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新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7 1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新论
龚孟伟1,2   
(原文发表在2013年第7期<</SPAN>上海教育科研>)
gongmengwei@vip.sina.com;   tel: 15655454837
(1.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 新型本质观认为本质是建构生成和多元的,具有主客观统一性。依据这种建构生成的本质观,当代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以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为核心的教学生活方式,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生活的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师生集体文化建构过程与建构结果的统一,也是一种基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文本,通过师生教学交往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的总和。它具有知识继承性、规范稳定性、实践指导性、情境渗透性和发展创生性的特征。
关键词:当代教学文化;内涵;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2013-02-2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教学文化变革与建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100481160)、2010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002066C)。
作者简介:龚孟伟,男,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出站博士后。
教学文化不是一尘不染的阳春白雪,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教育改革和课程革新的实质最终在于教学文化的变革与建构,因而解读教学文化内涵,厘清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才能为教学文化实践提供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为人的目的。基于此,本文拟在诠释教学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做一番系统的探究。
一、当代教学文化的内涵界定
重新诠释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必须对教学文化的内涵有透彻的了解和清晰的界定。丰富的教学文化生活也要求我们在共同的话语平台上使用教学文化概念,对教学文化内涵做精致的解读,以达成内涵和意义的共识,进而更加严谨地阐释教学文化现象,分析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并指导教学实践,践履“教学即文化”的命题。笔者认为要全面地厘清教学文化的内涵,必然涉及教学文化构建的主体与目的、方式与中介、过程与结果,因为这些因素是我们认识教学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构件。基于这些构成要素,教学文化是指教学主体为了解放个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促进教学主体知情意行和谐发展,持续提升教与学的品质,而以符号为中介,通过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在教学交往中多向交流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它是教学主体集体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是集体协商赋义的结果,这些过程与结果内化、沉淀为教学主体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包括持久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制度在内的整体性有机系统。
考察这种教学文化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
首先,教学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实现,并使教学主体在智力结构、意志品德、伦理意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作为人的文化存在与生存方式之一,肩负着保存、传承、创新文化的重任,在育人的过程中,它必然自发或自为地孕育教学文化,必然要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成长,必然要担当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教学文化的核心是“人”,它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高尚情感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在于擢拔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超越,为达成“天下大同”的理想尽一份责任。
其次,它阐明了教学文化建构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组成的教学文化共同体。教学文化共同体是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信念、价值取向、兴趣、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等。按照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交往关系,我们可以建构三种不同的教学文化模型,即教师之间的教学文化建构、学生之间的教学文化建构和师生之间的教学文化建构。
再次,它内蕴教学文化建构的方式与中介。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文化是以象征媒介(符号)为中介来表征的,教学文化正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以表意符号或象征符号为中介,通过教学主体的交往行为而形成的教学生活方式,它也是教学主体集体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因为教学文化的生成、存在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时间性和现实的空间性并存的关系存在,它将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与教学生活的过程和谐地建构在一起,将人类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规范、传统、行为方式、思维结晶加以对象化,内化为教学主体自身的文化因子,并在现实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以崭新的面目显现。
最后,它有机整合了教学文化的构成要素。教学文化蕴涵着教学的思想信仰、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习俗制度,它们是教学文化构成的核心要素,只有这些核心要素相互作用并有机整合,教学文化才能作为整体发挥功能,有效反哺于师生的教学生活。
二、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新释
教学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教学文化的本质,折射着教学文化的特征,研究教学文化必须在洞悉其内涵之后追问其深层的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本质是事物间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科学理性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去认识和捕捉藏匿于大量现象和事件堆砌之下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认为复杂的是纷繁的现象,简单的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只要一经掌握就可以普遍指导人们对现象世界的认识。”[1]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静止的,一经掌握便可揭示事物普遍的、永恒的规律。但根据哲学本质观的最新发展,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建构生成的、多元的和主客观统一的,“本质不仅是客观现象间的必然联系,而且是本体及其规律、主体及其价值观之间的必然联系。”[2] “本质是灵魂、心脏、神经、血脉、骨骼和肉体的统一的存在,是有主体、有价值、有规定、有规律、有表有里、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本质、价值和规律都是随着主体的实践发展而发展变化的。”[3]因此,我们从建构生成的本质观审视教学文化,其本质是以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为核心的教学生活方式,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生活的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师生集体文化建构过程与建构结果的统一,是一种基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文本,通过师生交往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
