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关村59号”:网上的文学实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5 08:2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关村59号”:网上的文学实验

  他们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一代。正在“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他们的心目中,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视角、理解。从本周开始,“新生代的文化新生活”系列将关注新生代的文化生活,展示他们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编 者    
  “这是一次文学实验。愿今天,成为文字的复活节,愿以后的每一天,都是文字的光明日。”今年春天的一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几个年轻人借助互联网发出了青春的宣言。
  这一天,是“中关村59号”借助微信公共平台这一新媒体“再生”的日子。借助互联网,在新的传播渠道内,传递文学的精神,呼唤文化的力量,成为支撑几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最大的原动力。
  几个“文艺新青年”为“中关村59号”写下了这样的发刊词:
  10年前,四位文学青年在人大文学院创立“中关村59号”诗群,那时,热爱生活的人们以梦为马、倚笔千言,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凭着对文学创作最朴素真挚的情感,我手写我心,诗酒趁年华。那时,他们活得浪漫而潇洒,任笔尖在纸上汪洋恣肆,抒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爱情、迷惘和挣扎。10年之后,新媒体已席卷一切,创作带给人的欣喜被快餐式的阅读所取代,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让人与初衷渐行渐远,手机屏幕在指尖的滑动中为阅读加速,人们触摸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文学碎片。我们呼吁“慢读”,让soft reading重建优雅的、文学的、生态的阅读习惯。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年轻的学子们执拗地坚持着,“在快餐文化的阵地上,我们要用理想泡一杯功夫茶,邀人们在文字中品出人生的百态。”
  于是,借助互联网,在微信公共账号上,他们呼吁文学爱好者们多创作,多评论,挑选出读者的优秀投稿,进行读书会等一系列线下活动,交流分享心得……
  文学与影视向来息息相关,“中关村59号”的成员们还组织线下观影活动,在每周三、周六晚9点的推送中与大家分享包括《归来》《天注定》《白日焰火》《黄金时代》等优秀影片,还将编委及读者们的影评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让影视不仅仅是光影交织,还有智慧的思考与灵魂的碰撞。
  从杨柳依依到露湿桂花,“中关村59号”已经走过半年有余。
  经过半年的努力,“文艺新青年”们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文学没有凋零,反倒有一种别样盛开的美丽。微信公号渐渐小有名气,成为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读者的优秀投稿、在人大文学院的“谢无量学术论文暨创作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经由互联网,得以被更多的人阅读。编委们先后开设了“城世间”“回望乡土”“情书”“毕业季”“风物志”“寻找家族史”等专题,通过一个个文学征集令,呼唤大家分享自己的文学故事,用写作来构建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家园,在交流与批评中愉悦成长。
  “中关村59号”的编委们都说,经过这半年,他们成长了,成熟了。他们发现:在互联网的快车道上,文学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用泥土滋味丰盈笔尖下的亲情,用毕业季的随笔为四年的白驹过隙续杯,用文字替有情人勇敢呐喊,当代青年的文字,不仅仅是创作或是评论,更是未曾走远的初心。通过互联网串联起来的文艺新青年们正在用鲜活的文字告诉世人,文学不死,青春永生!(李 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07 , Processed in 0.0836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