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界精英陨落的一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8 03:0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界精英陨落的一年
——甲午岁尾悼庞朴
刘梦溪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一年闰九月。新年过去了,漫长的甲午年还未走完。谁曾想,不久前我们刚送走汤一介先生,庞朴先生又不告而别了。他们走得都未免太速,太过匆促,不知还有多少学术伟业待他们竭尽心力,乐而从事。其实他们正处在学术的最后旺盛期。如果说八十年代有过文化热,九十年代有过学术热,那么先后离我们而去的这两个人,可以称为那两个时代的“双子星座”。他们同为中国文化书院发轫期的开山导师,当时各种研讨会、演讲会,都能看到他们精力充沛的身影。汤先生是一院之长,庞公是学术委员会主席。汤先生温良儒雅,庞公果决骏快。汤和之以群,庞济之以思。汤先生掌会,百家言道,断而弗忍。庞公主会,时间为狱判法典,不管是何来路,一律执法如山。汤、庞刚柔相济,国内外向学明道之君子,无不以之为马首是瞻。
   九十年代初,一次在杭州开文化问题研讨会,王元化、汤一介、朱维铮、李亦园、沈善洪、陈方正等学界重镇齐聚西子湖畔。当时不像后来,入住宾馆,可以人各一室。那次我和庞公共息一屋,入睡之前,难免闭目私语一小会儿。我说他有决断力,是能控制局面的人物。他说惟其如此,才需要离开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位置。由此可知庞公其人的度事之明。要讲为人处世的聪明有智,吾未见学界有谁能出其右者。当然他是以学术为职业的学者,他的聪明使他在学术上有诸多令人兴奋的发现和发明。1988年《中国文化》筹办创刊,请他为第一期撰稿。他说倒是有一篇,不过得再做修改增补。这就是发表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的《火历钩沉:一个遗失的古历之发现》。这篇古历考证足可见出庞公为学的深度。金克木先生专门为此文写了推荐评骘文字,刊于同一期。他的有名的“数成于三”的简稿,最先也由《中国文化》披载,见于1991年第四期。还有《方以智<东西均·三徵>解疏》、《儒道周行》、《新材料摇撼着旧观念——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重要文章,都为《中国文化》光耀了篇幅。有庞公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文史新篇”专栏可以不愁空缺。他有一篇不太长的文章曰《说无》,写于八十年代,是我最喜欢而禁不住不断称美的当代学者的文字。他自己对此文也不无窃喜。一次语及于此,他说其实还想写一篇《谈玄》。我说那就预留篇幅待玄言了。后“玄”文竣稿,刊于《中国文化》五周年纪念号。但比之《说无》,不免尚存一间之隔。庞朴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创刊学术顾问,名不虚挂,做到了尽职尽责尽义尽情。
   我与庞公相识于七十年代中期,当时他刚从山东大学调来北京,和丁伟志先生一起在和平宾馆筹办《历史研究》的复刊,距今已过去四十个年头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化书院成立,增加了见面机会。后来多有往还,是由于我创办《中国文化》杂志并建立中国文化研究所。试想传统研究这一块,如果没有庞朴的参与支持,绝非仅仅是遗珠之憾,而是丢失好大一块精神园地。鄙所组织的研讨和演讲,只要题旨切合,庞公也每每到场相与论学。1997年春节过后,我接受李泽厚先生提议,约请部分在京师友恳谈拙著《中国现代学术要略》,李慎之、戴逸、汤一介、李泽厚、庞朴、余敦康等学界名宿,以及几位青年学人,悉皆与席。庞公说,此文最大的问题,是对前辈学者只有“仰视”,没有“俯视”,站在前辈的肩上著论才是合适的态度。余敦康先生不认同庞公说法,提出已往的教育,恰好是只有“俯视”,未能“仰视”。李慎之先生为缓解气氛,说他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窥视”。庞公之论,反映他为学立说的怀抱之伟。他的学术根底在史学和哲学,或曰历史哲学,兴趣为中国思想史,所擅长则是辩证逻辑。这有他的《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和《儒家辩证法研究》两书可证。而下力气研究方以智的《东西均》,也为的是抉发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故刊发在《中国文化》上疏解“三徵”的那一篇,正标题为《黑格尔的先行者》。以至于引起佛学大师赵朴初的异议,认为方以智、黑格尔都是后来者,真正的辩证法鼻祖应该是佛祖释迦牟尼。