这种教学文化本质具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首先,教学文化是教学主体交往互动的生活方式。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实践,与师生的生命活动和人文精神相契合,离不开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相互理解。教师文化反映的是教师群体的生活方式,是由教师群体在面对教学实际问题时,通过交往、对话和协商共同建构起来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规范,它自发或自为地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知情意行;学生文化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在集体生活过程中经过交往实践形成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规范,它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道德标准、学习行为等具有直接的规约作用。可见,师生之间在人生理想、价值追求、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教学文化又是师生之间、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双向建构的有机系统,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对话沟通、表达阐释、达成共识,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实现文化的融合,以保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运作。否则,教师与学生将因为在文化修养、生活追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不同,而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交往停滞、情绪低迷、心灵隔膜、教学热情减退、教学质量滑坡,师生关系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紧张、对立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师生的教学生活充满竞争、对抗和分裂,不同的教学文化也会丧失相互交流的源泉和动力,无法维持教学文化系统的稳定,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文化系统的紊乱。例如,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不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师生交流浮于形式,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虚假的问答等等,这种机械单调的“互动”实质上根本不是师生生活方式的有意义建构。当教师盛气凌人地控制课堂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时,师生之间也不会发生基于民主、平等、协商、理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教学活动完全可能变成一种战战兢兢的接受知识的训练或变成了一种游牧式的随心所欲,这样的教学生活很难形成良性的教学文化,也很难完成教化生命、培养人才的目的。可见,教学文化本质上规定着教学主体必须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以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为准则,通过对话沟通等交往行动积极地建构师生的教学生活,形成优质的教学文化,真正使教学文化作为师生集体文化的本质得以彰显,使师生集体创造出来的主体价值观得以广泛地弘扬。
其次,教学文化是师生集体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统一。教学文化的本质具有建构生成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学文化是师生集体文化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教学文化始终伴随着教学活动,成为教学存在的基本形态,“教学的存在首先表现为一个人为的、文化的存在,鉴于教学的存在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表现为教学既是生成的又是处于过程之中,既是活动的存在,又是关系的存在,所以,作为在教学中生成与发展着的教学文化,毫无疑问应该是文化生成和生成结果的辩证统一及其相互转化。”[4]对教学文化这一本质规定,我们应该追问教学文化是怎样作为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而存在的?教学文化生成结果又是怎样转化为新的生成过程的?其中生成和转化的机制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应该历史地、现实地、动态地加以考察。教学文化作为过程文化始终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时间性与空间性并存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反映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教学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政教合一”的官学被私学取代,教学内容突破“六艺”局限,与时代变革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融入其中,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思想以“启发诱导”为主,教学方法提倡学、思、行结合,各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开门纳徒,一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历史大变革时期“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的教学文化精神。[5]而历史的画卷翻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西风东渐,民主意识觉醒,思想空前解放,投射到教学文化领域,表现为教学上倡导科学、民主精神和个性解放,主张平民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的教学文化思想,教学内容推行白话文和国语教材等,这些都是“五四”时代精神在教学文化上的体现。同时,教学主体在不同的空间地域,由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生活条件迥异,他们的教学理想、教学追求、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就有所差别,如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文化和西部经济、文化、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文化之间的差别就很大,这明显体现了教学文化具有境遇性、空间性的特征。时间性和空间性动态发展的过程正是教学文化主体通过交流对话、协商理解、不断地自主解放的过程,也是教学文化作为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结合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转化既有的生成结果,衍生出新的生成过程。教学文化的生成结果和生成过程是辩证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任何一次教学文化的生成过程都是以既有的教学文化成果为基础和源泉,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内部的文化环境和培养人才观念的变革,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集体创造的生活方式上,教学文化的生成过程又始终伴随着教学文化生成结果,所以师生交往互动建构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教学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的相互转化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文化持续地生成与转化的动力机制是已有的教学文化与现实的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冲突就成了教学文化生成过程与生成结果相互转化的动力机制。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的过程,它所孕育的教学文化必须适应教学实践,当原有的教学文化不能适应、甚至阻碍教学发展的时候,就必须革除原有教学文化的弊病,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或重构,使之与教学的现实需要相契合,这种革除、改造、重构的过程就是教学文化的生成过程,在生成中将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文化成果。
