中

                            聚焦提炼产生顿悟
譬如:一位学生由于考试不理想,受到老师的责骂,心里很不好受,同时希望老师不要因为分数而对同学们大动肝火,这时老师可让学生细细品味内心错综的感情,同时要求捕捉印象较深或鲜明的画面镜头,“试卷”、“刺眼的红叉”、“老师一脸怒火”等镜头纷至沓来,在学生脑海浮观,老师顺应学生的思维,牵引他们从“怒火”这把心头之火联想到自然界之“火”,这两者之间一碰撞,本质点马上被提契出来,写出这样一首诗来:《燃料》
考试卷上的红叉叉/象根根火柴/把老师心头的火/烧得旺旺的
(2)随意摄取
随意摄取即在随意观察后产生的摄取欲望,这种转换模式先是出现客观对应物,在生活中由于受到外界的激发而产生的顿悟,从而达到抒自己胸臆的目的。譬如有位同学在存取压岁钱时,突然想到钱可以存进银行到急需时用,如果其它东西,甚至童年也存进银行那该多好!于是写道:
“今天,我把太阳存进银行,/明天,让他闪烁希望的光芒;/今天,我把春光存进银行,/明天,成为大地绿色的诗行;/如果可以,/我把童年也存进银行,/呀,这多么令人神往……”
当然,灵感是在思维激发的状态下产生的,我们应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并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笔记本,遇到事情多想多记。
随意摄取是定向摄取的“逆运算”。
2、思路形式
(1)连锁式思路
常见的模式如A→B→C→D,如上首诗歌中学生从“银行”想到“存钱”,再想到“存阳光”“存春光”“存童年”。
(2)辐射式思路,其模式如下图所示:
                           
                    
                           
《燃料》这首诗歌的思路即是辐射式的。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来单独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客体《网》,抓住《网》的特性,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法网是警察的剑,
            网住目无法纪的罪犯
               

稿纸是张网,捞起来的        网      捕鱼     我们是一张网,
是一网成功的喜悦                  捕捉诗的灵感


                           黑夜是网,
                               网住满天的星                      岁月是网,
网住泪汪汪的往事
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水平,为学生想象的广阔度和深刻度创造“最近发展区”。
(三)诗化和趣化
有了节奏、有了象征,是否就是诗了,当然还不是,远远不是。诗意是诗的骨髓,没有诗意就不是诗。当代美国诗学教授黄坡林说:“艺术最终还是组织问题,把不成形的散漫的经过剪裁安排变为有意义有趣味的结构。”打个比方,诗应该像一座曲径通幽的园林,亭台楼阁或隐或显恰到好处,上下左右,浑然一体。就像一幅画和书法一样,如果散乱无章,不讲取材,不讲剪裁,不讲疏密,是不足取的。那么,什么叫诗意,过去何其芳等老一辈诗人挖空心思想给它下定义,都未能成功,它成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一个东西,没有它,只能是分行的、平庸的、凌乱的、味同嚼蜡的文字。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总不能把这个“球”踢给学生:你们自己悟去吧!展开想象就能捕捉到诗!到大自然中就能采到诗!这是不行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来,我们必须让“诗意”的教学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
1、训练途径
(1)通过欣赏佳作,感知诗境和诗趣。
诗的情趣和意蕴不是依附在某个字、某个词及某诗句之中的,而是蕴含在整首诗里,只有欣赏完整首诗之后,才会在读者的心里构筑起一个意蕴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的起点就在于欣赏优秀的诗作。
出示佳作:《一碗油盐饭》
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著名作家刘醒龙曾对这首诗作过如此的评价:我从未读过也未见过只用如此简单的形式就表现出强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的艺术品。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懂得:要让诗歌有内涵,能够在读者阅读时引起他们的想象和再创造,我们就不能穷尽描绘,所以就必须加强诗的密度和强度,让诗留有空白,让诗具有包蕴性以及描绘的模糊性、朦胧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多重思考和朦胧的美感。《一碗油盐饭》的语言朴素易懂,未见特色,然仅仅因为恰到好处地剪裁了三个时空的情节,便凑成了简约的,却令人回味思索的诗了。
其次引导学生涉猎其他佳作,讨论交流作者如何把画外的意蕴不落痕迹地表达出来的,根据学生的易接受程度,我们可指导他们从色彩的搭配、时空的浓缩、意象的叠合、词意的变异(包括谐音法、歧义法的运用)、通感的运用、字词的迁移、误会法的运用等方面来剖析诗的境界和意蕴的形成。限于篇幅,此操作过程不再展开。
(2)运用删改增换等手段,体会意境美。
我们可以让通过对名诗的更换词句、删节句段与原文比较,让学生阅读体味效果,他们就会感觉到意趣的悠远消失了,感情的火花熄灭了,这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将会更透彻。如台湾诗人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
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
我把两个情节孤立地呈现,很显然都是写实性的语言,画面平实朴素,而把这两个情节穿插在一起,却发现质的变化。这正是诗的剪裁、取舍的美。要求学生闭起眼睛循着诗人的导引,迈进想象的门槛:哦,此时,屋外正飘着蒙蒙雨丝,透过玻璃窗,但见有两只红雨鞋在雨中来回游动,恰如一对金鱼在鱼缸里恣意浮游……。在通常情况,雨鞋大约不会让人联想起金鱼的形象,本身是不富有诗意的,但是隔着窗户,又在特定的雨景中,原来平平常常的生活场境和现象,一经诗人创造性的想象之光的照耀,就显出诗的奇,诗的美来。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泪”或“哭”为题进行创作,“孩子的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司空见惯了的场面,但要在描绘的文字里充满诗意,就必须让学生围绕这个场面摄取与之相关的能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场境,而不能让它孤立地呈现。我根据学生经常把“下雨”想象成“天爷爷掉眼泪”的前提下,提示能不能把“孩子的哭”与“天爷爷掉眼泪”这两个场境联系起来,结果,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创作出了以下充满生活情趣的诗句来:
一位小妹妹/一个人撑着伞回家/突然/一个霹雳吓坏了她//伞上的天空早已万里无云/而伞下/仍下着雷阵雨/撒落在地上的雨/还没有你的泪多/哇——
——潘从文 《雨》

实践告诉我们,具体操作时,除了对诗句的删改增减外,老师还可把经过筛选的意象及生活情节孤立地罗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最优组合、排列和嫁接。这无疑是训练学生品味诗境的有效途径。
(3)借助朗读表演、演示等手段,还原诗境。
诗歌创造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隐隐约约、曲曲折折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借助朗读启发学生想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同时我们应通过各种手段提供开阔的想象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借助表演、演示等,利用其直观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抽象的诗境还原成具体的画面,可减缓理解的坡度,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步入诗化的意境。而步入诗趣盎然的境界,学生的思维越积极,想象越开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恰如“桃花源”的进出口,“口小,若有光”,如果沿着若明若暗的光线往里走,就会入之愈深,见之愈奇。
(4)利用“做减法”等语言操作方式,使语言精练简洁,富有张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较之其它文学样式,应当更精练,更精确,更精美,诗的语言要富有张力,富有形象性,富有乐感。
诗味不浓,大都与语言拖沓有关。格律诗的语言精练简洁之美容易做到,因其有一个模式限制,自由体没有模式限制,语言精练只能凭我们的感觉。著名诗人孔孚先生在创作实践中曾得出一种语言操作方式:做减法。
例如他对《峨眉的风》进行修改。
原诗:它喜欢音乐/吹三千灵窍//还是一位书家/善写狂草//似乎又有些孩子气/摸一下佛头就跑。
孔孚先生认为它“喜欢”、“善写”、“有些孩子气”都是诗人的理性判断,并带有陈述语气,便将每节前一句干干净净“减去”,使原诗成为吹三千灵窍/善写狂草/摸一下佛头就跑。
学生的作文当中,及平常的叙述语言中,常常描绘得具体,罗嗦拖沓。比如一次在教学“物化”一课时,有位学生作了这样的描绘:老人的脸上的皱纹,就宛如湖面上的波纹,风吹过来,便有一圈一圈的小圆晕,这便是老人脸上的皱纹,而风则比喻岁月的风风雨雨。不用说,这位学生的想象奇特大胆,富有诗意,但我们还不能称它为“诗”。经过同学的相互讨论及老师的指导,我们运用“做减法”的操作方式对这段文字一再删减,得到这样的句子:岁月在心湖上投下一枚巨石/便有一圈圈的涟漪在老人的脸上荡漾开来。
古人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只有做到一首诗无一字再可减,无一行再可去,才能使语言富有张力,令人不能穷尽。
要让语言精约,富有意蕴,我们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比兴、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对语言进行修饰。艾青先生在《诗论》中作过这样的描述:意境是对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让心象和物象相互依附,其实是运用了比兴、物化等表现手法。
2、常见的诗歌创作技巧
诗的意蕴的取得,不能脱离语言、表现手法而独自存在,而是依附于语言及表现手法,这三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附、相互关联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易于学生操作的诗歌创作技巧:
(1)易位法:
移位法就是物与物之间,或者物与我之间进行移位,以我心观万物,以万物锲我心,使两者之间互为映照,互为扶衬。

[范诗]   竹   林
沙拉,沙拉
年轻的风欢笑着穿过竹林

五月的阳光
透过笔直伸展的树梢
闪耀着欲滴的新绿

站在竹林里
我也成一株
丰盛的翠竹

沙拉,沙拉
竹子在微笑
呼呼呼
呼呼呼
奔跑的风
带着荡漾的回声
向远方发出了邀请

[学生例作]
    三   月
             陈潇潇

雨儿千丝万缕
牵着春婀娜的身姿

立在春光里
被三月的阳光照耀
我也有一种
萌芽的感觉

(2 )譬喻法:
譬喻法,它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比成另一物。它使得我们的语言表现更为生动形象。
[范诗]
   荷叶
碧绿的荷叶
是神奇的飞机场
一只只蜻蜓
自由的升降

碧绿的荷叶
是鱼儿的大伞
雨滴来了可以遮挡
太阳来了可以歇凉

碧绿的绿叶
是池塘的录音盘
录着动听的蛙鸣
白天黑夜不停的播放

[学生例作]
   
      冯逸


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有时逗得我笑嘻嘻
有时吓得我汗毛直竖


是一只轻飘飘的气球
想到哪里就上哪
这不——
又飘进我的脑海里

(3)层递法:
采用排比手法,全诗节奏明快,然而又不同于排比,它往往最终道出全诗的主旨,譬如《眼睛》一诗中“我牵着盲人过马路,我的小手是盲人温暖的眼睛”一句,就是全诗的诗眼。
[范诗]
眼  睛 

露珠是小草的眼睛
月亮是天空的眼睛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
烛光是夜的眼睛 
绿叶是书的眼睛
航标是船的眼睛 

我牵着盲人过马路
我的小手是盲人温暖的眼睛
[学生习作]
   写   信
             叶舒展
月亮写信给太阳
——是为了得到光芒
白云写信给风婆婆
——是为了要办到更好的地方
大树写信给小鸟
——是为了请他来做客
冬爷爷写信给春姑娘
——是请他给大地换新衣裳
我写信给爸爸
——是为了告诉她我有一个

(4)溯词法:
从一个词引发联想,譬如《稻田》一诗中抓住“熟”字的不同含义,引发学生从此“熟”到彼“熟”的联想,一首童趣盎然的小诗由此而生。这样的词儿很多,譬如眼帘,譬如老师。譬如我们可以抓住“浪花”的“花”字,可以启引学生想象:大海捧着花儿在欢迎谁呢?譬如“视线”的“线”字,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线”的这头系着我,“线”的那头系着妈,这根“线”的名字就叫“牵挂”,就叫“思念”,无论我走到哪儿,总走不出妈妈的视线。
[范诗]               
稻    田              

稻田
这本书
风好爱翻
太阳好爱读

风翻来翻去
太阳一读再读
一直读到---



[学生习作] 真    鲜
                刘炳鑫
登呀登
登上山坡
突然间
一头撞上了蓝天

在那里
张开口
喘着气
吃着白杨树枝
捧来的点心——    
白云
真鲜
(5)摹声法:
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赋予它新的含义。
[范诗]
鞭   炮

鞭炮,鞭炮,
你是谁?
——通!
——通!

鞭炮,鞭炮,
你喜欢什么?
——乒!
——乓!

