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宗伟:良好的课堂生态是关注生命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7 10:5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凌宗伟:良好的课堂生态是关注生命的

来源于:搜狐教育

  关于课堂,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角度,比如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还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来理解课堂。虽然,我感觉用源自生态系统的概念来理解课堂并不完全贴切,但课堂如生态系统一般,的确是一个系统,学生、老师、学习任务、各种辅助设施等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也因此,课堂的状态被学者称为了课堂生态。

  关于课堂生态,又有很多的理解角度,这里我姑且以我所熟悉的语文教学为例,和大家分析好的课堂生态应该是怎样的。   课堂的生命源自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的一个场景,或者说课堂是师生生命生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生态圈。
  以合作学习为例,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学习小组是固定的四个人,有的将他们编成金木水火土;有的小编成ABCD;有的编成了1234。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我总是会冒出一个怪怪的想法:这跟给每人发一件号衣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有人喊我们1234、甲乙丙丁、金木水火土,我们这些教师会怎么想?
  什么叫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就是所谓的相互尊重,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把人都变成符号了,谈得上尊重吗?。
  有一回我在甘肃临时决定上一堂课示范课。
  他们给我定了一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课文我没上过。但是他那句名言,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是示范课,又是借班上课,我跟学生相互之间不认识,这是比较麻烦的。就我而言,我是不大习惯喊甲同学、乙同学的,我希望能够喊出每位学生的名字,当然,这跟我这些年关注生命的,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有关。所谓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把人当人看。冠名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把人当人看,喊人的名字是对人起码的尊重。于是我在上课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请看下面的课堂情景再现:
  凌宗伟:同学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学生齐:认识!
  凌宗伟:我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凌宗伟!
  凌宗伟:对了!我已经将我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了。但是,我还不认识你们呢。刚才给你们每人发了一张A4的白纸,是想让你们通过它来让我认识你们每一位。一个一个介绍要花很长时间,通过这张纸让我很快的认识你们,可以怎么做呢?
  (少数学生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凌宗伟:对了,写上自己的名字。写上了名字怎么才能让我看得见,看清楚?平铺在桌上,我在前面看得清楚吗?看不清楚。大家想办法,把名字写在纸上,让我能看到。可以商量,可以大家想办法。有同学将写好名字的纸用手举起来了,我看见了,课上就这么一直这么举着吗?那多累啊。有一个简单的数学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各自想办法,不少学生已经将纸折叠成了三角形的席卡)
  凌宗伟:其实我们做的是一个席卡,开大会的时候,那些的大人物坐在台上,每个人前面都有写着自己的名字的牌牌,那个牌牌就叫做席卡(大笑:就相当于一个牌位)。可是老师没说让大家用这个白纸做席卡。讲的是让你们通过这一张白纸让我认识你们。这说明,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问法,如果我说是席卡,可能你们就没有这么困难。我说,借助这个白纸,让我能够认识你们,绕了几个弯。这就是我们平时在跟人说话的时候,常常犯的一个毛病,向人家介绍他原本明白的事情,却说了人不明白的话。语文干嘛的?语文就是要让我们用别人明白的话来告诉别人不明白的道理的。
  好像是孙义函第一个折成了一个三角形,但是他把名字写在翻页的一面,我问他这样能稳得住吗?他立马就用上了不干胶带,其实如果换一面要不要胶带啊?不要。学的知识要会用。我刚刚还提醒了一下,有一个数学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郑少同同学想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语文课,老师怎么跟我讲数学呢?其实各科知识相通的,各位同学,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要有效,就要确立综合学习的意识。
  这一招,其实是从我一位台湾朋友黄欣雯女士那里学来的,当然,我没有照搬。黄女士是台湾生命教育的发起者之一,这小小的创意背后折射的是生命教育工作者对生命的尊重。
  课堂上的个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良好的课堂生态,一定是相互生长的,这相互生长包括三个方面,两对关系。哪两对关系?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第二对关系是师生跟课堂场景的关系。三个方面包括老师、学生、课堂,课堂层面,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教材和教学工具(包括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足阐述)、教室、甚至教室里的光线、气味等等。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佐藤学主张倾听。