   庞公的思考力和思辩力是惊人的,如果放开胸襟,逞臆而谈,他的论辩对手的胜算微乎其微。但他会不自觉地顾及视听言动的结果,经常为对方也是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他用心,但不使气。此点与朱维铮先生异趣。作为人文学者,他的头脑有如数理般的精确。所以成为学界的电脑高手,也就不足为奇了。九十年代初,京城学界刮起“换笔”风,庞公是带领风气的先行者。当时此一科门人口相传的信息是,年轻学者以阎步克最擅此道,年长学者则首推庞公。我因一向缺少接触奇巧科技的经验,虽跃跃欲试,却担心难以有成。于是当面请教庞公,他说只要会骑自行车,电脑操作就无问题。叩问玄规妙理,他说很简单,学不会你不肯放手,学骑单车也是如此。我卷入此道之后,遇到问题也曾有几次电话向庞公问难,往往三言两语,就让那劳什子驯顺复归。他和李泽厚都住在皂君庙社科院宿舍,同一个单元,前去探望,可以举一得二。一次看李泽厚,他开玩笑说,是顺路枉顾吧。有意思的是,李的著述有唯物史观潜迹其中,庞则始终摆脱不掉化入骨髓的辩证法。平时交往,我与李迹疏情密,与庞迹密情疏。个中原委,很大程度是庞公的“辩证法气”,把我和他隔开了。李泽厚的文章,情性跃然纸表;庞公的文字,见得性体,却敛迹性情。性与情适度的是汤一介先生。就个人性分的取向而言,我似更偏于汤、李。但按照乾嘉学者的义法,学者为学须汰除情感,庞公的老吏断狱般的文字功底,也许正合于学问的客观性法则。
   庞公的身体一直是好的。他有晚饭后行散的习惯,晚八点至九点打电话,常找不到他。不知何时开始,京城不仅见不到庞公的身影,打电话也无人接听了。此前的一次见面,是在旧鼓楼大街的竹园宾馆,国际儒联所在地,他约我和另外几位学者谈儒家礼仪问题,向我推荐彭林的一本礼学著作。再一次是2009年,他看到《中华读书报》上我的《2008我读的书》一文,其中谈到读《易》、读《张载集》和《二程集》的情形,特地打来电话表示赞许之意。此事颇令我感动。问他有无新作给《中国文化》,他说写不动了。后来得知他去了山东大学。电话问何为乎而东归,他说老了,北京无人照看。大约三年前,一次竟梦见庞公在我家里,音容举止清晰可睹,而且似有几句交谈。第二天打电话告之以详,他说正住在医院,已卧病多日。声音充满暖意与欣慰,显然高兴我梦中的牵挂和突然的问候。从此我心存一念,何时得便该去济南看看庞朴先生了。
   这期间恰好认识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王学典先生,他是我所见及的难得一遇的学界君子。重友情,讲道义,敢担当。史学出身而有哲学头脑。思理明晰,有似庞朴;尊贤好义,鲜有其匹。遐迩闻名的《文史哲》杂志即由他来主编。他说他和他的同事把庞公照顾得很好。2013年5月,学典先生邀为儒学院演讲,讲题为《国学在今天的意义》。其实我此行的主旨是想看望庞朴先生。5月21日中午抵达济南,下午即由学典教授和文学院冯建国教授陪同,前往庞公寓所。他事先知道我来,开门入室,见他已从沙发上站起来含笑迎候。多年不见,谈起往昔交往掌故,他会心莞尔,不断点头默许。问到汤一介、李泽厚的近况,我一一相告。他八十有五了,头脑依然清晰,惟近来有轻微幻想症,艰于言谈,行走不甚方便。临别他坚持送至门口,以小碎步急促倾斜而前,我感到了丝丝酸楚。此次泉城之行,成为我和庞公的最后一面。
  上星期六,元月十日,接到王学典先生发来的信息:“庞公因感冒引发肺炎,经十多天抢救无效,已于昨晚8时49分辞世。”我感到哀痛而震惊,不禁想到此一噩耗与汤一介先生的离去,靠得如此的近。宁可、来新夏、吴小如、方立天、田余庆等文史大家,也都是这一年离世。这个闰九月的甲午年,竟成为学界精英陨落的一年,不免为之长太息。
原载2015年2月4日《中华读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23 , Processed in 0.0583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