鞭炮,鞭炮,
你在想什么?
——腾!
——空!
[学生习作] 知   了
陈潇潇

知了不会飞,
大雁教他飞。
大雁讲飞行的原理,
他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
大雁教他飞行的技巧,
他试了试,
自满地嚷道:
“知了!知了!”
秋天到了,
大雁南飞了,
知了怎么也飞不高,
望着飞远的大雁,
叹着气说:
“迟了!迟了!”
(6)拟物法:
拟物是诗歌创作中比较常用方法,就是运用联想,把一些比较抽象的情思借助于具体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表达新颖,生动。
[范例]
生   活
舒畅

生活是一杯陈酒
珍藏着酸甜苦辣
懂得品味的人
会慢慢品尝

生活是一根麻绳
牵动着人们的思想
精通解结的人
会慢慢梳理

生活是一枝画笔
平淡无奇的人生
在善于握笔的人手里
变得绚丽多姿
[习作]   孩   子
杨矜矜
一个不思进取的孩子
整天无所事事
他是妈妈心头的一滴泪
一个充满理想的孩子
整天争分夺秒
他是妈妈眼里的一颗
闪闪的星

友    谊
李其
仇恨
是一把无形的剪刀
一下子剪断了
同学之间的友情

而宽容
是一棵爱的种子
在你我的心田上
开出友谊之花

(7)拟人法
把一些本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特点。
[范例]
巧 手 姑 娘
李敏佳

天,是个巧手姑娘

他又拿起心爱的剪子
开始了创作

月亮
星星
一一在她手中诞生

“活了”“活了”
月亮泛起了金色的光芒
星星眨起了明亮的大眼睛

[习作]    雨
胡宁

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隐身在空气里
到处飘荡

阴天时
雨突然跑出来
这时
他是一名勇敢的
跳水运动员

夏天
雨特别会凑热闹
凑在一起
胖胖的身子
便挤满了池塘和小河

(8)谐音法
根据字词的音节仿似,进行合理的联想。
[范诗]

王涛涛

分儿轻轻吹
吹出同学的笑容
吹下同学的泪水
[学生习作]“祸”
张茜
望着远处
载满货物的车
渐渐离去
心想:
要是把我闯下的祸
能像货一样
都能运出城外
那该多好
(9)拟真法
把本不真实的物体、现象,在特定的状态下真实化,具体化。
[范诗]
外 婆 的 围 裙

我说外婆的围裙真大
外婆说,能不大吗?——
你在你妈妈的肚子里
妈妈又在外婆的肚子里
怪不得外婆——
总要系上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围裙了


[学生习作]
  老   虎
          李毅

爸爸属虎
我属猴

猴子胆子大不大
敢跟老虎亲嘴巴

(10) 互换法
把类似的物象,在对应的情况下相互转换,物物交互,景景相融。
[范诗]
天 和 海

天在头上顶,
海在脚下踩,
我把它两个,
拉着连起来。
不信远处看,
你能分出:
哪是天?
那是海?


[学生习作]
夜   空
             应凯

墨黑的海洋上
无数的鱼儿浮在海面
眨着眼睛
一艘金色的渔船
撒下细密的银网
不知捕到多少鱼儿



(11) 拈连法
为了使表达更加生动,更具意蕴,把本来只适合用于描绘甲事物的词儿来用在乙事物上,使得上下文巧妙的缀连起来。譬如“合上一本书,合上一个夜晚”;“ 一只宋瓷盘从书架上跌下——一小片历史碎了”
[范诗]
乘  火  车

爸爸睡一觉
睡走了一个南京

妈妈睡一觉
睡走了一个天津

我睡醒了洗把脸
洗出一个北京城
[学生习作]
剪     彩
王泓翔

几位姑娘高举着绸带
像举起天边
一片绯红的霞彩

经理们对准霞彩
轻轻一剪
剪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12) 倒序法
把事物的进程,或者顺序倒过来,就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譬如是有了妈妈才有我们,这本是符合常理的事实,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可以说“有了我,妈妈才升级为“妈妈”的”。
[范诗]
小  露   珠

小露珠
真可爱
你从哪里来
从绿叶姑娘的腮边
嘀嗒一声
催开一朵
春天的笑靥

[学生习作]  道   路
李敏佳
是谁用巨手
铺设出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大道

是谁用巧手
绣出
一条条白色的丝带
一头搭在青山
一头飘向远方

不远处
一辆小汽车
“嘟!嘟!嘟!”
开出一条平坦的大道
(13) 缀景法
把从属于同一特点的景色罗列出来,使得对景物的描绘更细致,更具体。这就像一名摄影师,为了表达某一主题而捕捉各具特色的画面进行拍摄而成的组照。
[范诗]
春 天 在 哪 里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上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春天在哪儿
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
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儿
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儿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麦青,菜花香,蚕豆花儿香

[学生习作] 闻 春 天
                    潘嘉乾
我登上高高的楼顶
仰望那碧蓝的天空
伸手触摸软绵绵的太阳
我闭上眼睛闻春天

我闻到了田野油菜花的浓香
蚕豆花的芳香
我闻到了山岗上
桃花的艳香
杏花的醉香

我闻到了山坡上春茶嫩芽的乳香
春耕季节泥土的醇香
我闻到了林海中松花
飘飘扬扬的清香

哦!春风,春雨
请你帮我捎个口信去远方
叫燕子姐姐和小鸟弟弟
赶快归来吧
和我一起歌唱
春天,春天——
涂绿了江南

(14)借代法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形象特征来代替索要表达的事物。
[范诗] 初  春
一枚嫩
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
脱去冬天的衣衫

一枚嫩芽
带动成群的嫩芽
快活地摇晃着脑袋

风,在一片摇晃中
在一片叫喊声里
把春天扶出了地面
[学生习作]
妈 妈 的 爱
徐怡芮

妈妈把爱夹在筷子里
让我多吃点
多吃点

妈妈把爱织在毛衣里
让我穿得暖一些
暖一些


(15) 夸奖法
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意的夸大其词,或者缩小事物的某些方面。
[范诗]  爷爷的呼噜声真大

爷爷的呼噜声真大
象睁着眼睛同谁吵架
呼噜噜——
像天上的飞机那样震耳
呼噜噜——
像骑上一匹快马拼杀

我真不懂
大人睡觉,为什么总打呼噜
奶奶说,爷爷可没有睡着
打呼噜,是同狗熊打架呢
[学生习作]

妞妞滚球

俞跃
妞妞滚球,
快快滚。
看不清是妞妞滚球,
还是球滚妞妞。
因为小妞妞,
胖得像皮球。


(16) 错觉法
利用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给我们的视觉造成的错觉,以假绘真。
[范诗] 白 天 鹅
从天上飘来一朵云
落在湖心
那是一只白天鹅
它在等谁

从天上飘来一朵云
落在湖心
还是一只白天鹅
它在等谁

两只白天鹅游在一起
像爸爸妈妈
那样亲
我愿变成一只小天鹅
紧紧跟随着他们

[学生习作]
我 的 肚 子 小
唐军行

我的肚子挺小
今天我吃得挺饱
拍拍肚皮
掉下许多饭粒
原来
我的肚子小
饭粒都从肚眼里
挤出来了
(17) 通感法:
在看待一事物时,充分调动各个感官的参与,并进行相互转换。譬如“甜”本是味觉,但我们用它来形容歌声:“这歌声真甜”,这里我们就把味觉和听觉进行了转换。
[范诗] 爷 爷 的 童 话
爷爷是个童话家
他用农科技创作
他创作了很多童话
爷爷的童话
——红红的
圆圆的
甜甜的
把果园里的樱桃树枝
都压弯了

[学生习作] 喇 叭 花
娄靖
喇叭花正在
练嗓门
嘀嘀嗒 嘀嘀嗒
唤来了
一群群蜜蜂 
一队队蝴蝶
啊——
喇叭花的歌声
真香
六、圆环式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诗歌教学跟作文教学既有相融性,又有其本身的特性。诗歌教学非常注重“悟性”“灵感”的激发,但是从可操作性上来讲,教学中又更多的表现为技巧、手法训练,通过多方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这些手法技巧烂熟于胸,并了无痕迹地自能自发地驾驭这些理论。学生对技巧、手法的熟记并形成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这是一个准备阶段,主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计划、任务。从信息学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有意识地控制信息的接受范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见性和有效性,使师生取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二)在欣赏模仿、练习创作等形式与技巧建立联系的活动阶段,是实现外部的物质活动与内心智力的转变过程。
(三) 自动化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题材的要求,自能自发地选择相对应的技巧进行创作的阶段。在完成创作的过程,学生已无意于技巧,仅有技巧的存想,不落痕迹地把操作和技巧融为一体。
把这个发展过程用图式表示如下:
技巧          操作形式           技巧


定向导入技巧     技巧的深化       技巧的自能自发运用

从图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是技巧,落实点仍是技巧,首尾相交,浑然一体。
(一)“圆环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1、以“技巧”为核心
2、以形式多样的操作方式为圆环
3、核心与外环的关系是:
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前后呼应。所有练习操作必须围绕核心进行。各种方式的练习,其实是以核心为基点,连续地垒雪球的过程,核心不断地扩展,及至与外环相融。
在赏析中理解认识技巧,模仿中掌握技巧,创作中运用技巧。这里的创作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运用技巧进行创作,进行创作来达到熟练掌握技巧的要求,及至内化为智力。各个环节节节贯穿,相随相合相交,相互消长,以螺旋式及波浪式向前发展。
(二) 一般操作程序(以“物化”技巧辅导为例):
1、激趣定向,导入概念
昨天,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叫同学们到大街上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脸谱。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谱就是解读整个灵魂的密码。今天,就让我们来描绘各种各样的脸谱。首先请同学们就观察的结果,用简洁的一句话和一个词儿来概括印象最深的脸谱。

⑴从学生罗列的脸谱中锁定典型脸谱(出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⑵抓住脸谱的特点(脸上布满刀刻似的皱纹,一道接一道,一道叠一道,交织在一起),作简洁描绘,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展开联想,由人及物。
(老人的脸如一张网/一网捞上来的/全是泪汪汪的往事)
(老人的脸如一本书/上面铭刻着生活的艰辛/岁月的沧桑)
(老人的脸上布满河流/河流带走了儿时的幼稚/青春的肤浅/留下的是石头般凝重的智慧)
     ⑶界定概念
[物化,就是抓住人(心象)和物(物象)之间的本质相同点,打破人和物之间的界限,使它们相互交融,相互转换,把抽象的情思寄寓于具体鲜明的物象之中,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2、利用范文欣赏、模仿创作等多种练习手段,深化概念,并初步掌握技巧。
⑴赏析
   回 家
下雨了,回家/放学了,回家/家里有饭/有妈妈//家是一个窝/一个圆圆的/溶化翅膀的巢//老来家是一泡泪水/想起来,心就疼//家是一个遥远的路程/漂泊中/思念入骨/一旦回来/又坐不住/老屋的板凳//家啊/人间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温暖又痛苦的器皿呢?
⑵模仿创作:
运用“物化”手法把“喜气洋洋,热情洋溢,愁眉苦脸”等脸谱物化为一连串鲜明可视可感的形象。
3、命题创作,交流与评析,达到技巧运用自能自发化。
⑴出示适宜运用物化手法创作的题目:《谎言》、《友谊》、《母爱》……
⑵用漫画式的画图描绘物化了的心象。
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评析自己的作品。
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了圆环式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诗歌教学规律。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应使“模式”程式化,死搬硬套,授课方式应缘文而生。

