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三种境界 今日校长总是抱怨教育行政化,究竟什么是教育行政化却不一定能说得清楚。作为教育行政当局必定要对下属的学校做出一些管理规定,学校也必须遵照这些规定去做,这应该没有异议。教育行政机关应该监督管理的仅仅是必须的,不能或缺的,也是最低的。扛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大旗,完全不顾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要求下属学校按同一个标准去创造优秀学校,这就是教育行政化,例如评优评估,示范学校,星级学校的评定等等创优,选优,乃至一些竞赛都是超出了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换言之如果所有的学校都按同一个标准去创造优优秀,所有的学校都变得一模一样,那么就失去办学的个性,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失去活力,生命力,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为什么教育行政机关要有强制性的要求,这就是共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存在于特殊性中,是办学的最低标准,是不能或缺的,也是最低的。有了这些,放手让校长按照学校自身的特点去办学,就能创造特色各异的优秀学校。恕我直言:今日之特色学校,更有甚者说:特色就是卓越,在行政化充斥的管理体制中,多数特色都是假的,并非是真真的特色。 为什么呢?因为校长做出的特色,都是按照上级行政机关创优的标准去做的,譬如江苏省的星级高中,有两点做不到你就不能上星,其一是规模,其二是升学率。升学率就不说了,规模究竟多大为最佳?我以为没有固定标准,但是可以断言,今天各地的数千人甚至上万学生的高中基本都是应试教育工厂,升学率高,但并非是能成就人发展的优秀学校。江苏星际高中级别越高,规模就越大,有教师发帖子说:“生源是高中的生命线。”就是说优质学校才能引得生源,优质学校必须有相当的规模,优质学校必须升学率高。最近有一个话题很说明问题:“多地高中‘负债办学’,没了择校费就成雪上加霜”。要问为什么负债?就是为了规模,为了挤进优质教育资源,为了收择校费。其实,择校费也是行政机关让下属学校发展所制定的办法,学校负债扩招了,行政部门又釜底抽薪,这下子财源断了,能不雪上加霜吗? 因此现在的校长就出现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做教育局局长的校长,按照教育局长的旨意,不折不扣执行,办教育局长满意的学校。这些学校往往都会冠以示范啊!实验啊!等头衔,被称之为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种:教育局长的要求绝不违背,在此之外总是力图发展自己办学的空间,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不过这种理想总是有限。这些校长的学校必定属于二流,三流。当今网络中最有活力的就是这些校长的声音。 第三种:学校管理实现教育行政机关的最低要求之后,完全按照教育的规律,教育理想,学校自身条件去办学,全身心的是在做这所学校的校长,关心的是如何办好这所学校,并不在乎教育局长的评价,却非常在意每一个老师,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校长从外表看有点独断专行,但和学生与老师走得非常近,深受学生与老师的拥护。 第三种境界的校长在今天的办学环境中,也许也就是一个理想中的校长。第二类校长试图摆脱束缚,那是办不到的,也就不会成为第三类。 有人问我十一学校的李希贵属于哪一类? 看起来有点相似第三类,有许多人非常崇拜这位有思想的校长。十一学校是行政机关推崇的学校,如果他愿意把自己变成标杆,而且也是他自己的意愿,那他所谓的独立思想就一钱不值了。李希贵关于重视个体发展的思想没错,但是全国都搞分层教学就一定错了。 向优秀学校学什么?不是学怎么做的,而是学怎么想的。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全国的学校都是一个样。全国的学校都能像十一学校那样吗?如果说能,那绝对是天方夜谭。如果能,中国的学校还是死水一潭。 作为校长,你属于哪一类呢?不过今天的教育体制,难以成全第三类校长的理想和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