  倾听,包括倾听学生的肢体语言。但我们看课堂的视角是课堂是不是热闹。我一直以来的主张是,真正有效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学生的眼神,学生的表情,学生的坐姿,学生的手势,甚至于学生的衣着,这都是我们倾听的对象。表面的热闹未必是发自内心的,这一点我们其实很清楚。
  有人要问,五十几个人的班级,我们怎么可能一个个的去倾听交流?如果换一个视界,是可以做到跟每一个学生对话的。我们往往无视学生的肢体语言、情感、表情、衣着、坐姿。尤其是小学,学生的坐姿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四十来分钟,是要正襟危坐的,动弹不得的。想想看,每个人的坐姿都要求一样,怎么谈尊重生命,怎么去合作?什么叫合作?合作应该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才可能发生的。不是被动的,是每一个人自觉的需要,而不是出于规定要求的。
  我们如果有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态的意识,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比如要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就要思考以几人为宜。国外提出以四小组为宜,最多不超过六人,是有社会学依据的。当我们知道了社会网络关系“六度分割”、“三度影响”的原理,对这个问题就会豁然开朗。
  有活力的堂教学生态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影响。课堂活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大家都动起来。我们可以先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一下“学”,繁体写作“學”,其上部是两只正在结网的手,其下是个孩童,表示正在学习织网。该字传达了一个重要理念:教学合一、教学相长(“學”字的上部指“教授”,下部指“学习”,二者天然合一)。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对也对“學”的做了一个诠释:宝盖头上面的部分是两交叉的只手,意味着“学”的过程就是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态,一定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
  良好的课堂生态,有活力,有生成,而且是和谐的、温馨的。如何让讨论活力四射?前提是讨论的问题一定是有价值的。学生一个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未必都要讨论。什么问题有讨论价值?我教《我爱这土地》,我问同学们,这首诗没有学过的时候,有没有我们熟悉的句子?大家都说有。哪句?有同学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问,你怎么知道这两句话的呢?他说曾在书上见过这句话。我又问,名人名言你知道,那么读到这个句子时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他说思考的是“我们怎么表达我们的爱”。“我们怎么表达我们的爱”这个问题就有讨论的价值,这就需要展开讨论。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怎么表达爱的,对初三的孩子来说就不需要讨论。因为学生对象征手法是比较熟悉的。课堂上有个别学生说是比喻,但我把它放开了,没有讨论。当我们讨论解决了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时,究竟是比喻还是象征就没有价值了。还有个标准就是讨论中有没有交锋,讨论要有交锋,要有争议,注意我讲的是争议,不是争执。没有争议的讨论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激活思维的,是不利于学习的。
  另外一个,问题的讨论一定要是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也就是说他通过讨论,基本上能够弄明白的,如果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他们没有讨论明白,他们还会对讨论抱有希望吗?我们组织的讨论要让孩子有成就感,成就感的标准是什么?本来不明白,一讨论,弄明白了。
  课堂有没有活力,还有组织形式的问题。还是以小组讨论为例,我们所看到的四人小组成员一般都是固定的,这有没有合理的因素?也许有。一个是实施起来比较方便,座位相邻,要讨论,前面的往后一转就行,甚至有的学校,还将课桌做成四人贴在四个角坐的“小组学习”桌。这样的小组的普遍问题就是,每次讨论总是那几个人在说,还有几个人就在那边听。要知道,固化的形式往往是容易形成依赖的,一个组织一旦固化了,带来的问题就是思维的固化,处于固化思维中的课堂生态,是一种僵化的生态。
  如何改变?我们可以有意识将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搭配为一组,还可以考虑将志趣相投的放在一组,还要兼顾男女生搭配,有的时候,还要故意打乱原有的小组织。链接的方式不断的改变,才好玩,才可能有活力。
  一个社会组织,总是由精英和各个层面的人组成的,这样的组织才可能是活力四射,在课堂这个生态当中教师的作用,或者说角色,就好比一条不断的搅动的鲶鱼。我们要让课堂生态这池水活起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时不时地扔一点鱼食,丢一块石头,什么时候扔,教师往往是无法预设的。
  回到核心问题上来讲,良好的课堂生态,一定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的。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态,就像一个社会一样,它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或者用流行的话来讲,它一定是有它的核心价值观的,但围绕这个核心价值观朝那个理想的目标去走的路径是不一样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直,有波动,甚至有停滞的。我更看重于停滞,或者叫阻滞。阻滞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具有潜力的地方,也是最能够触动师生生命生长的、最能改变课堂生态的,或者说课堂生态改变的可能,师生生命生长的可能,往往就发生在有阻滞的那个问题上,而不是最热闹的那个场景。