七、操作模式
(一) 学校管理层面
1、建构管理模式,形成诗教工作网络。
建立“领导主持,科室承担,教师负责,分工协作,全员参与”的网络式管理模式,把诗教工作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科任教师负责实施与落实,充分发挥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加强成果评价,把绩与酬挂起钩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样自上而下形成诗教工作网络。
2、优化育人环境,狠抓校园文化建设。
①创造优化的育人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学校在绿化、净化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性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布置学校的每个角落,每个地方时都本着科学性、针对层次性的原则精心设计。如在教学楼各个显眼处悬挂着学生创作的优秀诗作,在黑板上、橱窗里定期配上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各班级的黑板报上也总能见到学生的诗作及名家诗作欣赏,做到诗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既激发了发表作品的同学的积极性和自豪感,更是给其他同学一个榜样,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氛围的形成。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诗歌深入人心。结合各种节日以及特定的纪念日,学校经常性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活动开展持之以恒,井然有序,丰富多彩。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出成果,有特色。并多次配合县府及有关部门举行诗歌朗诵会。譬如,为配合县府提出的三月份形象创建月活动,与浙江教育电视台、宁海县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优化环境、树立形象”童诗配乐朗诵会,朗诵会上的作品俱由学生自己创作,孩子们纯真到位的表演和童心可嘉的诗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省电视台以及当地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譬如在城关镇政府的组织下,我校一同策划了“古城诗韵”诗歌朗诵活动,并邀请了省市有关电台主持人参与活动,其中我校的儿童诗成为亮点,当地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譬如协同少年儿童出版社、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宁海县教委联合主办的“宁海一休杯”全国小诗人夏令营,在我校举行,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儿童文学家、儿童诗人权威汇聚宁海,为繁荣童诗创作出谋划策,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名小诗人和30名童诗教学指导老师。
③《童声》诗报的出版,为诗作发表交流提供了阵地。
除了刊印小报、黑板报、橱窗、手抄报给学生习人的发表提供阵地外,继《六月》诗报后,《童声》诗报于97年10月创刊,为四开小报,每二月一期,每期刊出学生的诗作100首,至今已发表了学生创作的诗作二千多首。总之,采取各种方法,通过种种途径,尽量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④抓住名人效应,激发同学的爱诗热。
在近几年,我校已邀请圣野、黄亦波、杨明火、刘崇善等二十人次来我校讲课,通过闭路录像向全校师生进行诗歌技巧的讲解。利用名人效应,不时地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爱诗潮。
⑤组建诗社及诗歌沙龙,使活动开展经常化。
除了面向全体同学的课堂教学外,我们学校还组建“童声”诗社,吸取优秀者参与,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并以班级为基点,让各个班级由学生自己组织诗社。现已组成“丑小鸭”、“七色花”、“苗苗”诗社二十多个。
诗歌沙龙主要由已毕业的学生组成,定时聚会,这为已毕业的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了环境。
(二)课堂教学层面
1、降低诗歌创作的要求,排除诗以庞然大物之势吓人。
在教学中,尽可能不出现皆如“诗眼”“象征”“主题”“内在形式”等儿童不易接受的术语名词。对于初学者,让其摹仿着创作,显然能降低诗歌创作的难度。
  ①儿歌起步。采用跟儿诗近邻的儿歌作为起点,显然更易为学生接受,且琅琅上口,易于同学间互相传诵。学生一边做着游戏,一边哼着由自己创作的《拍手歌》、《游戏歌》,为童诗的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②比喻句化诗法。采用比喻、拟人句等化诗法,目的是清除初学者的畏惧之心,排除诗以庞然大物之势吓人。
③为学生架设可攀登的高度。如在欣赏《咏鹅》这首诗后,我们可抓住《咏鹅》拟声开篇法的特点,给学生开个好头:“啾啾,啾啾;鸟鸣声……”引导学生观察春景,启发学生叙述春景的特点,并用诗句的形式将其描述下来。当然,初学诗,许多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不能分行断句,语句不够简洁精炼,如不能裁剪得体等,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褒奖,如描写事物的多样性、新奇性,对选材的独创性予以肯定,并不失时机地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架设“渡桥”,以促成他们对童诗写作产生兴趣,增强其写作信心。
诗对儿童来说,还只是一个起点,我们的儿童大可不必穿透物体的重重外壳,同象征意义,同时代的崇高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否则不免有技苗助长之嫌,扼杀孩童的天性。
2、建构开放型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能欣赏,自能创作,自能批改,自能评价。
①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忙着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垄断言论市场。因为诗歌的评价是没有标准的,我们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宽松的气氛,允许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构思讲出来,并允许学生有超出常规的举动,如自顾自地写些什么或同学们轻轻的交头接耳,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我们允许其存在,因为诗歌创作中存在着“顿悟”现象,可能受老师的言行的激发,或外界条件的刺激,都能使学生联想翩翩,而这可能是写好一首诗的先兆。
②采用四人小组编排形式,以促成信息的交流和评价。
四人之间互帮互学,互相欣赏,交流心得,交流写作经验及互相评价,其成效远比老师的单向授予大得多。况且,他们的交流是处在一种积极、愉快的民主的合作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交流还有利于提高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效率,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挖掘他们的潜力。
当然,我们应处理“灵活”与“杂乱”的关系,做到“无序”中包含着“有序”。
③鼓励学生用诗歌形式记日记。诗人为什么写诗,排除了崇高的责任感,诗歌的抒情和倾吐、表现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即我们常说的自我实现的渴望和心理平衡的追求。他们对生活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向往,情感单纯而热烈,总想拿起笔来,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自然的眷恋,对同学的爱憎,这些感受往往一句二句,而短平快的诗歌则成它们最好的载体。
  ④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课堂”。
每隔一定的时间,或待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后,我们便带学生深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采风。以社会、大自然为课堂,进行诗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生活视野愈开阔,就愈能张开想象的翅膀。以大自然、社会为课堂,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沐浴,让他们的感情接受山野的熏陶,让他们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放开思维的巨网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搜寻捕捉一切有用的意象,经过大脑的消化和加工,把主观情思投射灌注到外物上,为诗歌创作储存大量的信息。
从心理角度出发,大自然中,人体细胞活跃,面对色彩缤纷的触手可摸的世界,心态会处于兴奋激越阶段,从而对周围世界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引起物人的相互转化,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兴趣。事实证明,开放性教学虽然耗时较长,看上去较繁琐,但比较适合于诗教学,适合儿童独特新颖、生动活泼的心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碰到野外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以下几个心理情感层次:
表面欣赏层次:因为开放型教学明显有悖于过去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往往被暂时的好奇、喜新心理所淹没,或动机不明,人云亦云,或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处于睡眠状态,在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之间寻找不到契合点。这样的学生关键在于课前没有作好准备或还没有形成采集意识,只停留在为欣赏而欣赏的阶段,对于此类学生,课堂上应作好充分准备,及时地启引学生选择观察角度,在心象和物象之间搭架一种可攀登的高度,因人而异,因势诱导,使他们的思维转入活动状态,逐渐将暂时的好奇转化为搜寻物与人之间的契合点。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一个大致的总体构想,一个提纲式的粗略构想,使他们有目的地欣赏,应体现“学生为主体,诱导为主体”的原则,达到控制学生的散漫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情感冲动及创作层次:把对外界的感官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等内在的信息,渴望诉诸文字,把抽象的主观情思转化为具象的意象。“思而积,积而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似乎无意作文,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一种情感,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作文的形式,象泉水一样流泻出来,学生的思维个性在这里得到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这层次的教学中,要体现文道结合的原则,不仅要看到学生的诗作,更要看到作诗的学生。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是智慧的露珠,心灵的闪光,教师讲评批改时,不宜大刀阔斧,横笔涂抹,这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学生的创作灵感往往在大自然中得到触发,获得心理结构的豁然改组与更新。
3、为诗歌的课堂教学编排一个序列。
目前,许多学校的童诗教学俱是游兵余勇“游击战”式的训练,训练盲目,失之条理,优化童诗教学,我们必须摒弃无计划无程序的做法,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照整体性系统性的原理,使之日趋科学化、程序化。
童诗教学要注意“适度”,具有“维度”,呈现“梯度”,达到“力度”。
注重“适度”,即要按照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来确定训练目标,譬如,在前文提到的“儿歌起步”、“比喻句化诗法”都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确定的。
具有维度,就是训练要有多维功能,既能最大限度地从广度和深度上达成训练目标,还能有效地促成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如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感情等。比如欣赏课上,我们既让学生从中感受祖国的语言美,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让学生从中得到写作技能的训练。
呈现“梯度”,即训练要有层次性,使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能得到最大的进步。
达到“力度”,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训练当中获得最大的效果。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将训练内容交叉安排,螺旋上升,使之形成立体化的格局,体现“四度”,从而构成完整的整体训练体系。
4、童诗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99年起,除了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密切联系外,我校利用童诗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作为载体,尝试与美术、音乐、思想品德、体育等学科结合。使得校园内“天天有诗,时时有诗,课课有诗,处处有诗。”。

【关于诗化作文】:
把诗的美,把诗的韵,把诗的气质带入作文,让作文写得像诗一样优美、凝练,一样充满感情,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就是诗化作文的目标。
“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试,但我们非常不解的是竟有这样多的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作文。许多作文语言的基本功差,连话也说不清;有些学生热衷于使用欧化的语句;一些考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写不顺,错别字过多……学了12年语文,竟然无法用母语通畅地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竟然无法让人从中感受到母语的美。”(摘自《招生考试报》2001年第2期)
当我们把诗引进作文教学中来,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作文语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变得优美,变得凝练,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部分同学的作文语言:
“尽管雨很大,风也不小,可是雨伞却总是朝我这边倾斜。
伞外是天哭丧着脸,伞下已是阳光灿烂!”——胡凝《雨中的友情》
“伞外”与“伞下”的天地迥异,一正一反,对比强烈,全源于作者内心的真切的感受,最后以“伞外是天哭丧着脸,伞下已是阳光灿烂!”作结尾,是一种诗化的表达方式。并且最后两句,字数一样,基本符合诗歌的韵调,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阅读的音乐感。

“太阳,衔走了耀眼的光芒,月亮闭上了皎洁的眼睛,整个城市,淹没在黑色的海洋。”——葛盈盈《停电的晚上》
黑夜降临,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描述,而小作者借助“衔走”、“ 闭上”、“ 淹没”等一系列的动词,使得世上万物突然间充满了灵性的光辉,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生命与自然的融汇。如果没有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没有敏感的心灵,是感受不到宇宙原来就是一个鲜活跃动着的生命啊。
当我们读着这些充满灵感与内在乐感的文字,我们的内心无疑是快乐的,愉悦的,真想跟它们一起呼吸,一起激动,一起聆听。
“放大镜,可以把每件东西放大,十倍、二十倍、三十倍……我们做事情,也要像放大镜,细致到每一个角落,尽心尽力。”——李莎《我错了》
这是以诗的形式所作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力度。观察和思考都是写诗所需要的,而这种思考,借助诗歌的表现手法,虽似说教,却并不显得枯燥。

“在妈妈的眼中,我是一只风筝,不管我飞得多高、多远,妈妈的手中总拽着一根无形的线,把我牢牢系住。”      ——陈婉贞《唠叨的妈妈》
以“风筝”自喻,既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同时又抒发了期望成长的感情,这显然是点睛之笔,也正是感情的升华。童年是立在枝头委婉歌唱的云雀?还是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顾盼着的笼中小鸟?以“风筝”自喻,这里有小作者的一丝无奈,一丝感激,一丝苦涩,一丝渴望……

“昨天,这儿是炮火震天的战场,今天,这儿是繁荣富强的景象,昨天和今天隔着一扇门,这扇门的名字叫——改革开放”——俞跃《昨天和今天》
把“改革开放”这么严肃、宏大的主题,通过形象地比喻,显得亲近,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回味的地方。这正是该文描绘的独特之处。这正是艺术的联想,美的联想,诗的联想。这种恰到好处的比拟,新颖贴切,正是驾驭在诗性的翅膀之上,
诗化的语言就像一片片碎金子,这样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句两句,也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著名儿童诗人圣野就曾提出过从写一句话到作文写诗的作文起步模式。他认为:诗化作文既有诗的强烈的抒情性,又有散文的具体而细微的直观性……这样的作文是生龙活虎的,是个性化的,是有永久的生命力的。

