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语言描写技巧之“跳跃留白式”作者:小峰
所谓跳跃留白,就是人物说的话,内容上出现了跳跃,留下了空白,让人去想象,去思考。它以简短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内容,是语言描写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过渡快,转换快,对情节的发展起着快速推进的作用。
这种写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隐含式跳跃留白。这是没有标志的跳跃,我们看到的是人物的说话,但话外有话,这句话直接跳到那句话,从字面上看,严谨性不够,甚至有疏漏之嫌,但实际上,这正是说话者有意跳过去的,有意留给读者的空白,需要我们通过想象来补充。例如:“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这是《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母亲说的话,是在船上发现于勒之后母亲采取的应急措施,话与话之间就具有跳跃性,留有空白,她说的这两句话之间,就可以加上这样的话:“不能让女儿和女婿知道,如果知道了,二女儿的婚事就要告吹了。”这样跳跃,读者可以联系前后文,可以想象补充出来,其艺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标志式跳跃留白。这种跳跃,以省略号为跳跃留白的标志。由于标志明显,读者易于把握,联系前后文,补充出有关内容,将作者的省略明朗化。例如:“(极不耐烦地)谁?……你不知道我在工作吗?……知道!知道干吗还来打扰我?朋友?工作的时候只有化合、分解、元素、分子量是我的朋友!……好,你说吧!……不,我早就声明过,政治是与我绝缘的,我也绝不会溶解在政治里。……我是个化学家,我干吗要去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去!不去!”这是话剧《陈毅市长》中齐仰之先生在电话中与陈毅市长的一段对话。这里,共用了6个省略号,都是陈毅市长说话的省略,每处都是一个跳跃,通过揣摩想象,完全可以将其补充出来,从而产生很好的留白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跳跃不能过大,留白不能过多,以免产生脱节和疏漏。
原文地址:语言描写技巧之“隐晦含蓄式”作者:小峰
所谓隐晦含蓄,就是人物在说话或对话时,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种语言幽默风趣,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一是局部性的运用。就是隐晦含蓄之意,体现在人物语言的一两个关键词语上。这种语言表达一般比较简洁,要么渲染某种气氛,要么具有某种含意,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例如:“奶奶从市集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只桃子,她说:‘吃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这是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桃树》中的一段话,奶奶的语言朴实,而又隐含深意,如“仙桃”“梦”“幸福”等词语,就意味深长,表达了奶奶对孙辈们的美好希望和祝愿,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二是整体性的运用。就是隐晦含蓄之意,在整个语言描写之中,或在人物的某一段说话之中。这种语言,与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倾向密切相关,与人物的个性特点相一致,因而特点十分明显,阅读时要认真领会,深刻思考,才能品味出说话者的真意。例如:“齐仰之:……在此以前我之所以未能从命,一是我对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毫无所知,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着不少酸性……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齐仰之:(大笑)妙!妙!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陈毅: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这是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旗帜星期与化学家齐仰之的一段对话,两个人的说话都含蓄风趣,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而深刻,体现的词语有:酸性、碱性、中和、化学变化、催化剂等,既表现了齐仰之在陈毅市长的耐心诱导下而发生了质的变化,又突出了陈毅市长豪爽、直率、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其语言力量之大、耐人寻思之味,可叹为观止。
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一点,就是所用语言要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特点,如陈毅和齐仰之对话的语言,隐晦含蓄的词语都体现在有关化学专用术语上,因为齐先生是化学家。这样的语言有针对性,真实可信。
原文地址:语言描写技巧之“提示主旨式”作者:小峰
所谓揭示主旨,就是通过对话或独白的形式,来揭示文章中心。这既是文中人物的重点语言,又是作者精心提炼的结果。这种语言描写,具有概括性,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往往是名言警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这种语言,往往是主要人物或重要人物思想感情的流露,或思想感情倾向的抒发。例如:“‘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这段语言描写,先后涉及两个人的说话,都是从感情角度来提示主旨的。前者是作者鲁迅说的“谎话“,后者是藤野先生说的表示惋惜的话,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慰安之情和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痛惜之情,而且也突出了他们师生之间那种纯真诚挚的革命情谊。
这种语言,一般出自主要人物之口,即使由配角说出,也是为主角服务的,可以是主角独白,也可以是通过配角的引渡来表述。例如:“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跶、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一位战士与“我”的一段对话,先铺垫后揭示。这位战士从蹲防空洞说起,说到他蹲防空洞,正是为了祖国人民自由幸福的生活。“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句话表明了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吃苦而毫无怨言的原因,也有力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一点,就是人物语言,既要明朗,又要简洁,以便突出文章主旨。
原文地址:语言描写技巧之“铺垫陪衬式”作者:小峰
所谓铺垫陪衬,就是人物的对话或语言对下文具有铺垫和陪衬作用。铺垫陪衬,可从背景上来展示,可从感情基调上来表达,也可从情节造势上来构设,还可从结构过渡上来考虑。这种语言描写,具有介绍交代的特点,语言比较平实。
