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口语化有利于中文诗普及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9 20:4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口语化有利于中文诗普及吗?

  近日,“鲁迅文学奖”诗人周啸天在成都市文联举办以“传统诗词艺术”为主题的讲座,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侃侃而谈。周啸天说,他十分重视口语和白描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坦言,本次讲座也是他为自己诗作的一次正名。诗歌口语化一直受到争议,甚至不少人直接称其为口水化。但随着新世纪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口语入诗也渐成潮流,而且口语化的诗歌是更加简单易懂,更符合大部分读者的口味。那么,口语化是否有利于中文诗歌的普及呢?
  诗歌不应口水化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向来以文辞优美、意境高雅著称。诗对于节奏、韵律、结构以及情感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梨花体”、“废话体”的出现,让很多人诟病,甚至称其为“口水诗”。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认为,诗歌本身是一种带给人美感的事物,其审美艺术性是必然要素之一,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必然要高于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带来审美感受。从这点来说,“口水化”的诗歌仅仅停留在“源于生活”的层面,并未达到“高于生活”的高度。真正的诗,应该有别于打油诗或顺口溜。
  那么,诗歌和口语就是矛盾的吗?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就认为,“口语”并非不能入诗,也和“诗歌”并不矛盾。他指出,《诗经》中的诗,大多也都是当时的口语;此后历朝都有以“口语”入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也认为,诗歌是创作的成果,是灵魂、情感、灵光一现的智慧的显现,所以,在语言形式这一载体的选择上,自然有高度的自由性才对。
  但是,即使是语言形式自由,也应保持诗歌的韵味和美,口语应该是起到画龙点睛、增加地气和灵气的作用,而不是让其落入“恶俗”、“废话”之流。冉启斌就认为,网上流传的所谓“梨花体”、“废话体”,大多只是“口水话”的随意拼凑,毫无诗意、诗味,无法让人产生审美的体验。
  所以,口语可以入诗,但不应该成“口水诗”。诗歌是艺术,失去了诗意和诗味的诗歌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像打油诗这种“诗”只能说是为娱乐大众,博人一笑罢了,并不具有审美和欣赏的价值(见文后的打油诗)。
  诗歌需要时代感
  时代在变化,诗歌当然也需要创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诗歌都随时代而改变,可以说,时代感是诗歌不可少的特质,而口语化的诗是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而生的。其实,传统古代诗歌同样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早到白居易深入民间读诗给老奶奶听让其修改,近到五四运动以来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使用白话口语写诗,都是融入当时时代背景和感情的。而在网络时代,诗歌已经不是才子的专利,而是大众的文学。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文化交融、中文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现代中文诗歌应该适应中文文化传播的需求。
  “鲁奖”诗人周啸天的诗歌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写印尼海啸“港台慷慨尽解囊,大陆富豪莫羞涩!”,写萨达姆被俘“伊昔中东战两伊,伊人胆丧毒瓦斯;一朝兵败科威特,迤逦百井烈焰飞。”等等。授奖词就称《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周啸天以旧体诗词‘作浮世之新绘’,衔接古典传统又着眼于当代生活,渗透着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他的诗词取材丰富,风格多样,或豪情勃发,浩气横生,或幽郁发挥,趣味逸出,在选材、命意、境界等方面对旧体诗词表现当代经验做出了具有难度的探索。”
  老外看待中文诗
  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上早已掀起了“学中文热”,但是,中文诗歌对于老外来说仍然是陌生难懂的。究其原因,晦涩深奥的古文是个大难点,文化意象、平仄押韵、韵律节奏等也是外国人很难把握的。但是,现代诗的口语化让中文诗歌更加好懂、好读。简单平实,贴近生活的语言让外国人也比较容易理解。有不少例子说明外国人学习古诗的难度,没有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他们实在难体会到中文诗歌的韵味和美。比如,他们会生硬的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理解成“现在我的窗帘被西风吹起,我变得比金色的花还瘦了”这样文字表面的意思。
  对外经贸大学丹尼尔老师对我说他对学习中国时下的流行语很有兴趣,如“土豪”、“高富帅”、“双规”等,他觉得既帮助他学习中文,而且十分有趣。他说古诗当然很优美,但现代诗对他们外国人来说既体现了中文诗歌的韵味,又具有时代特色,好读好懂。相比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古典但深奥的诗句,他更愿意学习现代中文诗。
  所以,口语化的诗歌是有利于中文诗的推广和普及的。在当前“外国人纷纷学中文”的潮流之下,结合了时代特色和诗歌本身的艺术性的“口语诗”,既易于翻译成外语而不致丧失本意,让更多的外国人读到,还能帮助外国人体会中文诗歌之美,更好地学习中文。(田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7:05 , Processed in 0.0956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