【关于诗化思品】:
   儿童诗,是儿童自己创作的诗,语言生动活泼、节奏轻松明快、意思一读就懂,是儿童心灵真实的写照。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情感的喜怒哀乐,尽跃纸上。它,从儿童中来,我们就让它回到儿童中去。借助灵动的儿童诗,将它运用于思品课,不仅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大大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
(1)借助儿童诗激情、感悟、明理
人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指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激起兴趣,激发动机,需要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材料,儿童诗与身俱有的趣味,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飞吧,小鸟》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出示儿童诗——《我是小鸟的舅舅》:我走在路上/小鸟对我说/jiu   jiu  jiu  jiu/哦,它把我当作舅舅。让学生大声读读,自由谈谈。有的学生说:“哈,真有趣,鸟儿居然会叫我舅舅!”有的模仿着:“jiu,jiu,jiu,jiu,我的外甥来了。”有的迫不急待地说:“老师,鸟儿是我们的亲人呢。”不经意之间,人和动物悄然“搭”上了亲戚关系,那么,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这个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当学生声情并茂地再次朗颂这首诗时,他们已经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了。在以往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你知道该怎样爱护动物呢?”学生呢也很聪明,他们泛泛而谈,罗列了一大堆理由之后,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它。而读了刚才《我是小鸟的舅舅》这首童诗,学生们都会想到,谁会去伤害自己的亲戚呢?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回家》这首诗,再一次撞击学生的心灵:打鸟的孩子/赶快回家/家里的妈妈/就像鸟妈妈/等着它回家。学生读这首诗时,刚才的欢快已埋进心里,他们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是呀,妈妈等着孩子,鸟妈妈也在等着小鸟呀,浓浓的血肉之情再一次感染了学生,他们一致呼吁:让我们和小鸟都回家吧。通过两首有趣的童诗,激起了学生爱鸟的情感,并使学生感悟到:鸟儿也有家,鸟儿的生命同样值得我们人类尊重和爱护。地球的主人不仅仅只是人类,人和动物应该和平相处。
(2)借助儿童诗活动、体验、导行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喜爱各种游戏和活动,根据学生这一天性,我们都认为活动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与基础。因此,我们应力求让思品课“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并促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公共场所》一课,学生都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讲礼仪、讲卫生,说起来一套又一套,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并不见得尽如人意,“知”、“行”之间严重脱节。怎么办?我还是借助儿童诗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比如在导行环节,我出示《啄木鸟》:啄木鸟/有礼貌/看病先把门来敲/笃笃笃,笃笃笃/大树公公咪咪笑/欢迎啄木鸟/亲自登门把病瞧。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根据童诗内容演小品。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紧张的改编、排练之中,敲敲门、点点头、咪咪笑、把客迎,在热闹而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改编、演出的乐趣,又体验到礼仪的重要性,活动的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为他们日后的行为奠定了基础。此时我又出示《一个纸团》:一个小小的纸团/在我们脚下飞舞/是你的/是我的/还是他的/不知道不知道//下课了/小小的纸团不见了/你捡的/我捡的/他捡的/不知道不知道……让学生分小组读一读、议一议:纸团是谁丢的?又是谁捡的呢?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做一做、背一背,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时间,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像这两首诗,简单明了,导向清楚,非常适合用于帮助学生落实行为。利用童诗组织活动,学生的认知得到展现,情感得以渲染,行为实践得以亲身体验,这就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提高了思品课的实效。
我校的胡燕萍老师首先把诗引进思品课堂,寻找诗和教材的“接合点”,把儿童诗融入思品课,使得我们的思品课就会像诗一样丰富多彩。学生既学得轻松、有趣,又大大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我们的学生上思品课时,就会像一只只小蜜蜂,沉浸在浓郁芬芳之中。

【关于诗化体育】: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他们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同时,游戏应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诗歌结合到体育中去,结合到体育中去,既使得体育增强趣味性,又能够使孩子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激发和张扬。儿歌中有许多专门为儿童游戏而作的游戏歌,像《做游戏》、《应该这样走》、《跑和跳》《体皮球》《拍手谣》等。首都儿童智力研究专家高振敏指出:节奏训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规律性的提高了儿童大脑、小脑反应的灵敏度,协调全身的动作,起到体育锻炼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无疑,儿歌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生疏的知识更具亲和力,比单纯的、生硬的、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体育课中引进儿歌,使得体育课更加活泼、生动,并且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身体素质。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收效是,在课余,同学们追逐嬉闹、满地打滚的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唱着拍手谣,做着游戏的场面了。

【关于诗与美术的结合】:
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许多懂得艺术三昧的诗人、作家、画家、理论家,屡屡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指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譬如,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罗马诗人贺拉斯也说:“诗歌就象图画。”我国宋代诗人、作家苏轼,更是根据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见解。抓住美术与诗歌之间的共同点,根据有关知识的内容选择契机,把美术教学内容和诗歌巧妙的有机的结合,自然渗透,找准结合点,做到寓诗于美术教学中,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作品配诗,或者为自己的诗创作画图,这都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善于捕捉思维的灵光,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这种诗画结合的样式,既是学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学生全面素质的“答卷”,更是激发学生自身及后来者奋发向上的推动剂,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以真正凸现。
诵读诗歌,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语言,配上相应的画图,使学生将直观的线条与抽象的文字结合起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达到形神毕至,心领神会。美术与诗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亦可相互转化的双边关系。
在《童声》诗报上,我们就设有《诗配画》栏目,专门发表学生的优秀的作品,这其中有为自己的作品配诗或配画,也有为同学的作品配诗或配画。并且,我们提倡学生为名家经典作品配诗或配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欣赏的过程,又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欣赏和创作相得益彰。

【关于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我们的音乐课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节奏感、韵律感、识谱能力等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在我国古代“歌”与“谣”是紧密相连的,所谓“和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我们就统称为歌谣。儿歌富于节奏感、口语化和音乐性,它是口头传诵的民间创作,许多优秀的儿歌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柴克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认为是幼年时期接触到的节奏感牵引他走上音乐的道路。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除了对本学科的内部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外,把童诗教学,巧妙地引进个课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各科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给童诗谱曲,当然,许多时候,仅仅是给诗歌注上几个简单的音符,但是学生就喜欢自己创作的词曲,支支吾吾地哼个没完没了。这其中也有许多创作的不错的,比如王梦的《露珠》、王静的《童年的小船》、陈玮的《春天的歌》等作品发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音体美》等报刊上。
世界是一个整体,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分科教学是人为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学科之间应该是互相渗透和融合,这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挖掘各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共同点,并恰当的将其融化,渗透在教学中,搞开放式的活动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一定会大有裨益。 

八、教学成果:
(一)童诗引进课堂,优化各科教学,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进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教儿童写诗,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多少诗人。而是为了以诗为媒介,以诗为助推器,优化各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尝试,许多专家表示了肯定,一致认为诗歌的引入使得各科教学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丰富了各科教学的内涵与张力,《宁波晚报》曾做过专题报道《诗歌与学科的牵手——宁海率先将儿童诗引入各科教学》。
儿童诗大多生动风趣,是真、善、美与完善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我们尝试着诗歌把诗歌引进各科课堂,进行合理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把诗教与各科教学互相融汇,互相促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敏捷的观察力大有裨益。
在《宁波晚报》、《宁海报》等新闻媒体的协助下,我们对学生的家长以及已经毕业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解,都认为,课堂中引进儿童诗,这是值得提倡的,儿童诗美的熏陶和独特的创作方法,使学生形成了自强自信的个性,兴趣爱好变得十分广泛、健康,情感细腻、善良,感触敏锐、独到(具体报道见2002年6月30日的宁波晚报)。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歌的确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情感意志教育的有效载体。
创作儿童诗,就其实质是发现美的景,美的情,美的感受。在童诗教学中,学生们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并创造着美。“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培根)。正如一位同学创作的诗歌中所写的那样:“我的眼睛是一架照相机/采集冬天的梦/采集春天的美/我的心灵是一架照相机/留住昨天的梦/留住今天的歌”。 92 年始,学校进行“全面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实验研究,把诗教作为该实验的内容之一。在这几年当中,同学们在大自然中采撷了数以万计的诗花,美激发着同学们的灵感,创作出美的作品,而美的诗作又熏陶着更多的同学们。经过几年的努力,以童诗、书画为龙头的美育特色逐步形成。诗教作为美育的一个载体,为美育工作打开了突破口,并推进其进程。
进行童诗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老师们都反映,学生的语感强了,想象力丰富了,作文能力大大提高。譬如在今年县里举办的作文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中竟有半数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并且囊括了一等奖。评委老师认为这些学生的作文,题材新颖、想象大胆、语言精炼。
(二)我校的童诗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
我校的童诗教育曾先后得到冰心、陈伯吹、严文井、叶君健、鲁兵、圣野、金波、樊发稼、任溶溶、蒋风等著名作家、诗人的指导,童诗教育在我校的大面积推广及其成果的取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于1996年我县以我校为试验基地成立儿童诗教学研究会,将童诗教学向全县铺展。
我校的童诗教学始于九一年,开全国诗教之先河,首先将诗教排入课程表,并在第二年,我校便结集出版了第一本学生诗集《六月》,著名儿童文学家、教授蒋风为该书作序,《六月》儿童诗刊同时创刊;99年,以辑录我校作品为主的儿童诗丛出版;2000年,我校的《诗书画》作品集出版。将诗教重新纳入教学,在当时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我国最具权威的诗杂志《诗刊》于93年六月刊以专版形式推出了我校的六名小朋友的诗作,并收到数十封港、台及大陆的作家、诗人的来信,以示肯定。
1992年7月10日,冰心老人得知我校把诗教引进课堂,欣然提笔题词:要写好现代的诗,还要多读中国古代的诗,如要读宋词元曲。
1992年7月19日,著名儿童文学家鲁兵为我校的小诗人们赠言:写诗,要古诗一样纯洁的心。
1992年7月,著名文学家严文井为我校的小诗人题词:爱自然,爱人类
这些年来,有中央电视台、浙江视卫视、浙江教育电视台、浙江经济生活电视台、宁波电视台、宁波有线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文学报》、《钱江晚报》、《宁波日报》等新闻单位近一百余次介绍了我校的童诗教育及其动态。仅浙江卫视就三次专题报道了我校的诗教活动及其进程;《浙江教育报》也相继三次以专题评论形式报道了我校进行诗教所取得的成绩。 
下面列举近五年来我校关于诗教的一些重大的活动和媒体报刊的专题报道:
    98年1月1日,浙江著名作家、理论家、编辑赵健雄在《浙江教育报》撰文《为童声叫好》:……我读了以后很感动。一个学校的范围里,居然有那么多的小诗人……我相信,就从这里,会有未来真正的诗人起步。
98年10月31日,宁波电视台以《心灵的营地》为题,对我校童诗教育实况作了专题报道。
1998年11月1日的《未来作家报》以我校的童诗为示范设立童诗小擂台,再度掀起了全市童诗创作热。
98年11月7日,宁波电视台“七色花”栏目播放了由我校学生创作的《缑乡风采》电视诗歌作品专辑。
98年11月27日,浙江卫视以《一群追逐诗意的孩子》为题对我校童诗教育作了专题报道。另外,浙江电视台社教节目《走进柔石》、《拜访潘天寿先生》的配诗都是由我校同学创作完成。
98年12月,在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研究中心与学苑出版社主办的“育才杯”全国小学作文教学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胡文杰老师的诗教论文获一等奖。
    99年1月14日,《浙江教育报》发表了《宁海县实验小学儿童诗创作实践纪略》一文,称我校儿童诗创作是素质教育领域中的一朵亮丽的奇葩。
99年3月6日,浙江教育电视台、宁海广播电视台与我校联合举办了“优化环境、树立形象”童诗配乐朗诵会,节目近一个小时。会上同学为自己的诗作配诗编舞,声情并茂的朗诵,优美典雅的舞蹈,童心可嘉的诗歌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赏。浙江教育电视台、宁海电视台分别于18日、21日转播了实况录像。《中国教育报》、《宁波教育报》等报刊报道了相关消息。
99年3月10日,《小学生世界》头版以《亮丽的童声》为题专题报道了我校的诗教。
99年2月15日《小天使报》头版头条以《神州大地响“童声”》为题作了报道,3月22日,又以《到大自然中去捕捉诗的灵感》为题第一版整版篇幅2000多字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我校的童诗教学。
99年6月《中国教育报》以图片新闻形式介绍了我校的童诗教育动向。
99年7月以辑录我校的童诗作品为主的光明火炬小诗人诗丛(宁海卷)由黑龙江小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99年8月8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黑龙江少儿出版社、宁海县教委联合主办,我校承办的“宁海一休杯”全国小诗人夏令营在我校举行,并举行了儿童诗丛(宁海卷)的发行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小诗人和樊发稼、金波、圣野、薛家柱等20多名著名儿童文学家、诗人、编辑汇聚宁海。作为联办单位,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少年文艺》主编、《巨人》主编周基亭,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王朝晔,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史小华等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高洪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著名儿童文学家鲁兵等以及其他因要务缠身未能出席的近二十余名著名作家、诗人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预祝夏令营圆满成功,称此举将繁荣童诗创作,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必定在儿童文学史上留下功不可没的一笔。中央电视台七台、浙江卫视、宁波电视台、上海文汇报等全国各地三十多家新闻单位以专题等形式报道了这一盛举。(具体报道见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诗》2000年1月版)
99年9月,浙江卫视在《生活》栏目以我校的童诗教学为背景材料,以《孩子眼中的圣野》为题介绍了圣野。
  2000年3月我县举行了“古城诗韵”诗歌朗诵活动,并邀请了省市有关电台主持人参与活动,其中我校的儿童诗成为亮点,当地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2000年7月,浙江卫视第三次来我校了解诗歌教学动态,并决定出资协助葛颖莹出版个人诗集《我的梦,我的歌》,节目录像由7月14日播出。《中国教育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宁海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相继作了报道。
2000年8月,我校《诗书画》作品集出版。
2000年8月27日,浙江有线电视台经济频道《非常人家》专题报道了我校诗歌教学的进程及其成绩。
2000年11月12日,宁波日报以《朗朗诵诗声相伴快乐童年  宁海县实验小学童诗教学成绩斐然》为题报道我校童诗教学的情况。
2001年1月,日本儿童文学家协会编印出版的一本儿童文学杂志以《中国孩子的诗》为题专版介绍了我校学生创作的儿童诗。著名儿童诗人圣野为此专门寄来贺信,并赋诗:世纪鸟世纪鸟飞来了飞来吉祥飞来如意飞来神奇飞来美丽。
2001年6月,宁波市著名儿童文学家李建树、杨明火与我校的四位小诗人分别在新华书店、宁海大厦商城为他们的个人专辑举行签名售书活动,为六一节献上一份诗的祝福。在有关报道中,我校的童诗教育被誉为“宁海文学线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1年6月,我校小诗人在宁波电视台的配合下,赴镇海、梅花村等革命教育基地采风,小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大量的诗歌,给党的生日献上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当地电台报刊报道了相关新闻。
2002年5月30日宁波晚报“六一”专刊整版以《儿童诗,心中的歌》为题介绍了以我校为主的我县儿童诗现象特别报道。
2002年7月起,宁波电台连续报道了我校的童诗教学成果。
  2002年9月18日《浙江日报》刊登了题为《柔石故乡文学新人辈出》的报道,19日《宁波日报》以《柔石故乡:文学创作后继有人》为题的专题报道,其中以大量的笔墨提到我校的诗教培养了许多的文学新人。
……
其他的如《中国少年文摘》、《中国儿童报》、《小学语文报》、《学习报》、《少年报》、《儿童时代》、《学与玩》、《哈哈画报》、《孩子天地》等七十多种省市级以上少儿报刊刊用了我校学生作品,其中二十多家少儿报刊专题专版报道了我校童诗教育动态,对我校的童诗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童诗教育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仅在近五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便有300多位学生1000多篇诗作发表在全国各地70多家报刊上。在高层次比赛中得奖的有上百人次。
在《童声》诗报上,我们辟有《每期一星》栏目,旨在推出有发展潜力的小诗星,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我们欣慰地看到一颗颗新诗星在这里升起,如林之、李敏佳、葛颖莹、刘曼村、舒畅等都有数十篇诗作发表。
2000年9 月,辑录刘曼村同学100多首诗作的个人专集《我是一只小小鸟》,中国文联出版社隆重推出。
2000年9月,葛颖莹的个人诗集《我的梦,我的歌》在浙江电视台的协助下,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5月陈潇潇、舒畅的个人诗集《我是一只蝶》、《打开心灵的密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结集出版。
98年9月,在由人民日报社、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文学报社、上海市教委等十多家单位主办的被誉为建国以来最大一次诗盛会--'98国庆当代诗会中,我校的徐慧莲同学创作的《枫树》被评为创作奖,是97位获奖作者中唯一的一名小学生。
2001年1月,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葛颖莹同学在中国作协《中国作家》与共青团市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主办的三月风全国诗歌大奖赛中,经由著名作家组成的评委会的严格评选,获得唯一的最高奖。
2001年8月,陈潇潇同学荣获2000年度共青团“俊以儿童文学奖”,得奖金2000元,是该文学奖唯一的小学生。
2001年11月,葛颖莹同学因为诗歌创作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省青少年英才奖。
今年,王家蕾等六人已同有关出版社约定,隆重推出新世纪儿童诗。
(四)我校的童诗教学模式及先进经验给兄弟学校提供了示范与借鉴。
上海、江苏、杭州、金华、广东、安徽等地的儿童诗社纷纷来人来信到我校取经,进行互相交流。为了促进更好地交流、互相借鉴,在《童声》诗报,设立了《各地儿童诗社巡礼》,旨在与各地兄弟学校、诗社携起手来推动童诗教育的进程。至今,在宁海县境内有二十多所学校已在我校的指导下建立起诗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以我校为龙头全面普及的局面。全县已出版了儿童诗诗集10 本,并将陆续推出大小诗人的儿童诗集。在一次县作协代表会上,与会代表谈到不久的将来,宁海必将作为儿童诗大县,为全国各地诗教育作出示范。一生致力于童诗创作及童诗教育的圣野,称我校的童诗教育是全国搞得最好的,给其他学校作了个示范。宁波市作家协会正筹备设立儿童诗创作委员会,以更好促进童诗的蓬勃发展。
2000年4月份,在宁海影都召开的宁波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胡文杰老师执教的童诗创作辅导课得到了与会一千多名老师的一致好评,认为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其“圆环式”教学模式及经验给兄弟学校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在我校的配合下,宁波、北仑、宁海等地教研室多次进行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教研活动。
《学习报》、《新作文》总编赵学文来电希望胡文杰老师能把童诗教学经验撰成讲座,该报刊将无限地提供版面予以连载。
宁海广播电台专门设立《缤纷童诗》栏目,由我校胡文杰老师主讲。每周五与黄金时间播出。
《小学生阅读报》已连续刊载了胡文杰老师的诗歌讲座6讲……

