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丁启阵:《红楼梦》的写作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8 21:0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般读者,在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很少去体会作者曾经有过的纠结与忐忑。    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尤其是篇幅较为长大的作品,动手之前、写作当中、修改之时、付梓之际,大概都会有写什么、怎么写、写成什么样、写出之后人们喜不喜欢之类的纠结与忐忑。已经成名的作家有这些纠结与忐忑,未成名的作家更有这些纠结与忐忑。一如初次生育的女人,生产之前,心中交织着期待与忧虑。
    文豪曹雪芹,就有过这些纠结与忐忑。
    有学者说:“《石头记》一书,脍炙人口,而阅者各有所得:或爱其繁华富丽,或爱其缠绵悲恻,或爱其描写口吻一一逼肖,或爱随时随地各有景象,或谓其一肚牢骚,或谓其盛衰循环提朦觉聩,或谓因色悟空回头见道,或谓章法句法本诸盲左腐迁。”(诸联《红楼评梦》)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大学文学史教科书说:“《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其实,这些后人、他人的评价、赞美,曹雪芹当年都是不知道的,至少是没有把握的。他所知道的,是自己眼前生活的艰苦,是创作的艰难,是回忆往事时的悲喜交集,是作品无人能懂的忧伤,止不住双泪长流。不然,他用不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后,留给世人的还只是一部未完成稿!“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诗句,分明是曹公当时心情的写照。
    《红楼梦》以前,中国的小说,六朝志怪、唐宋传奇、宋朝话本、宋元拟话本、元明讲史(《三国演义》《水浒传》)、明代神魔(《封神传》《西游记》)、清初讽刺(《儒林外史》),类型已然不少。它们无不具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非帝王将相即超凡拔俗、满篇怪力乱神、节奏时空转换快速、语言夸张等特点,能充分够满足人们喜变幻、猎奇、好热闹的阅读心理——这也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能引起少年儿童阅读兴趣的原因。
    而曹雪芹要写的,不过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用袁枚的说法,则是“备极风月繁华之盛”,如此而已,属于人情、世情小说,跟上述传统小说大异其趣。能否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是难有把握的。笔者本人,少年时代曾在读过《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之后,向人借了《红楼梦》,准备认真阅读。可是,硬着头皮看了好半天,不觉得有趣,昏昏欲睡。一直等看到柳湘莲将呆霸王薛蟠骗至荒郊野外,痛扁一顿,让他喊“爷爷”时,才觉得有点意思。坦白地说,我的第一次阅读《红楼梦》,是半途而废的。我相信,除了极少数聪慧早发、情窦早开之人,一般青少年对《红楼梦》都不会有多大阅读兴趣。读不懂也。不同于其他几部文学名著,《红楼梦》基本上是成年人的读物。
    即使是成年读者,文学素养稍逊曹雪芹的,用这种写法也要冒极大的风险。比如,后来学习《红楼梦》写法的狭邪小说《海上花列传》和《九尾龟》,就味同嚼蜡,令人难以卒读。
    其实,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是有这个困惑、疑惑的。
    他的这个困惑,较为完整地表现在开卷第一回,石头跟空空道人的对话中。
    访道求仙路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空空道人,看了镌刻在石头上的小说后,对这部作品的价值提出了质疑:“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空空道人的疑惑,也是很多习惯了传统小说模式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之前共同的疑惑。
    对空空道人的质疑,石头做了如下一番洋洋洒洒的答复:
    “我师太何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谤讪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污秽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姓名,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词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去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馀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以为何如?”
