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情绪逻辑读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14: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情绪逻辑读诗
——以戴望舒《雨巷》为例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诗是情绪化的产物,不能按生活逻辑来读,尤其是朦胧诗。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就是一首朦胧诗,所传达的情绪,就一个字“愁”。
如何传达的呢?情绪化的故事、意境与人物。
你看,诗中的“雨巷”成了“寂寥”的了。这是由“愁”所外化。(现实中,雨巷再窄,再深,再长,总还是有人的,否则成为“空巷”了,怎么算“寂寥”呢?)
再看“我”与“姑娘”。
诗除了写“我”打伞的动作,连用两个词来写心理,一是“独”,一是“彷徨”。“独”不单指形单影只,还指心里孤独;“彷徨”指心理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这两个词,不是写“愁”又是写什么呢?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的“我”,“希望”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一个重要的条件:“结着愁怨”,有着愁心,可彼此怜惜。这或许就是“我”的心理吧。
“结着愁怨”虽是重要条件,但在“我”的希望里,姑娘还需要高洁美好,所以就有“我”幻化出的姑娘形象:“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愁”依然是重要的,是“我”与“姑娘”的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因此第二诗节又强调到:“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在“我”的心中、眼中,“姑娘”与“我”还要有相同的行为、动作、情感与心理,于是第三节写道: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请注意这一节中,与“我”相同的词有“彷徨”“撑着油纸伞”“ 默默彳亍着(照应“彷徨”)”“冷漠”“凄清”“惆怅(照应“愁怨”)。后四个短语是添加的,加浓了愁的情绪与氛围。
随着“我”的心绪,“姑娘”有了进一步行动: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姑娘”是“我”幻化出的“姑娘”,“姑娘”的行为也是“我”幻化出来的。
请注意写“姑娘”神态的词语:“默默地”“太息一般的眼光”“静黩”
还要注意意境的描绘。
可以说开篇已有铺垫与渲染:潮湿阴冷的“雨巷”,下着绵绵苦雨,让人倍感凄清。
这里又增添了意境的“迷离、朦胧”,用了“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颓圮的篱墙”来强化。
在这样的意境中,姑娘由“走近/走近”到“飘过”最后“走尽”,其结局是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凄清”“迷离、朦胧”的意境,伴以“雨的哀曲”,心中的姑娘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慰藉,也没有为“我”指明出路与方向,她反而消散了她身上的一切,消失在雨巷中。“我”更加感到无奈与忧伤。
尽管希望带来失望,尽管“忧愁”并没有带来“欢乐”,但“我”还没穷尽“雨巷”,所以还“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哪怕微茫,哪怕愁苦,始终满怀希望,哪怕是只是火花星点般的希望。
戴望舒构设的《雨巷》,是他愁苦心理的外显,按“希望——失望——希望”的情绪逻辑展开,其中有闪回,有叠回,有复合,目的是渲染、强化与重现。
全诗由“希望逢着”到“希望飘过”, 是戴望舒式的首尾,是他在现实处境、人生境遇、艺术追求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心理的外化,不完全是虚化,还有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追求作为基础。
作为一个有为青年,戴望舒一生中有痛苦、迷惘,但最终没有沉沦堕落,始终在不断奋进。这里粗略显示如下:
1923年秋天,戴望舒赴上海求学,后加入了共青团。与那个时代的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怀着无限的热情投入革命激流中。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随即弥漫开来,他成了被通缉的对象。现实的残酷迫使他暂时躲避于松江施蛰存的家中。在这期间,他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这一爱情充满了波折。他曾痛苦和失落,但并未消沉。1932年,他远赴法国及西班牙,过他喜爱的文学生活。读书、翻译、写诗、旅游,在大学旁听,忙得不亦乐乎,其间还编定诗集《望舒草》。回国后,虽然未能与施绛年成婚,但同另一位他心仪的女子走进了婚姻殿堂,收获了爱情果实。
在政治追求方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陷入低迷和彷徨的境地,他走进了政治生涯中最阴暗寂寥的“雨巷”。但在创作《雨巷》的第二年,他就离开了这“雨巷”,行进在进步事业的道路上。1928年,他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做了许多推波助澜的工作;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其会员。后来,他又为抗日战争、为国民党统治下的民主运动、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直到1950年2月不幸病逝。
由此我们可以见出“希望逢着”到“希望飘过”其实是生活在白色恐怖的岁月中的戴望舒的真实心理的外化,表明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只是觉得希望越来越渺茫,稍纵即逝,空留下无限的依恋和满腹的忧伤。
“希望逢着”到“希望飘过”,都有着希望,但读完全诗,我们始终感受到的是戴望舒心中那种苦闷、哀怨、惆怅、无奈,这种“愁”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拉开伸延得以加深加浓。
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56 , Processed in 0.0805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