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博识[黑土]:板书——渐行渐远的行为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0 21:5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板书——渐行渐远的行为艺术
推荐最近《语文建设》上一直在开展关于“真语文”的大讨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关注点就落到“黑板”上了(当然,有的学校已经换成“白板”了)。其实,黑板也好,白板也罢,它们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所承载的任务应该是明确的。但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板书大有“退化”、“消失”之趋势,黑板似乎成了摆设,板书也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这从不少教师备课本上“板书”一栏是“空的”就可见一斑;甚至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居然一个字也没有留下!难道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就那么可有可无?板书这一“行为艺术”真的要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

教学是一门艺术,从特定的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板书的艺术。当我们面对语文课堂上那些提纲挈领、设计新颖、赏心悦目的板书设计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教师的匠心独运,不得不惊叹板书的确就是一门“行为艺术”。

浓缩的都是精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备板书”是语文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最近听了我校特级教师崔国明老师的一节《前方》,老实讲,崔老师的板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以崔老师的课例《前方》为例,来谈谈自己对板书这一“行为艺术”的一点感悟,期待方家指正。

一、板书因何“渐行渐远”?

1.多媒体的冲击——课件代替板书

现在不少年轻教师上课,一节课结束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问之,则曰:我有课件!这种现象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且有泛滥之势。鼠标一动,课件一放,课堂教学自然可以机械地按照教师的预想进行下去,免去了教师的很多“烦恼”;甚至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教师照着课件念、学生看着课件抄,语文老师做的的确很“轻松”!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多媒体以其全方位的感官效果,灵活的使用手段,大容量的信息交流等独特的优势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课件自有它的功效,但如果因此而忽略板书,以为课件完全可以替代板书,那就大错特错了,语文教学也很有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

实事求是地讲,语文教师备课当中的“板书设计”的确让人费神,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思路的确定等等匠心也许正体现于“费神”之中。在这一点上,老教师可能比年轻教师做得更好。也许他们的教学思想更传统一些,教学基本功也更扎实一些,也许他们接受新事物可能不如年轻教师那么快,所以他们更愿意“中规中矩”地教,但课堂教学的奥秘或许就在这“中规中矩”中!

崔老师的《前方》上得着实精彩。精彩到无需使用课本,一节课条理清晰,“不蔓不枝”,下课铃声响起黑板上如一个丹青妙手一样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震撼人心的板书!

点面结合说画面

由影到文说联想

虚实结合说前方

                                 精神家园


                        

                  离家                                回家



现实的家           前方               现实的家

   
  
   








                      回家                       离家

                                  精神家园

崔老师的这节课是典型的“传统”的上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现代化教学手段踪影全无;这样的板书也是教师随着教学的展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呈现出来的,而这对学生清晰地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也许使用课件展示板书上的这些内容只要一秒钟,但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在教师的板书中体验着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着语文的强大魅力,这岂是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完成的?

也许,你鼠标的轻轻“一点”扼杀的正是学生的思维。

2.功利性的驱使——动嘴代替动笔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嘴”能力很强,口若悬河,但“动笔”能力却有待提高。归结下来,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美其名曰可以节省时间,把节省的时间多用来讲几道题目;其二,懒惰的表现,只想靠嘴说,不愿意动笔写。

在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而且会经常性的提笔忘字,如果偶尔的一次两次,想必学生们都会原谅,如果是七次八次,便是教师自己也会觉得“难为情”!如果一直不想写字,那么老师的自信心就会慢慢没有了,一旦自信心消失,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我们需要“动嘴”,但我们更需要“动笔”。

崔国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动笔”,什么叫做“动嘴”与“动笔”的完美结合。崔老师这节课没有用课件,靠着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构成这节课的所有要素。有些老师认为“多讲点”“少写点”学生会“多学点”。实不知,这些老师所谓的“功利”却是极大的“不功利”。相反,崔老师这节课,看似“不功利”,对学生来讲,却是最大的“功利”。

这个板书,从设计到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在课前的设计上,教师需要反复的“动笔”修改、完善,仔细斟酌;在上课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艺术”的“动笔”,在合适的时间写下合适的板书,呈现给学生。教师的“动笔”“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来的“板书”“扑鼻香”?

二、为什么说“板书”是一门“行为艺术”?

