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老家与叶氏宗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2 21:0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老家与叶氏宗族

叶匡政
——叶氏宗族家谱序

  从我记事起,每逢过年,父亲都回安庆太湖老家。他常带孩子们一同回去,在山林田野间赶路时,父亲会给我们说起宗族和周围村落的故事。我对叶氏宗族的最初了解,就这样和家乡独特的风物景观一起,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虽小,却能感到腊月的村庄是热气腾腾的,家家都在准备过年的吃食。有切冬米糖、炒红芋角的,有做豆粑、拉挂面的,有磨豆腐、蒸米粑的,有杀年猪的,样样食物的制作,在我看来都如此新奇。乡间的“还年”风俗更是隆重,在家中堂屋要摆上祀天祭祖的三牲福礼,给天地祖先行跪拜礼。除夕之夜,全村还要在族长率领下,到公共祠堂中一同燃放鞭炮,当年有喜事的人家会“放万鞭”。应当说,幼年的我正是从这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感受到宗族的神圣和力量。
  在这淹没一切的轰鸣声中,人们的眼中闪着烟火的亮光,内心却是安宁祥和的,通过这宗族的集体仪式,每个人都体会到“年”的意义,那就是感恩自然、敬畏时间、缅怀先祖、礼赞生命。
  至今仍能记得,父亲对我讲的一些叶氏典故。过去徐桥周边的叶氏人家,悬挂的灯笼常印有“南阳郡,双榴堂”六字。“南阳郡”说的是叶氏起源的郡望,为战国秦昭王所置郡名,“双榴堂”则是我们这里叶氏的堂号。当年村中祠堂,有“石榴应兆,累叶传芳”的楹联,父亲也对我说过背后的故事。
  上联说的是北宋学者叶祖洽,为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在他考进士那年,郡中学府的石榴树时令未到,便结了二颗石榴,人人都说是好兆头。果然发榜叶祖洽是头名,同郡的另一学子名列第二,应了石榴先结二果的吉兆。太湖叶氏人家喜贴的对联“奕叶家声远,双榴世泽长”及“双榴堂”的堂号,应该也是源于此典。
  下联与北宋诗人叶涛有关,他字致远,是王安石弟弟的女婿,官至三品,也是变法的积极响应者。叶涛曾随王安石学习文词,王荆公给他的赠诗中有“冠盖传累叶”之句,下联即来自此典。父亲还与我说过,因当地叶氏出过一位信武将军,叶家祠堂早年是可悬挂飞虎旗的。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对我说的“叶公好龙”故事,与别人讲的完全不同。父亲告诉我,“叶公好龙”的叶公就是叶姓始祖,本名沈诸梁,字子高,是楚庄王的玄孙。所以早年叶氏宗祠或人家的门楣,常有“楚君遗风”题辞,民间也有“沈叶同宗”之说。沈诸梁被封叶邑,当年一邑之长称为公,故称“叶公”,后代遂以邑为姓,这就是叶姓的起源。
  叶公平定过楚国当年的“白公之乱”,手握军政大权,可他却在平乱之后让位他人,自己回到叶邑。他在叶主政时大兴富民之举,注重发展农业和水利。有史家考证,叶公曾领民众修筑了如今能发现的最早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要早两百多年。叶公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因叶公政事上的名声,孔子专门从蔡到叶,与叶公探讨施政方略。
  《论语》中三次出现叶公,除孔子的弟子外,这并不多见,可见他当年的知名度。《论语》中有著名的“叶公问政”章节,孔子对为政之道的回答是“近者说(悦),远者来”;另一次探讨在《论语》中也很重要,引出了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观点,成为历代争论法律与亲情的经典案例。
  父亲说到“叶公好龙”,认为因孔子在叶邑未能实现目标,并因两人观点分歧,引发了孔子后代门人的不满,后代儒士便杜撰了“叶公好龙”的寓言,把叶公描绘成一个只喜空谈、不切实际的假名士。此寓言被刘向收录《新序》书后流布甚广,以讹传讹,反而遮蔽了叶公的其他史实。虽然手法隐晦,却可看出在独尊儒术后的汉代,儒家学者对持不同意见者的贬损。
  父亲看过资料,认为叶公所好之龙确非真龙,而是水利工程的水系图,挂在墙上很像群龙飞舞。然而此龙非彼龙,世间若有真龙拜访,叶公即便畏惧,也是天经地义的。“叶公好龙”故事流传之初,可能是为了颂扬叶公的治水之功,哪知被篡改了一个细节后,竟成为反面教材。我读过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到叶县后,写的《叶公祠》一诗:“萧条醴水墓烟封,古殿青苔上废钟。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王渔洋在诗中,让已在地下的叶子高一笑了之,就有代叶公鸣冤之意。
  记得少年时代写诗时,父亲还向我推荐过两位叶姓诗人,一位是宋代的叶梦得,很早就读了他的《石林燕语》和《石林诗话》。另一位是清初的叶燮,为叶梦得后代,他的诗论《原诗》是中国古代诗话的集大成者。叶燮的诗论清代一直未受重视,白话文化时代后他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学者金克木认为《原诗》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都“前无古人”,是中国古代极重要的一部文论。
  我年轻时的诗歌观点,受过这位本家前辈的很大影响。我能走向写作之途,这些宗族的历史故事,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童年时,父亲就常常对我讲一些叶氏祖先的故事,仿佛这些遥远的先人仍生活在我身边。有这些宗族祖先的精神引导和长辈的言传身教,个人无疑更容易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
  应当说,中国自古以来,家庭长辈就肩负了向后代传递宗族历史和价值的使命。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国家不同,在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的源头来自神,所以个人与家庭多为一种契约观,神在他们生活中体现了最高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家族和祖先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儒家认为,人的生命虽受之父母,但本质上却源自家族中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家族的延续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这种对血缘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
  《论语》说的“慎终追远”、《礼记》说的“报本返始”,强调的都是对宗族中远逝的祖先要怀有追思之心。人们只有在追怀先祖的历史和事迹时,才能返回本原,不忘自己从何而来,对生命怀有感恩之心。