    这一番答复,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
    不著朝代年纪,是为了有别于野史套路,让读者关注“事体情理”;
    市井俗人不喜欢读政治管理类小说,“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
    历来野史、风月笔墨、佳人才子小说,或奸淫凶恶,或荼毒笔墨,或千篇一律,总之是各有弊端;
    作者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真实事迹可供消愁破闷,一些诗词可供茶余饭后欣赏;
    作者的理想并不高远,只打算给人提供消遣赏玩,有点新鲜感而已。
    这一番答复,可以读出作者的自信,也可以读出作者的不自信。自信的是:自己的作品有新意,不落俗套,比较干净卫生,人物故事贴近生活,配合人物所拟的诗词文赋,有一定的文采。不自信的是:作品能否让世人“称奇道妙”“喜悦检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说问世后,能否出现大卖热卖的盛况,曹雪芹没有把握。
    当然,事实证明,曹雪芹太低估自己作品的魅力了。
    作者假托石头的答复,说服了空空道人。听过石头的自述后,空空道人“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讨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这一节文字,既是曹雪芹写作立场的表白,也是曹雪芹为《红楼梦》注射的预防针,借出家人的口吻,堵卫道士们情色淫艳、“诲盗诲淫”的指责、攻讦之口。当然,这个预防针作用有限。毕竟是人情小说,事关男女情爱,为了表现各色人等的生活,《红楼梦》难免会有情色描写。因此,问世后几度遭到朝廷官府的禁毁,受到许多“正人君子”恶毒的咒骂。
    实际上,曹雪芹真正的第一批读者,是他身边的亲友。例如脂砚斋和畸笏叟,就都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成了忠实的“红迷”,边阅读,边赞赏,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红楼梦》问世五六年之后,更是大行于世。手抄本以数十金之价在庙会市场上出售,士林甚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事实证明,曹雪芹“打破传统思想和写法”的写作策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红楼梦》之所以采取那样的写作策略并获得空前的成功,不能完全归因于作者事先“规划”,或者说归因于他的文学观念。一部作品能否获得成功,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积累、写作态度和文艺素养。
    曹雪芹的身世阅历、文艺素养,前人已经说得太多,我这里只说两点:一是发愤,二是情趣。司马迁称古代杰出著作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的论断,同样适用于曹雪芹写《红楼梦》。这一点,我赞同清人潘德舆所说的:“作是书者,殆实有奇苦极郁在于文字之外者,而假是书以明之”(《读<红楼梦>题后》),“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红楼梦说梦》)除了发愤,情趣也不可忽视。一个缺乏情趣的人,通常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锋芒毕露,他决不会从容优雅,将往事娓娓道来。他没有这个耐心,没有这个心情,没有这个雅量。
    从曹雪芹生前交往密切的好友敦诚、敦敏关于曹雪芹的一些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到,曹雪芹正是一个能发愤、有情趣的人。
    敦诚《寄怀曹雪芹霑》:“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黎破篱樊。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赠曹雪芹》:“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佩刀质酒歌》(诗题下原注:秋晓过雪芹于槐圃,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影交寒光。”
    敦敏《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题芹圃画石》:“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磊时。”《赠芹圃》:“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题芹溪居士》:“爱将笔墨逞风流,结庐西郊别样幽。”
    晚年北京西郊贫穷落魄,早年秦淮风月繁华,这种人生的巨大落差,对于曹雪芹的影响无疑是十分深刻的。早年南京的生活,是曹雪芹念念不忘的旧梦。“燕市悲歌”四个字,曹雪芹的发愤形象,跃然纸上。“写出胸中磈磊”,显然,曹雪芹也有着强烈的著书立说志向。曹雪芹是一个能饮酒赋诗、善谈论、深得朋友喜爱的人,从《红楼梦》看,他是个无所不知的博学者,富有生活情趣之人,“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相,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棨”(诸联《红楼评梦》)。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不能不指出,《红楼梦》在打破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时候,也并非无所依傍的横空出世,它是有前人的创作作垫脚石、反推力的。前人已经指出,《红楼梦》脱胎于《金瓶梅》。实际上,不限于《金瓶梅》,石头答复空空道人时所列举的种种有弊端的前人作品,都是曹氏写作的榜样或教材——不过是反面的榜样或教材,《金瓶梅》、《玉娇梨》之类的人情小说,是其中较为直接的垫脚石、反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10 , Processed in 0.0643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