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荣富老师教作文
作者简介:毛荣富,特级教师,1964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文章千余篇,出版《元明散曲》《中学生读写导引》《青春的隐秘世界》《作文散步》《漫步教坛》等著作。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拔尖人才,并获人民教师奖章。
教了30多年语文,最让我痴迷和难舍的是作文教学。
学会欣赏,思考人生,激活智慧——这便是我总结的作文教学“十二字诀”。
学会欣赏,做一个审美的人。欣赏,是通过颇有特殊性的审美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你欣赏的也许只是某一点、某一瞬间,却能在意识网络中引发相当广泛的振动,大脑会调动知识经验的储存,以深化理解和想象。唯有学会欣赏,才会有值得向人诉说的情感。
一次,班级组织外出春游,去的是苏州留园。那天雨下个不停,许多同学都抱怨天公不作美,称此次春游为“苦旅”。作文多是敷衍的文字、苍白的情感流露,而有位女生写了篇《留园的雨》,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文中写道:“春雨轻轻地洗涤着园中的山岩叠石,作为镇园之宝的‘冠云峰’被冲洗得碧玉般润泽洁净,像有了生命般地活了起来。”“漫步长廊,透过粉墙漏窗,是一幅幅朦胧的精美画面,此时的我已不是在赏景,而是在尽情地与它们交流,心中的压力和疲倦也被这绵延的雨消融了。”在大家看来是讨厌的甚至是大煞风景的雨,她却认为:“留园观雨,丝丝缕缕牵扯起的是一道道透明的帘;寸寸厘厘入怀的是一丝丝温柔的情。”我在班里念了这篇习作,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同是留园之行,同是遭遇雨天,为什么这位女孩却别有一番感受和体验呢?我趁机引导学生,写作的关键是要学会欣赏,学会审美,缺少了这样的一双慧眼,必是下笔枯涩,行文无趣。
我告诉大家,如果去苏州那天,把对雨的埋怨换成欣赏,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雨中园林独特的美。不过,精神的重负使现代人丧失了从容欣赏的心态,生活的琐屑和重复也很容易磨损我们对平凡事物的美好体验。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已使学生远离了“欣赏”,即使是语文课上应有的文学欣赏也被无情的理性解剖所取代。而缺少了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能力,又怎能写出内容独到、富有情调的文字呢?
莫泊桑小说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男人总是称赞其妻贤惠善良,终于有一天,妻子心有不甘地问丈夫:“难道你就从未有觉得我美丽的时候?”问完,她就有点后悔,怕丈夫的回答会让自己失望。丈夫沉吟片刻,说:当然有,你每次洗完头,仰面将披散的长发向后一甩,这个动作很美;每次上街,你走累了,便会轻轻地靠着我,表情和语言都那么柔美;每次聚餐,别人都大口吞咽,只有你小口小口地吃,那么优雅;你最美的是,在诉说委屈的时候还面带微笑,在听到别人夸奖的时候会因羞涩而双颊泛红……这个相貌平常而又善良的女人终于感到了极大的满足。我把这一故事告诉学生,让他们思考其中的内涵。有的说,这个男人深爱着他的妻子;有的说,他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妻子的;有的说,他发现妻子身上的美都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我说:你们讲出了三个关键词——爱、欣赏和发现,只要你们热爱生活,以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平凡,就能发现许多被人疏忽的美。
欣赏也并不排斥理性,在欣赏的尽头,便是联想和感悟,便是思想的生成和升华。由欣赏而来的理性之光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仅易于被人接纳,还有一种自然的理趣,与那些纯粹由概念逻辑、演绎推理生成的所谓“道理”迥然不同。有位同学在一篇《欣赏冬柳》的作文里说,他惊诧于湖边垂柳在北方寒流袭来之时竟然还顶着一团绿色,显得生机盎然。在进行了一番描写之后,他联想到人们喜欢春柳胜于冬柳的审美习惯,并对此进行了质疑,觉得人们对于最初的生命总是百般呵护、关怀备至,而对于成熟的,尤其是即将凋零的生命却缺少应有的关爱。由欣赏到联想,进而又进行了升华:新生命固然可爱,但对垂暮的生命,更应予以尊重和关怀。无疑,从对冬柳的欣赏到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概括,再到观点的形成和表述,这是一个自然完整的思维流程,而其“根源”却发自欣赏。
思考人生,是一生的课题,但对于正在成长的生命来说,意义却不同凡响。对学生来说,作文的过程,不仅是表述熟悉的、已知的事件,更应视为探索未知、提升认识的过程,是思想从模糊走向清醒,从肤浅走向深刻独到的过程。