  《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就指家族的凝聚与延续。在儒家思想中,家族不仅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也体现为一种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因为只有在家族观中,个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脉的一环,一个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因家族还在延续,意味着他的生命仍存在世间。同时,家族观还有助于提升与引领一个人的精神与道德。个人如果只顾及自己,很容易产生“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念头。但有了家族延续观,自然会顾及后代的利益及后人的眼光,对历史和世人的评价多了一些敬畏。儒家认为,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了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生命人世,甚至能超越天地万物,最终使人获得一种来自上天的终极关怀。人们通过感受这种经血脉相传的关怀,体会到个人生命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因此净化灵魂和慰藉心灵。
  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他说“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礼记》说:“立爱自亲始”,到孟子时,这种由近及远的家国天下观,已表述得非常明晰了,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以己推人的社会认知原则,正是基于儒家对个人和家族的认知。儒家的个人观,不是只推崇自我权,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儒家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家族的传统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呈现的就是这种理解世界方式,家族在这里体现为一种扩大的个人权利,而国家被想象成是一个扩大的家族。个人的修身从对家族的关怀开始,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最终实现与家族、国家的共通,完成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所以,家族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是一个如宗教般安身立命的神圣处所。
  家族观在中国虽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西周的宗族制、魏晋之后的世家大族、以及宋明之后的家族组织,但它的核心精神并没有太大变化,血缘始终是它的纽带,父子是它的中心,孝道和追远是它的原则。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中对家族的论述非常精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需要特别指出,宋儒给国人的家族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主要通过强调“尊尊亲亲”,改变了先秦孔孟儒家对家族核心精神的认知。孔孟对“亲尊”的判断顺序,是先“亲亲”再“尊尊”,也就是说孔孟儒家更重视的还是家族“亲亲以睦族”的功能。宋儒对“尊尊”的强化,使家族增加上了更多的威权和压抑的色彩,也使很多人有了对家族主义的反感,这肯定不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家族观。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个没有宗教基础的国家,一个个松散的个体,如果没有家族通过血缘、长幼、亲情、互助等观点加以联系和规范,民众要独自寻找到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寄托,明显是有难度的。人们常感到今天的社会礼崩乐坏、感情淡漠、腐败横行,一些人做起恶来无所顾忌,这与我们丧失了家族观是有一定关联的。日、韩等国,家族观念保持得很好,但从它们的社会现实看,并没有影响到它们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家族对个人生命和社会秩序的积极影响和价值,是需要现代人重新研究与认知的。
  近代以来的家族,祠堂、家谱和族田是凝聚家族的三大要件。族田是过去乡村家族的物质基础,在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祠堂则是族人举行祭祀之礼和行使族规族法的公共场所。祭祀是传统国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因祭祀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信仰,也包含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沉思和认定,更寄托了对家族延续的精神信念。因为祖先充满远见的抉择和勤劳,家族血脉才能得以延续并发达,所以祭祀本身就包含了对祖先美德的怀念和学习,能崇德绌恶。《礼记》说“祭者教之本也”,可见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教化,是维护家族凝聚和延续的一种精神信仰。
  家谱则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一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姓氏的源流和世系,记录了一个家族的郡望、繁衍、分派和迁徙,也记录了一个家族历代英贤的嘉言懿行、族规族训和精神风范。可以说,家谱构成了一个家族存在的理由,它不仅是家族维系的根本,更是个人寻根问祖、追溯自己生命源头的依据,如过去人常说的“谱谍身之本也”。
  虽然家谱最初的功能是袭爵、出仕、联姻,但明清之后,家谱开始转向了“尊祖敬宗睦族”的精神性功能。家谱更多地是为了让族人通晓家族的荣辱、兴衰、治乱之理,期望传达给族人的也是“笃宗族昭雍睦、敦孝弟重人纶、训子弟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的社会伦理道德观,成为一个家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我听说家乡太湖,在会长编修主委叶宜胜先生、监视长主编叶家来先生等诸族贤的倡导下,开始编修叶氏宗族家谱,将过去散于太湖各地的十二支系汇于一谱,非常欣喜。这说明叶氏家族虽历经数千年源流演变,仍保持着慎终追远、寻根思源的良好族风。从编修完工的家谱稿本,不仅能感受到湖邑叶姓家族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名贤辈出,更能看到各支系族谱虽历经沧桑但纂修明确,报本崇先、敬重谱系的雅风长存。经过本次编委会的努力,更是使世居太湖的叶氏宗族家谱编修得昭穆有序,世系分明,枝繁派衍,脉络清晰。家谱虽在不同的时代功能不尽相同,但尊祖敬宗、凝聚血亲、敦伦睦族、弘扬家史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这份家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实为上慰祖宗下惠子孙的功德之举。
  承蒙编委会的厚爱与信任,让我撰写一文作为家谱的序言之一。谨拟此文,主旨是辨析家族和家谱对现代人的精神与价值,让更多族人了解自己根之所系。现在让我们打开叶氏宗谱,一同来体味祖先开拓和家族成长的历程,领略叶氏宗族的精神和文化,感悟每个人所肩负的使命,也让我们衷心地为后代祝福,愿叶氏家族世代昌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01 , Processed in 0.0618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