1.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的感染着学生的行为。

教师的书写是学生的启蒙,教会学生写字,首先从老师的书写开始!如果教师的字写的很漂亮,那简直就是一件法宝,一大喜事!一笔一划的写在黑板上,学生看了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久而久之,“目染”会教会学生很多写字的技巧,这远比学生自己课后敷衍的练字效果要好得多!有的教师说“我字写得不好看”,即使字不好看,我们也可以教会学生一种态度,一种认真的做事的态度,这不也是“极好的”吗?

崔国明老师的板书字体工整漂亮,而且能够看得出,崔老师是有意将书写的速度放慢,用意是什么?让学生看清楚,书写就是应该这样写,此时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传”,有的学生在下面禁不住也动起笔来,照着老师的样子写。工工整整的板书布满黑板,学生还收获了一种做事得态度,做学问的态度——严谨、务实,我们教学生有时真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做事或许更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讲,教师通过“板书”这个载体,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人生真谛,这难道不是一门“行为艺术”吗?

2.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的展示着思维的功力。

教师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通过“板书”展现出来。甚至有时只需要通过板书就可以看出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了。一个好板书可以体现整节课的思路,一节课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光靠课件是不行的,板书设计好,思路自然就清楚了,一节课也就有条理了,何处详讲,何处略讲,按照板书,一目了然,应付也就自如了。当然,板书从哪来?靠的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思考。板书还是一门“凝练”的艺术,如何把洋洋洒洒的上千字的文章压缩成合理有序有深度的几十字的板书,教师没点“功力”还真不行!

崔国明老师这节《前方》就是通过板书向我们传递着自己对这篇文章独特的理解的。“人生的悲剧在于总是想到达目的地而总是无法到达。”“想实现理想,但又不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生实际上是一种循环,是一种悲剧的循环”“苦不完全是皮肉之苦,更是来自于一种精神的折磨”。(见《前方》板书)崔老师一直说,备好了板书,也就备好了一节课。板书是教师思维的一种高度凝练的概括,化繁为简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我们真需要这样的“板书”,更需要这样的“艺术”?

3.教师的板书将会“艺术”的影响着学生的写作。

一篇文章的条理线索通过板书可以很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条理的意识从何培养?板书就是重要一环。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将“板书意识”贯穿其中,学生也会慢慢形成一种条理意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正所谓“见贤思齐”。

    崔国明老师这节课在结束之时,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让学生以《身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课后我们惊喜的发现,真的有学生设计了从“现实”到“精神”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写作思路。学生或许受了教师这节课的影响,受了教师“板书”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一种思路的设计。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是多么的“艺术”!学生在一种“非强加”式的环境下完成了作文的学习,“板书”的“艺术”,善莫大焉!