有关诗歌教学的论文有:《初探儿童诗教学》获县教学论文一等奖;《以大自然为课堂,辅导学生写诗》发表在宁波教育报上;《追逐诗意》发表在《创新教育百例》(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儿童诗教学初探》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研究会举办的教研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小学语文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教研论文特等奖;《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圆环式”教学模式探索》在由《中国教育报》与《新作文》主办的首届“作文新导法”论文赛中获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主办的“中国基础教育回顾与展望”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在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与文化部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校园文化博览”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黄云生   《儿童文学教程》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刘崇善    《儿童诗初步》 
林焕彰     《儿童诗选读》  台湾尔雅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王雷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  》
吴洁敏     《新编普通话教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附件:
一、教案选登;
二、部分学生成长个案;
三、部分编辑来信摘录;
四、部分新闻报道及新闻图片复印件;
五、部分发表作品复印件;
六、有关成果获奖证书复印件;
七、部分童声报;
八、学生个人诗集。

一、 教案选登
(一)
   
                      金鲤鱼
             夕阳像一条
             金色的鲤鱼,
             从云缝
             霞出它的背脊。
             忽然尾巴用力一甩,
             把一片水花高高扬起。
             虽然鱼儿游进了深水,
             却把金闪闪的水珠
             洒了满天,
             千滴万滴……
【艺术赏析】
这首诗歌以一句形象新颖的比喻开篇,起领全文,紧接着作者用“露”、“甩”、“扬”、“游”、“洒”等一系列动词,精当准确,动静相生,一幅夕阳晚景图在作者笔下形神毕现,活泼生动,既有动感,又不违反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
这首诗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就在于作者以动写静,使得平常得让人熟视无睹的景物,竟成了一幅绘声绘色,更形绘神的流动幻化着的画卷,这与诗人的写作技巧有关,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诗人对自然的特殊的敏感和独特的认识,才有了这首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孩子的创造思维与求导思维,并激发孩子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运用“比”等表现手法,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教学准备】
夕阳晚景图等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向,导入
1、播放课件A:《夕阳晚景图》
边看边想,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推荐联想得最美最好的一句摘录在黑板上。
②同学互评,教师点拨,及时对那些选材的独创新奇之处予以肯定。
3、界定“比兴”等概念。
①教师导入:“比兴”是我国传统诗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实,我们经常接触到它们,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它们罢了。比如说“比”吧,同学们就经常在课文中读到它,在作文中用到它,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喻。从刚才同学们的表现中,我发现同学们早已较好地掌握了“比”这种表现手法。好,我们再一起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比”呢。
②出示概念
“比”就是以两种本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取其某种相以的特征作比较,获得对被比喻的事物更加鲜明的印象。
二、评析例诗,深化概念认识
1、出示例诗
      (见篇首)
    2、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3、指名读诗,注意停顿节奏。
    4、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等手法进行结构分析、句意理解及艺术赏析。
    这首诗中描绘了什么?
①重点理解“背脊”、“水花”“鱼儿”、“深水”、“水珠”、等各指什么事物。
②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并要求说说欣赏这些诗句的原因。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讨论“这首诗用新颖奇特的比喻的手法来表现事物,但仅仅一个新颖的比喻句尚不能构成一首完整的诗,它又是如何把事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的呢?
(见【艺术赏析】,让学生理解作者除了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使诗句变得形象、生动。更在于一系列的动词的精确到位的运用,使艺术形象形神兼备,跃然于纸上。)
5、出示课件中B
(画中,夕阳慢慢幻化为一条鲜活灵动的鲤鱼,接着,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渐渐地,黑夜来临,星星浮现在深蓝色的夜幕中一闪一闪。)
①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回忆刚才播放的图景。再展开联想,你还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②饱含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诗文欣赏
太阳像个娃娃
             早晨,太阳
             从云彩里钻出,
             像个刚睡醒的娃娃,
             光着屁股。
             它打着滚儿
             把被蹬掉,
             我真怕
             山头的树,
             扎伤它的皮肤。
             这个娃娃睡足了觉
             便来了淘气劲儿,
             总是满天骨碌……
(这首诗歌写作手法,结构特点类似于《金鲤鱼》,因为有了一定学习方法经验的积累,此处赏析以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目的在于深化概念。)
注:这一步骤,如时间充裕的话,可尽量让学生多欣赏类似结构的诗歌作品,也可让学生翻阅资料,查一查相关的诗歌作品。
    四、学生模仿创作。
    导入:刚才同学们把许多奇思妙想都记录在黑板上,但这还不是完整的诗,同学们想不想运用我们学过的手法把它们写得更具体些,生动些呢?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
    2、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点拨。
    3、让学生把优秀习作装订成册。
(二)
小溪流的歌
执教者  项扬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2)了解第二自然段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

一、选择目标
1、揭题
2、质题:做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筛选: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歌,它是怎么唱的?
    二、定向探研
(一)细读主题
1、小溪流唱的中一首什么歌呢?充分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地找答案。
2、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快乐、勇敢、勤劳)
(二)再读写歌词
1、小溪流日夜不停地唱,唱的就是一首快乐的歌、勇敢的歌。勤劳的歌。同学们都爱写儿童诗。根据课文内容,帮小溪流写出这首歌的歌词,怎样?
2、生当堂创作,师巡回指导。
3、交流、讲评。
(三)速读定旋律
这就是小溪流唱歌的内容,速读课文。想想这首歌的主旋律该是怎样的呢?(欢快、活泼)

第二课时

一、美读课文
二、品味词句
三、熟读成诵
         课文课外活动  “小溪流的歌”业余词作家专场演唱会
附学生写的歌词:
(一)
我是一条快乐的小溪流
太阳月亮向我微笑
卵石蝌蚪和我玩耍
一路奔流一路唱
没有烦恼和忧愁

我是一条勇敢的小溪流
巨大的石块
拦不住我的去路
枯草枯树桩
留不住我的脚步

我是一条勤劳的小溪流
不知疲倦地奔流
就想快点长大
成小河成大江
为民造福功劳大

之二:
叮叮咚 叮叮咚
小溪流叮咚响
越过了山岗
走过了草地
歌声四处撒

叮叮咚 叮叮咚
小溪流叮咚响
冲过石块
告别树桩
永远向前方

叮叮咚 叮叮咚
小溪流叮咚响
推动水磨
流进大江
冲向茫茫的海洋
(三)
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第六册教材
11、《在 公共 场 所》教案
                     执教者  胡燕萍