再次,教学文化是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关系文化的统一体。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精神世界,教学即文化,教学本身就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的价值理念、塑造人的个性品格、提升人的文化品味的活动。教学本身就蕴藏着教学文化,就具有文化性格。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其核心是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和教学信念。”[6]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和教学信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逐层深化,都以教学行为为表征,教学思想经过主体的教学经验的筛选,结合主体自身的教学风格凝聚成教学价值观,这种教学价值观经过教学实践的锤炼,形成教学主体坚定的教学信念,并通过教学主体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彰显,成为实然的教学文化。这种实然的教学文化又深刻地体现着教学文化是一种活动文化。教学活动是教学文化的生动体现,它是客观存在的、动态的实践文化,教学文化也始终内蕴于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教的文化与学生学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交互建构,多元沟通,共同创造,新的教学文化不断生成。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活动文化。在这种活动文化中体现的“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增长、认知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与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7]教学文化总是与师生的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师生的教与学的目标的确定、教学的交流对话、教学步骤的调整与推进、教学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等都属于课堂教学的集体文化生活方式。教学文化不同,教学的活动方式就有别,例如,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学文化和以概念重构论为基础的教学文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此外,教学文化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关系文化。经由师生多边交流、建构生成的教学文化在内部和内外部之间形成了多元复合的关系,例如,通过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集体备课、合作研讨,教学中同行听课、观摩,课后的议课、评课等活动形成师师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课堂教学中教授、提问、反馈、探究、指导性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之间也会形成利用和支持关系等。从教学文化的结构上看,教学文化内部各组成成分也会形成各种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文化在教学环境文化的影响下通过文本文化与学生文化相互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文化也必须借助教学环境文化的支撑与教学资源发生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学生对文本文化进行利用、加工、改造和建构,有时还会受教师文化的间接规约;教学环境文化的建设也会受到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文本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良性的教学环境文化的生成,反之三者之间的对立、断裂将会破坏原有的教学环境文化的协调与平衡,导致教学活动的低效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三、当代教学文化的特征辨析
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不仅决定了它的终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形成与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完满的人,能追求人生意义和超越自我的人,关心“我与你”潜能与价值实现的人,而且也决定了教学文化具有知识继承性、规范稳定性、实践指导性、情境渗透性和发展创生性的特征。
首先,教学文化具有知识继承性特征。知识继承性实质上是教学文化的工具属性,知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离开了知识谈教学文化就会抽空教学实践的根基,教学文化就难以形成。在教学追求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综合的连续体,知识是根本,没有知识形成不了能力,也就没有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宗旨就会落空。因此,离开知识的传递、继承和创造,教学文化就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教学文化的形成过程正是教学主体在交往建构中继承人类积淀起来的文化知识,对历史和现实的文明成果加以承传、改造和重新解释赋义的过程。教学文化的知识继承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人类知识经验的照搬照抄、机械记忆或刻板模仿,它是在师生集体生活方式中的能动反映和积极建构,应该对知识经验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应该符合教育性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主体需要自主、合作、探究,在知识的继承中学会反思和批判。
其次,教学文化具有规范稳定性特征。教学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性、持续性的教学规范,自发地或自觉地规定着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很可能生成竞争型的教学文化,教师为了获取领导、家长、社区等的社会认同,为了巩固自己的教学地位,维护个人的荣誉和利益,追求高分和升学率,采取超负荷训练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以极端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控制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实施垄断,很少与其他教师分享成果。学生之间也是互相攀比学业成绩,单兵作战,缺乏相互合作与共同提高的意识。而素质教育提倡的合作型的教学文化主张师师合作、师生对话、生生交往,组成教与学的共同体,彼此分享教学智慧和成果,合作探究教学难题,共享成功的欢乐和喜悦。这种合作型教学文化规范着师生在价值理性的引导下共同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追求教学主体的精神与实践的解放,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可见,教学文化能够持续地规范着师生的教学行为,而且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文化也不例外,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教学改革往往步履维艰、迟滞不前,根源在于教学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它的稳定性决定了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次,教学文化具有实践指导性特征。教学文化是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它既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文化类型有不同的教学实践与之符应,教学文化指导着师生的教学行为并决定着师生生活方式以何种形态呈现。教学文化包容了丰富的内容和意义,它能否被学生选择、加工和内化,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程度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学文化不可能脱离教学实践而存在,教学实践也无法逃避教学文化的指导,一旦某种教学文化丧失了实践的指导性,它就变成了抽象空洞的理论,它就成了脱离教学生活的孤零零的僵死的东西,它将对教学实践和人的发展毫无意义,更谈不上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和日常生活的意义,也无法促进教学主体的社会化。教学文化的实践指导性是通过教学交往体现的,教学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它主要是以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现实的相互作用。教学交往是伴随着教学认识活动而展开的自觉的、高水平的交往”。[8]正是教学交往机制使教学文化得以统摄教师的教学理念,规约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师生的生活实践。