  课堂要朝着学生未来生命的方向延伸
  好的课堂生态是既立足于当下,又着眼于未来的。这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技能,顺利的通过各项检测。未来是什么?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让学生以教材的学习为例,掌握相关学科的学习技能,进而为将来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生活打下基础。好的课堂生态,必须是与当下的教育生活和未来的实际生活紧密的勾连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也不是为教学而教学的。
  着眼未来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学会提问。比如说我在阅读《我爱这土地》的时候,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我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居然没有韵脚。我们现在的麻烦在哪里?我们现在的麻烦在我们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当然,我们也越教越没有问题了。教参就那么说的,考试就那么考的。如果不按照教参上来说,那考试就是考不过的,麻烦就在这里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在跟自然和他人发生着关系,甚至于发生着冲突。这样的关系和冲突就是问题,或者说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好的课堂生态一定是问题不断的,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历程。
  为什么没韵脚,我查资料,发微信,发微博,向可能知道的人请教请。有人告诉我,现代诗派的特点之一,从法国来的。他们更注重的是散文美,更重要的是诗句本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于是我再去了解现代诗派。我在这个过程就有了生长。由不知到知,由疑惑到解决疑惑。
  我有疑惑学生没有啊,怎么让学生去有这个疑惑呢?课堂上我们谈论了诗歌的一些表征:分行、押韵……。我让学生找了找这首诗的韵脚,结果当然是没找着。于是我在这个课堂教学结束时候给学生贴了一个链接:有人说“无韵不成诗”,你们怎么看?让他们课后去研究。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会去看书、上网、问人、讨论去解决。有些问题可能他们一时解决不了,当他们有了一定的阅历,可能会忽然开朗,有些问题甚至到死都没办法理解。
  也可能因为这个问题,有的人懂得了什么叫现代诗派,也学会了,或者对现代诗派感兴趣了,也去慢慢涂鸦。他也就可能成为一个诗人,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生态,我认为就是着眼未来的,也是立足当下的。如果学生经常的带着这样的问题离开课堂,你所教的这个学科,他可能学不好吗?你想你的学生在你所教的这个学科领域里,未来成为一个专家的可能,不会发生吗?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问题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所教的学科彻底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这本书里,作者说学校和课堂应该像什么呢?像个小村庄,炊烟袅袅,绿茵流水,行人鸟鸣,是和谐的,温馨的,如画的,既是饱满的,又是有空白的;不是那种急促的、紧张的,充满压抑的那种工业化背景下的城镇。或者更通俗一点说,它不是冷冰冰的水泥森林。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读“我爱这土地”的时候,暗地里否定了我们许多教育专家对这首诗的解读:“土地是祖国,河流是母亲,风是反抗,朝霞是黎明。”我的解读很简单,鸟在天空上飞,它是一下子看到了山水、河流,感受到风呢?还是先看山再看水再看树再看河流的?从认知规律上讲,我们不管看什么,我们首先看到是一个整体。
  我们的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不管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习惯了把它大卸八块,手是手,脚是脚,头是头,肚肠是肚肠……自问一下,我们自己在学的时候,真的是把每个环节分得那么清楚吗?哪个不是从整体入手的。这分解的目的是为什么?我们教广播操,一定要把那个动作分成一二三四。但是真的按照那个一二三四做下来,就像个木偶一样,不流畅,不好玩。真的玩家或者武术家,他的动作总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好的课堂生态同样应该如此。至于说轻重缓急,这是由每个人在具体的理解的过程中不同的感受决定的。
  《快思慢想》有个观点,创意来自“茶馆式闲聊”,换个说法就是“闲暇出智慧”。许多成功往往发生在“不专注”状态,忽然间的顿悟,在闲暇之中,而不一定是在实验室里面。
  语文干什么的呢?语文就是说人明白的话,让人明白不明白的道理,大家费了那么多时间,不知道怎么用这张A4的纸向我介绍自己,虽然也写了名字,但铺在桌上,我怎么看得到,当我讲了,大家都看到开会,主席台上一个个大佬坐在那边,大佬前面都有个桌牌,学生都笑起来了。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用别人明白的话,讲别人不明白的道理。就是要用我们明白的话,弄明白教材上的内容。这个环节看上去与《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的教学无关,但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不仅学生获得了生长,我也一样获得了生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便是促进生命生长的生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8:38 , Processed in 0.0759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