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与“死磕” 徐迅雷 北京市民刘巍和王宇,为20元较上了真儿,想要讨一个说法。这两位女性,找到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找到北京市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请求公开公交一卡通20元押金的明细和用途。6年来,盯住这20元押金的一轮轮较真,就像一场接力长跑,尽管问题还没得到解决;这些较真的人认为:作为公民,“有义务一查到底”。 是的,小账本,大问题。别看每张一卡通押金只有20元,可北京市先后已发放了4000万张,押金总额高达8亿元,仅押金的年利息就高达2800万元。而这20元押金的收取与使用,以及其产生的利息的“下落”也太不透明了。那些有着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有着“牛虻”精神的北京市民,选择了“死磕”,不给说法,就一直紧紧扭住不放。 面对公共事务,不少人选择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都没有人站出来发声,那就如同万马齐喑;如果都没有人行动起来,那必然就是死气沉沉。好在越来越多的公民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哪怕在一个地方只有“一个人在战斗”。最近让人很钦佩的是青岛姑娘潘琦,她以普通市民的身份,质疑青岛的种树工程,要问一问大规模种树到底合不合理;她到施工现场调查树的成本,她致电政府追问种树方案的决策过程,她的温和的言行,呈现出更为强大的公民力量。青岛市政府自今年3月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把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就一口气种下了180万棵树。这些钱都来自纳税人,作为纳税的公民,“种树问个为什么”,多么正常、多么必要的事情! 作为公民的潘琦有句妙语:“理想是不能当饭吃,但没理想,我吃饭不香!”个人理想是重要的,潘琦的“公共理想”则更为可贵。个人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与自己利益只有间接关系而无直接关系,与自己利益压根就没有关系。涉及自己直接利益的,有言有行、奔走呼告,这很正常;如果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能够行动起来,这多么可贵!市民潘琦与本市种树,仅仅只有间接关系,她完全可以“高高挂起”、熟视无睹,但她没有那样做,公共幸福,需要她那样的“公共理想”。 公民无觉醒,改革无动力;公民无行动,社会无进步。公民,只有公民,才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公民社会,正是由无数的公民所组成的。一个地方,应该为出现优秀的公民而高兴,正是他们在帮助政府修正错误、实现进步。 公民为权利利益而“死磕”的精神,就是一种“韧”的精神。不久前,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发布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乌坎行动、郭美美风波被列为头两位,其中乌坎行动以45票全票通过而位列榜首——这些公民社会的事件,因为众多公民的坚持不懈而取得成就,这不仅反映出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更反映出为权利而奋争的坚韧的“死磕”精神。 公共利益永远是个中轴,公民与制度、德治与法治、民主与宪政、理想与务实,构成了一个个“螺旋体”,其中有了“公民意识”这一灵魂,那么公民与国家、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才有真正的和谐共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