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那块青青的芳草地
作文一科,向来就是一门没有大纲、没有教材、没有教法的“三无”课程。毋庸讳言,当下许多学生对其都缺乏兴趣,“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我心烦”,这就是他们的心声。 有成语道“骨鲠在喉”,说明只有在“不吐不快”的状况下,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怎样促使学生产生作文动机,用某种机制刺激他们“不写不行”呢?我想起了30年前指导孩子写日记的事。 1985年,女儿羊羊6岁,读小学一年级。一日,我把她叫到身边:“上学了,识字了,写写日记吧。” “什么是日记?”羊羊不解地问道。 “日记,顾名思义就是一日一记。记什么呢?记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事。你年纪小,刚上学,每天写一句话就行。”接着我又简单地给她讲了日记的格式,并递给她一个精美的小本子。 羊羊嫣然一笑,屁颠地走了。 翌日,打开她的日记本,一行幼稚的铅笔字映入我的眼帘: 今天,我家的花母鸡下了一个大○。 孩子不会写鸡蛋的“蛋”,便画了一个圆圈,“人生识字聪明始”,这是她的文化创造! 可是,没过几天,问题来了——孩子坚持不住了。天天日记,对识字不多的蒙童来说,这的确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为了培养羊羊的毅力和兴趣,我决定陪她一起写。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日记。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每天都认真地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高兴了,有时间了,就多写两句,情绪低落了,时间紧了,就少写两句,喜怒哀乐尽在行文之中。就这样,日记成了我和孩子沟通的平台,写日记也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觉得每天不写几句就手里发痒。 大约过了半年,也就是一年级下学期,问题又来了——孩子学会了说假话。有一则日记,她是这样写的: 下午放学,过马路的时候,我看见一位老奶奶,马上去扶她。老奶奶问:“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我叫红领巾。” 读罢此话,我深有慨焉。不用核实,这是一段失真的语言,出于家长的责任,我把孩子批评了。责备的不是她做的事,而是她说的话。日记 记录的是最真实的生活,“修辞立其诚”,假话、大话、空话都是不能写的。 羊羊哭了。 日记是本真的袒露,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胡编乱造。为了让孩子找回日记的灵魂,我有意识地引导她到大自然去,闻花香,沐春风,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让其眼、耳、鼻、舌、身充分动起来,因为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上了二年级,羊羊写了一篇观察日记: 我家的鱼缸里有几条凤尾鱼,它们每天快活地在水草间游来游去。其中,有一条鱼肚子特别大,爸爸说,这条鱼快产卵了,让我注意观察。 星期天,我坐在鱼缸前给小鱼喂食。突然,发现那条快当妈妈的鱼不见了。它藏在哪里呢?我用牙签轻轻地拨开水草,原来那条鱼正躲在水底生宝宝呢。过了一会,水中出现了几个小米粒大小的黑球球,这大概就是鱼妈妈产的卵吧。 第二天放学后,我扔下书包,急忙去看鱼妈妈产的卵。鱼卵已经变成了小鱼,小鱼很小,头尾连在一起,在水中刚会动弹。鱼妈妈摆着大尾巴,小心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希望它们快点长大,好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 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几段话,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我最大的享受是聆听孩子的心声,童言心语真是妙不可言。 日有所记,天长日久,既可以丰富生活经验,又能提高写作水平,从小培养孩子记日记,其一生受益,厥功至伟。坊间有人曾言:“用日记代替命题作文。”通过30年前的家庭实验,我看此话甚当! (白金声,特级教师,退休小学语文教研员。现供职于黑龙江省语委办。地址:哈尔滨中宣街20—8号。邮编:150001。电话:18714605354。邮箱: laky_aa@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