   《语文建设》倡导“真语文”,掀起了一股旋风,我想“真”也应该体现在“真备课”上,而“真备课”请从“真备板书”开始。极端的说,一节课可以没有课件,但绝不能没有板书?绝不能没有教师对这节课的再思考、再创造、再呈现!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期待语文课堂“行为艺术”的板书不是“渐行渐远”,而是“青春永驻”!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22:31:35 | 只看该作者
多媒体终究是“配角”
草儿青青的日志
去年深秋参加小学数学观摩课,课堂上出现了“尴尬”的一幕:师生正在互动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突然感觉班里的氛围不对,所有的学生包括坐在后面的听课老师都伸长脖子盯着黑板的右侧看,执教老师一扭头,发现触摸式白板正在一张张自动播放着幻灯片。怎么回事?走进屏幕一看,上面竟然趴着几只“好学”的苍蝇。老师迅速赶走苍蝇,调整了幻灯片播放顺序,继续上课。
“闹剧”并没有结束,由于室外的温度低,白板自发热吸引了外面的苍蝇,不到几分钟,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从幻灯片的“自播放”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幻灯片上预设的环节进行的,课件一旦出现了问题,课堂就无法按预定进行下去。因此,整节课老师一直提心吊胆害怕苍蝇来“偷袭”,自然不在状态,课堂十分尴尬。这个偶发事件让我联想到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的整合问题。
随着“农远工程” 的实施以及“数字校园”的普及,学校里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于是,很多老师只要是参加比赛,都把大量的心思花在如何设计课件上,好像课件不精美就不算是一节好课。殊不知,多媒体是双刃剑,用好了,直观、形象、生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一旦盲目求时尚追潮流而使用多媒体,教师的教学就有可能为多媒体所“奴役”。
比如课前做的精致的PPT只代表了教师的预设,而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有预设,而教学往往不会规规矩矩地沿着预设走,教学活动一旦需要兼顾多媒体的流程或路径,则必然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其相匹配,原本用以服务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则变成了枷锁,学习过程中开放性、主动性、生成性,自然就受到抑制。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该用在恰当处,遵循“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原则。
首先,多媒体只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想达到什么目的。比如《圆的面积》一课,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可以达到“转化”的目标,则完全没有必要让课件代替。
其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过多的动画和声音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和教学无关的内容上。另外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课件演示,学生成了单纯的“看客”,没有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难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本着实用、易操作的方式。对于一些触摸屏的高端技术,一定要考虑周全,可以在每张幻灯片上设置一个按钮,防止出现本文开头遇到的“尴尬”状况。
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终究是课堂的“配角”。 任何外在的物质手段都无法替代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因为生成性的课堂是灵动的,而媒体是程序化的、单向的。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提供花样繁多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看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展开挑战性、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因此,教师备课时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不能围着屏幕转,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06:54:1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板书永远不可取代作者:武宏伟
最近,市里搞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从江苏、重庆请来两位语文特级教师上了两节公开课,听后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其一是两位教师都没有板书,多媒体也没用多少,主要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动”。其二是两位教师的普通话都不标准,尤其是江苏的那位老教师,一口的“苏州评弹”腔,让人听来似懂非懂。
当前,人们把“板书、行为和普通话”称作是教师的三大基本功。按此说,上述两位教师都缺了两大教学基本功,可乎?且不说普通话这个老问题,单说一下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以后,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了更方便、简单的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的这个比较普遍的新问题,就足以令人深思。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语文教学也由“三尺讲台,一根粉笔”的传统设备模式,逐渐为“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的新型的设备模式所取代。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如果没有用上多媒体课件,似乎就不是一堂好课。以前,只用一支粉笔,不少地理老师随手就能画出一幅比较详细的中国地图;不少数学老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比较标准的圆……而现在的有些教师的板书,要不就是从左到右写满一黑板,要不就是杂乱无章地写在黑板各处,有的老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写板书的习惯,一节课下来,仅随手在黑板上留下几个字,或者干脆就一个字也不写……
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多数教师的讲课节奏明显加快,传递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长。虽然课堂内容丰富了,但上课时学生往往目不暇接。一堂课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一环的“品味、感悟”却被几幅多彩画面或影像等所取代,使应该记住的知识没记住,不应该记住的知识反倒记住了。
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以情动人的过程。语文教学因丰富的人文内涵,为教师走近学生的心灵架起了宽阔的桥梁。但是如果教学过程变成“看屏幕、记笔记,听老师读屏幕内容”,那情感交流就无从谈起了。如果教师一味地受课件支配而牺牲了原本个性十足的讲授,放弃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机会,最终必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然而课件一旦成型,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逐一放映,往往会减少教师兴致所至的连珠妙语的手舞足蹈……使整个课堂程序化有余,灵活性不足,这样就很难调动具有奇思妙想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教学一度走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和思考多媒体的局限。如何取长补短,使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有机组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营造一个既丰富多彩又切实有效的教学氛围,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板书和多媒体在教学中各有优势。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它能够仿真、还原、模拟,能够进入人无法进入的世界,教师依靠粉笔与嘴巴解释不清的,课件能够清楚地表现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多媒体课件画面显示的内容常常是幕幕相连的,它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变难为易……
多媒体课件虽然也是一种板书形式,但它是无法替代课堂黑板上的板书的。首先,黑板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也可以方便地增删内容。多媒体课件是课前设计好的,是死的,而板书是活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此时如果巧妙地利用板书,就会锦上添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好的板书恰似一份“微型教案”,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新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他还能在学生开小差回来,思维重新进入听课时,一看黑板就知道老师现在讲到什么地方了。
第三、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字形本身的意义要通过书写来表达,书写赋予汉字以灵性,以传神,这是多媒体课件所不能表达的。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教师也一定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学生就会佩服你,模仿你,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低年级学生最好的识字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观察老师的板书,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另外,板书还可以制造教学的停顿,起到提示、警示的作用。
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一定堂堂都用,什么时候该用是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课堂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异的。虽然有些时候,多媒体课件比黑板上的板书要更美一些,更引人注目一些,可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板书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的特殊作用是其它任何一种教学手段不可取代的。
事物都是辩证的,板书和多媒体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动画等于一体,能引导学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学科内容……板书方便、经济,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它们对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如能实现优势互补,使课堂教学手段最优化,语文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且扎实有效。
  本文刊发于《上海教育》2008年第7期 04A总第725期,发博文时有改动。作者:武宏伟