这种写法,就其位置来看,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作品的开头。文章开篇就是人物对话或独白,以形成铺垫引渡文字,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情节的展示,作陪衬式的介绍,以突出下文内容。例如:“‘再遇到人,一定开口。’陈静想着,抬头望了望胡同里昏黄的路灯。夜深了,到处是一片片黑黝黝的怪影,‘唉!这倒霉的自行车!’她从心底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这是《醉人的春夜》一文的开头,有两处语言描写,都是陈静的独白。它叙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想遇到人,二是交代自行车坏了,这为下文小伙子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为下文车铺修车的情节做了准备,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二是用于作品的中间。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为下文情节和人物作铺垫引渡。这种描写,可以是一两个人的闲聊,也可以是几个人的议论,形成一定的场面和氛围,使铺势陪衬的特点更加充分而明显。请看下面一段文字:“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么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是《孔乙己》中众酒客和掌柜在咸亨酒店里的对话,有的点明说话者,有的省略了说话者,具有议论的特点,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场面。实际是插叙,把孔乙己在外面的遭遇,拿到酒店里来介绍,主要是说他被打折了腿的事。不仅交代了孔乙己好久没来酒店的原因,而且为下文孔乙己的第二次出场作了准备和铺垫。
这种铺垫陪衬是通过人物对话或独白实现的,与一般性的叙述和背景介绍不同,所说的内容要适合口语表达。
原文地址:语言描写技巧之“情节推进式”作者:小峰
所谓情节推进,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交代情节发展的有关内容,并且向情节发展的新领域和深层次推进。这种描写在表现形式上,多运用对话的方式,对话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情节进行的。就其与情节的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推进式,就是通过对话或独白,将情节直接向前推进。这种情况,不转弯抹角,不拖泥带水,作者意图明显,文字比较精短。例如:“‘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这是《一面》的作者阿累与鲁迅先生的一段对话,其内容是买书与卖书,与本文的主要情节是重合在一起的,“我”的买书终于有了结果,使情节顺流而下,而且文字简练,达意直接,加快了情节的行进速度。
二是交代推进式,就是对情节的有关要素,作适当的交代,一方面将上下情节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对情节的有关内容作补充。至于交代的内容,可以是引出人物,也可以是补充说明,以增加情节的严谨性和关联性。例如:“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他连看我也不看,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在哪里开山?’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这是《夜走灵官峡》中的“我”(材料队长)与小主人公成渝的一段对话,由“我”的问话开始,也以“我”的问话结束,重点是在回答上,即成渝那天真活泼的回答,这实际上是交代成渝爸爸的工作,引出上下文侧面描写的人物,即成渝的父母,说明成渝的成长与父母的良好影响密切相关,因果的交代、情节的关照是十分严谨的,推进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务求简洁,频率宜少不宜多,使之洗练而明畅;二是内容要与情节紧密联系起来,要么是主要情节的直接体现,要么是情节要素的间接交代。
原文地址:动作描写技巧之“顺承连接式”作者:小峰
所谓顺承连接,就是几个动作之间具有承接相连的关系,是动作描写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动作描写的主要特点,一是连接很紧,动词与动词之间距离一般很近,从而构成一种紧张的情节或连续的氛围,让读者沿着动作发展的趋向,去了解事情发展的结果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情况,造成一种心理悬扣的效果。二是节奏明快,重音多体现在动词上,而且动作是接二连三的,相隔不远,因而节奏感很强,会产生一种韵律美。可见,这种动作描写,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运用频率是很高的。
这种动作描写,就其对象来看,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由某一个对象来发出。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事物。通过对这个对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动作描写,来达到某种目的,或体现某种发展。至于动作的多少,可根据写作需要和对象变化情况来定,但至少要有两次,而且是连续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话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话中。一般情况下,动作频率越多,顺承的体现就会越充分。例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个动词(不包括鸟雀的3个动词),它们都是人的动作,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发出的,其间明显表现为顺承连接的关系,一个接着一个,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鸟”任务,富有浓郁的情趣。
二是由两个乃至多个对象发出。这几个对象可以是同类,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类,如人、事、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个对象,都必须表现为顺承关系,对象本身的几个动作是顺承的,几个对象之间的动作也是顺承的,运用时,要以某一个对象为主。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这段文字共用了7个动词,涉及两个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亲;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亲共发出了4个动作:“攀”“缩”“倾”“显出”,其间是顺承关系;作者共发出了3个动作,“看见”“流下”“拭干”,其间也是顺承关系。这两个人之间的7个动作,前4个在前,是主要的,后3个在后,是次要的,是顺承关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二人此时此地相爱相怜的情景。
运用这种动作描写的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在写多个对象的时候,要注意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顺承要明显,联系要紧密,不能松散脱节,要以某一个对象动作为主,频率可多一些,文字应详尽一些,顺承的体现应充分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