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颖:耕耘各以时,志在秋有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6 23: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颖:耕耘各以时,志在秋有获




我的案头一直摆放着《中外散文诗经典作品评赏》,煌煌百万字的篇幅,主编之一就是我的老师秦兆基先生,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委,国内知名的文艺批评家。

应该是1994年左右吧,那时的我刚完成了一轮的初中教学,就从老师那里领来了写书的任务——三篇鉴赏文章,分别是朱自清先生的《春》《匆匆》和《白水漈》。我顿时没了兴奋,我怎敢又怎么去评论大师的作品啊!后悔大学时代读书太少,更羞愧于笔端枯涩,词不达意。

一个月后,我把认真誊写的稿件交给老师,老师读了一遍,鼓励了几句,只说要多读书。差不多过了三四年,老师送来精装版的书,自己的名字也位列撰稿人之中。撰稿人多为国内高校的学者专家,也有我大学的老师,再翻看自己的三篇文章,那般的陌生,好像每篇只有几句话依稀是我写的,有些理论的剖析和史实的叙述我更是闻所未闻,而篇末赫然署着我的名字。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老师依然抑扬顿挫地鼓励着我。一路红着脸回到家,几个月后,我才有勇气把它捧出置放于案头。它时时让我感动老师的扶持,更鞭策着我认真读书,认真教书。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重读经典,包括文学史和批评史。1998年,我考上江苏省首批教育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年的学习打开了我的视野。撰写毕业论文《论建构主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得到张中原老师的鼓励,才敢于把当时还不为大家熟知的学习理论引入语文教育研究,论文在争议中获得通过。也是从那时起,体会到理论对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支撑作用,并渐渐把语文研究集中于阅读教学领域。读研归来,原工作单位苏州第十中学(也是我的母校)迎来跨越式发展,自己也担任了行政管理工作,并且还长期兼任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副组长,但我坚持一线教学不动摇,坚持一线科研不动摇,发表了一些文章,主持了几个课题,可以说在语文教坛耕耘不辍。2010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2010年10月29日至31日,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会上我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这是一篇传统经典之作,上个世纪80年代被选编进教材时做了删节。首先是掐头去尾,成人叙事(回忆)变成了儿童叙事,造成小说中的“我”身份混乱;其次是小说人物脸谱化,菲利普夫妇成为自私冷漠的代名词,而作为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和人性的光辉全被隐去。

我的教学设计是比较阅读,着重阅读被删节的部分,感受经典作品的人文光辉和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大师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

课堂教学中有令我满意的地方,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摆脱了非正即邪的简单判断,对小说的细节描写也更加关注,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比如:生:其实母亲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表现了母亲对我未嫁姐姐的安慰,她也是有母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

生:“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号船,以免再遇见他。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生:因为她本希望于勒回来后,可以分得一些钱,但是希望破灭了,所以她得重新规划。

师:嗯。那么“愁得了不得”,从这个“愁”字上你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

生:为家人的生活而精打细算。

但也有出乎我意料的地方。我原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原作”,但有学生还是喜欢课文,理由也非常充分。

师:“原作”和“课文”,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我更喜欢原作,因为课文把我的思想禁锢了,我只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看不到那种亲情。

生:我更喜欢课文。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看这个社会,它更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本质。

师: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有什么好?

生: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更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黑暗、势利、金钱至上。

这堂课让我陷入沉思。删改的作品进入教材是遮蔽,也是彰显,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导向。教师可以质疑教材呈现的文本,但不必挑剔,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面对文本不同的内容,都可以完成精彩的教学。教师引入新文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学生也不必在教师身后亦步亦趋,因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找到原著时的兴奋感渐渐退去,我再一次细读删改的文本,按照教材的呈现重新构思我的教学设计。

2012年春,我为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名师课堂”上了一堂网络直播课,试上的时候,我把陆蠡的《囚绿记》上成了阅读方法的介绍课,文本成为运用阅读方法的凭借。对此,黄厚江老师和傅嘉德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要让学生多多品读文本,在阅读中体会方法,不能为方法而方法。这次经历再一次让我警醒,对取得一些成绩的语文教师而言,课堂应是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的天地,而不是教师施展个人才艺的舞台。

教无止境,教学相长,这是我二十余年教师生涯的最大感受。教学之路在向前延伸,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与前辈老师们之间的差距,也感受到了我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我将继续不懈地思考和实践,努力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

教学语录

◎把握作品的文化底色

要关注作品的原色。课文的文化因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但优秀作品的魅力和审美价值在于它蕴含的文化原色。这一原色概括了一个时期的价值追求、一定地域的文化特点以及一类人群的文化心理。如果停留于作品言语和形象的表面,理解就会流于肤浅。

要思考作品的特色。教师往往习惯于以“类”的思维方式处理教材,把某一篇文章划归为某一类。事实上,每一部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作品更是独特的,因此如果以惯性的思维,把独特的某一个都划入某一类,不是误读至少也是淹没了个性。

◎经典作品的教学

经典作品体现着语言、情感和审美的完美结合,但许多经典作品在教材中的呈现与原作不尽相同。删改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面对被删改的经典,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可通过丰富阅读视角、多文印证阅读、循疑延伸阅读和开展二次教学的途径,挖掘作品的内涵,触摸作者的心灵,促成意义的建构,读出作品的新意。

◎沉浸的课堂

沉浸的课堂,既关注学生内隐的语文学习(体悟与品味),又关注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诵读与自由表达),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继承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遵循现代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追求有效的语文教学。

越是沉浸的课堂,对自我的观照、对文本的理解越是深刻,个性化的阅读结果就越是普遍。

◎生成的课堂

我们推崇并积极尝试生成的语文课堂,即教师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展现出的体验偏差和矛盾,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

倾听甄别,把握生成。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的一些“惊人之语”,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奇思妙想。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甄别并努力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让它们成为课堂生成的起点。

披文入情,促进生成。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独特属性。要披文入情,引领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后,会生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旁征博引,完善生成。任何一种阅读生成都应该出自于文本,但作品产生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等)都应该是阅读的关注点。

(周颖,苏州市振华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为中央电教馆、江苏省和苏州市“名师课堂”录制视频课20多节,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丰富生命体验的初中生学习成就提升研究》。)

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评周颖老师的教学特色

顾之川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的人;他一定还是个富有爱心的人,他会想方设法培育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引导他们意兴盎然地走进语文的缤纷世界,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得”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在教学上,他倡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的教育思想,既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又不压抑他们,指导学生学习门径又不是代替他们做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

周颖老师的语文教学就体现了这种“君子之教”的特色。比如,他教传统经典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而且着重阅读被教材编者删节的部分,阅读完整的小说,体会经典作品的人文光辉和语言魅力,特别是生动的细节;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周老师原以为学生都会“喜欢原作”,结果他们的回答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从原作中读出了母亲的“可敬可爱”,并不只是“自私冷漠”,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有的学生则读出了教材编者对课文删节的深意,即从“孩子的眼光”,更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利、金钱至上。不以想当然的思路解读,才能读出作品或课文背后隐含的深意。这也正体现了教无止境、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再如,他还提出“沉浸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的教育理念,前者既关注学生内隐的体悟与品味,又关注学生外显的诵读与自由表达;后者充分发挥了文本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这也印证了“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

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许多有成就的语文老师,大致循着这样一条成长轨迹:总结教学经验—把握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更新专业知识—提升教育理论。相信周颖老师会不懈思考与实践,激情满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名师。我也期待着有更多的语文名师乃至语文教育名家涌现,装点我国语文教育的春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59 , Processed in 0.0690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