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文 国史 国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8 19:3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文 国史 国伦
——在“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会上的讲话
? 冯天瑜


      作为汉字古典词,“国学”本谓周朝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贵族学校,以与地方性、基层性的“乡校”、“私学”相对应。隋唐以降实行科举制,朝廷设“国子监”,又称“国子学”,简称“国学”,有朝廷主持的国家学术之意。
 
    时至近代,随着西学东渐的展开,与来自西洋的“西学”相比配,在汉字文化圈又有特指本国固有学术文化的“国学”一名出现。如江户幕府时期(1601—1868)的日本人,自十八世纪起,把流行的学问归为三类:“汉学”(从中国传入)、“兰学”(从欧美传入,十九世纪扩称洋学)、“国学”(从《古事记》、《日本书纪》发展而来的日本固有学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与入日政治流亡者,以及活动于上海等地的学人,采借日本已经沿用百余年的“国学”一名,用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1902年梁启超撰文,以“国学”与“外学”对应,强调二者的互动共济。梁氏曰:“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5年“国粹派”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公示“发明国学,保存国粹”宗旨。这里的“国学”意为“国粹之学”。该刊发表章太炎、刘师培、陈去病等人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训诂方面文章,以资激励汉人的民族精神。自此,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固有学术文化”意义上使用“国学”一词,为“国故之学”的简称。所谓“国故”,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之故实,此前清人多有用例,如魏源认为,学者不应迷恋词章,学问要从“讨朝章、讨国故始”(《圣武记》卷十一),这探讨国故的学问,也就是后来所谓之国学。
 
     经清末民初诸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刘师培、黄侃、陈寅恪等)阐发和研究,“国学”所涉领域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约与现代人文学的文、史、哲相当,但突现了中国固有学术的内容,自有其存在与发展的根据。

    “国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方方面面,儒、释、道及其他诸学均在其内。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达成互动共济的文化系统,而“三教共弘”正是“国学”的宗旨。
    自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国学”之名在中国已经流行百年。中国素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而现行高等教育仿效近代西方学科体制,高度分科化,此法有利有弊。为克服破碎大道之弊,有人主张打通文、史、哲壁垒,于是便有综汇传统学术的“国学课”的设置,武汉大学依此旨开办“人文试验班”、“国学班”、“国学院”,前后已历十余载。近年中国人民大学还专设“国学研究院”,效尤者不少。这些做法都试图在综合式的“国学”名目之下,开展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整理、研讨和创发。
     近年来,有的社会教育机构高张“国学”旗帜,提倡少年诵读经典,一些学人则利用大众传媒讲论古典,意在突破传统学术讲习的学院式门墙,以“国文”、“国史”、“国伦”对国人实施人文知识普及与伦理教化,一时洛阳纸贵,颇受大众欢迎。
    中华文化以卓异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仰赖“国文”(语言文字)、“国史”(历史统系)、“国伦”(伦理道德)的强劲生命活力,而对三者的继承与弘扬,是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责任。
    以“国文”而言,汉字在清末民初曾被斥为落后语文,认定非废黜淘汰、代之以拼音文字不可。而现代文明的演进表明,自成一格的汉字文化有其优越性,在数字化时代,汉字的输入速率快于拼音文字,联合国文件的诸通用文本,以中文本最薄,充分显示了汉字的简洁、准确和造词力强大。至于普通话(或称国语),也是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题中之义。每听到台湾同胞温婉优雅的“国语”,我总涌现深切的“一家人”亲切感。即使台湾的闽南话,也是古国语的遗存,是汉字文化富于特色的一支,而绝非“去中国化”的走向。
     再以“国史”论之,有着延绵不绝、代有高峰、记述不辍的历史,是全体中国人拥有的足以自豪的共同财富,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点所在。而“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将屈原、李白、唐宗、宋祖乃至孙中山、章太炎列为“外国人”,这些否定、割断国史的诛心之论,应当予以回应,这种回应的着力处,当在国史教育的切实展开,这正是海峡两岸学人理当共同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
    至于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国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更日益昭显。即以“忠信”一伦而言,无论在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后工业文明时代,无论社会以自然经济运行还是以商品经济运行,“人无信不立”都具有普世意义。
    “国文”、“国史”、“国伦”的传承与弘扬,构成健康的“国学”教育,古今贯通,后浪逐前浪,切忌以古蔽今,开历史倒车;健康的国学,还应当开放胸襟,汲纳外域英华,在学术本体与方法诸层面,与异域学术既相辩难,又相吸取,在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会中,达成新的综合与创造性转换。
    以“国学”滋养国人的智性与德性,特别是激发国人的爱国心、道德感,以因应现时代渐次发生的信仰危机、道德沉沦等社会问题。“国学”讲习由此汇入现实的人文教育轨范,不再仅仅是象牙塔中事。
    对于“国学”在大众教化意义上的展开,似宜抱持谨慎的肯定态度。所以应予“肯定”,是因为在中国渊富的学术文化中,包蕴着多层面的精神资源,诸如生生不已的变易之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和而不同、互动共济的和谐理念,正德、利用、厚生相统一,精神与物质兼顾的文明观,好学、善学的重教传统。
    诸如此类的中华元典精义,历千百年仍光耀万丈,经过现代诠释,可以转化为救治“现代病”的良药、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故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学在人文教化方面取得实绩,并在国学普及进程中,实现古今推助、雅俗共进,开辟国故之学发展的新生面,以有益于众生。
    然而,我们又必须“谨慎”——
    第一,昌明“国学”,切勿抱残守缺、视“国渣”为“国粹”,任沉渣泛起。即使是“国粹”,也有一个古今推衍、现代诠释的过程,不可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第二,昌明“国学”,不能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排斥异域学术。
    健康的国学教育,应当古今贯通,后浪逐前浪,切忌以古蔽今,开历史倒车;健康的“国学”,应当开放胸襟,汲纳外域英华,在学术本体与方法诸层面,都要与异域学术既相辩难,又相吸取,在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会中,达成新的综合与创造性转换。
    宋人张载在《正蒙·大心》中把国故之学分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前者指通过感官接触外物获得的知识,约为智性知识;后者指通过内心修养参悟出来的知识,约指德性知识。唐人韩愈谓:“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窦公墓志铭》)强调“国学”在养成“德性之知”方面的功能。此种分类自有道理,却又不必截然分作两橛。“国学”讲习应注意于二者的兼顾与互动,一方面介绍基本的“国学”知识(语言文字、典籍、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典章制度等),另一方面又彰显国故之学蕴涵的大义,把“小学”功夫与“大学”授受结合起来,达成“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水乳交融。
    “德性之知”当然有赖智性之知的浇灌,但二者不能替代,有些学识广博者德性并不高,而有些文化水准较低者蕴含着丰厚的德性。故“德性之知”的获得,并非单凭知识传授,还自有生成机制。
    为了增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各方支持帮助下,武汉大学于2013年5月成立台湾研究所。武汉大学及其所在的湖北省与台湾有着悠久而广泛的联系,仅就学术领域而言,武大人文社会科学诸专门,多年与台湾学界有深度交流。在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武汉大学承续此前两地互动的悠久历史传统,成立台湾研究所,正可谓恰逢其时。
     中华文化是凝聚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华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基本资源。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的民族,其一,中国立国处世的主流不以穷兵黩武为基旨,而主张修文德以徕远人,以文化凝聚人心。其二,中国人自古便不以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种族”观为皈依,而信奉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人文化成”理念,达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体系。对于两岸互动的“国学”讲习,我们乐观其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1 00:44 , Processed in 0.0705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