在思想活跃、社会转型的今天,关于人生的讨论似成热门话题,这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教了三四十年的作文,感到最有意义的是把它和学生的人生思考联系在了一起,这不仅大大丰富了作文教学的内涵,也让我和学生在人生探索上有了深入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共同语言。记得在上个世纪末,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度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常被引入学生作文中,我隐约感到此说法有失偏颇,于是,便让大家在作文中谈谈对此名言的认识。结果,这次作文不仅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而且成了一次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定位的思考和讨论。最后,我和学生达成的共识是:拿破仑的话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包含有一种煽动性的误导,还是别林斯基的那句话“拿不到元帅杖,就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镐”说得更好。实际上,假如士兵们个个都非当元帅不可,那么部队将毫无战斗力。当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曾为许多年轻人所钟爱,他们把那四个清奇怪瘦的字印成了字幅,还印在T恤上,刻在瓷器上,贴在墙上。我让大家写《“难得糊涂”之我见》这篇作文,因为抓住了热点,大家的写作热情高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人分四种:一、大事糊涂,小事亦糊涂;二、小事清醒,大事糊涂;三、大事清醒,小事糊涂;四、小事清醒,大事亦清醒。第四种人也许是天才,但活得太累;第三种可称为伟人。小事糊涂可使大事更清醒,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难得糊涂”若是指第三种人的“糊涂”,的确甚为“难得”,因为在大事清醒前提下的“糊涂”,是许多人都追求的境界;“难得糊涂”如果是指第一种或第二种人的“糊涂”,那就不是“难得”,而是万万要不得了。多年之后,有些同学对这两次作文还记忆犹新。有的说,这对他们日后的做人很有帮助,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品位。有的说,这样的写作活动使自己懂得了独立思考的重要,即使对名人名言,也不可轻信盲从。
思考人生是严肃的,但也可搞得活泼些。一次教《记王忠肃公翱事》这篇古文,在介绍作者崔铣时,我介绍了他为人处事的“六然训”: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纷纷提笔抄录。我说,我们做个“旧瓶装新酒”的写作练习吧——大家能不能根据今天的情况,借用相同的句式来扩展“六然训”的内容呢?经过热烈讨论和相互启发,最后集思广益,得到了这样几句:我们还要做到遇挫奋然,沉浮恬然,助人欣然,读书陶然,胸襟豁然,遐思悠然。大家高兴地称之为“新六然训”,并说练习虽小,但却是一次对人生的思考。虽然花了大量的脑力,得到的仅是寥寥数语,但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啊。作文和做人不可分割。对于那些能够真诚地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学生,我总要予以高度评价。有次我让学生写“铭记与忘记”这个话题,小A交上来的是一张字条。他说,他母亲生病住院了,需要照顾。这次作文来不及写了,但他还是认真思考了。小B是他的好友,可是最近却当众人的面嘲讽了自己,他正准备伺机报复。这次要写“铭记与忘记”这篇作文时,他忽然觉得,自己受嘲讽这件事应在忘记之列,可是自己却铭记了,还耿耿于怀,而好友曾给过自己的帮助,本应铭记,但却忘记了。所以他以后要把“铭记滴水之恩,忘记一箭之仇”当做以后的做人准则。我在讲评课上念了这张字条,并表扬了小A。同学们也说,“铭记滴水之恩,忘记一箭之仇”这句话总结得好。看到同学们有了这样的共识,我提议大家像小A那样,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故事,并从中提炼出一条关于“铭记与忘记”的人生哲理。课后,我从学生作文里读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同学们也有了如下感悟:铭记幸福体验,忘记痛苦滋味;铭记自身承诺,忘记他人回报;铭记友情亲情,忘记嫌隙龃龉;铭记道德底线,忘记杂念私欲;铭记责任使命,忘记劳苦委屈;铭记质疑独创,忘记陈规俗套;铭记失败教训,忘记成功荣耀。有学生说,一道普通的作文题竟可以发掘出这么多的人生内容,真是让人始料未及。我告诉他们,如果做到了这些,他们的人生就会走向高尚,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将大大提高。
传统的写作理论总是注重一个“情”字,其实,写作也需要智慧的参与。我对学生说,写文章要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如果没有智慧的参与,就跳不出窠臼和平庸。修改文章,与其说是有所追求,还不如说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愚蠢。