另外,教学文化具有情境渗透性特征。教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情境,营造特殊的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而且教学文化具有弥散性,它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决定着师生的生活方式。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典雅、活泼圆润的教学文化能够给师生带来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师生交往互动的生活世界,从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气质、情感、情操、性格、意志、信念,能陶冶师生的美好心灵,使师生产生畅悦的美感。”[9]反之,封闭、枯燥、机械的教学文化情境不仅会破坏教学的意境美,而且会使师生产生消极不良的心理,导致师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路阻塞,一旦这种教学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会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学情境简单乏味和教学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师生在良性教学文化的情境中陶冶了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浓郁的学习情趣,开发了创造的潜能,净化了灵动的心灵,提升了道德品质,师生才能获得教与学的快乐与幸福,才能获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感共鸣,才能使自己的情绪、思维、智慧、想象、志趣获得高峰体验,达到教学过程中主客体融合、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才能形成师生心性平和愉快、智慧充盈、精神振奋、视野通达的教学文化场,最终使教学文化成为“精神的不死鸟”,翱翔于教学生活的蓝天。
最后,教学文化具有发展创生性特征。教学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不断地与外部交换信息、能量和资源,系统内部也需要不断地调整、改革与创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教学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与和谐。由此可见,教学文化既是一个内外部相互作用的、活动的、发展的系统,又是一个内部“自我组织、自我适应的有生命的系统。”[10]教学文化系统不是绝对稳定的结构,它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文化的沿革、教学实践的深化不断地发展创造,不断地抛弃那些与教学现实不相适宜的成分,也不断地吸收与借鉴先进的理论与经验,它会在教学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的精神统领下消弭自身与教学实践的差距,更现实地贴近师生的教学生活,更真切地为教学打造一个充满教学机智、教学美感、教学伦理和教学艺术的文化境界。教学文化系统内部的平衡也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和教学主体的自身知识与意义的建构不断地被打破,它持续地在原有教学文化的基础上吐故纳新,生成新型的教学文化。反之,如果教学文化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发展缓慢,就无法创新,也不可能解决原有的教学文化不能适应教学活动变革的矛盾。可见,教学文化始终是动态地、历史地发展着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静止的、永恒的教学文化,发展创生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总之,当代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以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等为核心的教学生活方式,是教学主体与教学生活的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师生集体文化建构过程与建构结果的统一,也是一种基于教学环境和教学文本,通过师生教学交往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和关系文化。它具有知识继承性、规范稳定性、实践指导性、情境渗透性和发展创生性的特点。明晰这些本质与特征,有利于当代教学文化健康而持续地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学品质更加卓越和高效,也有利于师生反省与改善教学生活,促进教学文化在课堂实践中走向自觉与超越。
参考文献:
[1] 司晓宏,吴东方.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58.
[2][3] 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0.
[4] 刘利平.教学文化的意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8.
[5]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
[6] 樊彩萍,谢延龙.教学文化:内涵、价值与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43.
[7] 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4.
[8] 王策三,裴娣娜,丛立新.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6.
[9] 汪刘生.教学美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95.
[10]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9.
New View on Nature and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Culture
               Gong Meng-wei12
(1.School of Chinese and the Media,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01;
2.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200971)
Abstract: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nature is constructive with pluralism and unification of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Accordingly, contemporary teaching culture, on essence, is a teaching life style centered on teaching thought, teaching value, teaching belief and teaching activity; a culture melting process on teaching subject and teaching life; the unification of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nstructing teacher-and-student culture and a combination of spirit culture, activity culture and relation culture resulted from teacher-and-student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heriting knowledge, regulating rules, guiding practice,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new ideas.
Key Words: contemporary teaching culture; connotation; nature; feature
E-mail: gongmengwei@vip.sina.com       电话:15655454837      1314921726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00 , Processed in 0.0863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