4#
发表于 2015-2-6 23:16:07 | 只看该作者
请给板书留一个位置
文=崔国明
【摘  要】  传统并非一无是处。在语文课堂教学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板书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但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板书,既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流动的课堂。但如今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板书已渐行渐远,其位置已为多媒体所占据。为此,我们呼唤板书回归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也理应给板书留一个位置。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板书   流动的课堂
板书是文本的缩影,板书是流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了板书,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缺憾。但如今,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板书却已然渐行渐远了。
在语文课堂教学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板书是一种颇具传统色彩的教学方法,我们曾经都非常看重之。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驻课堂,板书的位置已被极具视听冲击力的精美画面和声光电取代,渐渐“退居二线”去了。
就以我之所能见,不要说常态的语文课,即便是有些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我们现在也已经很难再见到那种构思精巧、构图精美的板书了。
也许,拎着电脑、揣着U盘进教室的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也许,课堂上自始至终轻点鼠标、轻敲键盘,学生边看边记的教学方式,我们更是屡见不鲜;甚而至于,整整45分钟的一节语文课,有的教师居然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更不用说完整的板书了。难道多媒体教学时代,语文课就真的不再需要板书了?
偌大的黑板,居然没有了板书的位置。我觉得,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悲哀,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也许有人会说,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还在固守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了,而且板书的功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可以替代。而我想说的却是,也许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能够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文字乃至版式,但可能还无法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教学思路和思维过程。
众所周知,板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骨架、教学结果的呈现,更是一个教学过程、思维过程的流动展示,所谓“静中含动”是也。在课堂上,伴随着教学的步步展开、步步深入,教师的分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渐变过程,也会随着板书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一个设计巧妙,形象、直观的板书,往往对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开设过一个栏目,专门用于刊登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为什么时至今日还要开设这样一个专门的栏目?这其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很值得我们揣摩。我想,最大的可能是杂志的编辑老师看到并反思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并以此来作为一种导向,倡导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回归。
板书的确是一门艺术。那种简洁大气而又设计新颖、层次分明但又别具匠心的板书,无疑会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如下面这个刘禹锡《陋室铭》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简洁流畅,从这个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安排,也可以看到流畅的教学过程展开,甚至还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流动的课堂。
板书重在设计,考量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更有解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的“智慧含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取舍,板书也会因之而各异。正是有了教师的匠心独运,板书也才会那样精彩纷呈。
从事语文教学25年,我一直持这样一个可能在有些人看来比较荒谬的观点,那就是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分析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功力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板书设计,因为我觉得如果文本解读没有到位,教学思路没有清晰,教学手段没有明确,板书设计是不可能“成型”的。让我们来看一个板书:
这是去年下半年本人应某校之约前去授课而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的一个板书,教学内容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一课时,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说实话,尽管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祝福”过非止一次,但作为教学的第一课时,而且是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涉及的面很广,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清晰教学思路,还是颇费思量的。权衡之后,我决定从两个角度切入,展开教学——“从祥林嫂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悲惨遭遇看‘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从祥林嫂的几次抗争看摇摆于‘做稳了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之间的祥林嫂”。于是,也就有了上面的这个板书。
其实,我也曾考虑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毕竟教学的容量很大,但或许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偏好,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武器”,而拾起了“土法上马”的传统。事实证明,于我而言,于效果而言,“传统”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因为教学的过程流动了起来,学生的思维流动了起来。
有些传统或许无可替代。所以,不要说板书的功能已经退化,因为即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常态的今天,板书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拿目前正趋流行的颠覆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板书依然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其创始人之一的萨尔曼·汗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这只手在不断地书写着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只剩下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了。
这就很值得我们来思考了。教师边讲解边板书,随着讲解的展开,板书也随之打开并不断丰富起来,而讲解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板书“成型”的时候。这不正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吗?看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今天正流行于西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
所以,传统并非一无是处。板书应回归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留一个属于“板书”的位置。而且,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在我的课堂上一直就这么“板书”下去。
当板书实实在在地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语文教师的有些功能也正在渐渐退化。
载《语文建设》2015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2:56 , Processed in 0.0861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