有位女孩,其父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去世,她含泪写了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结果文章平铺直叙,堆砌事例,读来不能让人感动,但她对父亲怀有深厚的感情是无疑的。这说明:只有用“智”来升华“情”,“情”才会曲尽其致,尽现其美;只有用“智”来表达“情”,“情”才会有动人的力度。清代的彭绩写过一篇《亡妻龚氏墓志铭》——“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彭绩知柴米价;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寥寥数语,虽无一语正面写亡妻,却用“旁敲侧击”法写出了她的勤谨贤德;虽无一词写丧妻之悲,却借生活琐事表达了彻骨的哀伤。此例使同学们懂得了以下的道理:一味地沉湎于感情,未必能写出感人之作,还得跳出来,善于营谋,穷尽巧思才行。宋人画院考试中有“深山藏古寺”一题,众多画者都用密林浓荫中露出的古寺一角来表现题意,而有一画师只画了一名小和尚在山下的溪边担水,却最传神地表现了画题中的“藏”字,耐人寻味。所谓智慧,往往就是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颠覆传统,标新立异。在今天来讲,它显得尤为可贵。
有次作文写“校园中的不和谐”这个话题,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我校食堂留言》:1.打一碗饭,发现沙子里居然还能有米。2.用炒青菜的火候烧排骨,用烧排骨的火候炒青菜,真可谓厨艺独到。3.不到食堂就不知道什么是节约——中午剩下的菜晚上热了再吃,晚上剩下的菜可以当第二天的包子馅。4.一次吃面条,意外地吃到一块肉,嚼了半天感到不对劲,吐出来一看,原来是块创可贴,还是用过的!此刻只觉腹内翻江倒海,欲呕不能。以后再吃面条,必先行安检,严格把关。5.为了证明青菜是绿色食品,无超标农药,回回青菜中都有小青虫。6.一男生打完菜与师傅的对话:“这是什么?”“土豆烧牛肉。”“土豆烧牛肉?”“土豆烧牛肉。”“土豆烧什么?”“肉……”(最后师傅顿悟,发现碗中只有土豆没有肉,只好给添上点肉了事。)食堂的问题多矣,但作者的写法独特,或运用夸张,或正话反说,或褒词贬用,或以叙代议,或意在言外,将内心的激愤之情以幽默写之,让人开怀一笑。世上不平之事、不公之事多矣,且令人无奈,与其悲切伤感,气急败坏,弄坏心情,还不如不同它一般见识,从中找出笑料来,让人鄙视之,嘲笑之。智慧是一种豁达,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悦,甚至是气愤之事,不是疾言厉色,义正词严,而是巧妙揭露,微笑面对,把原本沉重的内容转化为一种轻松的话题,表现出一种“此心到处悠然”的境界,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呢?后来,有好事者把此文打印后贴于食堂墙上,在全校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迫于压力,承包食堂的老板不得不改善其经营。一篇短文之所以对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主要是有了智慧的力量。
灵感,是写作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可是我们的写作教学却排斥灵感,甚至把灵感看做勤学苦练的对立面。在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件怪事。灵感并不是名家的专利品,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人人可得而有之。灵感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非线性的独特性。它不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常规思维,也不是那种字句选择时的灵机一动,而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整体思维突破,即能对提高文章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元丰七年,苏轼上庐山,但见“山谷奇秀”,认为庐山风光“平生所未见”,一向好作诗的他感到眼前之景道不出,“遂发意不欲作诗”,后经不住寺庙和尚的央求,勉强写下几首五绝。等到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从不同方向游赏庐山,细心体察,用心感悟,终于一日灵感突至,提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的七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自己也十分喜爱此诗,曾说:“仆庐山诗尽于此矣。”以东坡之才,描写庐山之景,不难做到以形传神,但他无意于此,因为庐山美景“不可胜记”,一般诗作可以将它们摹写刻画得逼真形象,却都不足以曲尽庐山作为这一个整体的审美对象区别于其他名山的独到之处。而正是由于反复的观察体验和灵感的倏然而至,才有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富有哲理的名诗。
今年夏天,太阳马戏的《Quidam-神秘人》和那黄蓝相间的太阳城堡,成了申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位女学生看了演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我告诉她,太阳马戏共创作了13台风格迥异的舞台秀,其精彩奇妙的创意往往令人拍案叫绝。他们的创意总监盖利斯说了一句深刻的话:“逼到绝路,灵感顿现。”我还告诉她,闻名全球的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作客央视时说,只因生活充满了灵感,才使他不断有新的节目奉献观众。听完我的话,这位女孩惊奇地说,没想到娱乐也需要灵感!是的,如今是一个特别需要灵感而又非常缺乏灵感的时代,从写作开始培养灵感,它的终极意义可能要远远超出写作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