教学目标:
1、知道并学会在公共场所的一些基本礼节。
2、知道在公共场所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必须心中想到他人,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学会在公共场所的基本礼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去过哪些人比较多的地方?
(商店、阅览室、公园、公共汽车、轮船、影剧院、马路……)
2、对,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要去的、那里有许多公用设施,人们利用率较高的地方,我们就叫它公共场所。(板书:公共场所)
3、那儿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许多人呢,那我们该怎样在公共场所做个讲文明、有礼貌、心中有他人的小市民呢?(板书:在)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来讨论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一些公共场所,好吗?看,有几位朋友也想和大家一块儿去,大家欢迎吗?这几位朋友说呀,它们要学一学人类在公共场所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小动物们)
1、请大家站起来,装扮好衣服、梳理好头发,相互之间检查一下衣服是否整齐、清洁?
我们现在最讲究的是人人是环境,人人是形象呀。准备好了吗?出发吧!(学生合着《两只老虎》的旋律,绕桌子跳动一圈,回到原座位上)。
2、来到了马路上,对面来了一位叔叔(课件出示人物),(学生马上向叔叔问好),又碰到了外婆(生问好),真有礼貌!碰到长辈能主动问好。
3、我们继续前进(放音乐),小朋友学习、活动的公共场所——学校到了,校门口见到了老师(学生马上向老师问好,师也向生问好。)
4、你看,小白兔高兴极了,(出示课件)小白兔说:“哈,学校到了,我们喜欢阅读课外书!”
主随客便,小朋友那我们就一起去阅览室吧。阅览室里怎么样?(学生安静地看书)
你发现了什么?(安静,连翻书的声音也听不到,没有乱走动。阅览室也是公共场所,你拿凳子是不是太重了?该怎么做?)对,这就不影响别人的学习、工作,真是个为他人着想,心中有他人的好学生。(板书:心中有他人)
5、小鸟有疑问了:小朋友,通过刚才你的观察,我发现你们交谈时眼睛都盯着对方看,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这是为什么?(出示课件)
尊重别人,也能集中注意力听取别人的意见。(板书:尊重他人)
那好,让我们在下面的课中就学以致用吧。
6、从学校出来,大家一起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怎么样?
(生观看《西游记》2分钟,其中设计一组吃瓜子并大声聊天)。
电影结束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影院这个公共场所,你平时碰到过这样的事吗?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对他说?
是呀,在公共场所,不但有你,还有更多的是别人,你的举止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7、刚才,我们去了一些公共场所,已经掌握了一些公共场所的基本礼节,老师真替你们高兴!老师想再送大家一些基本礼节,请大声读一读。
三、借助儿童诗,深化导行
1、看,啄木鸟也来凑热闹了,出示诗,师范读。
《啄木鸟》:啄木鸟/有礼貌/看病先把门来敲/笃笃笃,笃笃笃/大树公公咪咪笑/欢迎啄木鸟/亲自登门把病瞧。
[我是借助儿童诗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根据童诗内容演小品。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紧张的改编、排练之中,敲敲门、点点头、咪咪笑、把客迎,在热闹而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改编、演出的乐趣,又体验到礼仪的重要性,活动的教育效果十分明显,为他们日后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2、此时我又出示《一个纸团》:一个小小的纸团/在我们脚下飞舞/是你的/是我的/还是他的/不知道不知道//下课了/小小的纸团不见了/你捡的/我捡的/他捡的/不知道 不知道……
[让学生分小组读一读、议一议:纸团是谁丢的?又是谁捡的呢?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做一做、背一背,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时间,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
悄悄地,同学捡掉了丢在教室里的纸团,捡掉了学校里的纸团,也捡掉了大街上的纸团。你们会做到吗?相信你们!
四、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在公共场所,如果都象你们这样,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将是可喜的。
1、对照所了解的基本礼节,说说你在公共场所做得怎么样?学了这课,今后有什么打算?(学生自己站起来说)
2、穿插资料:
①今天在大家面前也不怕丑,就实话实说了,我家离街很近,有时去买点东西,就图方便,就穿件睡衣上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上公共场所穿着一定整洁,这样是尊重别人。
②老师从资料上看到:丹麦对于人类在公共场所所涂所抹的行为,法院会判处一个月的监禁和大约7万丹麦克朗的罚款。可见,他们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3、我们宁海县新成立了市容市貌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好多新的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公共汽车候车亭等,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优美健康的环境。那么,作为市民就要遵守一些规定,争做宁海县的文明小市民。
4、特别是我们进入WTO组织,在这一方面更要注意,你会注意哪些?(我们要以崭新的形象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巩固深化:
1、谈了这么多,发现大家都很坦诚,看来这节课收获不少。老师奖励大家一首歌:(课件出示歌曲)
①自读歌词;②听示范唱;③学生跟着唱。
2、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希望牢记这首歌,在公共场所心中时常能想到他人,尊重他人,举止文明,那么,你肯定会成为宁海县的文明的小市民。
附:《文明歌》歌词(配童谣《两只老虎》的曲调):
1、小朋友们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有礼貌。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牢记,要牢记。
2、服装整洁,待人礼貌,您好、您早,
遵守秩序,讲究卫生,属第一,属第一。
3、公共楼道,图书室,轻走路,轻说话,
说话文明,交谈专心,不忘记,不能忘记。
4、小朋友们大家一起来比一比,比一比,
让文明之花开遍祖国大地,大地。

二、部分学生成长个案
(一)

姓名  葛颖莹
对诗的认识:
诗是一把开心的锁,启迪智慧之门。
学诗简介:
三年级参加“童声”文学社,并当选为文学社社长。这几年,有五十多首诗歌刊发在全国各地报刊,诗集《我的梦,我的歌》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奖,曾在中国作协《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的诗歌大赛中,获得唯一的最高奖。因为诗歌创作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省青少年英才奖。
教师评价:
自二三年级接触儿童诗以来,葛颖莹同学阅读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以及文史类图书。对诗歌的兴趣,引发了他对写作的兴趣,她的作文语言简洁、优美,描绘富有诗情画意,立意深刻,内涵丰富,耐得咀嚼。是诗歌敏锐了她的观察力,丰富了她的想象力,提升了她的感悟能力,增强和拓展了她的知识面,她的其余各科成绩在班中也名列前茅。葛颖莹同学懂得,作诗和做人同样要追求美,生活中的她,一直自觉地实践着诚心与爱心,因此她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人缘很好,在四年级时被当选为学校的大队长。
专家评价:
葛颖莹不光写得多,而且越来越成熟:“和纸交谈的时间长了笔尖下开除了一朵花”;“谎言是一粒沙\一不小心\进入眼睛\整个世界模糊不清”。这样的诗,不光有意境,而且有文字艺术的形式美,给人以愉悦和启迪,将我带入一个美丽而纯净的儿童世界。三年,葛颖莹有如此长足进步,我相信是她的笔和纸长时间交谈,才开出了一朵朵绚烂的鲜花。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
                                     杭州市作协主席   薛家柱
代表作品:
小贩的失望
卖米喽——
卖米喽——
声声吆喝在
住宅区回荡

二楼的男孩
诡秘一笑
卖米喽——
卖米喽——
声声答应
敲打着小贩的心房

要多少
一句诚恳的话语
换  来
冷冷一笑

男孩  撕下虚伪的面具
小贩  失望洒落了一地

我想变成一阵风

我想变成一阵风
扯一缕白云
系上我的心
飘进妈妈的梦

妈妈的梦  变成春天
开遍了花朵
最美丽的就是我
绚丽灿烂
风  走得那样急
云  飘得那样匆忙
梦  醒得那样快

但是
花朵  依然盛开在妈妈的心房
春天  永远不会离开
(注:意大利十四行,格式为起、承、转、合,韵式为ABBA,CDDC,EFG,EFG .)


窗    外

窗,它可以把我们引往有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繁星明月的地方。
它能带来风的舒畅,光的明亮。它象是悬有墙壁上中的一幅画,总会给我带来一段遐想和一片好心情。无论是春天、秋天,还是刮风、下雨,我总可以爬在窗台上,凝视窗外。
在我的窗外有一片草坪,那是特意为春天布置的。春姑娘携着绿的种子,悄悄地洒在草坪上,不几天,草坪就会溢满绿。它无私地把春的娇嫩,春的妩媚,春的清新展现给人们。在深夜,侧耳倾听可以隐约听到了小草冒芽、花儿吐蕊展放的声音。
在遐想中,草坪上出现了这样一幅无声的移动画面:年轻的妈妈和年幼的小孩手挽手漫步在草坪上,妈妈一松开手,小孩便在绿色的草坪上快活地飞奔起来。呀,小孩被什么绊了一下,摔倒了,可小孩没有哭。在妈妈轻轻地抚摸下,草坪上随即又响起那小孩天真的笑声。小孩的头沾着花瓣儿,身上带着绿叶儿,仿佛春天都浓缩在他的身上了。
那个小孩便是幼时的我了。这段美好的起象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时时牵动着铁思绪。我那梦中的儿童乐园——草坪,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拥有?
突然“哇”的一声,把我从美好的遐想中拉到现实中来,不远外,有一个小孩跌倒了,在他的脚下是坚硬冰冷的水泥路,当小孩的妈妈急忙扶起那小孩时,我看到小孩的额上鼓起了一个小包,鼻子上也沁出了几缕血丝。妈妈心痛地揉着搓着,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哇——哇”那声音往我的心里钻。
我心烦地关上窗,但人的心底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却象窗户一样打开:为了今天,为了明天,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为了让绿色充溢我们的地球家园,请建设者们多为我们培育一块草坪,种植一些树木,让大地披上绿。因为,绿,给人以生命,给人以活力,给人以希望。
(二)

姓名:舒畅
对诗的认识:
美妙的音乐使我陶醉,浪花般的诗歌使我聪颖。
学诗简介:
三年级参加“童声”文学社,至今有70多篇(首)诗文发表在各地报刊,有诗集《打开心灵的密码》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有作品多次获奖。
教师评价:舒畅同学是位乖巧的、多愁善感的女孩,平时沉默寡言,喜欢一个人坐在那儿思考问题。结识诗歌后,变得自信,变得活泼了,同学们似乎也因此发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一些活动总邀请他参与。班里举行活动,就叫他写几首诗歌朗诵,黑板报上,也总能见到的诗歌。在她的眼中似乎什么都是诗歌,又一次,下在蒙蒙细雨,她就一人撑着雨伞在雨中漫步,她说,那是因为天上也有一位像他一样爱掉眼泪的小女孩。并且她用诗歌记载下了她的心事:泪水又苦又甜难过的时候我会哭泪水就像秋天的雨凄冷寒骨\泪水又苦又甜高兴的时候我会哭泪水就像春天的雨滋润心田\没有泪水的日子生活反而平淡无奇
专家的评价:
诗中的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女孩。你的声音是最云动听的音乐。你和妈妈说:“妈妈   妈妈/春天来了/小鸟叫了/小溪在欢唱/花儿在绽放//妈妈  妈妈/秋天到了/果实熟了/大雁在飞翔/云儿在荡漾”。
你不但爱妈妈,你还有一个博大的胸怀,你爱老师、爱同学、爱那些残疾人。残疾人虽然经受着人生的不幸,但你没有陪着他们流泪,你用自己坚强的心拥抱他们,你发现盲人的心“比谁都透亮”,失聪者却对生活“懂得如何珍惜”,你发现哑人的“手势/是世界最通俗的语言”,“没有腿”的,“比有些人站得直”,他们“用智慧”书写着“坚强的一生”(《致残疾人》)这爱来自对人性的关爱,对生命的理解。
你热爱生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发现绿是“一个音符/一个生命”(《绿》),你发现“秋/随枫叶舞蹈(《四季的歌》)。你很勤奋,你“有一支笔/是这样的勤快/记刻着眼前掠过的/每一件事”(《心思》)。
你感受着生活,你说:“生活像一杯陈酒/珍藏着酸甜苦辣/懂得品味的人/会细细品尝//生活像一根麻绳/牵动着人们的思想/精通解结的人/会慢慢梳理/生活是一支画笔/平淡无奇的人生/在善于握笔的人手里/变得绚丽多姿”(《生活》)。
你的年岁不大,已经在回忆中积累了一定的人生体验:“回忆/是盏永不熄灭的灯/让人快乐过/让人悲哀过//回忆/是书中的一页故事/那么动人/那么漫长//回忆/是相册里的一张照片/可以时刻开户时间快车/让人回到从前”(《回忆》)。
你小小年纪,就写出了有一定蕴涵的短诗,这是因为你善于感受,善于思考。这里有灵感带给你的鲜活的的激情,也有你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当然,也缺不了技巧。你就是用了鲜明活泼的意象,把你的思考“梳理”得清晰又生动。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金波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
绿
绿是一株小草
一个音符
一个生命

