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问的举重若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9 10:3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问的举重若轻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高深难懂的,但爱因斯坦本人却能把它解释得十分通俗有趣:“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的意义。这当然是好懂的。如果有人存有怀疑,想试验一下的话,有谁不愿同那个姑娘坐在一起,而把火炉留给那个怀疑者呢?”无独有偶,著名作家阿·热在《可怕的对称》一文中曾引用物理学家A.布勒的一首打油诗来解释时间的相对性:“妙龄少女叫明亮,脚步轻盈快胜光;‘爱氏’幽径匆匆闯,今朝才辞夫君去,昨夜归来会情郎。”相信读这些有趣的文字要比读理论原文轻松得多,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但这样举重若轻的功夫并不是每一位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都能做到的,它需要深厚的学养积淀、广博的知识和高雅的趣味。就像爱因斯坦,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的业余爱好就是拉几段小提琴名曲,一则调节情绪,一则怡情养性。正是这样的一种学问与艺术、与生活的交融贯通才使他对自己的相对论有如此有趣的理解。
  与这些世界级大师千方百计地“化简”自己的学问不同,国内的有些学者却要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学问搞复杂些、深奥些,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出学问的精深、研究的超前。比如以前学术界流行的新名词热,打开那一时期的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后现代”、“前文革”、“解构”、“切割”、“几维空间”之类玄乎的字眼,文章内容里更是新名词、新理论层出不穷。真这样做学问,无疑是把学问引向了一条歧途。因为再深奥的理论也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的,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人所用,为人所知。靠语言的外衣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其实质是为了掩饰学问的不足,这样的做法是可笑的。在国外,政府和科研机构都要求科学家们写科普文章,以我的理解,这一方面是加强对国民的科学普及教育,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对科学家们的一种提醒:不要把学问做得太“死”了,要多让学问“软着陆”,让公众可亲可感。而且,就学问本身来说,让更多的人能知晓进而理解,也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在国内,做这项工作的学者太少了。
  现在我们虽然已读不到类似上文说的“倒卖”新名词的文章,但很多文章的“界面”仍不够友好。比如一些破除封建迷信的文章,不是结合农村流行的“占卜”、“算命”、“跳大神”等迷信形式晓之以理,而是上来就大谈辩证唯物主义,空泛不切实际,加之语言“学究”味道浓,不够通俗亲切,文章能“行”多远,能起多大的宣传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想起一位作家说过的话,说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从来没有人奢望所有做学问的人都能成为大师,但学一学大师做学问的方法应该是可以的。作为读者,我们期待能够读到更多“举重若轻”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18 , Processed in 0.0597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