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阅读遇到了什么(雷达)
雷 达
雷达观潮
上网和读书的不同并不是简单的阅读方式的不同。读书需要“关机”,需要沉浸,需要专一,需要暂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进入一种类似生命体验的状态。
榜单毕竟是一群人的榜单,而不是一个人的“菜单”,它可能适合很多人,但“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今天的阅读条件越来越好了,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在服务阅读方面也有许多新的措施,但是,今天的阅读似乎又变得越来越复杂 了。原先的读书,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上虽也存在多种歧异,但总的来看还比较单纯,因为读书就是读纸质书,至于读什么不读什么,自可见仁见智。但自从互 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市场化和多媒体广泛操控着阅读行为,读书便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狄更斯云,“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以之 比喻读书也很恰当。仅就文学阅读而言,当下的问题如麻。我就经常处于迷惘之中,时不时会有很多棘手的问题冒出来。
首先是,上网与读书,哪个更重要?乍看起来,这像个伪问题,两者并存,功能不同,想上网就上网,想读书就读书,何来轻重主次之分?但真正在两者 之间挣扎过的人会明白,两者是存在矛盾的,很难和平共处。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到知识积累,甚至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有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读 书时间越来越短,每天仅14分钟,而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平均每天超过34分钟,如果承认上网也是一种阅读,那我们总的阅读时间是逐年增长的,但上网究竟是 一种什么样的阅读却是有待商量的问题。
我承认,我们确实需要扭转观念,不能再说只有捧一本书在手里才叫阅读,互联网的阅读、手机的阅读也都是阅读,不过是特殊的、另类的阅读而已。现 在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大为流行,潮流所及,无人可挡。而微时代的浏览阅读正是传统经典阅读面临的最大敌人。我们一上网,便禁不住点来点去,会随 着链接走向娱乐八卦的圈套和消费主义迷宫,忘记了最初是要看什么。上网也使我们慢慢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用搜索、拼贴、下载、复制来代替艰苦的读书、思考和 梳理,更别提记笔记了。我们的脑力在某些方面已严重退化,但我们并不觉察。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他一年都没有读完一本他曾经想读的书,因为他习惯于在网上 处理一切,他的书桌边堆满了名著和许多想看而未看的书。那些纸质书基本成为外化于他的生活的东西,只是为了尊重传统,他还是把它们供在那里。这个例子也许 极端,但不能说不可能。
上网和读书的不同并不是简单的阅读方式的不同。读书需要“关机”,需要沉浸,需要专一,需要暂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进入一种类似生命体验的状 态;即使读消遣性的书也要入乎其内,才能得其妙处。“扫读”和“点读”是不行的。有人说,不读纸质的高品质的书,你就不可能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系统,就不可 能获得深厚的原创力。这样说肯定要引起争论,但一些作家的经验证明,读纸质书确有难以言传的好处。上网也不是完全无益,“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 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万维纲《万万想不到》)。保证足够的读书时间已变得很重要,对我来说,这已经需要“强迫执行”和不断提醒了。
当今阅读还会遇上“榜单”,这是另一大困惑。书籍浩如烟海,人们怎样才能在书海中达到有效的阅读,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现在各式各样的“榜 单”应运而生,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有一些是比较好的,有一些却很可疑,不可信、不可靠。我就看过一本十分粗糙平庸的作品,看后给作者提了较尖锐的意 见,但后来作者多次给我“报喜”,说他这部作品连续几个月在某地书榜排名第二。读者被这样的“榜单”所诱引,后果可想而知。按榜单读可以最快地抵达有价值 文本,也能节约时间,以结束盲目的阅读。但是榜单毕竟是一群人的榜单,而不是一个人的“菜单”,它可能适合很多人,但“不一定适合你”。况且,商业运作的 榜单,其目的更多是被消费意识形态包装的趣味引导,读者的阅读趣味被绑架,榜单就变成了“绑单”。
我们还会常常遇到“读名著”和“开书单”的困惑。名著、读经典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最高结晶,读名著、读经典,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正确的。但 私下里却有人说“所谓名著或经典,就是人人都说应该读、可谁也不读的那种书”。这简直有点大逆不道。冷静想想,也不能全怪读者,有些名著确实令一般读者望 而生畏,他们觉得某些名著太遥远、太隔膜了。依我看,读者也要分层级,名著也要分难易。对一些专业人士来说,不管名著多么遥远,多么枯燥,多么难懂,你也 必须读,否则你就无法取得完备可靠的知识体系。某些只具博物馆意义的“名著”,一般读者是可以不读的。卡尔维诺说,“所谓经典,不是你正在阅读的作品,而 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若遇上这样的书,你就不能不读了。“开书单”是读者最渴望的,但又是最难的。我也经常被读者要求开个书单,但开不出来时居多。开不 出来是因为读书少,肚子里无货,还因为争议太大,莫衷一是。
“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尽管今天我们的阅读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确信读书与人生的不解之缘,我们就有托付,就有期待,书香社会的到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