绿是一潭深泓
一块翡翠
一个世界
它鲜嫩  深沉
倔强  广博

活  着
人活着很很
亲情  人情  友情
人活着很累
压力  竞争  上进
想通了很简单
吃饭  工作  睡觉

别问我为什么
怎么了!我不知
整整一天里我不能
也不会思索  只让
沉重的缄默压住我的小嘴

你会说  这只是小孩的情绪
随即消散  不消五分钟
不  我有自己的思想
只是你们不理解
以致们从没沟通过

是的  为什么老想探个究竟
其实  我的世界很明净
想笑就得笑弯了腰
想哭就得天昏地暗
想说就得海阔天空
没完没了

女  孩
   如云朵般悠闲
   自由
   似晨露般清纯
   芳香
   像朝霞般明丽
蓬勃

若把你比作彩虹
太肤浅了
如把你比作大海
太深沉了
你是一道欢快的山涧
一个动人的音符

              德国小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德国小朋友:
我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中国小女孩,今年10岁了。我常用诗描绘蓝天,畅想未来。1986年我们宁波市与亚琛市结成了一对“好姐妹”。今天,我们想用我的诗在你我之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愿那白色的平鸽永远在你我的心中飞翔。
我们的学校有1000多名热爱诗歌的小朋友,我们还拥有自己的文学社,这不,我还是个小社长呢。文学社除了大家一起探讨诗歌,还创办了一份报纸——《童声报》。另外,我有70余篇诗在我国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呢!我的朋友,你喜爱诗歌吗?
正因为对诗的喜爱,我了解了你们的国度,了解了亚琛市。德国文化是那么的深刻优雅,歌德的不朽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感动了多少少年朋友,而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让人不禁泪落腮边。呵,诗是美的源泉,心灵的语言,没有地域之分,性别之差,种族之别,有的只有生命的呼唤,友爱的牵手,神采的飞扬……
听说,亚琛是座美丽的古城,查理大帝曾在这里纵横驰骋,铸就辉煌,我欣赏你的博学与大度,你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留学生,还孕育出了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我多么想在德国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亚琛大教堂驻足,聆听历史的回音,我多么想和你们一起共享足球队员的狂欢之情,多么想与你共创新世纪的秀丽篇章呀。
呵,朋友,让我们的友谊绽放出七彩的光芒吧!

(三)

姓名:陈潇潇
对诗的认识:
诗是心灵的窗户,是一条绿色的通道,让你我心心相通。诗让我拥有了第三只眼睛,让我拥有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学诗简介:
三年级参加“童声”诗社,在各家报刊上发表了30首诗歌,诗集《我是一只蝶》由戏剧出版社出版。荣获2000年度共青团“俊以儿童文学奖”,是该文学奖唯一的小学生。
教师评价:
陈潇潇同学活泼、率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充满热情。该生接受力强,兴趣广泛,除了热爱写作,她也爱音乐,爱唱歌,爱美术,她的画常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专家评价:
我觉得陈潇潇是以炽热的情感见长的,从她写作的大部分诗里,可以触到她那颗火热的诗心,如她写《眼眶》,就突出“眼眶”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天空”,写《假日》,说“假日”是一个“装满快乐的容器”这些写法都很新鲜、很特别,显示出了她自己强烈的个性。她用这样的语句赞美爸爸对妈妈火热的爱:“永恒是爸爸送给妈妈的钻石/永远闪着爸爸火似的爱”。用钻石来象征爸爸对妈妈的坚定的爱,我看是最确切不过的了,正是由于她深切地感受到爸爸的这份炽烈的爱,而终于转化为女儿笔下的燃烧的诗。
对于岁月,陈潇潇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接连写了《跨越季节》、《岁月如歌》和《鸟儿,一首四季的歌》这三个组诗。
她从一月写到十二月,我以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是《三月》和《五月》。请看她这样写春光明媚的《三月》:

雨儿千丝万缕
牵着春婀娜的身影

立在春光里
被三月的阳光
灿烂的照耀
我亦有一种
萌芽的感觉
春在萌动,小诗人的心,也在萌动。这一感觉,“千丝万缕”,像春天的雨丝那样的纤细,甜甜地滋润着小诗人的心,树在抽芽,小诗人的心,也在抽芽,两者之间,呼应得多好,这是属于一个小诗人的特有感觉,她把它写出来了,就能给人一种振奋,一种鼓舞。
她所写的诗里,可以感知,她是属于感情型的,喜怒哀乐,尽在诗中,她对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似乎无所掩饰,一下情绪昂奋,一下又显得低沉而伤感,但从总的来看,乐观向上,这是她把握创作情绪的主导方面。
              中国作协会员
              《儿童诗》顾问  圣野
                著名儿童诗人
代表作品:
小  河
哗哗  哗哗
小河唱着
一首欢快的歌
喧嚣着,叫嚷着
似乎还有点放肆

它是一位热心的
小编
正忙个不停
出版着春天的诗集

它是一位淘气的
男孩
抓小蝌蚪的痒痒
又和小鱼儿一起游戏

它是一位爱美的
姑娘
用落花瓣做衣服
用落树叶做裙子


小河你原来是
春天的天使

落  叶
金色的树叶
落下来了
一片两片三四片
它是大地的金衣
它是飞舞的金蝶
不  它是金秋的
足迹
冬天的身影
我明白了  明白了
这是金色的诗句
夏天的告别

碎了的世界
太阳碎了
碎成了蔚蓝的天空
月亮碎了
碎成了迷人的星空
冰儿碎了
碎成了滚滚的大江
心儿碎了
碎成了浸泪的诗行
歌声碎了
碎成了快乐的海洋
梦儿碎了
碎成了满天的霞

春天没有碎

也碎了
碎成了江南的绿

灵  感
一只白鸽停栖
在我的笔尖
不知不觉
我的笔
划出了翼的轻快
顿时
它便溶入了我
情感的天空
童 年 的 梦

“月亮上,有一个大大的月宫,里面住着漂亮的姑娘叫嫦娥。”小时候,我总爱偎依在外婆的怀里,听她讲故事。外婆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夏天,一摇扇,便摇出一个来,冬天,打打哈欠,又打出一个。
一个夏天的夜晚,外婆坐在竹椅上纳凉,扇子一扇一扇。欣赏着昆虫的音乐。
“外婆,你给我讲个故事好不好吗?”我撒娇着。
“青青乖,外婆的故事都被你吃完了,怎么讲!”
“不嘛,不嘛,我就要听,我就要听嘛!”,我嘟起小嘴,闷闷不乐,不争气的泪水直往下跳。
外婆可急坏了,抱起我,紧紧搂在怀里:“青青乖,不哭不哭,外婆再抓一个故事,好不好?”
“嗯”。
外婆的皱纹笑了,嘴也乐了,一边为我驱赶虫蚊,一边娓娓动听地讲起故事来。
“从前哪,有个小朋友,爱戴红色的帽子,所以大家都叫她小红帽。”
“外婆,我不戴帽子,叫什么”?
“叫小宝贝啊,哈哈哈!”
“外婆,那你再讲个小宝贝的故事给我听,好不好!”
“好”
外婆再次扇起扇子,清清嗓子:“有个小宝贝,很乖很乖,爱听故事,常常缠着别人给她讲故事……”
听着听着,不知什么时候,故事悄悄地,悄悄地,盖上了我的双眼,送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梦幻:“有个小宝贝,插上了双透明的翅膀,飞啊,飞啊……。”

(四)

姓名:刘曼村         
对诗的认识:
诗歌就是悬在枝头饱满的果实,诗歌就是大海激情飞扬时献出的浪花,诗歌就在萤火虫的屁股上,一闪就是一行晶莹透亮的诗句。
学诗简介:
二年级参加“童声”诗社,有作品在《少年文摘报》、《小学语文报》、《小学生世界》、《读写算》等二十几家报刊上发表。曾获全国小诗人夏令营创作大赛一等奖。 
教师评价:
当他一头闯进文学社后,她本身潜在的艺术素质得以发现,得以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投身大自然,以天地为课堂,采撷了大量的诗束,这些诗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颇有童趣与哲理。爱诗,使她爱上了一切美的物体,美的感情,在周记中他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情。
专家评价:
写诗需要感觉,尤其需要艺术的感觉。你要锻炼自己的敏锐的感觉,新奇的感觉。感觉也是发现。有发现才有艺术的创造。你的感觉是敏锐的:“妈妈/我闻到太阳的气味了/妈妈说我撒慌/我跑到太阳下/收下一件衣服/妈妈一嗅/深深地吸了一口”(《太阳味》)你写的不只是嗅觉,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了新奇的感觉的人,才会对生活饶有兴致地去观察、去体验、去艺术地表现。
观察是写作的基本功。学会观察,看见别看不见的,才是发现。写诗就需要发现。你写月牙儿,把它比作“打碎了银盘”,“一半挂在空中/一半抛在水塘”(《月牙儿》)新巧的比喻来自观察。你写“船老大”:“‘开般罗……’/一声吆喝/般已启锚/般老大/双手掌舵/航程早已装在他的心间”把船老大镇定自若,不畏艰险的神情,写得准备、传神。
写诗需要想象。诗是想象的艺术。一个人的想象力跟他的阅历、文化、气质、素养、心理有关,也和年龄有关。像你写的一些小诗,就有天真奇特的想象。你像走进一个童话世界。在你的心目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大自然的万物,都可以是诗的主人公。在你的诗里,还出现了许多很有人情味的形象,如“兔妈妈”、“熊大叔”、“月亮婆婆”、“知识老人”……他们都成了你导演的童话剧中的主人公。是你用想象的彩和赋予了他们活跃、奇特的生命。
当然,我也猜想得到,当你写诗的时候,你并没有这么多理性的思考,你只是被生活所感动,你用诗的形式把这感动抒发了出来,于是,你觉得很快乐,甚至很幸福。对于你这个年龄的小学生来说,有这些感受也就够了。但是,我仍希望你,不但勤于观察、勤于感受,还要勤于思考,想得深刻,才能写得深刻。你那首《山和树》,不但说明你观察了,感受了,更说明你思考了。当树和山彼此不服气,树说:“我比你站得高”,山说“要不是我,你能站得这么高山吗?”最后风说:“山有树才娈得美丽/树有山才站得高” 。其实,这风的话正是你思考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   
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樊发稼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晨  雾
雾起了个大早
把大地严严实实笼罩
没有一道缝隙
我投入雾的怀抱
她抚摸着我的面颊
我向前跨一步
雾就向两边闪开
给我让出一条小路

晨雾是大自然的
一幅杰作
而我是作品中的一笔

芦  苇
风  任性极了
一会儿  温柔
一会儿  暴躁
芦苇
为自己的命运
操纵在风的手里
哭泣

您  好

您好
像妈妈留在忱边的笑脸
呼唤黎明早早醒来

您好
像夜空一颗含笑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您好
像春天的花朵
抹去最后一丝严寒
在大地上到处盛开

您好
像友谊万古长青
一代传一代

书呆子
我家有个书爸爸
读着爱读的书

我家有个书妈妈
读着爱读的书

我家有个书女儿
读着爱读的书

三个书呆子
发出一阵阵
沙沙沙的声音
像一曲美妙的三重唱
雨    中

雨淅沥沥地下着,密密麻麻,似毛,似花针,似细丝。
雨中,我撑着小花伞儿,匆匆忙忙地往家赶。街上,行人们脚不停步地穿梭着。
“陈老师?前面不正是退休的陈老师吗?”我喜出望外,三步并做两步追了上去。
“陈老师好!”一句脆脆的问好声。
“哦,是刘曼村啊。”陈老师转过头来惊喜的脸像一朵盛开的山茶花,笑中酝酿着满足与关切。“哇,都长这么高了,”陈老师摩抚着我的头,似乎回到了从前:“都长成俊俏小姑娘了。”
“学习好吗?紧张吗?大家呢?”一连串的问题,接二连三,似春雨般密。
熟悉的身影早已是花甲之年,可似乎没什么变化:依然是那件穿了至少3年的花色布衣,依然是那条褐色的布裤,依然是那把黑色旧伞……她仍是那个矮矮胖胖的陈老师,只不过乌黑的头发上比以前多了些“银柳”,不知是谁无心插柳,柳成萌?
我们一老一小并排走着,我们师生谈了许久许久,也许真的是一言难尽吧。
雨大了些,雨水顺着那把陈旧的伞的边沿滴落下来。我仿佛看见路边小草尽情地喝着甘甜的雨露,慢慢地,慢慢地,茁壮成长。

三、部分编辑来信摘录
   看了贵校编的《童声》诗报,仿佛迎面扑来的是一般清新的海风,海上跳跃着一朵朵小巧的浪花,令人赏心悦目。
有些诧异一个学校竟能编出文质兼美,质量上乘的诗报,可以从中看出你付出了不少的辛劳和汗水,孩子们因你而得福!
——《小天使》报编辑部主任   彭凡
  
    读到你的来信,很受感动,很受鼓舞。
    诗香火种,你是火种的传播者之一。
    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是诗的国土,诗到了今天,不应成为低劣的广告词和媚俗的流行歌词。诗应该仍旧是心灵的歌唱,是照亮今天和未来的火种……
让我们一起为此努力。
——浙江教育学院教授  著名儿童诗人  蒋应武

祝贺《童声》报创刊一周年和他取得的显著成就!来信关于重视儿童诗的观点,我们赞成,也愿同你们共同努力。《孩子天地》从创刊起,就注意到了发表儿童诗歌。近来又开辟了《我们的诗歌》专栏。我们每次将从《童声》中选出3首,将在明年1月发表,(我们从不把各地小学和各地的报刊作为稿源,此次属于破例。)
——宋庆龄基金会《孩子天地》编辑部

有幸拜读了《童声》报,刊中小诗人拿冰清玉洁之才气和玉洁知诗情很让人感动和欣慰……在这里,我刊衷心祝愿《童声》诗报在胡老师的指导下,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灵气!
                                               ——小艺术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熊剑斐

这次因素要继续幻想想作文课题,匆匆忙忙赶抵上海。一下火车,行李还未打开,就听亲友说信箱里早已有外省先期寄到一些邮件。其中一封是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童声诗社好几天前寄来的。下午在拜访了一位当年长期从事沪上某教育局要职的老前辈后,我又细细读了“宁海”的这些孩子写的诗,因为他们历来给我的诗作都有非常富有想象的优点,如“每期一星”张瀚丹诗作六首中的《梦中的我……》,这位今年才7岁半的孩子在诗中这样抒情:“我是只美丽的鸟儿,/在高空中飞翔,/低头看着,/那汪洋大海里的鱼儿。//我是只快乐的鱼儿,/在大海里游玩。/抬头看着/那蔚蓝高空的鸟儿。”这里,时空距离与自己的幻想世界形影不离。强烈对比有利于引发思维突破,拓展美中的情节,也利于营建结构塑造自我形象,增强主人意识。
宁海“童声文学社”工作的快节奏值得借鉴。这是一种优势。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求新求变的每一天,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有时只需要凭借一点点敢于尝试的精神,这是成功之道。(此文摘自《摇篮报》605#作者   张厚德,《摇篮报》副主编,现为上海《作文世界》编辑。)

尊敬的胡老师:
您好!感谢惠寄《童声》样报,看后颇受鼓舞!它使我看到了我报,尤其是我音乐版的许多不足,一个小学校能办出这样一份有品味、有特色的报纸,的确难能可贵,也可感受到您为此报付出的艰辛。我是一位报人,也是一位集报者,不知您可否还有贵报和创刊号,相收藏一份,敬请胡老师帮助……
您开设的《命题佳作》和《每期一星》非常不错,您能否向学生命一些有关音乐的题目,如“我喜爱的歌”(国歌……),“一句歌评”(一句话评一首歌),“我爱音乐”等。《音体美报·学生版》开设有《星星河》,也是每周推出一个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的且学习较突出的学生,敬请胡老师能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期待您的支持与帮助!
另:您辅导的学生陈玮的《春天的歌》拟在十月初刊用,敬请留意样报。
——《音体美》报编辑    姜乾相

     宁海实验小学的胡文杰老师给我带来了三张带着墨香的《童声》报,我第一个感觉是吃惊,一个小学生文学社,居然出诗报了,还像模像样的。第二个感觉还是吃惊,那是在读了后,这些小诗人真不简单,最可贵的一点就是诗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想象力。他们用稚嫩的眼睛,发现了这个世界上多少成年人木然视之、见多不怪的有趣事物,新鲜的感觉在字里行间每每冲击着读者,真不简单,但愿他们能把这种感觉保持得更久些。
读了《童声》报后,我想,如果那些担心诗歌黯淡前景的人,能读读《童声》,如果很多小学,都设有这样的报纸或文学社,如果小朋友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上胡文杰这样热心文学事业的指导老师,如果……,相信诗歌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定还会有更多的辉煌的。
——中国作协会员,《文学港》杂志编辑  荣荣
   
    这张小报确实是越办越好了。从中我感到了童真和纯情,好像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翱翔,我也看到了老师们特别是您为培养人才所花的心血……
——凌玉华(《幼儿教育》编辑)

孩子们有些作品写得很不错,生动、形象,并富有童趣……
——黄修纪(《少年报》编辑)

在这张小报上,我看到了祖国文学的希望。您和您的同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垒筑祖国文学的大厦,祝《童声》报越办越好。
——许延风(《学与玩》编辑室主任)

我是《小学生阅读报》的第三版“文化天地”的责编,欢迎你为我报寄来《童声》。我觉得你们文学社的稿件尤其是辅导稿件很有力度,我决定把你撰写的“诗歌讲座”在我报连载刊出……
——赵准胜(《小学生阅读》编辑)

《童声》中的学生习作,很有童趣,可见您一定费了不少心血,祝《童声》报越办越好!
——陈恩浩(《课外天地》编辑)

小学生诗写得很出色,想象丰富,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想不到您那儿还藏有如此清新的作品,简洁、纯真富于想象,我也为您而佩服,是您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哺育着少年成长……
       ——(《金色少年》编辑)

胡文杰老师:
您好!我是《提前读写报》的编辑,经常看到一些少儿报刊介绍您创办“童声文学社”的情况,而且我也很喜欢文学社小社员的诗,在其它少儿报刊上经常看到他们的作品,在此我向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您培养出那么多的小诗人。
我报一版除刊登成人儿童文学作品外,还开设了小读者参与的《小脚丫爬方格》栏目,这个栏目主要发表儿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散文、小诗、儿歌,欢迎您的“小社员”能为本报投稿,同时也欢迎您能以图片报道形式介绍一下文学社丰富多彩的活动。
另外,我报也介绍了童声文学社的情况,样报出来后我会及时寄出。
希望我们常联系,欢迎您向我推荐一些好的稿件!
祝您及您的学生创作丰收!
——《提前读写报》编辑    郭玉萍(雪妮)

    洒下一滴滴辛勤的汗水,播下一颗颗五彩的种子,在《童声》这方春意盎然的园圃里,成长着无数充满希望的蓓蕾。
虽说这里暂时还不曾见到参天的乔木,也还不见灿若云霞的山花,但那满眼饱含生命绿色的新芽不正孕育着花团锦簇的明天?
虽说这里暂还不曾听到响遏行云的劲歌,也还不曾奏起华彩的乐章,但那满耳稚嫩却发自肺腑的童音不正是明天嘹亮号角的初试?
“晴天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霞。”睁开聪慧的双眼,深挖生活的矿脉,迈开青春的步伐,点燃心中的圣火,谁说柔石、潘天寿的故乡不会诞生无愧于时代的小诗人!
——《小学生时代》编辑   杨利民
   
    宁海县实验小学有个童声文学社,自己编印了一份名为“童声”的小报,排版、印刷不免稚拙,却也象象样样的,我读了之后很感动。一个学校的范围里,居然有那么多小诗人,而且相当一部分作品写得不坏。譬如第二期的“每期一星”是一位叫李敏佳的四年级小朋友,她写的“小燕子”照录如下:“小燕子  小燕子/真是个调皮鬼/这不——/又带着大剪刀喀嚓喀嚓/把云丝剪成了/一块块/难道——/不怕太阳公公冻着吗”这样丰富的想象力,实在超过了成年人。在小作者笔下,万物有灵,天地与人是一个整体,这样的境界不正是现代环保主义所孜孜以求的吗?
其实人在某个年龄阶段,差不多都是诗人,世界对他是全然新鲜的,只是到了后来,很多东西司空见惯了,想像力也就疲弱下来。那些仍然能够保持它们的,就成了发明家与诗人,即使并不从事相关职业,也能凭这个,在别的工作中做出比旁人更大的成绩来,所以像童声文学社这样的尝试我以为是很好的,它至少能够刺激创造力的生长并延缓其衰退,我相信,就从这里,会有未来真正的诗人起步。
这份报纸的刊头“童声”两个字,也是小朋友自己写的,有一种充满朝气向上的气势,把前后两期报纸都寄给我的是文杰先生,我想大概是文学社的辅导老师吧。那么他的一片苦心会结出丰硕成果是无疑的。
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报纸,什么叫素质教育?创造力乃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种成分,我以为。
——联谊报编辑  浙江著名作家、评论家   赵健雄

文杰老师:
我初读《童声》,感到十分惊奇:儿童竟能写诗?后来我从小外孙身上感到只要有良好的环境熏陶,儿童就会像学话一样学会说诗或写诗。
我女儿女婿都是师大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很重视早期教育,现外孙女3岁半已识字几百,背唐诗、儿歌数十首。她很爱读诗背诗,现已有一定语感积淀,所以常常按诗的韵律说顺口溜,也算是诗吧。
2岁半时,她爸爸领她上街去看看,她很高兴,边下楼边说: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爸爸领我上街去,
笑嘻嘻……
她很愿帮大人干活,常说:“有时我还是能帮帮忙的。”最近她看我在收拾屋子,她也来帮着干,结果常常帮倒忙,逗得她的姥爷直笑。她顺口说:
我给姥姥帮帮忙,
姥爷笑得直不起腰,(我趁势问:“爸爸呢?妈妈呢?”她说——)
爸爸看了直拍手,
妈妈看了抱宝宝,
宝宝乐得抱妈妈,
吧―吧―吧……
她妈妈常对她说:“吃饭不能吃得太饱,吃多了要肚子疼的。”有一次刚吃饱饭,我劝她再吃点,她说:
饱了饱了就不吃,
吃呀吃呀肚子疼,
疼呀疼呀又吃药,
真烦人!
她妈妈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怎么学会有顶真啦!
看来孩子的潜力相当大,不仅能吸收模仿而且能创造。《童声》的出版使人顿悟给人启迪。……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学术委员  原中语部主任佳木斯大学教授   郑蓉芳

报上的小诗立意新颖,内容葱茏活泼,节奏轻快优美,是难得的佳作,我准备选出几首介绍给同龄人……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编辑   戴晓玫

很巧!昨晚打开电视机,正好是你上课的镜头,就把频道锁在“经济台”。看完了这个专题,才了解你为小朋友出诗集奔走的辛苦情景。几年来,你为儿童诗教学付出了一名园丁所献出的一切心血,祝愿《童声》越办越好。
   ——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杭州市作协主席  薛家柱

此前,崇善同志曾寄给我几期童声报,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看后也有同感,孩子们的诗清纯、活泼……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金波

面对着您和您的学生们一起编发的“童声”,聆听着真诚的童心的搏动,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住“童声”越来越清脆响亮!
       ——宁波日报副刊部主任   胡菁

对你编撰的诗报,我看了,很有趣味,能把这么多的孩子聚集在身边,并且给他们一些诗的营养,这是件意义深远的事……
——《经济生活报》编辑  叶飞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17:33 , Processed in 0.1296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